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肠道健康日:守护肠道健康

 元奥生物 2023-06-05 发布于日本
1958年5月29日,世界肠道健康组织(WGO)创始人Henry Cohen博士提出,5月29日这一天,将成为“世界肠道健康日”。

世界胃肠病学组织(WGO)于2005年决定每年的5月29日为“世界肠道健康日”,旨在提醒人们注意身体发出的警示,注意身体健康。肠道被称为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和排毒器官,对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肠胃疾病对人类的威胁触目惊心:全球每年死于肠胃疾病的人数在1000万以上,中国有1/5的人口患有肠胃病,居世界首位,因此,肠道健康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01
肠道问题不容忽视

肠道相关疾病从轻微到慢性不等,包括各种类型的健康问题,比如腹胀、腹痛、腹泻、便秘、消化性溃疡、炎症性肠病等等。

我国肠道健康状况的社会调查结果显示,超过90%的人存在肠道健康问题。中国人的饮食结构、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惯,导致中国人的肠道问题非常严重。国人的肠道问题之多,归根结底与这些行为脱不了干系。

1、饮食不合理
饮食结构不合理会影响到肠道菌群的健康,比如高脂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饮食模式,就容易破坏菌群的平衡。
2、过度疲劳
过度疲劳会改变肠道的菌群平衡。一旦睡眠规律被打乱,肠道菌种和数量就会失调,引起消化、排便等问题。
3、睡眠不足
肠道疾病人群普遍睡眠不充足,久而久之容易出现肠道老化现象。
4、缺乏运动
如果人和肠道都长期缺乏足够运动,那么肠道蠕动就会变慢,阻碍肠道内毒素的排出。
5、心理压力大
工作忙、生活负担重、复杂的人际关系,这一切高压都会增加肠道的压力。
6、滥用药物
滥用抗生素、消炎药或会导致肠道内菌群失调、肠功能紊乱,同样影响肠道健康。


02
肠道菌群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人类肠道中定居着许多对人体有益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核生物等,它们在肠道内能与其他微生物及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被称为“被遗忘的器官”,它们的基因组也被誉为人类的“第二基因组”。

 “第二基因组”有着庞大数量和类群基础的细菌,其分布平衡对人体健康尤为重要。一些常见的疾病包括糖尿病、哮喘、慢性腹泻、肠易激综合症(IBS)、炎症性肠道病(IBD)、肥胖症、免疫力低下等都被发现与细菌分布平衡的失调有密切关联。一旦人体与肠道微生物之间共栖共生的稳态被打破,就会诱发多种人类疾病。

◆ 肠-脑轴

19世纪40年代,威廉·博蒙特通过实验证明,情绪状态会影响消化速率,因此,大脑会影响肠道,并且存在脑-肠轴。尽管这一概念随后被现代生物学的巨匠们所认可,但直到20世纪初至中期,第一次科学记录的观察才被提出,将肠道生理变化与情感变化联系起来。

◆ 肠道也被称为人的“第二大脑”或“肠脑”

肠脑与大脑之间是双向互通的,他们之间通过脑肠轴(Brain-gut-axis)进行联接。

肠脑能够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进而影响人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并且肠道微生物可能在其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已经有发现多种途径参与肠道菌群和大脑的这种双向沟通,如免疫系统,迷走神经系统,微生物代谢产物和神经活性物质的生成等。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可以影响肠道和大脑之间的交流,因此“肠脑轴”被进一步延伸为“微生物-肠-脑轴”。

◆ 脑肠轴的重要性

在过去几年中,越来越多的研究标明脑肠轴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个改变与功能性肠病、慢性腹痛甚至饮食失调有关。脑肠轴功能的改变与压力反应和行为改变有关。与压力相关的精神症状如焦虑和肠易激综合征之间存在较高的关联。

通常我们都认为,神经细胞是思考和记忆的细胞。现在发现其实这种细胞不仅存在于大脑中,也存在于人体肠道,且它所拥有的神经细胞并不比人类大脑当中拥有的少。有文献指出肠神经系统可以通过迷走神经与大脑连接,脑肠轴可以向大脑传递五羟色胺和多巴胺等物质。而血清素水平过低可能容易导致抑郁、冲动、自杀、攻击及暴利行为,而90%的血清素经过肠道中的微生物产生的,再通过血液循环来影响宿主的中枢神经系统。

◆ 肠道引起的疾病可不止跟肠道有关

2000多年前,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就真相了,他说:“万病之源,始于肠道”。

肠道问题可能导致多种疾病,包括过敏、哮喘、糖尿病、肥胖、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疲劳综合症、皮肤问题和癌症等。

