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北抗日将星陨落(1934-1935年)

 金色年华554 2023-06-05 发布于江西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

  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到1932年初东北三省已被日军占领。3月,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到达长春,就任伪满洲国“执政”。东北各地的抗日义勇军英勇抗击侵略者。

整整14年(1931-1945),在东北的白山黑水间,国民党军队、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东北义勇军和抗日同盟军,无数的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的独立与自由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本文辑录了牺牲在东北大地与东北籍英烈,职衔旅级(和相当于)烈士,以此纪念陨落的将星。

1934年

童长荣(1907—1934),东北东满抗日游击队的主要创建者之一。

  字灿华,曾用名张长荣、张树华等。1907年11月出生在安徽省湖东县(今枞阳县)一个贫寒的书香之家。自幼丧父,由寡母抚养长大。6岁进私塾。1921年考入安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就读期间,参加学运斗争,被推举为学生联合会的领导成员。为安徽青运先驱者之一。不久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从此踏上革命道路。

  1925年8月,公费留学日本,后转入东京帝国大学。他一边学习,一边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 党,是中共日本特别支部的领导成员之一。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他在东京组织了社会科学研究所,向旅日的中国留学生和华侨宣传马克思主义。1928年5月,日军制造济南惨案。童长荣参与组织了“中国留日各界反日大同盟”,掀起声势浩大的反日斗争。日本当局将他逮捕,施以严刑,但毫无收获,只得以宣传共产主义为名,将其驱逐出境。回国后,担任中共上海沪中区委书记,参与“左联”的发起和筹备工作。1929年,调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到任后,他深入农村广泛发动群众,迅速建立起河南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推进革命斗争做出重要贡献。

  1931年3月,赴东北,担任中共大连市市委书记,领导大连地区的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反日斗争。到任后,他化名张树华,深入工商学界,发展共产党的组织,领导三泰、三菱油坊工人罢工,组织“五一”“五卅”群众集会,进行反帝爱国斗争。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11月,中共满洲省委派童长荣到抗日斗争激烈的东满地区,担任中共东满特委书记,化名张长荣。到任后,领导特委其他成员深入东满广大地区发动群众,以延吉县依兰区为中心,开展春荒斗争,并夺取敌人武器。在延吉、和龙、汪清、珲春等地组织农民自卫队,创建抗日游击队和游击根据地。1932年冬至1933年春,童长荣和东满特委的其他负责人领导游击区的广大军民,与日军周旋于深山密林之中,作战六十多次,歼敌数百人,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1933年6月,根据中共满洲省委指示,童长荣等整编延、和、汪、珲四县的游击队,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东满游击队,并率队粉碎了日伪军1933 年春季“大讨伐”,使游击队和游击区发展扩大。他还在部队中设立政治委员,发展党团组织,加强党对部队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使东满游击队成为一支非常有战斗力的抗日武装,也是威震东满的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并构成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的基础。到1933年冬,东满地区的反日游击队伍发展为5个,建立了12个比较固定的游击根据地。年底,东满地区成立了人民革命政府,从此,群众性的革命运动更加蓬勃发展。

1934年春,日军加强围剿东满游击队,采取拉网式搜山。3月21日,身患重病的童长荣在部队转移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7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为了永远怀念他,将他的照片和事迹,陈列在东北烈士纪念馆中。1998年8月,中共大连市市委、大连市人民政府在大连英雄纪念公园为童长荣塑像,表彰他为争取民族解放而英勇战斗的革命精神。

景振卿(1880—1934),东北民众救国军副总司令兼前敌总指挥。

  吉林长春人。幼年随家人到依兰县土龙山区清茶馆务农。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任该地五保甲长。他为人忠厚耿直,办事精明,深受当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日军入侵以后,开始缴枪、缴照,景振卿最先起来反对日寇的移民政策。他接受抗日爱国思想,秘密加入反帝大同盟。他深入发动、组织群众,鼓动武装暴动,成为土龙山区农民暴动的首创者、组织者和主要领导人。

  1934年3月8日,依兰县土龙山区农民在景振卿、谢文东的领导下暴动,消息传开,加入的农民达两千多人。暴动队伍向土龙山区的机关所在地太平镇进发。9日晨开始攻镇,下午攻陷,解除二十多名警察的武装,打死伪县长带来的人马十多人,此外,缴获步枪15支、子弹数千发。伪县长逃脱。预计敌人必将反扑,暴动队伍撤至白家沟一带进行堵击。10日清晨,日本关东军第十师团六十三联队长饭塚大佐、伪县警察大队长盖文义等带领45名日伪军开赴土龙山。上午10点多钟,敌人的汽车进入白家沟暴动队伍的埋伏圈,战斗即刻打响。日伪军被这突如其来的枪声打得晕头转向,刹时间,死的死,伤的伤,乱作一团。盖文义当场被击毙,饭塚大佐还想抵抗,被如潮水般涌上来的暴动农民打死。这次战斗历时仅一个多小时,共击毙日军17人,伪警察一人,其余全部被俘虏;缴获轻机枪五挺,步枪几十支。土龙山暴动由于打死了日军入侵东北以来第三个大佐级的军官而震惊中外,国内外许多媒体进行了报道,沉重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

