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疫痢发微

 循天园 2023-06-06 发布于广东

疫痢是一种因感染疫疠邪气而下利的传染性疾病,既属疫病之类,亦可归于痢疾范畴。疫痢病因主要包括疫毒邪气、运气致疫和饮食不节,其治法方药可分专病专方、辨证论治和时气分治三类。疫痢乃胃系疫病,故日常饮食应注意顾护脾胃。

疫痢,痢疾之一也,在中医学上,疫痢既指代一种独立疾病,亦可用于描述其他疫病的特殊病理阶段。疫痢之论多见于痢疾篇中,然于其为疫则论少,今特拈而书之,以发其微。

病名诠释

疫痢,顾名思义是一种因感染疫疠邪气而下利的传染性疾病,既属疫病之类,亦可归于痢疾范畴,《东医宝鉴·内景篇卷之四·痢疾诸证》有“疫痢”一词,《中医内科学》痢疾证治分类有疫毒痢一节,《温疫论》《松峰说疫》疫病诸书则有疫病兼痢等论。其名为疫痢,从字面分而解之,疫者,言其广泛传播性,《说文解字》云“疫,民皆疾也”,《丹溪心法·卷二·痢九》指出“又有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之内,上下传染相似”。痢者,通利,有下利之意,言疫痢症状特点,《温疫论·下卷·疫痢兼证》有言:“下痢脓血,更加发热而渴,心腹痞满,呕而不食,此疫痢兼证,最为危急。”日本丹波元坚撰《杂病广要·脏腑类·滞下·疫痢》载:“外有时行疫痢一证,三十年前间或有之,今则往往夏末秋初。沿门阖境患此。其证大都发热头疼,口渴烦躁,下痢溺涩,甚者一日夜行百次,或兼发斑疹,势甚危迫。”《医贯·卷之六·后天要论·痢疾论》则论之更详,谓:“世人有患疫毒痢,初得时先发寒热,忽头痛壮热,思入凉室,思吃冷水,狂言狂走,浑身肌肉疼痛、手不可著;忽下痢,或白或赤,或赤白相杂,此证难治。”

关于“疫痢”病名,又名“疫毒痢”“时疫痢”“瘟痢”等,《东医宝鉴·内景篇卷之四·疫痢》云“一方一家之内,上下传染,长幼相似,是疫毒痢也”,李用粹《证治汇补》则称为“时疫痢”,而刘奎《松峰说疫》言为“瘟痢”。《症因脉治·卷四·痢疾论·外感痢疾·疫痢》言:“疫痢之症:长幼相似,沿门合境,一齐发作,下痢脓血,或下纯血,或下黄水,或下紫血水,身热头痛,胸满不食,此疫痢之症也。”观诸家之言,临证具有高传染性,且有脓血、腹痛急剧等病证特点的泻痢即为“疫痢”。亦有因痢疾之传染性而将其称为“疫痢”者,笔者认为分而论之于临证更为切用。

疫痢之名,观历代医家记载多引《丹溪心法》所述,揣应首倡于宋金元时期。迨明清其论日渐丰备,治法方药多样,民国时又融汇西说,有所创新发挥。疫痢对于西医学多种传染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如细菌性痢疾等多从疫痢论治,其他疫病见症甄之,亦可归而论也。

病因病机

温病肺系、胃系分类是温病脏腑分类法中的一种,根据脏腑病变特点对温病进行分类。疫疠邪气自口鼻侵入,亦可分肺胃两系,疫毒邪气内侵人体,蕴于胃肠,乃是疫痢发病的关键,故而疫痢应归属于胃系疫病(温病)范畴。

疫痢病因,主要包括疫毒邪气、运气致疫和饮食不节。疫痢是疫毒所致的一种特殊痢疾,感受疫毒邪气是导致疫痢发生的主要病因,《医述·卷九·杂证汇参·痢·疫痢》立疫痢一节,原文载:“夏秋疫痢,乃是疫毒致病,天灾流行”“夫痢证,即疫中浊邪中下,名曰浑者是也”,并有“而余谓疫邪作痢之说,亦不为无据矣”,明确疫痢乃疫邪所致的痢疾。日本丹波元坚《杂病广要·脏腑类·滞下》疫痢一节言“因世人禀赋渐薄,积感湿热厉气所致”,指出疫痢所致疫邪多具湿热属性,且正虚致疫禀赋弱者易感。《痢疾明辨·时毒》则以“时毒”之名概疫痢之因,谓:“时毒者,天行疫痢,时气流行,人触之而为痢。”运气致疫是疫病发生的关键因素,《黄帝内经》提出了五运六气异常致疫理论,后世秉承其说,而形成了中医疫病学的学术特色,《症因脉治·卷四·痢疾论·外感痢疾》谓:“疫痢之因:运气所主,或流衍之纪,雨湿连绵,寒水时行;或二火司政,赫曦行令,湿热大作;或燥金行令,燥火时行。三者皆成疫毒症,此所谓天行病也”,明确运气相胜致疫痢而发。六气淫慝,时气流行,《伤寒溯源集·卷之九·少阴篇·少阴前篇证治第十九》谓:“盖夏秋时行疫痢,或湿热流行,或寒湿浸淫,皆六气淫慝之所致”,可明湿气胜之时,疫痢多发。食饮不节,吸浊纳秽,疫邪病毒从口而入,《吴医汇讲·卷三·瘟疫赘言》言:“又有大旱之年,水涸日烈,河水每多热毒,饮其水者,多发疫痢。”