《自然》杂志发表了有关肠道和大脑之间关联的研究,发现脑膜上免疫细胞产生的抗体是IgA,通常是存在于肠道中的抗体。

原来大脑脑膜上的免疫守卫B细胞是肠道不远万里派遣来的,防止肠菌入血伤害大脑。


03

肠道菌群平衡影响人体健康


肠道内寄居着数以百万计的微生物,我们称其为肠道微生态。肠道微生态和人体存在着互利共生的关系,人体肠道为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而微生物在肠道健康乃至整个人体健康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人在出生前身体上是没有微生物的,随后微生物便通过产道、空气、母乳、皮肤接触等各种渠道进入人体、占据合适的位置开始生息繁衍。3岁以后肠道微生物即可达稳定水平。

人体菌群重量达到1.2kg,接近人体肝脏的重量,包含的基因数目更是人体自身基因数量的100倍,又被认为是人体的第二基因组。在正常情况下,肠道内庞大的菌群之间互相制约、共存共荣、相对平衡,组成体内最大的微生态环境,是维护人体健康的天然防线。

当肠道内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多时,我们称为肠道菌群失衡。

肠道菌群失衡不仅仅会引起腹痛、腹胀、腹泻、便秘等消化系统症状,还与许多其他系统的疾病密切相关,如: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癌症、心脑血管疾病、衰老、甚至抑郁和焦虑等等,严重威胁着人的健康及命。

“Nature”“Science”等权威杂志都指出:肠道微生态对人体至关重要,你的微生物决定你的健康;正常的肠道菌群可以保护我们健康,紊乱的肠道菌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04

科学干预,恢复肠道菌群平衡

元奥生物作为一家专业从事人体微生物研究及应用的生物技术公司,也是国内首家完整提供肠道微生态个体化解决方案的机构。可以为大众提供通过肠道菌群检测、移植、定植的方式重塑肠道生态。

1、肠道菌群检测:通过对肠道内2000多种菌属的精准检测和定量分析,综合评估人体肠道菌群健康程度,结合十几种疾病特征数据模型,科学评估疾病或亚健康肠道状态,并给予微生态调节和营养调理的建议。

2、肠道菌群移植(FMT):通过移植健康肠道菌群的方式,调整肠道菌群失衡,重建具有正常功能的肠道微生态系统,从而实现肠道内外疾病的治疗。这是一种低副作用、有确切疗效的治疗手段。

3、“倍维”系列益生元:益生元可以为FMT患者提供个性化复方益生元微生态调节剂,辅助移植后的肠道菌群保持长期疗效。也可以为抑郁症、儿童自闭症、便秘、腹泻人群和亚健康人群,提供日常的膳食纤维和益生元补充

此外,当遇到肠道菌群失衡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均衡膳食、适当运动、调整情绪的方式进行调节,必要时也可以通过补充益生元的方式进行辅助,但此过程要合理应用抗生素,避免加重肠道不适。


今天是世界健康肠道日
该节日由世界胃肠病学组织(WGO) 创立
旨在呼吁人们关注肠道健康
我们一起为您的肠道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Everard A et al. Cross-talk between Akkermansia muciniphila and intestinal epithelium controls diet-induced obesity.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3 May 28;110(22):9066-71.
[2] 张蕊.首次揭示中国人肥胖的肠道菌群,[506].医师报,2017-6-29(6)
[3] V. K. Ridaura et al., GutMicrobiota from Twins Discordant for Obesity Modulate Metabolism in Mice, Science 341, 1241214 (2013); DOI:10.1126/science.1241214.
[4] A. W.Walker, J. Parkhill, Fighting obesity with bacteria. Science 341, 1069-1070(2013).DOI: 10.1126/science.1243787
[5] 程运杰,王晓丽,常向云.肠道菌群在肥胖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吉林医学,2020,41(04):961-964
[6] Tatiana Takiishi,Camila Ideli Morales Fenero,Niels Olsen Saraiva Câmara. Intestinal barrier and gut microbiota: Shaping our immune responses throughout life[J]. Tissue Barriers,2017,5(4).
[7] 赵佳,向雪松.生命不同阶段肠道菌群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卫生研究,2020,49(01):155-159
[8] Schroeder B,Bäckhed F. Signals from the gut microbiota to distant organs in physiology and disease[ J] . Nat Med, 2016, 22( 10) :1079-1089.
[9] Meijnikman AS, Gerdes VE, Nieuwdorp M, et al. Evaluating causality of gut microbiota in obesity and diabetes in humans[ J] .Endocr Rev,2018,39(2) :133-153.
[10] AGA does not recommend the use of probiotics for most digestive conditions. Retrieved June 10, 2020, from https:///news/2020-06-aga-probiotics-digestive-conditions.html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