12日,暴动队伍召开整编会议,东北民众救国军正式成立。在景振卿的极力推辞下,谢文东(后任东北抗日联军第八军军长,1939年降敌)为总司令,景振卿为副总司令兼前敌总指挥。救国军下辖六个大队。为了进一步扩大抗日武装,他们派人到各处去联络。依兰县及邻近县的民众在他们暴动业绩的激励下,纷纷拉起队伍,有的前来支援救国军。

  遭到打击的日军第十军团在飞机、战车的掩护下于13日再次向民众救国军扑来。救国军在群众的积极配合下,缴获了十几支步枪、七箱子弹后迅速分散活动。此后一个多月间,救国军又先后取得了九里六、横山道子、驼腰子老金矿等战斗的胜利,打死打伤日伪军二百多人,缴获野炮、破击炮、轻重机枪、步枪等多种武器以及沙金四百余两。队伍扩大到四千多人。

  5月1日夜,民众救国军攻打土龙山区东南部的一个集镇湖南营,以消灭那里的日本移民团,然而却遭到移民团的反击。尤其在南门,敌人的火力非常猛烈,队员伤亡严重,部队只得匍匐在地,难以前进。景振卿见此情景,从隐蔽的小土丘后跃出,亲自带队向前冲去,几颗子弹击中了他高大的身躯,景振卿壮烈殉国。时年54岁。

张文偕(1907—1934),东北革命军第四军政委兼饶河反日游击大队大队长。

山东省掖县人。青年时期,他就接受了革命思想,加入到中国工人阶级的行列,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教育下,思想日趋成熟,并很快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被党组织送到苏联去学习。

  1933年6月,张文偕回国,被党组织派到李延禄领导的东北抗日救国游击军任政委,同广大抗日战士转战在吉东地区,英勇打击日寇。同年,党组织派他以救国游击军、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四军政委的身份到在虎林战斗中遭受重大损失的饶河反日游击队去帮助工作,后任饶河反日游击大队大队长。

1934年7月,在义顺号召开了救国军残余部队和各山林队二百多人的反日大会。在这次大会上,收编了二百来人加入游击队。

  1934年2月25日,张文偕率领队伍冒着大雪在饶河一带活动,行至十八响地时,与二百多敌人突然相遇,张文偕面对敌众我寡的形势,沉着、机智地指挥战斗,利用有利地形给敌人以突然袭击,打得敌人溃不成军,抱头鼠窜,这一仗打出了游击队的威风。同年6月,张文偕率领游击队打垮了抱马顶子苑福堂七十多人的走狗队,不久又取得了攻打小佳河、小西山等地走狗队的胜利,并创建了以抱马顶子为中心的抗日游击队根据地。

 1934年8月28日,张文偕和政委崔石泉率一百多名游击队员和收编队攻打驻守虎林县三人班之敌。行到三人班附近,因雨大,收编队未能按时在预定地点会合。因此,游击队只好在三人班的北山宿营。由于后来赶来的收编队行动不够隐蔽,被三人班的敌人发现行路。次日,游击队刚吃完早饭,大批敌人包围过来,双方激战五六个小时。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张文偕决定组织突围。在他的指挥下,部队顺利突破包围,未受损失。但在后边掩护部队突围的张文偕却不幸中弹牺牲了,年仅27岁。

邓铁梅(1892—1934),东北民众自卫军总司令。

  原名邓古儒,字铁梅,1892年10月29日出生在辽宁省本溪县磨石峪邓家村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其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颇有声望和受人尊敬的读书人。1898年,他进入本村私塾读书。1902年升入县城三门洞高等学堂。1905年毕业后,随叔父在县城总甲所任文书。1914年,当地土匪横行,父亲和叔父等六口人惨遭杀害,邓家衰败。邓铁梅因此而辞职回家,此间练就了一手好枪法。

  1917年,邓铁梅考入本溪县警察教练所。1918年结业后,在本溪县警察大队当班长。1921年调到凤城县,任警察大队队长。1929年担任凤城县公安局局长。他要求部下秉公执法,不得危害和勒索百姓,受到部下和群众的爱戴,但同时也得罪了上司。1930年遭诬陷被解职。此后,他又分别担任过辽宁省警务处督察员和牡丹江警察分署署长等职务,1931年4月又遭革职。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激起了邓铁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决定回到凤城县,组织群众与日寇血战到底。经过他的积极宣传和号召,很快聚集了近二百名抗日志士。10月,在凤城县小汤沟(现岫岩县境内)正式成立“东北民众自卫军”,邓铁梅被推选为司令。自卫军成立仅一个多月的时间,队伍就发展到两千多人,并活跃在辽东半岛的丹东、凤城、岫岩、庄河一带,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同年11月22日,经过周密的调查和布署,民众自卫军战士四百余人在邓铁梅的亲自指挥下,全歼了凤城日伪军守敌,捣毁了伪县公署、公安局,并冲进监狱,救出了百余名爱国志士和其他受难同胞,缴获了步枪四百余支,机枪三挺,迫击炮两门和其他大批军用物资。凤城大捷使民众自卫军的军威大震,入伍者络绎不绝,自卫军的队伍又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达到一千五百人。此后,民众自卫军远征庄河县城,未动一枪一弹,便收缴了迫击炮两门、步枪六百余支,接着又打败了伪军李寿山部。

