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国产神作!拍下1300W外卖员的日常:如果你觉得上班太累,就看看他们的故事

 普象工业设计 2023-06-06 发表于上海

还记得那位写诗的外卖员吗?

“一个外卖小哥在雨水中穿行,

天蓝色的外卖装像一小片晴空。”

于是,我们看见他笔下的外卖员,诗意又浪漫。

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这群城市的疾驰者。


而今天故事的主人公,

是一个在飞奔于藏地高原之上送外卖的康巴汉子,

人们给了他一个帅气的名字:

藏地骑士。




一单又一单的“骑士精神”

以一声沉重的号角,片子正式开始,

主人公是一名位于拉萨的外卖骑手,他叫——尖参才让。

在这之前,也许生活在城市的你很难想象,

3600米之上的高原外卖,是一种什么体验?


11年前,和卓玛结婚后,尖参来到拉萨,

开过茶馆,经营过酒吧,最后不得不为了新出生的孩子,多赚点钱,

于是,尖参当起了外卖员。


高原上,订外卖不是稀罕事,

庙里的喇嘛,想喝杯奶茶;

当地的牧民,订一束鲜花;

外来的游客,急需氧气瓶

......


拉萨地广人稀,送外卖难在一个“长途跋涉,道路崎岖”,

电瓶车开不上的阶梯,只能一路狂奔,

客栈里没有电梯,全靠一口气爬上五楼。


为了将氧气瓶尽快送到高反的游客手中,尖参三阶一步,

等氧气瓶终于抵达客人手中后,尖参才倚靠着楼梯扶手,大口喘气。


“不怕劳苦,只想多做点事。”

在完成一单又一单的过程中,尖参也在不断拓宽自己看世界的眼界,

一人一车,行驶在荒芜盘旋的山路间,

尖参仿佛在完成一场,独属于他的修炼。


一天,尖参照例跑单,

天黑了,电瓶车没了电,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可手头的单子不能撇,

尖参联系站点停止接单后,坚持自己想办法把手头的订单送到客人手中,

怎么办?骑马送!


于是,全片最震撼人心的场景,诞生了。

一片黑暗中,尖参身着黄色外卖服,顶着头盔,骑着骏马,飞驰于平原之上,


沿途的灯火,时有时无,

拍摄的打光灯,仿佛一束舞台的追光,随着尖参掠过平原。


故事的结尾,是订单的主人扎妥取消了订单,

“我想他一定有他的理由。”

是的,尖参说的没错,

扎妥是一名高原上的工人,因为做工需要不断换地方,只好取消订单,

最终,尖参没送出他的最后一单,扎妥也没等到他的外卖,

这样的故事,在高原上时有发生。


片子最后,尖参如是描述自己的人生态度:

“假如你以后没有发财,也没有升官,那也不要怀疑,

老天会让福报,除了为你挡恶运驱事端,还会化成你健康的身体,平静的心,

以及,无数个安然的日子。”




1300万骑手,故事还在继续

说到这,该告诉你们故事的出处了:

美团纪录片——《我在祖国送外卖》。

分别选取了三个城市,通过三段真实的故事,讲述外卖员背后普通也不普通的故事。

共《藏地骑士》、《暖城》、《海陆人生》三篇,

片子一投放,就引起了大波网友的含泪共鸣。


和网友们一样,象君曾想当然的认为,外卖员是不需要什么门槛的体力劳动者,

但在看完片子后恍然发现,这一份简单机械的工作背后,

渗透着人情冷暖,也寄托着无数个奔波者,对生活的盼头。


据国家统计局2021年底统计,中国外卖骑手约1300万名,

2018年,新媒体平台“城市数据团”发布数据,

上海每位骑手平均每天待命12小时,工作8小时,配送48单,骑行约150公里。


我们每天总能看到无数名外卖员穿梭于街头,也时而听说那些感动人心的故事:

梦想当摄影师的外卖小哥,一边送外卖,一边去大学听课,

女外卖员为了给孩子攒药费,跑单量超过站点200多位小哥

......

每一个为生活奔波的人背后,都是那么不简单。


《暖城》一集,发生在零下50度的漠河,

那天,冬生照例送外卖。


因为雪天地滑,车子侧翻,

幸好,人没事。

车子送进店里重新安个玻璃,又继续跑单。


小小四轮车,是冬生与晓梅,一对骑手夫妻的跑单工具。

每天早上,两人一块出门,

“记得开采暖!”

