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语文学科认知情境的内涵、功能与试题设计

 新用户78684458 2023-06-05 发布于湖南

一、高考语文学科认知情境的内涵与功能

       1.高考语文学科认知情境的内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 对学科认知情境的界定是“学科本体相关的问题”。“学科本体相关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对“认知”的解释,其意义指向获得语文学科本体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叶丽新认为:语文学科认知情境直指“学科本体”,深度关联语文学科本体知识,这些知识包括古代汉语知识、现代汉语知识以及各类文学知识;在认知与思维深度上,更偏向评价、探究等高阶认知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等复杂高阶思维;如果说,社会生活情境的构成要素必须包括真实、具体的生活背景、场景等,那么,学科认知情境和个人体验情境则主要是在语言文字材料内部或语言文字材料之间构造语文学习的时空场域,当学生在语文学习时置身于这样的时空场域,就可以被认为处于学科认知情境或个人体验情境中。

       一般认为,语文学科本体知识包括汉语言文字知识、文学文化常识、文章学知识等,语文本体能力则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等基本语文能力,当然更包括《语文课程标准》用以涵括语文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加上“情境”自身具备综合性特征,语文学科认知情境试题,往往被看作内含语文学科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及核心素养探究与运用过程的综合性试题。换句话说,凡是关联语文学科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要点的情境,均可认定是具有语文学科认知特性的情境。学科认知情境与社会生活情境的区分较为明显,而常与个人体验情境携手而行。据此可以判定,语文新高考2021年Ⅰ卷、Ⅱ卷和2022年Ⅰ卷作文题材料属于典型的以学科认知情境为载体的试题。当然,为了提升试题的应用性、综合性和创新性,许多试题在情境设计上并不单纯使用一种情境,而是多种情境相结合,这3道作文试题也不例外。

       2.高考语文学科认知情境的功能

       学科认知情境是语文特征最为显著的情境,能够有效考查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首先,它直接指向语文本体知识与运用能力测评。语言建构是语言运用的前提,阅读与写作首先依靠语感,而语感需要在熟读与积累过程中习得养成,这正是语文教学重视语文实践活动的根本原因所在。反映到语文测评上,也必然要求构建语文学科认知情境来检测学生的语文阅读积累以及理性认识水平。学科认知情境可谓语言建构与运用活动中最为重要的情境。以2022年语文新高考Ⅰ卷语言运用板块为例,第18题要求根据文意填写恰当的成语,第19题考查变换句式,第20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能力,这些试题都指向部编版教材不再系统呈现的语文知识。其次,学科认知情境可以重点考查学生语文知识结构化认知水平。学科认知情境尽管没有还原社会生活实践场景,似乎不那么“生动”,但集中于学科本体知识的情境往往对思维能力和运用能力要求更高。学习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与意义的过程,“情境对知识学习的介入,不仅让固态化的普遍知识变成动态化的具体知识,而且让测评发生转向,从对知识的测评转向对知识在情境中的运用能力的测评”。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其实质是基于对学科本质的理解,在考试中创设情境化试题,目标也是重建学科知识产生的情境,通过学生在情境中的反应,考查学生辨识、分析、综合、比较和归纳属于语文学科本体范畴的语言文字现象和文学现象的能力,进而得出学生建立知识结构化认知水平的情况。

       学科认知情境又是语文学科专业化程度更高的情境,它对促进学生认识语文学科本体知识、实现思维发展与提升具有更为直接和强烈的作用。一般而言,从生活经验中总结归纳的认知框架总是相对薄弱的,由专业化的知识与研究方法取而代之是一种必然趋势。学科认知情境常常需要与个人体验情境相伴而行,通过在文本内部或文本与文本之间建立区别性的张力、矛盾乃至冲突,构建需要学生置身其中的真实认知或体验情境,引导学生打开知识储备并开动脑筋,根据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判别语言运用的正确与否、恰当与否、生动与否,在对语言材料的认知过程中分析和解决问题。这种情境设计,表面上表现为要求学生具备和使用语文学科的规律性知识,实际上对学生语文学科认知能力的考查隐含其内。这类试题既可以考查学生在相对纯粹的语言文字情境中掌握和调用既有知识的能力,又可以考查学生对学科本体问题的梳理与探究能力。如高考语文名篇名句默写试题,过去仅涉及单项知识点,仅考查背诵识记能力,难以谓之“情境”,如2013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默写试题“五步一楼,十步一阁;_,檐牙高啄”。2014年以后渐成主流的“情境化默写”试题则将需要背诵识记的必备知识与对名篇名句的理解结合起来,并逐渐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审美鉴赏、文化传承等结合起来,构建相对较为复杂的具有综合性的学科认知情境,在增强试题开放性的同时,也要求学生调用语言、审美、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如2022年新高考Ⅰ卷默写试题“乐器在古代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诗经·周南·关雎》中写到乐器的句子是'_’和'_’”,以及“自然界鸟类的啼鸣有时会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_,_’”。特别是最后一道小题,选择了唐宋诗词中常见的“鸟鸣”这一意象构建学科认知情境,考查学生对文学意象的认知能力与掌握程度。从意象入手来剖析诗歌内涵和诗人或主人公的情感是诗歌鉴赏活动的重要方法路径,因此构建这一学科认知情境,具有考查学生对意象这一重要的语文学科本体知识的认识、掌握与运用能力的功能。