  1932年8月,东北民众自卫军进驻了富庶的战略要地——龙王庙,建立了包括安东、凤城与岫岩之间方圆百余里的根据地,部队也发展到了一万五千多人,并成立了器械、被服和印刷等工厂,以保证部队军需供给。

  邓铁梅为了坚持长期抗战,在根据地制定了合理的税收政策,掌握了民生必须的盐滩,没收了反动逃亡地主的大批财产,印发了“东北民众自卫军流通券”,禁止粮食外流,重视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他还为部队制定了“不爱钱、不扰民,军民一家,抗战到底”和“四不”、“三愿”等严明的纪律。对于个别违反纪律的人,不论职位高低,一律严厉惩处。他要求部队所到之处秋毫不犯,自己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同战士吃住在一起。1932年夏天,二道洋河一带闹粮荒,危急关头,他断然决定从龙王庙调运粮食一千多石,解救了灾区人民的危难。

  1932年5、6月间,敌人利用邓铁梅昔日的一个好友以高官厚禄为诱饵,规劝邓铁梅招降,被邓铁梅断然拒绝。8月,敌人又派邓的另一位旧友向其进行第二次招降,邓铁梅将计就计,将来凤城县的日本六名“谈判”代表全部处死,严厉惩处了日本侵略者,表明他和民众自卫军坚持抗战到底的钢铁决心。

  1932年9月,邓铁梅率民众自卫军粉碎了300名敌军对根据地的围剿,缴获了运载物资的大车100多辆。同年12月下旬,他又率近两千名民众自卫军攻打岫岩县文家街,打死日军70多人,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迫使敌人弃城而逃。

  1934年5月30日,邓铁梅到岫岩县小蔡家沟办事,由于叛徒告密,被日伪便衣队逮捕,后由伪军重兵守护,转押到奉天伪陆军监狱。

  在狱中,邓铁梅大义凛然,威武不屈,痛斥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充分地表现了他热爱祖国、反抗侵略的崇高的民族气节。1934年9月28日早晨,受尽酷刑的邓铁梅被敌人野蛮地杀害,牺牲时42岁。

  邓铁梅遇害后,东北民众自卫军逐渐解体。但是邓铁梅创建和领导的抗日军队为中华民族立下了不朽的功勋,1935年中共发表的《八一宣言》将邓铁梅誉为“民族英雄”。1988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张锡武

1899 年生。黑龙江望奎人。黑龙江省民众抗日救国军第一军司令。1934年10月被日军逮捕,被日军杀害于齐齐哈尔。

1935年

朴翰宗(1911—1935),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参谋长。

原名朴焕宗,出生于朝鲜庆尚道陕川郡龙西城。幼年丧父。1919年随叔父来到中国东北,在辽宁省清原县定居。1922年,进学校读书。深知贫家子弟读书难得,因此学习十分刻苦。在学习期间,耳闻目睹了日本帝国主义对朝鲜和中国的侵略,十分痛恨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行径。1927年,小学毕业回到家乡后,一面参加田间劳动,一面积极地参加反日反封建地主的斗争。在土口子发展成 立了青年会,担任青年会副会长,组织当地青年进行革命活动。朴翰宗的革命活动遭到叔父的反对,但他在革命和家庭的面前,毅然选择了前者。1928年,他离家到磐石县从事反日革命活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磐石中心县委遵照满洲省委的指示,发动工农群众,积极创建抗日武装。朴翰宗参加了工农义勇军的发起和组织工作。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2年5月,朴翰宗受组织派遣打入伪军第五旅第十三团第一营,策动了龙齐天连的哗变,随后又受命对伪营长宋国荣做工作,使其接受了抗日主张,9月10日宋营长率三百五十余名伪军官兵,投入抗日行列。

  1933年1月上旬,在南满游击队连续遭到两次重大损失之后,杨靖宇赶回磐石,主持召开了县委会议和游击队特支扩大会议,重新调整加强了游击队的领导,杨靖宇任游击总队政委。总队下设三个大队一个教导队,朴翰宗任第一大队大队长。同年9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一团政委,率队在磐石北部作战。12月9日晚,朴翰宗率一团攻入呼兰镇,击毙日军官藤本和伪连长。从1933年9月至1934年8月间朴翰宗率一团和少年营共与日伪军作战三十余次,打死打伤日伪军一百二十余名,缴获各种枪炮八十四件,战马一百余匹,俘伪军五十五名。与此同时,朴翰宗还率部队消灭和击溃了伊通、磐石、桦甸等地的反动地主武装十八伙,活捉死心塌地为日伪效力的伪保董、村长等六十余人,并缴获了他们的各种武器。朴翰宗在与日伪军作战时,每到一地都积极组织发动群众,在各地陆续建立了青年义勇军和农民自卫队。

