分享

太极拳之健身与抗衰(修炼太极拳的好处)(刘长江论述,1988年)

 慧然 2023-06-05 发布于广东

人体肌肉屈伸的生理特点与太极拳锻炼

  太极拳的修炼法则多强调从思想上到动势上以至心态上,皆要求细心体察、感悟守衡中的真实存在。其理、法之要点始终贯串着中医学阴阳平衡、经络学说、辨证施治的理论基础。同时符合人体生理学规律。大家都晓得太极拳修炼是具有轻灵、松柔、均匀、圆活、沉稳等特点的环形运动,并强调以意念支配通身各部肌群的有效松导来完成每一招式(势)的造型的。由于锻炼上的要求特殊而决定着养生祛病、延年抗衰之功效。特别对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及脑力劳动者,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益。

太极拳运动作为一门武艺或养生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本文试图对太极拳锻炼的经验法则,结合人体肌肉屈伸特点,进行功能效应上的理论性探讨。文中仅以一个侧面为例,试论太极拳中最为主要的松静功夫与肌群屈伸的相应成效、技能及其在生理本能的自发性依据。

 意念与骨骼肌

 有关太极拳之修炼要旨已多有论述,然本文试图通过骨骼肌的随意性来阐明研修太极功法的理论要旨。

 文中仅以一个侧面为例,试论太极拳中最为主要的松静功夫肌群屈伸的相应关系、成效、技能及其在生理本能上的自发性依据。

一、骨胳肌的功能及其特点

肌肉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体重的50%。而骨胳肌又占肌肉总量的42%,它作为人体运动系统的动力器,无疑担负着重要的职能,因为它具有如下的运动特点:

(一)随意性:它不同于平滑肌和心肌特有的自蠕节律,骨胳肌能随意识的支配而运动。其运动的速度、强度及持续时间,都能随意识而发生变化。

(二)拮抗性:肢体运动是通过骨胳肌牵动关节的伸缩、弯曲、扭转来实现的。而且这些肌肉通常都是构成相互拮抗的组织系列。可分为屈肌、伸肌、外展肌、内收肌等。人们的各种活动都是多肌群同时协调运动而表现出来的各种动形。绝非个别肌肉单独作用的结果。例如屈肌收缩时,伸肌属相应地舒张而完成关节的弯曲;反之伸肌收缩时,必带给屈肌的相应舒展而使关节伸直。可见,如果把人体看成一个巨系统,其通身肌肉的运动将具有和谐而相应的自动化方式。

(三)肌肉功能具有收缩、伸展与弹性特点。但这三种特点在激烈的运动时,不一定都能同时表现出来。而在休息或静止状态下,才能保持这三种特点同时潜含在静态肌肉的预动当中。

(四)肌肉在神经系统支配下,完成通身、序列、协调、复杂运动的同时,还承负着生理过程中的生化效应。由于它的功能性收缩而改变着各组织结构内部功能态的升华。太极拳运动的特殊性,决定着体能的少量消耗,而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代谢过程中的补给功效。从而获得养生与祛病效果。

二、松静功夫与肌肉的屈、伸、弹

太极拳入始阶段,一般总是强调意念领先、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沉胯等。建立这些原则的实质,就是使人体练就一种松静得势的自然体态与心态。其目的是为了能达到随意识的需要而自然发挥肌群屈、伸、弹的几种特点。可见太极拳的松静修炼,是为了保持和加强这三种功能,可以形成随意 调用的习惯性内载基础,因为只有在松静状态下才能呼吸顺畅,心态安然,动作协调,反应灵敏,从而确保三种功能在生理上的自然态势。

从理论上讲,肌肉的伸展度与弹性力量是有直接关系的。例如同一组肌肉在收缩状态时,虽适应拉力的能力大,但由于紧张而形成僵滞。如果过于松弛则拉力小,很容易造成疲软及拉伤。这种现象称为魏伯尔(weber)矛盾现象。两者皆违背太极拳的理法原则。太极拳要求的是“曲中求直”,“屈伸开合任自由”,在劲的表现上是“劲以曲蓄而有余”。从此可见,充分培调肌肉屈、伸、弹的自然发挥,分明是把这三种特点有素地分别调用,而后再有机地随意结合,实属太极拳修炼和技能表现上的特殊要求。同时有意地自然松展,还可增大它的延展度,比紧张下的肌肉多增延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法则强调用意不用力,全身放松,为利于神经支配肌腱的舒长而达到自然强化和加大肌键的屈伸幅度,为弹性劲的发挥莫定了基础。这种修炼完全符合“宁练筋长一分,不练肉厚一寸”的要点。同时其松变形成屈伸的动差量、就是被行家称之为“份儿大”的真实含义,极有利于功底的深化。