疫痢为病,相较于一般痢疾,具有以下特点。发病急骤是疫痢的典型特点之一,吴士瑛《痢疾明辨》中指出“其病速,其证重,每有三四日告毙者”,《中医内科学》5版教材痢疾一节云“疫毒之邪,伤人最速,所以发病急骤”。传染性更强、范围更广,痢本具传染之性,而加疫字特为强调其传病之甚也,故谓之“长幼相似,沿门合境,一齐发作”。疫痢病势危急,疫疠毒邪峻烈,较湿邪时气更胜,因此病症表现更为突出,病情剧烈,治疗更为棘手。易生变证,毒邪内蕴攻脑入血,流窜他脏,则生出种种变证,危殆生命,民国时期济南名医韦继贤曾治一疫痢患者,症见高烧、昏迷、抽搐、暴泻等,西医诊为暴发性中毒性痢疾,并发性脑膜炎,稍有不慎则会命陨。痢者,疫病兼证也,疫易兼痢,《温疫论·下卷·疫痢兼证》言“夫疫者胃家事也,盖疫邪传胃十常八九,既传入胃,必从下解,疫邪不能自出,必藉大肠之气传送而下而疫方愈”,因此疫痢是许多疫病常见的病理阶段。

治法方药

疫痢之治法方药,统观历代医家著述,可分专病专方、辨证论治和时气分治三类。

专病专方是指针对某一种疾病具有独特功效的一类方剂。《兰台轨范·序》云:“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能识病之名而后求病之所由生,原其所由生,又当辨其生之因各不同,而病症所由异,然后考虑其治之法,一病必有主方,一病必有主药。”专病专方专药是根据疾病特点系统把握而确立的治法方药体系。寻病知源,而立专方专药,疫痢专病专方依病因病机而设,有自热而论者,如《杂病广要·脏腑类·滞下·疫痢》曰:“治法当清热解毒表散为急,如升麻、葛根、柴胡、黄连、黄芩之类。”《松峰说疫·卷之二·论治·瘟症杂症治略·瘟疫兼痢》言:“诸说于瘟痢总不宜用。盖痢由瘟而作者,始终一于为热也”,立松花散治瘟毒热痢。有自毒而言者,立通下逐邪法,如吴又可槟芍顺气汤专治疫病兼痢,以槟榔、芍药、枳实、厚朴、大黄、生姜诸药通腑导邪为要。通下逐邪,是疫痢常用治法,朴硝为疫痢专药也,陈士铎《本草新编·卷之五·朴硝》云朴硝“却天行疫痢”,亦取通下意也。除此外有补虚攻邪之法,如疫痢首推方剂人参败毒散,《类证治裁·卷之四·痢症论治》云:“疫痢时邪传染,一方相似,人参败毒散加减。”由人参败毒散化裁之仓廪汤亦为疫痢专方,《幼幼集成·卷三·痢疾证治·入方》云“治伤风痢疾,及时行疫痢,大小相似者,宜先服此”,系遵《医门法律·卷五·痢疾门》喻嘉言“但昌所为逆挽之法,推重此方,盖借人参之大力,而后能逆挽之耳”之论。此疫痢专病专方诸家之说也。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是临证诊疗的基本依循。疫痢辨证论治体系自明清日趋完备,《症因脉治·卷四·痢疾论·外感痢疾》详载疫痢之治,循次第之法,分寒湿、湿火、燥火诸证。寒湿脉微者,人参败毒散,脉伏者,升麻葛根汤。待表邪已散,然后分湿火、燥火治之,湿热脉洪,香连丸、六一散,满闷不舒,香连平胃散。燥火脉数,以当归银花汤调六一散,送服当归大黄丸。诸家虽各有发挥,但古方今病不相能,疫痢辨证当以临床为依,可参考痢疾、疫病等辨证经验,灵活变通。

《素问·六节藏象论》云:“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疫痢者,疫病之类也,因运气而起,故病当从运气分治,何梦瑶《医碥·卷三·杂症·痢》言:“时行疫痢,当求其时气而治之”。《症因脉治·卷首·论〈医宗必读〉症因差误治法不合》载“时行疫痢,当分六气岁气,如雨湿之年,流衍之纪,宜用发表者,以辛凉辛温之法治之。亢旱之年,赫曦之政,宜用攻里者,以苦寒咸寒之味治之”,详阐运气变化疫痢治法。运气学说防治疫病渊深源远,然运气虽察,却不可拘泥,《妇人大全良方·卷之八·妇人滞下方论第十》云:“治疫毒痢者,虽当察五运六气之相胜,亦不可狎泥此说。”

序贯疗法,依病程分阶段论治,非西医学独有,中医学早即有之。疫痢治疗应分阶段看病程,依时机立法,汗之下之方能得宜。日本《先哲医话·卷下·永富独啸庵》有言:“(按:疫痢汗下之机,最为紧关)。其初发汗彻透,则十可治七八。若里证不失下剂之机,则痢后诸患无起,误其机则多至脱候”。采上述诸家之治法方药,则于疫痢之治,可明大半。

药膳调护

“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寓药于食,疗疾填腹,治病于平常,医书中不乏简单的药膳小方用于疫痢调护。如寻常可见的白萝卜便有治疫痢之功效,《串雅内编·卷四·单方内治门》以白萝卜二三斤,洗净连皮放石臼内,捣碎绞取浓汁食用,此法“治疫痢如神”。再如姜茶方见于《本草蒙筌·卷之六·菜部·姜》,原文谓:“同陈茶叶煎汁,疫痢禁口者可苏。”疫痢乃胃系疫病,故日常饮食应注意顾护脾胃,饮食忌鱼肉诸腥,山药、芡实、薏米等皆可适量食之。

疫痢一病多依附于痢疾之下,而为医家所忽之,今采诸家文献之论,参合己见,拭尘发微,冀于疫痢证治有所助益。(姚鹏宇  山东省名老中医药专家陶汉华传承工作室)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