1934年11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正式成立,朴翰宗任参谋长。

  1935年1月上旬,一军军部从地下党组织情报中获悉,伪靖安军李寿山部混成第五旅第五团一个骑兵连,要从红土崖经过,杨靖宇和朴翰宗决定消灭这股敌人。他们于10日晚,率部队急行军来到距红土崖三十余里的一个险要地点埋伏下来。11日下午,当敌人进入一军埋伏区后,指挥部一声令下,机枪和步枪一齐开火,当场打死敌军十余人。一军随即发起冲锋,敌人慌乱下马,企图顽抗,又被一军的战士打死了数人,剩下的敌人只得缴枪投降。此役共缴获步枪七十余支,战马数十匹,一军从此有了自己的骑兵部队,但是,朴翰宗在战斗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时年24岁。

李红光(1910—1935),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兼政委。

  原名李弘海,出生于朝鲜京畿道龙岩郡丹洞的一个贫苦农民家中。因不堪日本帝国主义的奴役,1925年随父母迁至中国吉林省磐石县,1926年定居于伊通县溜沙嘴子屯。他自幼天资聪慧,其祖父颇通汉学,在祖父的熏陶之下,学识长进很快,不仅会讲流利的日语,而且能用汉语写文章。

  1927年,李红光加入朝鲜共产党领导的农民同盟。1930年,根据中共中央的相关规定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1年,当选为伊通特支组织委员。1932年,以李红光为队长的磐石游击队不久,满洲省委派巡视员杨君武任政委。当时的游击队员既没有作战经验,手中又缺少武器,有勇有谋的李红光决定到汉奸手里去夺枪。一天,他探得一汉奸头目正在屋内群赌,便带上四名队员扮成赌徒,大摇大摆地进到屋里,他们跳上炕,掏出仅有的两支手枪、两枚手榴弹大喝:“缴枪不杀!”就在敌人愣神的当口,杨君武带领其他队员拥入,一举缴获了二十多支长短枪,并击毙了汉奸头目。这次夺枪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坚定了队员们的抗战决心。

  1932年,中共满洲省委代表杨靖宇来磐石将磐石工农义勇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1933年,杨靖宇任游击队政委后,将游击队编为三个大队一个教导队,李红光任教导队政委。

  教导队经过几次战斗的胜利,决定成立“抗日军联合参谋部”,李红光当选为参谋长。不久,历经几十次战斗后,队伍不断壮大,于1933年9月正式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杨靖宇任师长兼政委,李红光任参谋长。独立师在杨靖宇、李红光的指挥下,又乘胜连续攻克了大荒沟、凉水河子等城镇据点。1934年,又一举攻占临江重镇八道江。后又在抱马桥与汉奸邵本良的部队激战六小时,共打死伤敌军六七十名,令敌人闻风丧胆。

  1934年,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正式成立,下设两个师,李红光任第一师师长兼政委。一师下辖三个团和少年连,共五百余人,是第一军的主力部队。由于李红光对南满地理状况了如指掌,善于利用地形地物,因而,每次对敌作战都战而必胜,在军中威望很高。11月,李红光率一师配合一军司令部,在通化三岔河将邵本良一部、公安队和日军三源浦守备队包围,经过激战,击毙敌人三十多名。12月,又渡过鸭绿江,攻占界河,让朝鲜人民看到了抗日的曙光,在国际上也造成了很大影响,同时缴获大批物资返回国内。

  1935年5月,李红光奉命率部以柳河、兴京、清源为活动中心,向宽甸、本溪发展。11日,当部队行经至兴京城东老爷岭时,突然与二百多名日本守备队和伪警察不期而遇。双方展开激战。战斗从下午4时,一直打到天黑。年轻善战、渐具威名的李红光师长不幸被一串机枪子弹射中胸部,血流如注,染红了军衣。突围后,警卫员将他送到兴京、桓仁交界的根据地,终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第二天壮烈牺牲,时年仅25岁。

何忠国(1909—1935),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政治部主任兼第一师政治部主任。

  湖北人。读书时开始接受马列主义,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赴苏联学习军事和政治。1934年秋被派到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担任军政治部主任兼一师政治部主任职务。

  1935年初,何忠国率领部队转战在密山、勃利、穆棱、依兰等地,同日军进行着艰苦的游击战。他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机动灵活的战术,指挥部队炸毁了滴道河子日军军火仓库和穆棱三道河子大桥。毁掉了敌人的军火物资,破坏了日军的交通要道,取得了战斗的胜利。1935年4月27日,何国忠率领一师二团向龙沟一带转移,途中经过依兰县重镇阁凤楼,遭遇伪警备连的阻击。他率部进行英勇还击,激战3小时,占领了阁凤楼,击毙伪军二十余人,缴获步枪三十余支,没收了镇内日本洋行及其走狗商店的财产,将其中一部分分给了群众,并召开了群众大会。

