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建华先生绝句赏析

 杏坛归客 2023-06-05 发布于山东

参透常然身自轻

——林建华先生绝句赏析

文/高福林

林建华先生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山东诗词学会副秘书长兼创作部部长、省直分会会长。获“山东省优秀诗人”称号。同时,他也是《丁芒文学艺术研究》顾问团成员。在他的作品中,绝句占据重要部分。他的绝句深得古人之法,不但眼界高、境界阔,而且追求创新,格调激越,在当前诗坛甚有影响。下面,我们通过实例进行赏析。

一、结构美

清沈德潜《说诗啐话》中写道:“诗贵性情,亦须论法,杂乱无章非诗也。”懂得诗的章法,更有助于我们对诗歌丰富内涵的把握。结构也称意法,任何文学作品的内容都必须通过一定的内部结构和表现手段表达出来。诗的结构意法也就是指诗的谋篇布局。对此,前人总结的经验很多,但归结起来一般不出“起”、“承”、“转”、“合”四个字。

春天入桃乡

百里桃花扑面来,香风引我入瑶台。

神魂出窍人皆醉,诗叟狂吟似小孩。

此诗意在描摹桃乡的春天,运用夸张和奇想,写得随心所欲,清新飘逸,不假雕琢,自然天成。

“百里桃花扑面来”,“扑面来”三字,描写桃乡桃花盛旺之气,为全篇描写花势顺风流香快速渗透这一动态蓄势。“扑面来”的“扑”字下得极妙,既是拟人,把“百里桃花”比喻成热情的主人,又暗喻场面之宏大。试想“百里桃花”扑面而来的壮观景象,你能不被感动岂不是咄咄怪事!假如没有这一“扑”字,不要说“百里桃花”,即便是千里桃花也是死寂的,正是有了这一“扑”字,于是下面几句中写我的去向、游人的形态、我的形态,才一一有了着落。

“香风引我入瑶台”的“香风”和“瑶台”,以无形之味与想象之状作映衬。这里,巧妙的地方在于那个“引”字。“入”,进入的意思。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乘着“香风”而进入“瑶台”胜境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我”对桃乡的挚爱。桃乡虽非诗人的家乡,而“我”却亲切得如同回乡一样。

“神魂出窍人皆醉”,诗人在这里突然宕开一笔,着意作视觉描写,来这里的人成千上万,但这些人都被这美丽壮观的桃乡弄得神魂出窍、陶醉了。诗人说“人皆醉”,是因为他被“香风”引上“瑶台”,以俯视之开阔的眼光作的全景性摄入,所以说境界更为神妙,这是为《春天入桃乡》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由于“人皆醉”,使得桃花和春天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就是诗人“入瑶台”感受最深的情景。身在“瑶台”中、俯拾桃花海和如痴如醉的游人们,诗人感到十分畅快和兴奋。第三句之妙,正是能使通首精神飞越之故。

“诗叟狂吟似小孩”,为了和“人皆醉”场面相谐,诗人除了“狂吟”来烘托,还给“诗叟”添加了一个注脚“似小孩”。直说“诗叟似小孩”,那便显得笨拙;而这个“狂”字,却别有一番意蕴。桃乡之美已然使得“人皆醉”,诗人此时还能不“狂吟”吗?“似小孩”,是诗人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的风流状态,既形似,也神似。这最后两句,写景、比兴,因物兴感,精妙无伦。

绝句的结构一般有四种,即并列式,如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承接式,如刘禹锡《山桃红花满上头》;因果式。如王昌龄《闺怨》;转折式,如李白《早发白帝城》。此诗首二句写初见百里桃花、深入桃源看桃花,第三句忽然写游人,垫一步作转折,然后收合。第三句转折很妙,是此诗的诗眼所在。

二、语言美

《汉书·礼乐志》:“其威仪足以充目,音声足以动耳,诗语足以感心,故闻其音而德和,省其诗而志正,论其数而法立。”宋刘攽《和杨十七伤苏子美》:“穷途诗语尤慨慷,暮年笔法加豪逞”。诗是文学体栽的精品,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绝句因为字数极少,更要精益求精。

落花吟

曾几芳鲜春满园,烈阳侵碎撒修原。

劫花落地清香在,静待来年汝再繁。

这首诗是借咏物抒怀的作品。其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客观描写落花的物象,二是抒发对落花的认知和理解。其中流露了作者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

诗中的“清香在”、“汝再繁”两句尤为经典,一方面是诗人言志抒怀的心声,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广泛意义上的崇高人格道德境界的出色写照。诗的开拓为表现自己面对落花的丰富感情,诗人用了“曾几”一词来形容往日的“芳鲜”,旨在强化与“落花”的对比。又体现出诗人傲然不羁的内心思绪和个性特点。紧接着的“烈阳”句,恰倒好处回归本题中来,并形成了两句相呼应的艺术效果,仿佛能感受到诗人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中的心情。最后则笔锋一转,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抒发胸臆,使全诗浑然一体动人肺腑。