太极拳的规范性法则,完全符 合肌肉本能的适度舒长。同时在劲的表现上,也未失其原有的生理特点,从而证实了经验法则的科学性与一致性。

三、肌群屈伸及舒展式的拮抗调节与内劲的关系

通常人体欲维持其直立姿势,必须有部分肌肉保持一定程度的紧张。这种紧张是由神经系统的反射作用自然产生的。而这种功能性反射又恰恰是人体应付运动的一种准备状态。而这种自然的准备状态正是太极拳技艺积极寻觅和意欲加强的一种内载技能(属“静中寓动”之 功)。这种技能正是随意适应外界动静刺激的反应基础。“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和“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正显示出这种技能的敏锐幸质。素质较强者,反应必然灵敏,反之则迟钝。可见太极拳有意地培训肢体松而静动的意义是强化和稳固肌群在静态下能高效发挥内载预动的修炼手段。日久后必打下以静制动的功底。

另一方面是肌肉依靠伸展之势,产生一定的自卫能力。但其伸展绝不是强行所为。太极拳锻炼就是要做到能随意而自然灵活控制肌群特有的拮抗性功能反射。由于这种强化后的拮抗性调节,而带来内动的“开合”作用,从而在技能表现上可获得一种随心所欲的“松变”效果。

现把伸展看做拮抗调节的主要侧面,从而产生的“劲感”,在拳艺的术语中常被称之为“开”或是“棚”。此阶段己具初步的内外相合并获得太极拳“体”的筑基功夫。日后久经训练,可逐步掌握八种劲的运用。

四、太极拳内功的始动点

肌肉收缩牵动骨胳的屈伸而产生多种多样的造型,这取决于肌肉的定点和止点在近侧或远侧端上的附着差异。太极拳的锻炼,始终强调 “劲起于踵”、“力由脊发”及“一动皆发自于内”的要点。这必然与人体不同部位肌肉的功能性收缩有直接联系。

根据肌肉的不同功能及固定骨上远近层次的关系分析,我们认为椎间短肌和腰背短肌发挥着始动作用,并依一定传导次序催化到躯体松弛着的各个梢节。虽说椎间短肌与腰背短肌的收缩幅度不大,但其收缩力强并能持久。太极拳强调的 含胸拔背和收骶骨,有助于腰椎的拉长。这一动作不仅利于调用和加大椎间短肌的伸缩效能,更重要的是在训练中有意地采用了远固定的运动方式。其目的是调练近侧端固?定骨上附着肌定点的先动,久而久之不仅可为短肌提供较大的伸展度,还可提高适应能力与弹性劲。这是强化太极功法的有效捷径。同时脏腑又全部附着于脊椎骨上,借椎柱的伸缩,带给内部器官机械性蠕动,并加强了各组织功能的生化效应。从而达到祛病健身的效益。

由此看来,太极拳锻炼完全是 “顺其人体的自然而求得自然强化人体本能”的一种功法。

为了利于发挥腰部的主宰作用,绝不可忽视下盘诸多肌群的协同配合。必然严格遵循太极法则及人体本能的自然态势,以意念导引通身肌群松而静动地完成太极拳要求的各式造型。同时细心感受体内松导的次序和连贯,并随意贯透全身上下,方可体验太极拳研修中的奥秘。

  综上所述,简而明知的保健机理是来源于骨骼肌纤维收缩的滑动学说。也就是有意识地顺其人体的生理特点(三磷酸腺苷酶ATP的生化效应)而加大肌丝的复合与离解(开、合或称离心与向心运动)的幅度与频率。从而致使生物能的强烈升华(所谓“气足”)。依中医学观点,正符合气催血行,血助气生的论述。因经络通达于人体之表里,内在脏腑、外在皮毛皆可同时获益。

生物能可随通身松变和有意导引而促其能量循经络运行(流变)。增强机体代谢、输营养于各个组织;并可修就通身随意动而无任何迟滞之弊。从而将可获得内盘的“开合”与意动气行之功底。

  针与灸或点穴按摩以及推拿术都是通经活络的保健、祛病法。因此说太极拳修炼可视为自我按摩、自通经络之术。

刘长江先生简介1934/7/25-2020/5/30)

刘长江先生于1957年7月跟王培生老师学习吴氏太极拳八十三式。经修炼多年有所体会。 91年开始,受北京大学教师工会聘请,教北大师生太极拳,与学期同步,一周两次, 教了将近10年教授太极拳和太极剑,并传授给美国、日本、新西兰、土耳奇及智利等国际友人。

在美国、日本分别传授八十三式和三十七式吴式太极拳。在刘先生的指导下,美国的SYRACUSE市于2004年成立了'长江吴氏太极拳抗衰研修所',日本八王子市成立了吴式太极拳研究会。

1990年和1991年曾发表论文《人体肌肉屈伸的生理特点与太极拳锻炼》及《骨架合理归位利于寻味太极内感》,均载于《武魂》杂志上。这两篇论文在美国和日本早已翻译发表,另外一篇《怎样练习太极拳的松》登载于《大学教授谈太极拳》一书中。刘长江先生拳照)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