  同年6月17日,何忠国率领一师二团在勃利县刘家店宿营时遭遇日军围攻,他果断地命令三团一个连埋伏在公路两侧,作好战斗准备。当日军“讨伐”队的尖兵班进入我军伏击圈时,何国忠一声令下,指战员一齐开枪射击,将日本尖兵班八人全部击毙。战斗结束后,我军携带战利品急速转移到马鞍山屯。中途,又发现二百多名日军对三团进行围攻。在这种紧急时刻,何忠国带领部队主动出击,经过激烈战斗,抢占了马鞍山主峰。这时日军又以数挺机枪向我军阵地疯狂射击,何忠国身先士卒,临危不惧,沉着、勇敢地站在山头上指挥战斗。在战斗中何忠国中弹受伤,但他忍着剧痛,以惊人的毅力,继续指挥战斗。不幸又连中三弹,壮烈殉国,何忠国牺牲时年仅26岁。

  何忠国牺牲的噩耗传出,全军干部、战士无不满腔悲愤、热泪涌流。为悼念何忠国,军民召开了追悼大会。他的英雄事迹,曾于1936年在巴黎出版的《救国时报》上登载,得到广泛传颂。

苗可秀(1906―1935),东北民众自卫军总参议,少年铁血军总司令。

  原名苗克秀,又名苗景墨,字而农。生于辽宁省本溪县下马塘苗家堡子。家境清贫的苗可秀,聪明好学,1926年,考入东北大学中文系,他勤奋努力、孜孜不倦,曾致力于先秦诸子的研究,著有论述荀子的文章二十余万字。读书期间,苗可秀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意识。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跟随学校撤到北平,积极参加请愿团去南京,强烈要求南京国民政府抗日救国。在民族的危亡关头,他冒着生命危险,毅然潜回到硝烟弥漫的辽东山区。

1931年9月,东北抗日救国会成立了东北学四军,他任学生军大队长。次年2月他受救国会委托,到邓部了解情况,不久即正式参加邓部义勇军,被任命为东北民众自卫军总参议。1932年7月协助邓铁梅创办东北民众自卫军军官学校,主持学校的全面工作,并亲自讲授政治课,为抗日义勇军培养了一批人才。期间,他还辅佐邓铁梅打了许多胜仗,鉴于义勇军目标太大,决定组织少年铁血军,与义勇军协同作战。他任少年铁血军总司令。在苗可秀的带领下,少年铁血军在辽南三角地区纵横驰骋,先后取得了猞猁沟、汤沟等战役的胜利。1934年他与杨靖宇将军取得联系,交换坚持抗战斗争的意见。

  1935年6月13 日,苗可秀在岫岩岭沟羊角沟突围时不幸负伤,21日,在凤城南部沙里寨乡落入日军的魔掌。身陷囹圄后,他威武不屈。在遗书中对好友说“兄今为日本阶下囚,伏床自思,尚堪自慰,慰者死得其所。弟等思想要正确,精神要伟大,不要忘了我们要做新中国的主人,要做重整山河的圣手。做事不可因为一次的失败,便灰心;不可因为一次的危险,便退缩。须知牺牲是兑换希望的一种东西,我们既然有希望,便不能不有牺牲”。

他在狱中的浩然正气,使敌人为之感佩和折服。日本翻译官前山和卫兵求他题词留念时,他写下“誓扫倭奴不顾身”等激昂词语分赠给他们。敌人妄图以高官厚禄为诱饵,劝其投降,亦未能得逞。他在遗书中对恩师说:“盖今夜其为余死期也,生自入狱以来心地坦然之至,此境殊不易做到。古语谓'慷慨就死易,从容赴义难’。生自观之两者皆易耳,予视其真知义与否。”在遗书中他嘱托好友说:“弟等可在西山(指北京西山)购一卧牛之地,为余营一衣冠冢,竖一短碣,正面刻苗可秀之墓,背面略述之行事。墓旁植梨树四五株,小亭一间,每有休假日,弟等千万到此一游,每到此处要三呼老苗,我之孤魂其可以不寂寞也。山吟水啸,鸟语虫声,皆视为余歌余语,余泣余诉为矣(泣系为国事而泣,非为私人泣也,要注意此点),凡国有可贺之事,弟当为文告我;国有可痛可耻之事,弟亦当为文告我。”

  1935年7月25日下午,凤城镇街道两旁军警林立。日本侵略者用一辆马车把苗可秀押到被苗可秀枪毙的日本参事官友田俊章等六人的纪念碑前,强迫苗可秀跪下读祭词,苗可秀昂首挺立,坚决不跪,他慷慨激烈地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日本鬼子惊恐万状,急忙将苗可秀押往凤城镇郊的南山脚下行刑。一路上,他号召群众不当亡国奴,团结起来救国,他坚贞不屈的精神使路两旁的群众无不为之钦佩,人们不顾危险向他敬酒,挥泪告别。行刑前,一日本军官说:“你若答应投降,还可以保证你不死。”苗可秀说:“抗日不怕死、怕死不抗日。”然后高声吟道:“尔农松下折颈枝叶茂,可秀日久还田重复生。”劝降的最后一线希望破灭了,日寇发给友田俊章等六名家属每人一支枪,并命令他们开枪,年仅29岁的苗可秀壮烈牺牲了。日本鬼子点火焚烧了苗可秀的遗体就地掩埋。为了纪念这位抗日民族英雄,1946年凤城县政府把火车站站前街命名为“苗可秀街”。1957年在他就义的地方树立了苗可秀纪念碑。