诗的前两句叙事,运用通感,触觉引发视觉,一方面在回放的镜头中展现“芳鲜春满园”,一方面用现场直播“烈阳侵碎”的落花场面。一远一近,形成对所咏之物的极限烘托,在对比中,一下把读者拉进了诗人设定的环境中。这样,兴叹就和欣赏交织在一起,既有“春满园”,又有“撒修原”;既有落花的残破,又有花开的盛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正是诗人要进行“落花吟”的真实心境。

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劫花落地清香在”写出了诗人超出直观意象的更高境界。自然现象的更替,虽然可改变事物的外在形态,但不会改变其本质,花事遇“劫”了,但“清香”永在,她会永远地存储于人们的脑海中、记忆里。“静待来年汝再繁”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感叹转入寄托情志。“清香”,本指嗅觉的体验,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会被冬天消散,还会有“来年”,花还会盛开,清香还会再来。“静待”在这里是一种坚定和自信。“汝”是指花,也是自喻,也就是说诗人是不会缺席每一个灿烂的春天的意念宣誓。

纵观全诗,与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应在伯仲之间,特别是后两句“劫花落地清香在,静待来年汝再繁”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以落花有情自比,表现诗人不为独香,而为护花的情怀,是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

三、意境美

古人格外重视文学意象创造中的“意”与“象”的有机融合,重视创造出“情中景,景中情”的审美意象,而追求的最高标准就是从意象中升华出境界,即意境。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

小满联想

冬麦辞春竞亿盈,人生求满路长行。

红尘百度难穷尽,参透常然身自轻。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5月21日前后。此时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小满是夏天的第二个节气,小满后气温开始逐渐升高,预示着炎热的夏季就要到来了。诗人以小满为题的这首诗,充满了联想,别出新意的通过对小满意象的理解,道出了自己修真养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追求。

首句“冬麦辞春竞亿盈”的“辞”字,通过拟人化的描写,点明了时令,给人以活泼灵动之感。诗人用“冬麦辞春”作为季节的进行见证,着墨不多,意味深长。就像听着抒情歌曲游园,让人心情愉悦。“亿盈”,汉语词典解释为满溢,此处应该是借指冬麦众多,争相辞春的意思。

承句“人生求满路长行”,则把“冬麦辞春”形象地表现为“人生求满”。这里的“满”实际已被诗人移花接木为圆满之“满”了。句中的“求”字正是对“满”字之意的诠释,追求圆满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路长行”,直至不知日之将夕,表现了诗人为人处世的至高标准和情态。诗人通过对“冬麦”的竞进步伐,自然联想到人生,似较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有过之而无不及。“求满”“长行”,把诗人追求完美,坚守信念的情态和诗人对事业的由衷喜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坚定不移。前两句景、情、联想兼具,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站在小满的麦田前,纵向思考,沉浸不返的画面。

“红尘百度难穷尽,参透常然身自轻”,这两句非常有哲理,以否定之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表明了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只有参透了“红尘百度”,才能迎来每一次曲折和艰难后的坦然,放低姿态的人生更有情趣和价值,才是人性的回归。没有抱怨,只有快悦,没有迟滞,轻装前行,人生或许和一切事物一样,最后都会凋谢,一旦到了凋谢时,回首往事,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就是对“参透”人生的最好赞美。

这首诗从咏“小满”这一平常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用语淡雅朴素,饶有趣味。笔法也很巧妙,首句以“冬麦”作喻,对小满进行实景刻画,为渲染人生的气氛做铺垫;第二句便笔锋一转,过渡到“人生”,三四句进一步迎合,跌宕有致,最后吟出妙句“参透常然身自轻”,使意境无限膨胀,极大地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四、画面感强

张舜民在《跋百之诗画》中认为,“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其实,自有唐以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早已是共识。当绘画的直观感受和诗歌的情绪表达一经结合,便能让读者通过多感官体验,在时空交错的艺术情境中,感受诗中的画意,经过画面的不断变幻组合,构建蕴藉丰富的内部意象叠加生成的虚实相生意境,这就形成了诗中一种独特的“画面感”。林建华先生能诗能画,对诗的“画面感”领悟更深。

趵突泉吟

昼夜突喷奔不息,泉波醴水灌明湖。

古城蒸润春常在,景致妖娆胜浙苏。

“济南泉有七十二,趵突泉当第一流”,汪广洋这两句诗,足以说明趵突泉于济南的地标地位。也正因如此,古今文人墨客咏趵突泉的作品多如牛毛,可见,于中想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并非易事。

第一、镜头感(视觉引起触觉)

仔细欣赏这首诗是一副绝美的画,诗人通过镜头的角度变换,一点点把读者拉进画面意境中来。

启句突出了时间、地点、动态,济南的名胜趵突泉,是对着这一名胜拍的特写镜头。

承句是对扩展、体察的中景特写,“泉波”把镜头扩大,加了环境和物态,“醴水”,形象化,是说趵突泉流出的水,不但清透如蓝,而且甘爽甜美。这些甘甜的泉水都“灌”入了大明湖中。让读者看到在趵突泉“突喷”的背景下,清澈甘美的泉水一古脑地涌灌的延时摄影。

