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过六十才能读懂的古训:老人长寿克子孙

 布衣粗食68 2023-04-12 发布于湖南

人老了,喜欢听好话,也会摆寿宴。

《诗经》里说:“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似乎,从古至今,人们都希望自己能活万万年。

可惜的是,现实和理想有冲突,并且最终以现实情况为准。

当我们六十岁的时候,父母应该有八九十岁了,或者不在了。与此同时,自己也进入老年了,需要儿女来关照了。

如何保证自己安度晚年,又兼顾孝顺父母?难题就摆在眼前了。

有这样一句古训:“老人长寿克子孙。”听起来刺耳,但是六十岁之后,我们感触很深。

01

老人长寿,子女为难。

大名鼎鼎的王羲之,留下了很多的书法作品,也有很多趣闻。

他年轻的时候,随便睡了个懒觉,来他家选女婿的大臣郗鉴,就看中他了,留下“东床快婿”的典故。

当我们认真研究王羲之的家庭,却发现太多的磨难,还有一些悲剧。

王羲之的妻子郗璿,生下了七子一女,王凝之、王献之等,都子承父业,能写字,也在朝廷做官。

就在王家前程似锦的时候,时局动荡不安,王凝之在会稽做官,遇到了孙恩反叛,包括王凝之在内的多位家人被害。

王徽之生活随意,四十九岁就过世了。

当郗璿活到八九十岁的时候,几个儿子都过世了,朝廷以王凝之是在抵挡叛军的时候而亡的名义,供养了他。

按照现在的说法,郗璿是烈士的家属,应该被社会赡养。

虽然钱财的问题不愁,但是日常起居,需要有人照顾。她不得不麻烦孙子孙女,还有堂侄孙。

试想一下,若是郗璿没有得到社会赡养,日子怎么熬?孙辈若是都推诿,又如何管好一日三餐?

在我的老家,还有一种迷信的说法:老人太长寿了,可能是占有了子孙的寿命。虽然说法没有科学依据,但是晚辈的“牢骚、怨气”,却体现出来了。

老人有九十岁、一百岁,那么儿女有六七十岁了,很容易出现“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现象,因而老人的内心很悲伤,还难以承受。

02

老人长寿,自己受难。

我的外婆过了九十大寿,就非常糊涂了。

外婆有七个子女,之前已经有三个儿子过世了。赡养的任务,落在小舅舅、四舅舅身上。

四舅舅住在小镇上,房子的楼房。

外婆大半生在农村待着,住在楼房里,非常闹心,老是要去种地。

有一天,四舅舅出门买菜,外婆爬上窗户,使劲摇晃。还好,窗户没有垮塌。

外婆生病的时候,卫生院的医生,不知如何扎针。因为外婆的手臂枯萎了,血管都难以找到。

另一方面,四舅舅和小舅舅因为赡养费的问题,闹得不可开交。

小舅舅早早就拿住了外婆的存折,后来就不见踪影了。四舅舅觉得,事有蹊跷,就苦苦追问。

另外,有几个孙辈得到了外婆的供养,但是后来也没有给外婆一些赡养费,引起了两个舅舅的不满。

我渐渐明白一句话:“长寿则多辱。”

当我们六十岁的时候,看到父母被病痛折磨,却无法根除,内心是难受的。而父母本人,也因为拖累了儿女,觉得过意不去。

若是父母头脑糊涂了,需要照顾的时候就更多了,照顾的难度也大。大家都是力不从心的样子。毕竟,久病床前无孝子。

当我们自己来到八九十岁的时候,似乎在重复父母走过的老路,其中的滋味,也不好受。

我的母亲,常常说这样一句话:“子女孝顺不孝顺,等父母躺倒床上才知道。”

话很扎心,但不得不反驳一句,给母亲安慰:“瞎说,你一直会健康的。”

追求长寿,这是人的本性,但是长寿的苦,是在遵照人的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

03

迟早会明白,“尽孝”是有附加条件的。

老人长寿,到底的来“克”子孙的?还是来让子女尽孝的?还是不是一种福气呢?

随着时代的变好,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只要能未雨绸缪,早早准备了养老的必需品,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就算活一百岁,也是无忧无虑的。

其一,形成好的家风,赡养老人不推诿。儿女和父母、儿媳和公公婆婆、女婿和岳父母之间,都要融洽。父母在还算年轻的时候,就要关照到每一个子孙,把儿媳和女婿,也视如己出;并且树立孝顺上一代的形象。

其二,准备好养老金和存款、房子,物质上没有负担。人老了,不要子孙来承担费用,那么老人的选择就多了。可以去养老院,也可以住在子女家,甚至给一些保姆费;自己在老屋里,也能请保姆来照顾。

其三,想尽办法,让子女的家业做大,有赡养父母的能力。鼓励子女读书,创业,帮助成家,带孙子等,让子女混好了,父母也会沾光。

其四,尊重自然规律,老人不要折磨自己的身体,尽量健康。少去相信什么保健品,不要乱七八糟的锻炼方式。

每一代人,都有安度晚年的准备,那么彼此之间的麻烦就少了,解决困难的方法就多了。从而,不存在“互相克制”的瓶颈了。

只有那些老而无德、一直穷苦的人,才是家庭的灾难,谁都避之不及。

04

“老人长寿克子孙”,这是古人留下的话,在今天已经有很多化解的方法了。

我们不要走极端,把长寿的老人,当成眼中钉;更不要抛弃那些生病的高龄老人。

你今天赡养的老人,就是“明天的你”。一切都是循环的,不容忽视。

在孝顺的过程中,纠正一些错误的观念,家风正了,社会也安宁了。

记住,老而有德,厚德载物,源远流长。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