二、高考语文学科认知情境试题设计方式

       1.纯粹学科认知情境的试题设计

       第一种学科认知情境是背景材料和任务都属于学科认知情境内涵要素,可以称之为纯粹学科认知情境。此类试题自2014年高考综合改革以来,不仅在名篇名句默写试题中十分普遍,在阅读试题和作文试题中也多有出现,测评效果很好。远如2016年全国Ⅱ卷作文题,在背景材料中阐释语文学习意义和途径等语文学科本体问题,又在写作任务中关联学生语文学习经验和比较思维,直接考查学生语文素养,语文学科本体特征明显。近如2021年和2022年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Ⅰ,其背景材料关涉审美、文化等语文学科本体问题,第3、4题也都在选择题题干、选项以及简答题任务中构造了学科认知情境。2022年新高考Ⅰ卷第4题,试题背景材料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古典诗论的传承,属于语文学科本体范畴论题;在试题任务设计中,从阅读材料之外选择了《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儒家核心价值观在当代能够“成为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黄金法则”这一现象,要求学生结合阅读材料进行分析,这就构建了传统文化当代传承与理解这一学科认知情境,要求学生探究的正是语文学科本体相关的问题,可谓纯粹学科认知情境试题的典范。这2套试题的第3题题干均要求关联材料以外信息的阅读理解能力、论据与论点知识,且选项都是审美、文化方面的古今中外著名论断。连续2年采取基本相同的方式设计学科认知情境试题,与这类情境化试题有较高的测评效度与测评价值密不可分。

       2.综合性学科认知情境的试题设计

       第二种和第三种学科认知情境,因其试题情境构成元素在语文学科知识、能力与素养外,还包含个人体验或社会生活元素,可以称之为综合性学科认知情境。当然,要定性为学科认知情境,其情境的构成要件应以语文学科认知情境元素为主。

       第二种学科认知情境的典型试题是2021年新高考Ⅱ卷作文试题。这道题在漫画材料中通过“人”字起笔、运笔和收笔的书写过程、方式及其审美元素构建语文学科认知情境,又在试题任务中兼及由此及彼的思维素养、由表及里的认知能力、鉴别和取舍后的价值观,在以学科认知情境为主的多种情境综合中考查学生写作能力,设计巧妙,可谓综合性学科认知情境试题中的佳作。又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Ⅰ第5题,试题材料聚焦审美话题,任务则通过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画“目送归鸿”难——构造语文学科与美术学科张力问题,考查学生运用材料中的审美知识解决艺术问题的能力,具有语文学科与艺术学科既跨越又区别的综合特性,也是颇受好评的试题。

       在试题任务中构造学科认知情境的第三种试题也是高考语文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2020年以来的语文全国新高考6套试题的语言文字运用部分有充分体现。大部分语言文字运用试题都在试题任务中明确指向成语识记与运用、病句识别与修改、语言连贯等语文学科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这种类型的试题在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等试题中也经常出现。比较简单而典型的如2020年新高考Ⅰ卷第5题“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第9题“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2021年新高考Ⅱ卷第4题“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2022年新高考Ⅱ卷第9题“本文的童趣往往通过细节体现出来,请指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加以简析”等,这些试题任务均属于明确的语文学科认知任务。相对复杂、设计更为巧妙的如2020年新高考Ⅰ卷第8题“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2022年新高考Ⅰ卷第9题“本文将渔夫改写为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2022年新高考Ⅱ卷第8题“'我’和小岫最终放弃了去橘子林,本文却仍以'到橘子林去’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等,这些试题为了适当降低难度,先将属于语文学科本体的文学创作技巧知识的内在张力揭示出来,构造学科认知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回答问题,有效考查了语文学科的文学鉴赏能力、语用能力、写作能力等。