在一声叮嘱中,车子“突突突”早已开远,

这样手牵手跑单的日子,已经有五年。


漠河不大,跑单时二人常能遇上,

看见了,就互相鸣个笛,

心照不宣地,一个眼神,一句嘱托,交换互相的关心。


或是掏出兜里两瓶酸奶,刚从饭店老板那得来的,献宝般塞给媳妇,

到了吃中饭的时间,两人一起就挤在一辆小车里,吃个热汤的冷面。


和大多数年轻夫妻一样,二人身上背着买房的贷款,

漠河2500元左右一平米的房价,虽不至于压得人喘不过气,赚了钱晓梅也不舍得花,

每天回家的例行项目,就是算算今天跑了多少单,赚了多少钱,还欠多少房贷:

“还欠六万二,每个月能换上一万的话......”

镜头一动,对准了晓梅的手机壳:

“搞钱要紧。”


为了能早日完成媳妇“成为小富婆”的梦想,冬生定下目标:

“每天跑完100单,跑不完就回家挨揍。”


最后,出现了这样令人破防的一幕,

知道晓梅平时不舍得花钱,冬生偷偷买了她最爱的榴莲,


趁着晓梅泡脚的时候从冰箱里拿出,笑着我说到:

“你就说,想不想吃吧。”

只可惜,挑了个不熟的,

两个人一边往嘴里“嘎吱嘎吱”塞着,一边打趣到:

“跟啃大萝卜似的。”


片子的结尾,一段话分享了冬生晓梅的近况:

“截止影片上映前,冬生已经连续好几月成为漠河站跑单王,

通过跑单,冬生和晓梅的房贷即将还完,

冬生准备带晓梅出去旅游,,弥补结婚时的遗憾。”

你看,踏踏实实努力的人,终有一天会迎来他们的“高光时刻”。




“要过好日子”

无论是尖参,还是冬生晓梅,片子中的他们,无一不是为了梦想拼搏的劳动者,

可若扒下这层黄衣服,我们不妨细细看,

他们生命的侧面,也有着一段段丰富多彩的人生。

《海陆人生》一篇中,主人公老叶(叶晓庆),是一名海岛上的外卖员。


白天,他是一名海上钓鱼教练,

六点下班,他是一名疾驰于环岛线的外卖小哥。


BGM响起,护目镜一戴,周遭的声音消失了,

老叶进入一个全然享受的空间,他称之为——自由。


送了一年多外卖,老叶手下超时的订单,一只手都数得过来,

在时间管控上,老叶有着惊人的能力,

遇上渔民的订单,老叶会提前确定好渔民上岸的时间,以及送餐的地点,


再来到商家处,叮嘱叮嘱,“不要葱”、“烫一点”,“早点做”。

像极了自家饭馆,熟悉老客人习惯的饭馆老板。


就连站长都感慨,

“我很少见一个外卖骑手,那么爱操心的。”


甚至连如何打包,避免食物倾洒,老叶都要交代两句,

被问到原因时,他嘿嘿一笑:

“那也都是为了店家好,餐取出来了,就是我们的责任。”


2008年,老叶从衢州老家,来到温州定居,

爱好钓鱼的他,骨子里甚是向往自由,


因此,他对外卖员这份工作,有着自己的理解:

“外卖员的顾客不固定、位置不固定,所以遇到的风景也都不一样。”

“反正海上飞,陆地上飞,其实,都在飞。”


老叶的洒脱,冬生的卖力,尖参的尽责,

他们无一不在一单单的外卖中,寻找更好的人生节奏,

用脚步,用车轮,丈量着一座城市,一方土地的自由。


这是一个人人带着几分期待,又伴着几分焦虑的时代,

可每个人无所谓身披何种躯壳,

不过,都是在用自己的努力,靠近那个说远不远,说近不近的简单梦想:

“要过好日子。”

尖参、冬生、晓梅、老叶......还有许许多多的体力劳动者,都在靠着双手撑起美好生活,

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

希望阅读到这篇文章的你,也能收获前行的动力。


图源美团纪录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热点新闻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