韩浩(1905—1935),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

  原名金翰杰,出生在朝鲜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自幼受日本侵略者和地主老财的欺压。由于不堪忍受奴役和压迫,随全家移居到我国吉林省桦甸县横道河子乡。后积极投入到当地的革命活动中,并接触了许多共产党人,接受了许多马列主义思想教育。1930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共满洲省委的指示,并在磐石中心县委的领导下,韩浩开始在桦甸、磐石等县广大农村大张旗鼓地开展反日宣传,组织农民反日示威游行,领导群众进行反日斗争。在韩浩的发动下,许多农村先后建立了反日分会、反日妇女会、儿童团、少年先锋队等群众组织。1932年春,他冲破家庭的阻拦,经中共桦甸县委桦北区委的推荐,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建立的第一支抗日武装——满洲工农反日义勇军第四纵队,即磐石抗日游击队。

  1933年9月18日,中共磐石县委奉中共南满省委的指示,将在磐石县活动的“中国工农红军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正式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该师以南满游击队和海龙游击队为基础组成,下辖第一、第三两个团及一个政治保安连。杨靖宇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独立师师长兼政治委员,韩浩任独立师第三团团长,全师共三百五十多人。独立师的建立,标志着磐石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走上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对当时东北的抗日斗争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934年9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发展迅速,总兵力已经达六百六十余人。11月5日,经中共南满特委第一次代表大会决定,正式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7日,又将独立师扩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下辖两个师,韩浩任第1师副师长。杨靖宇命令韩浩率领一师一部和师教导团,横跨通化、柳河间的铁路,转战到兴京县和桓仁县一带打击敌人,发展和壮大抗日革命根据地。

1935年2月4日,韩浩率领第一师的七十余名战士在洼子沟与日本守备队遭遇,敌人仗着武器精良,高喊着“抓活的”,疯狂地向我军扑来。当敌人前进到有效射程的距离时,韩浩命令部队猛烈开火,顿时将敌人打得丢盔卸甲,四处乱窜,大败而逃。随后,韩浩又率领部队在桓仁县横道河子五道沟小岭附近设伏,截击敌人运输粮食的大车17辆,将所得的大部分粮食分给了当地的贫困群众。

  1935 年5月12 日,师长李红光牺牲后,韩浩接任第一师师长工作,这时一师已发展到三百五十多人。韩浩率领第一师活跃在桓仁、兴京、通化一带,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不断打击敌人的有生力量。

  1935年8月28日清晨,韩浩获知日军守备队一部要到桓仁去,他立即联合附近抗日武装,率领三百余人的部队,来到吉林省通化县泉源乡刘家街附近,召开群众大会,宣传东北人民革命军抗日的救国主张,号召广大人民群众积极行动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日军得知消息后,迅速向开会的地点扑来,快到中午时分,日军守备队三十多人和伪军七十多人包围了该村。韩浩当机立断,指挥部队占领有利地形,与日伪军展开了激烈战斗,打死打伤敌人三十多人。敌军大批援军闻讯而来,在退往通化的途中,韩浩不幸中弹牺牲,时年仅30岁。杨靖宇闻讯,异常悲愤,在河里根据地为韩浩主持了追悼会。为了永远纪念这位抗日英雄,当地群众把他掩埋在钢山岭的青松翠柏之中,让他的名字与松柏一样万古长青。

李松波(1904—1935),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参谋长。

  又名崔松波,吉林磐石人,朝鲜族。1930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抗日工作。同年8月,参加了中共磐石县委成立的武装自卫组织特务队。由于屡次任务表现出色,于1931年8月被任命为特务队队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积极率领队员开展锄奸御敌活动。1932年2月,李松波改任磐石游击队参谋长,带队参加“二九”“四三”“五一”“五七”等大规模群众斗争,处死二十余名日本侵略者走狗。

  1932年4月,李松波参加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杨林举办的政治、军事干部训练班,学到了许多军事常识和游击战术。同年6月,李松波被派遣到磐石工农反日义勇军纵队部工作。1932年10月,被任命为义勇军第四大队大队长。

  1933年1月下旬,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杨靖宇再次对磐石工农反日义勇军进行整顿,李松波被任命为纵队代理参谋长,协助杨靖宇指挥部队,转战磐石、桦甸、双阳、永吉、伊通、海龙(今吉林省梅河口市)、东丰一带。从2月到5月,他率部进行了大小战斗六十余次,歼敌近百名。