转句虽也是中景特写,但镜头却给出了画外音,这时,趵突泉泺源堂悬挂的赵孟頫“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的一副楹联出现在镜头中,“云雾润蒸”、“波涛声震”是夸张的一种修辞手法,此刻,被诗人借用过来,正因为时代不同,所得到的感受也不同,诗人眼中看的和心中想的趵突泉喷涌形成的水气,滋养的是济南永远的春天,这就冲破了古人笼罩的意念,使得整个画面焕然一新。第四句是全幅完景,相当于画画收笔,将画面拼接完整:趵突泉开启了泉城之胜,明净美丽的大明湖,娇艳多姿的济南城“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景致俨然赛过江南啊。

第二、色彩搭配(视觉触发味觉)

整首诗来看,诗人只表现了两个鲜明的颜色:绿水,春(红)花。绿和红是对比色,也是主色,属于高级范畴,很容易给人以鲜艳感。诗中的绿色具有丰富的层次及空间感,泉的喷涌是稀释的淡绿;湖波里参杂了柳荷的颜色,因而是碧绿的;傍晚由于阳光的逐渐收敛,树影拉长,加之泉水特有的雾气和水汽给画面再铺上一层朦胧,这时就是墨绿或深绿。当然,红色是在春的气息中,是在妖娆的景致中。这些要素集中起来,就让红绿两个颜色和谐而美好,清幽感也就出来了。

第三、动静相合,主次明显(触觉联动听觉)

诗中包含两个动态:一是喷奔不息的泉水,二是润蒸的汽升汽散。泉是给画面朦胧的水汽做贡献,也是为了让波涛点燃古城的灵气。但是这个动态和声音都只是画面的背景,是次要的,因此整首诗只用了一个泉字一带而过。诗的主角是常在之春。虽然春到第三句才出现,但每一句都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姿态去铺垫她,由静到动,由小动到大动,一点点展现春的美丽。总之,只有春天妖娆的景致才能“胜江南”。

第四、简练干净(触觉搭配嗅觉)

第一句讲泉,第二句说湖,第三句写城,第四句就是与江南的比较。看似各自为句,但是每一句都是其他句子的依仗。而颜色只有两个,水到之处和春的颜色都是通用色,声音就只有一个涌动的泉水。所以说,行文简洁而又干脆,一点也不拖泥带水。

梅圣俞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见《六一诗话》)这两句话恰好可以说明此诗在艺术上的特点。一、二句写景,紧紧围绕泉而展开,“突喷”、“灌”二动词很有气势。三、四两句抒情,含蓄蕴藉,很耐人寻味。诗中虽没有一句抒情的话,但“春常在”、“胜江南”那种寄托与期望相交织的真切感情均蕴含于言外。此诗构思巧妙,语言质朴流畅,描物写景与叙事抒情相结合,呈现出灵动之姿,颇动人心魄。

五、动静有致

动静结合,作为诗词创作中常用的写作手法,通常作为一种写景方式,描写动态与静态的景物,以动景衬静景,以静景衬动景,动静相结合,显得更加和谐。

春笋图

春雨无声冻土开,萌芽鲜嫩露头来。

万胎攒动盈庭满,偶见琅玕院外徊。

《春笋图》是一首题画诗,以一幅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前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春雨”浇开冻土,催促了笋的萌动,所谓雨后春笋,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生机时的声响。“鲜嫩”是一缕淡淡的绿色,“开”和“露”相继而出;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靓丽的自然景色。第二句的“鲜嫩露头”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春笋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是一种向上的奋发。再者,首句写“春雨无声”,暗喻一种甘做绿叶的高尚风格。春雨不是主角,主角是“春笋”,但春笋的茁壮却离不开春雨。因为春雨不想抢主角“春笋”的风头,所以“无声”,主角需要展示,故而必须“露头”。这样由内而外,由静而动的安排,使读者所能看到、感受到一个生机充盈的和谐早春。

第三句则由一点到全面,写万笋竞动的场面。“万胎攒动”,所以“盈庭满”。“盈庭”应该解释为到处都是的意思。“胎”字表明此景仿佛还是操动于母腹,正待一朝分娩的一幅图画。所以,十分值得品味。

末句用“偶见”的场景作结,镜头放远,由一个庭院引起连锁反应,小院是春天了,春笋冒出来了,外面也一定是春天了。“琅玕”,竹的雅称。“院外徊”,诗人触景生情,用“院外徊”三字,有其深意。他心中始终存放着春天,希望这个春天充满每一个庭院,每一个家庭,每一片原野。而从春笋到琅玕,则暗示了从时间到空间的距离,是对成长的期待。

全诗看起来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像,但诗人的内在情感使其内容一以贯之,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的情绪,构成一个统一的意境,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春笋仿佛在画面上破土而出,就像电视快进镜头一样迅速长成了翠竹。本诗运用了化动为静、化静为动的手法,将《春笋图》之美,尽情地展现在读者的视线中。

林建华是诗家也是画家,诗的体量大,且体裁齐全,他的诗内涵丰润,通俗易懂,语言典雅,结体自然。假如读者多去关注,定有所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