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有引力之虹》—伟大,虽可恨

 置身于宁静 2023-06-05 发布于浙江

一分钟快读

《万有引力之虹》像许多后现代主义小说一样,没有什么故事情节,全书由许多零散插曲和作者似是而非的议论构成,内容包括现代物理、火箭工程、高等数学、性心理学、变态性爱等等。

小说的线索围绕着德国的V-2火箭展开。V-2火箭袭击伦敦,美国和英国情报机构都想弄到火箭的秘密。他们发现美国军官发生性行为的地方,往往是火箭的落点。于是开始对这问题进行研究,吸引和牵连了许多人,一位研究巴甫洛夫学说的军官甚至认为这个美国军官的头脑里有个支配生死的开关,决定利用他的感应能力,派他到敌后去刺探火箭秘密。

随后小说又以不少篇幅描写了德国军官的性虐待狂和性变态,论述了科技和性欲总是结合在一起并向死亡发展的荒谬理论。小说还提出了热寂说,即宇宙中的热能散发完后会冷寂下来,整个世界将会冰冻,作者认为人类社会中的一切活动也能用热寂法则来解释,各种狂热在热能消耗光之后也都会冷寂,趋向死亡。

万有引力之虹是火箭发射后形成的弧线,火箭摧毁一切,作者认为它是死亡的象征,同时也是现代世界的象征,因而被用作书名。

作者简介

托马斯·品钦(1937-),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往往以神秘的荒诞文学与当代科学的交叉结合为特色。他获得过美国全国图书奖,但拒绝领奖。其作品包含着丰富的意旨、风格和主题,涉及到历史、自然科学和数学等不同领域。有评论家称其《万有引力之虹》系借助神力完成,堪称一部大百科全书。

他对自己的个人生活讳莫如深,成名后深居简出,早年的照片和档案也离奇消失,使外界对他的私生活同对他的作品一样充满好奇和无奈。他的主要作品有《V》、《拍卖第49批》、《万有引力之虹》、《葡萄园》等。

网友吐槽

据说为了翻译这部书,译者之一张文宇赔上了三年时间、博士学位和评职称的机会。现在去问候他,估计他很难说出这些付出究竟值得不值得——但至少关注它的媒体终于可以登出这样的大字标题:该书简体中文版已经问世。托马斯·品钦的这部鸿篇巨制,我们已等得太久。网上四处盛传它的确切出世日期,无数帖子以哪里能卖到它为标题,然而当它真的呱呱坠地时,大家的评论则只剩下以一个字。

它的确同《尤利西斯》一样伟大——也一样难懂。

关于《虹》一书,可以拿做话题的实在太多:战争、宗教、性与暴力、古怪的描写空间与想象力、可以裱画成世界地图的繁复场景、晦涩的学术议论,甚至连作者本身也是个引人揣测的谜团——他写这个世界,又仿佛不存活在这个世界,不喜欢与人交往,连授予他的奖项都拒绝申领,上电视访谈都以纸袋遮面,古怪程度可与卡通人物比拟。在网上以几种文字搜索托马斯·品钦的照片,只有硕果仅存的几张,这位现代隐士把自己藏得比谁都好。

鉴于光说作者就可以洋洋长文,在此一律省略,回到对作品本身的关注上来。小说以混乱战场中的短暂安宁开场,几个士兵在清晨麻木地洗漱、起床,庆幸着自己的存活。在战场里,他们的神经和周遭环境一样粗鄙、残碎,随时面临全盘崩溃。士兵也好,战势也好,品钦在一开始就定下的抑郁基调贯穿了整部书稿。他赋予文字压力,而这种压力又不是显露在外的,仿佛地下暗流一样默不作声地涌动,随着水平线的偏移而慢慢失衡。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始终被笼罩在一个不断膨胀的气球里:你可以预见到最终的破坏性结果,却只能在惶惶中揣测那个临界点究竟在哪。