  1933 年8月,李松波参与组织各路抗日救国军和山林队一千六百余人,共同攻打磐东重镇呼兰集场子,击毙了大汉奸高希甲。同年9月,李松波改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第一团参谋长,先后率部进攻西安(今吉林省辽源市)夹信子、沙河子和东丰十八道岗子敌军。10月,杨靖宇率独立师一部渡辉发江开辟新区后,李松波奉命与第一团及少年营留在老游击区坚持斗争,参与筹划和指挥多次战斗,屡创敌军。

  1934年3月,李松波随第一团返回磐石游击区,推动建立江北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并进行了一系列战斗。4月5日,他率部在磐东泊子北沟袭击伪军,击毙连长一名,伪警察四名;7月9日,突袭海龙县康大营伪警察署,当场打死伪署长和一名警察;7月16日,在海龙二道与伪警察队和伪自卫团交战,毙敌七人;7月26日,攻克磐北清德隆烧锅据点,缴获粮食三百余石、牲口三十余匹;7月29日,袭击磐石县墙缝沟伪兵,缴获三支枪和三十匹牲口。

  1934年11月,李松波升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参谋长。次年2月,他率机枪连、少年营等部到桦甸二道溜河和抚松北部活动,以打通与第二军联络点并开辟新游击区。

  1935年夏,李松波率领70名战士突然回师磐石,组织一步岭战斗,毙伤俘敌16人。随后,他率部与磐石游击队会合,进一步扩大了抗日武装斗争的影响。

  1935年9月中旬,李松波指挥第二师袭击桦甸县红石位子敌据点。战斗打响后,他身先士卒,率先杀敌,不幸中弹牺牲,时年仅31岁。

杨太和(1904—1935),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第一师师长。

  别名杨景荣,1904年8月17日出生在吉林省吉林市一个农民家庭,1910年全家迁居到黑龙江省密山县杨木岗拉拉街。1915年,进私塾馆读了五年书,后因父病故而放弃学业,担负起支撑门户和管理家业的重担。

  1932年初,他在密山县和志同者十余人组织了抗日力量,不断打击敌人,得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并迅速发展成一支四五百人的抗日武装。同年,他们投奔了抗日救国军,被编为李延禄领导下的补充第二团,杨太和任该团第三营营长,后又担任该团的副团长。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3年1月,根据“关于建立直接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的决定”和中共满洲省委的指示,以原救国军杨太和 中由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部分抗日武装为基础,在宁安县孟寡妇屯建立了抗日救国游击军,杨太和担任第一团团长,并率队返回密山县,着手创建密山反日游击区。

  在开辟抗日游击区的斗争中,杨太和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开辟和巩固了抗日游击区。1934年春,根据群众提供的情报和伪军中爱国士兵的响应,杨太和率部一举将密山县的小石头河子伪自卫团全部缴械,巩固了抗日游击区。

  1934年3月,抗日游击军军长李延禄到党中央汇报工作,杨太和受党的委托负责代理指挥抗日游击军全军军事工作,率领全军在艰苦的环境下,坚持抗日游击活动达五个月之久。

  同年7月,中共满洲省委为了巩固和加强对反日游击队的领导,决定将东北各反日游击队统一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9月,抗日救国游击军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四军,下辖一个师,杨太和继续担任第一团团长。10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4军改编为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杨太和担任第一师师长兼第一团团长。

  1934年10月6日,杨太和师长派主力部队攻打密山县城,并命令部队边打边进行政治喊话,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伪警备队营部,将一连伪军全部缴械。同时包围了伪县公署的日本守备队,经过激战,全部占领密山县城,缴获了敌人各种枪支138支,子弹万余发,以及其他许多军用物资。

1935年初,第四军根据反围剿和扩大抗日游击区的需要,组建骑兵队伍,杨太和奉命率领一师为部队解决战马问题。1935年2月,杨太和率军攻打了勃利县青山沟的伪森林警察队,毙伤一批敌人,缴获了许多枪支弹药和五百多匹好马,保证了四军骑兵部队的需要。5月24日,杨太和又率一师一团进攻了林密线上的滴道河车站,包围了车站的自卫团防所,歼灭了守卫车站的日军,迫使大部分伪军放下武器。

  1935年9月,杨太和奉命率队去依兰县五道河子参加第四军召开的全军高级干部会议,路经勃利县缸窑沟时,突然遇敌,在形势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他率领几名战士掩护部队转移,直至同敌人激战到最后一个人,终因敌众我寡,杨太和壮烈牺牲,年仅31岁。

刘壮飞(1912—1935),中国少年铁血军总指挥。

  原名刘连贵,又名刘佐赓,辽宁岫岩哨子河乡哨子河村人。独生子,家境贫寒。后在伯父的资助下进入岫岩师范学习。

  1931年“九一八”事变激起了他强烈的爱国热情,他毅然弃笔投戎,积极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活动中,时值毕业前夕,学友劝他以学业为重,他慨然说道:“亡国当前,何以家事、个人事计耶!”同时改名“壮飞”,喻壮志雄飞之意。在此期间刘壮飞和同学白君实等一起到街头、到市民中间进行演讲,控诉日军侵华暴行,并以朝鲜沦亡的沉痛教训来唤起国人的救国之志。讲到激动之处,他常常是声泪俱下,他的雄辩之才越来越为人赏识,不久,他被南北两校师生推选为抗日学生代表,到海城、庄河等地进行抗日救国宣传。