       当然,基于以上对近年高考语文试题的具体分析,还可以从学科认知情境试题任务所包含的学科认知情境内涵要素出发,将语文学科认知情境分为知识指向型、能力指向型和素养指向型3类。如2020年新高考Ⅰ卷第16题“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8题“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式有什么效果?”,古典诗歌情与景关系的知识、“反复”修辞手法的识别及其基本效果等均属于高中语文学科必备知识,因此这2道题主要属于知识指向型学科认知情境试题。之所以说“主要”,是因为这类知识指向型学科认知情境试题通常也会涉及知识在文本中的具体运用能力。2022年新高考Ⅰ卷第14题“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则可归入能力指向型学科认知情境试题。解答这些试题,学生不仅需要具备读懂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还需要对材料相关内容进行概括、比较分析、分类归纳,从而得出恰当的结论。当然,其中也能体现出学生在思维、文化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水平。2021年、2022年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Ⅰ的任务及其作文试题写作任务中的“启示意义”则明显指向由此及彼的迁移思维,加上背景材料所包含的辩证思维,则可归于素养指向型学科认知情境试题。

、高考语文学科认知情境试题设计规范

       在充分认识高考语文学科认知情境的内涵、功能与试题设计方式的基础上,从试卷设计规范的角度说,高质量设计高考语文学科认知情境化试题,还应注意处理好以下问题。

       首先,要处理好语文学科知识测评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学科知识的覆盖面,有利于以内容广度强化知识的系统、全面与结构化,并增强测评信度;同时,为使能力测评不止于识记和简单理解层级,学科认知情境的设计要考虑学生可调用知识与资源的深度,给予学生充分讨论学科本体问题的空间与可能。如近年来古代诗文名篇名句默写所考查的能力层级,由对诗文简单的识记,向对诗文名句的理解乃至文学意象的理解运用转变,充分考虑了内容广度,同时引导学生深度理解和运用学科知识。试题在考查学生古诗文积累量的同时,也通过多样化答案提供了展示个体素养的机会,实际上也考查了学生知识积累的深度和运用能力。

       其次,要注重学科认知情境设计的真实性与开放性。学科认知情境虽然不像社会生活情境那样很容易在真实性、合理性方面受到质疑与挑战,但仍存在真实性的问题。“问题要真实”有2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情境设计中提出的问题要真实,如2022年新高考Ⅰ卷语言运用第18题就是一道精心设计的创新题。该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选择来自报刊的真实语料,由过去提供成语选项改为由学生自己写出合适的成语,答案包括3处成语,每答出一处得1分。此题要求考生根据具体语境和表达目的选择合适的成语,其设问来源于学生真实的学习生活,而语境的真实性、特殊性决定了对所填词语的规定性。二是试题要求要符合高中学生认知水平,这是针对学生语文学习和实践的实际而言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科的本体知识教学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而去进行所谓“系统”讲授和训练,主张经由学生的梳理和整合,让学生把自身积累的语言材料和学习的语文知识结构化。因此学科知识的考查,应结合高中生实际,不追求抽离作品的“系统掌握”,将学科知识置于真实的学科认知情境中,让学生结合作品进行学习体验、梳理探究。在开放性方面,学科认知情境的设计也大有可为,前述成语填空试题,命题者设计的学科认知情境科学合理,给出语料构成的阅读语境十分充分,试题要求由过去从4个选项中选出1个答案,改为由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成语,每处都有3个以上的成语可用,开放性大大提升,极大程度推动学生将语言知识结构化。

       最后,要处理好学科认知情境设计考查任务的综合性,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从浅层思维向深层思维进阶。学科认知情境设计不能止于“编个故事,提个要求”,而是要充分考虑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和复杂性,“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语言材料的积累量,还要关注其语言材料、言语活动经验的结构化水平。所谓'结构化水平’,就是构成语文素养各要素之间的联系程度和相互关系”。同时还要以语言运用为中心,将语言材料与言语活动经验相互联系,最终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形成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

       详见人大复印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2023年第5期

图片

览众刊之胜

        展教育之魅

人大基础教育期刊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