然后书中主角登场:斯洛索普,美国中尉。此人对记录自己每一次性爱时间地点有癖好,而他在地图上星罗密布的标注点竟然和敌军导弹的攻击地址不谋而合,他也因此成为某实验室的白老鼠。他按计划到了某些地方,认识某些人,并为追寻导弹而开始了一连串匪夷所思的旅程。对于品钦来说,安排主角在马桶里进行一番畅游,或者是描绘一个人死后会进入的乌托邦式世界完全轻而易举。比起斯洛索普及周遭人等的行为或经历,品钦的写作方式更令人觉得不可思议。

以往看书时,我曾有罗列人物以便更好串联情节的习惯,而对于这部书来说,后果完全是灾难性的。我不知道谁是谁,不知道他从哪冒出来,也不知道他到哪去了——常常是一个人物灿烂亮相后,就再无下文,仿佛他生来就为走这一个过场,完成某个片段的任务,一声之后便拿着几十块临时演员费四散走掉了。而这种有名有姓者,书中据说400有余。在惊讶于此之时,也只能感叹品钦的大胆与鬼才。人物、情节、场景,一切描摹只为配合主线推进而信手拈来,用完即弃,许多情节甚至与故事毫无关系,剧本、诗歌、绕口令等体裁在文中肆意穿插,让人看着只有挠头皱眉的份。

还不仅如此。品钦并没有放过在这部小说中展现他怪异才气的机会,于是我们不停周折于大量物理学、化学、数学的模型建构中,被他上至天文下到地理,政经文史无一放过的广博知识晃得眼花缭乱,叹气连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你认真读并且记住了的话,你可以用来炫耀的资本也不少。不过,品钦庞大的知识库也有出错的时候,而在一些无法表述的情况下,他甚至会自创科学理论。对于他来说,演绎科学之美显然比真实陈述来得更有趣味。

在追寻的过程中,斯洛索普对于自我意识的挖掘被悉数铺陈,这几乎是小说里唯一呈现出其完整、直白意义的部分。从对对一切麻木,到逐渐苏醒和萌生疑问,接着踏上寻觅之途,在这个过程中,读者跟随斯洛索普一同历险,渐渐深入他冷漠掩盖下的丰富本我。当然,这一切都在品钦的掌控中,斯洛索普众望所归的HAPPY ENDING也成了云雾中的迷团。而斯洛索普所谓追寻导弹的主线本身也只是巨大隐喻。与其说小说命名是由于导弹燃烧时拖拽出的光焰像虹,不如解释为所有线索都依照万有引力向导弹所暗示的毁灭性靠拢,一切纷繁的人、事所聚合成如彩虹般斑斓、不确定的幻象。

关于自己这部作品,品钦曾说,不要妄图解释,不要妄图分析和剖析,一切都是无意义的。这一席话,吓退了不少喜欢评判和分析文本的刁钻评论家,也让本不爱读它的人有了正当借口。但在作品中,我们还是看到了他的典型理念:死亡转化成更多的死亡,其王国越来越完善,正如埋在地下的煤,密度越来越大,覆盖的地层越来越多。要了我吧,加快速度,直到最后一刻,直到快的不能再快!”……他并不是在赞颂死亡,却经由无数怪异的描绘指出社会的极端无序,并把这种紊乱归咎于人类。

引用热寂学的说法,所有运动在热传导的过程中会散逸热量,而因为总能量的守恒,散逸的热量只会在空间里越积越多,最终将一切毁灭。在所有运动中,人类的活动最多,也最好做无用功,每个人都在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但总的来说,大多数人所做大多数事都是荒诞无意义的。品钦花了77万言洋洋洒洒地描绘这些无用功,把生死存亡统统囊括在内,用意不可谓不深刻。拿最时髦的一句话来概括,他想告诉大家的无非是:不折腾。

然而我们还是在不断地折腾中,骂了他100句,又赞他100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