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月杂谈录》

 赵苏寒 2023-06-05 发布于江苏
168‍‍‍

文/趙小花

音乐/窦唯

 在五月末的最后时刻,谈谈自己近来的所思所想。
 电影:
 最近看了不少电影,看的越多,就越容易有一个很正常的反思,导演到底该算是一个什么东西?
 导演其实就是一个电工,干好自己拍电影的事情就行。作为一个导演,如果你有着很强的个人风格,那很难做大。因为个人化,就意味着你要事事关心,这种情况下,个人很难统筹全局,只能把手里这个东西做的很靠近自己的风格。这个现象其实非常显而易见,对比于西方电影,你很难看出来一些好莱坞大片是谁拍的,比如《拯救大兵瑞恩》、《血战钢锯岭》,看起来都是一样的战争片。这其实就是工业实力,一个导演,也只就是一个导演,重要的不是他的技术和想法,而是他的统筹与调度能力,如果过分发挥他的个人风格,那电影就会走向一个不可控的方向。
  这当然是工业化体系下,投资电影公司的人所不能接受的,好莱坞的剧本都是千挑万选出来,第一幕该讲什么,第二幕该发生什么,第三幕如何收尾,一切都是定好的。除非你是仅有的几个世界名导,否则你只能在这个框架之下发挥你的个人风格,这是在拿你的生涯作赌注,如果你过分发挥个人风格,电影赔了,你的电影生涯就会持续走低。简单来说,坚持自我可以,你要付出代价和风险。
  电影就是生意,那些把电影拍成艺术的人,就是把事情做到极点的人,就像有人把捏泥人做到登峰造极,这是一样的道理,做成艺术的导演就跟捏泥人的人一模一样,我们称之为「匠人」,在哪个行业都是如此,不止是电影导演。生意就是生意,有各方面的压力、变数、妥协,一个大型的电影拍摄现场,不亚于一场小型战争的规模,想要弄得好,太难了。
  一个电影剧本拍出来,可能最后它亲妈都不认识它了。
  反观中国导演,困在自己狭隘的观念里,很难走的出来,总觉着自己是在「坚持」拍电影,努着一股劲,一脑门子想要表现什么。中国的电影导演总是想做一个传道授业的人,什么都像当,就是不想当电工。李安就很聪明,或者说他很「笨」,拍什么就是什么,让自己先融进去,再跳出来,认可自己将要拍的东西,仔细研究,不要让自己凌驾于电影之上。

  教育: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可能是最无可指摘的事情,因为从现象上来看,我们是全世界教出来最多「聪明」人的民族。
  说到「教育」真是一言难尽,又是无可奈何,中式的教育任谁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在小学里靠的拔尖,去最好的中学,在中学靠的拔尖,再去更好的高中,在高中靠的拔尖,去最好的大学。到这后面该怎么办?好像就结束了,也没人能说明白个什么。
  一个正常的人,因为成绩突出,进入到更好的学校,压力肯定倍增,因为身边已经不是曾经那些「臭鱼烂虾」,当他再从这些人之中一层层的杀出重围,恐怕身上的「人性」已经所剩不多,最后教出来的是怪胎,还是天才,恐怕只能各安天命。追溯到父母身上,他们就会自然而然的甩出一句话:那有什么办法呢?
  是的,这有什么办法呢!我小时候,身边的人总是说,上学是出人头地的唯一出路。这话的道理我一点也不反对,但是讲法好像有那么一点问题,为什么是「上学」?难道不应该是「学习是出人头地的唯一出路」?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我是一个年近四十的货车司机,为什么我不能通过学习,改变我思考事情的方式,改变我对自己世界的认知,以求在未来的人生之路,让其更加意义。
  以上再怎么说,似乎都是一种文字游戏,说到底,任谁讲的道理都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唯有自己真切的体会到、感知到、顿悟到,才是真谛。
  上学显然不是最好或者最坏的一条路,持续性的学习才是。
  因为我是一个很笨的人,所以我非常讨厌「起跑线」这个说法。我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显然我们都不是各种富二代,但我不幸——亦或者是有幸,接触过一些这类人,他们身家优越,在另外一方面,却着实不佳,人生起起伏伏,以人生常规的格局来看,我们的寿命大致是一样的,在人生这个漫长道路上,二十年或者三十年的领先者显然不代表什么,那才是人生的四分之一。
  所以我不认为谁站在了起跑线的更前面,他就注定了一开始就能赢了我,这跟公平与否无关,这只跟我自己有关。
  所以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出人头地?大富大贵?改天换命?光耀门楣?成就自我?亦或者是毫无意义?那些只是单纯的学习,不为任何目的,自己乐在其中的人,想必也大有人在。这其中并无对错,各位为人父母者或许也根本没有答案,因为这时候的父母,就像初入社会的学生的一样迷惘、困惑。
  因为这是人生啊,前人教给你再多的经验道理,那也是如同风中尘沙一般,自己的路,也只能自己走下去,每一个选择的背后都是千差万别,就像一句话所说的:到底是谁出的题,都他妈是正确答案。

獨立、自由、不妥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