  随着抗日救亡活动的深入,刘壮飞对于宣传、演讲之类的活动已经不满足了,1932年秋天他决定从县城出走,去寻找抗日队伍,不幸在途中被日军捕获,严刑拷打下,他坚贞不屈。后来,侥幸逃脱。其父亲怕他再遭不测,强逼完婚,想以此牵制,拴住他的心。但婚后不到一个月时间,他便出逃,与同学白君实、赵侗等一起加入到邓铁梅领导的东北民众自卫军,随后结识了北平救国会派来担任总参议的苗可秀。刘壮飞身手敏捷,善于侦探,外号刘神探。

1933年春,刘壮飞受苗可秀的委托,与白君实等一道组建别动队,使之成为抗日的骨干队伍。1934年2月,别动队改编为少年铁血军,公推苗可秀为总司令,刘壮飞任第一大队队长,后来大队编为联队,他改任第一联队队长。他在战斗中身先士卒、勇猛异常,因此,他的联队一向以英勇善战著称,被敌人称之为“神军”。

  1935年3月20日,刘壮飞在著名的汤沟歼灭战中,率部担任主攻任务,他亲自带一个分队冲在前面,右腕负伤后用左手射击,一直将八名日军压在一个大院里,使敌人完全没有还击能力,八名日军七死一伤。战斗中,刘壮飞额角负伤,衣袖被洞穿七处。汤沟战役后,敌军对刘壮飞的勇猛拼杀精神闻之胆寒。

  刘壮飞率领的大队越战越强,显示出旺盛的战斗力,因而也越来越引起敌人的无比仇视和痛恨。1935年7月,苗可秀殉国,刘壮飞任中国少年铁血军总指挥。其父闻讯后,从潜居的黑龙江星夜赶回岫岩,规劝刘壮飞脱离抗日队伍。刘壮飞大义凛然地说:“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值此国难当头,不能只顾自家生命。我已发誓,一定抗战到底,宁当中国鬼,不当亡国奴”。其父见他义无反顾,只得挥泪而别。

  1935 年11月20日,刘壮飞带着队伍在凤城周家堡拉古沟一带活动时,不幸牺牲,年仅23岁。

李光林(1910—1935),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第二师政治部主任。

  出生在吉林延边一个贫苦的朝鲜族农民家庭。少年时代受反动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心里埋下了反抗的火种。在当地进步组织的教育和影响下,他开始参加革命活动。

1929年初,李光林利用随父亲去亲戚家串门的机会,深入到黑龙江宁安县南湖头一带,发动当地农民进行抗租斗争。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上级党组织任命李光林为宁安县团委书记。他经常深入到宁安县境内的花脸沟、五凤楼等地宣传党的抗日方针、政策,组建和发展团组织,发动青年参加抗日斗争,使这一带很快地建立起团的组织,从而迅速开展了群众性的抗日活动。

  1933年初,日寇向吉东地区大举进攻,整个吉东地区被日军占领,李光林同志坚持留在当地,积极进行地下抗日活动。同年,组织上任命他为吉东局团委常委。1934年又被任命为吉东局团委书记兼吉东局巡视员。

  李光林是一名优秀的地下工作者,对敌人满怀阶级仇恨。他坚毅、沉着,警惕性高,在极其险恶复杂的斗争环境中,机智勇敢地同敌人周旋,一次次出色地完成了工作任务。同时他一事当前,总是先为其他同志着想。在宁安县二道河子一带开展工作期间,他担心一位同志会受到山林队盘查而发生危险,就把当时救国军总参谋长周保中给他弄到的护照让给了那位同志,宁肯自己去承担风险。他在危难的时刻不惜牺牲自己去保护同志,充分表现了共产党人无私忘我、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1934年底,中共吉东特委、宁安县委和当时的绥宁反日同盟军党委决定将绥宁反日同盟军改编为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把流散的抗日武装组织起来,成为我党直接领导下的真正的抗日武装力量。1935年1月,李光林被组织上派到汪清一带去说服柴世荣部、傅显明部两支队伍接受改编。经过耐心细致的工作,两支队伍改编的任务顺利完成。1935年2月反日联合军第五军第二师正式组建,李光林被任命为师政治部主任。

  1935年4月,李光林和傅显明率第三、五、七团随军部留在宁安境内活动。1935年冬,日本侵略者加紧对东北抗日武装力量进行“讨伐”,使我军给养发生困难。李光林带领两个连的一部分战士到嘎子沟一带征收给养和服装。由于当地汉奸的告密,于12月24日被伪军一个团重重包围在尤家窝棚后面的一间空房里,终因寡不敌众,弹药消耗殆尽,李光林等十三人不幸被俘。面对敌人的淫威,李光林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怒斥伪军甘当日寇的鹰犬,为虎作伥、残害同胞的罪行,敌人恼羞成怒,当场残忍地将李光林杀害,牺牲时年仅25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