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安君白起,为秦国征战30余年未尝败绩,秦昭襄王为何非要杀他?

 醉风文史 2023-06-05 发布于河南
战国时期是风云激荡的乱世,而乱世盛产名将,战神白起就是其中之一。他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一生都在为秦国征战沙场,大小70余战未尝败绩,而且与同时期名将不同,白起擅长歼灭战。


也就是说,白起打仗的目标不仅在于攻城夺地,也在于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比如在伊阙之战中全歼韩魏联军24万人,华阳之战中斩首赵魏联军13万,长平之战中坑杀40万赵军降卒等等。

怪不得毛主席在评价白起时会说:“论打歼灭战,千载之下,无人出其右。”也正是因为白起“杀性”很大,所以历史上对于白起的评价也存在很大争议,唐玄宗李隆基将其列于武庙十哲之一,而宋太祖赵匡胤则认为白起杀降,不配入武庙享受祭祀。


不管后人如何评价,白起对秦国做出的巨大贡献是无可争议的,可以说秦昭襄王能够打残六国抗秦主力,为秦国奠定统一根基,白起起码要占一半的功劳,那么对于这样一位与国有大功的名将,秦昭襄王为何非要杀他呢?

01

上党郡之争


按照白起自己的说法,他“固当死”的原因是在长平之战中坑杀赵军几十万降卒有伤天理,至少在白起看来,他的死不是国君秦昭襄王的错,但要探究白起的死因,还是要从秦赵上党之战说起。


秦昭襄王四十五年,白起攻下韩地野王(地名),阻断上党郡与韩都城的联系,因惧怕秦国的虎狼之师,韩王命驻守上党郡的冯亭献出上党郡,而冯亭不甘心投降秦国,于是暗中投降赵国。

冯亭的算盘打得很响,他认为投降赵国有两点好处,一是能寻求赵国的保护,二则祸水东引,将上党郡献给赵国,秦国为夺取上党就不会继续攻韩,而是进攻赵国,那么韩的危机就可解除。


没有哪个王能够拒绝扩张疆土的诱惑,赵王果然接受了冯亭的投降,将上党郡划入赵国版图,还大方地封冯亭为华阳君。赵国的这一系列举动无疑是在挑衅秦国,面对挑衅,秦昭襄王自然不会置之不理,于是命大将王龁领兵攻打上党。

很快上党便被秦军攻下,不过秦军并没有就此罢兵,反而继续攻打赵国,赵王此时才意识到自己惹了一个大麻烦,紧急令大将廉颇镇守长平以防御秦军。


说起来战国四大名将,赵国独占其二,一是廉颇,二是李牧,廉颇善守,故而在与秦军作战失利后,廉颇选择据城而守,企图利用秦军粮草运输不便这一点与秦军打消耗战,到时秦军粮草不继自会退兵,赵国之危便可解除。

02

长平之战埋下的祸根


廉颇的策略自然稳妥,可再坚固的堡垒也难防内部出了问题,赵国内部到处流传着廉颇据守城池是懦弱怯战的流言,还有不少人认为廉颇年纪大了,根本无法统兵作战,赵王也被这些流言影响了判断,决定换掉廉颇,殊不知,他已经中了秦国的离间计。

赵王派往长平接替廉颇的将领正是被后世讽刺“纸上谈兵”的赵括。


赵括为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自小学习兵法,自认为论战韬略天下无人能及,世人皆赞其有乃父之风,可实际上,赵奢认为儿子还需磨砺才能为将,在赵王拜赵括为将时,其母也曾上书反对赵括担任主将。

可惜赵王一意孤行,非要让赵括替代廉颇,赵括上任后,秦赵战局发生变化,秦昭襄王亲自前往河内督战提升士气,白起则用计诈败,派兵奇袭赵军的补给线,从而完成对赵军的分割包围。


被围困四十多天的赵军无粮可吃,陷入绝境当中,赵括数次组织突围皆失败,此后更是在突围途中不幸中箭身亡,数十万赵军失去主帅,不得已投降秦国。

此时秦军主将白起却陷入两难的境地中,秦国无多余的粮食来供养数量庞大的赵军降卒,而且白起认为,秦国与赵国有宿怨,这些士卒不会真心归降,说不定还会再次叛变,于是白起狠心下令,将赵国数十万降卒尽数坑杀。

长平之战后,白起建议秦昭襄王携大胜之威继续进攻赵国,可秦昭襄王却接受宰相范雎的建议,接受韩、赵割地求和,白起眼见秦国错失灭赵良机,心中大感愤懑,与范雎多有间隙。


范雎虽然表面上不在意白起的不满,暗中却到处给白起下绊子,一有机会就在秦昭襄王面前诋毁白起,这也为白起被杀埋下了伏笔。

03

名将陨落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与韩、赵停战仅九个月后,秦昭襄王又决定兴兵攻赵,可战机稍纵即逝,此时秦军乏战,赵国上下无不仇恨秦国,此时攻赵实在不是什么好时机,白起也劝谏秦昭襄王说此战不可打,战则必败。


但秦昭襄王却固执己见,非要出兵,结果正如白起所预料的那样,秦军战败而归,秦昭襄王还不服输,意图以白起为将,再次攻打邯郸,但白起却推辞不去,秦昭襄王亲自去请,白起仍拒绝,这令秦昭襄王恼怒不已:没有白起,他还攻不下赵国了吗?

次年,秦昭襄王命大将王龁继续攻打邯郸,结果仍没有攻下邯郸,且秦国损失惨重,白起听说后则对秦昭襄王说:“不听臣计,今果何如?”


白起这话无异于是在秦昭襄王伤口上撒盐,本来秦昭襄王就因打了败仗而恼怒不已,宰相范雎又进谗言说,战败都怪白起三番四次违抗王命,如果白起领兵出战,也不至于如此。

秦昭襄王是秦国的王,他怎么能战败,而白起不幸就成为了背黑锅的人,于是白起先是被赶出咸阳,随后又被赐死于杜邮。

那么秦昭襄王为何非要赐死白起这位为国征战30余年未尝败绩的常胜将军呢?原因有很多,除了白起要为秦昭襄王错误的决策买单之外,还有白起的“出身”问题,白起是由魏冉提拔起来。


魏冉是秦昭襄王的母亲宣太后的弟弟,秦昭襄王即位时还不到二十岁,秦国朝堂由宣太后和魏冉把持,在这期间,秦昭襄王只是个傀儡君王,后来在范雎的帮助下,秦昭襄王夺回权力,将魏冉驱逐到封地养老去了,而白起个人能力太强,秦昭襄王惜才便继续任用他。

白起屡战屡胜,在秦国的声望已然不亚于秦昭襄王,而攻赵的失败更是让秦昭襄王脸上无光,此时白起还不忘来“嘲讽”两句,说秦昭襄王不听从他的建议才导致战败,对于君王而言,白起此举已然失了臣子本分,加上他又是魏冉提拔起来的,这让秦昭襄王如何能够放心?


任何试图挑战君王威严的人都要死,韩信、岳飞、于谦等人非死不可吗?可他们不死,刘邦、赵构以及朱祁镇又如何能坐稳那张象征天下至尊的龙椅?白起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才明白这个道理,只不过他不能明言,不说,他一人死,说了,可能族灭。

所以白起才会以长平之战杀降之事解释自己必死的原因,主动为秦昭襄王找台阶,不使他背上杀功臣的恶名,这样对双方都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