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泌尿系统疾病---尿路感染

 内科博士符医生 2023-06-06 发布于海南

   尿路感染(UTI)简称尿感,是指各种病原微生物在尿路中生长繁殖而引起的炎症性疾病,多见于育龄期妇女.老年人免疫力低下及尿路畸形者。本章主要叙述由细菌引起的尿路感染。


      根据感染发生部位可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前者系指肾盂肾炎,后者主要指膀胱炎。肾盂肾炎、膀胱炎又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根据有无尿路结构或功能的异常,又可分为复杂性和非复杂性尿感。复杂性尿感是指伴有尿路引流不畅、结石、畸形、膀胱-输尿管反流等结构或功能的异常,或在慢性肾实质性疾病基础上发生的尿路感染。不伴有上述情况者称为非复杂性尿感。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 病原微生物
      革兰阴性杆菌为尿路感染最常见致病菌,其中以大肠埃希菌最为常见,约占全部尿路感染的85% ,其次为克雷伯杆菌、变形杆菌,柠檬酸杆菌属等。约5% ~ 15%的尿路感染由革兰阳性细菌引起,主要是肠球菌和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最常见于无症状性细菌尿、非复杂性尿路感染或首次发生的尿路感染。医院内感染.复杂性或复发性尿感.尿路器被检查后发生的尿感,则多为肠球菌.变形杆菌.克雷伯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所致。其中变形杆菌常见于伴有尿路结石者,铜绿假单胞菌多见于尿路器械检查后,金黄色葡萄球菌则常见于血源性尿感。腺病毒可以在儿童和一些年轻人中引起急性出血性膀胱炎,甚至引起流行。此外,结核分枝杆菌、衣原体.真菌等也可导致尿路感染。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革兰阳性菌和真菌性尿感增多,耐药甚至耐多药现象量增加趋势。
  (二)发病机制

1.感染途径
  (1)上行感染:病原菌经由尿道上行至膀胱,甚至输尿管、肾盂引起的感染称为上行感染,约占尿路感染的95%。正常情况下前尿道和尿道口周围定居着少量细菌.如链球菌、乳酸菌.葡葡球菌和类白喉杆菌等,并不致病。某些因素如性生活、尿路梗阻,医源性操作、生殖器感染等可导致上行感染的发生。

 (2)血行感染:指病原菌通过血运到达肾脏和尿路其他部位引起的感染。此种感染途径少见,不足2%。多发生于患有慢性疾病或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常见的病原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属.假单胞菌属和白色念珠菌属等。

  (3)直接感染:泌尿系统周围器官、组织发生感染时,病原菌偶可直接侵入到泌尿系统导致感染。

  (4)淋巴道感染:盆腔和下腹部的器官感染时,病原菌可从淋巴道感染泌尿系统,但罕见。

2.机体防御功能     正常情况下,进入膀胱的细菌很快被清除,是否发生尿路感染除与细菌的数量.毒力有关外,还取决于机体的防御功能。机体的防御机制包括:

①排尿的冲刷作用;

②尿道和膀胱黏膜的抗菌能力;

③尿液中高浓度尿素、高渗透压和低pH值等;

④前列腺分泌物中含有的抗菌成分;

⑤感染出现后,白细胞很快进入膀胱上皮组织和尿液中,起清除细菌的作用;

⑥输尿管膀胱连接处的活瓣具有防止尿液、细菌进入输尿管的功能。

  3.易感因素

  (1)尿路梗阻:任何妨碍尿液自由流出的因素,如结石、前列腺增生、狭窄、肿瘤等均可导致尿液积聚,细菌不易被冲洗清除,而在局部大量繁殖引起感染。尿路梗阻合并感染可使肾组织结构快速破坏,因此及时解除梗阻非常重要。

  (2)膀胱输尿管反流:输尿管壁内段及膀胱开口处的黏膜形成阻止尿液从膀胱输尿管口反流至输尿管的屏障,当其功能或结构异常时可使尿液从膀胱逆流到输尿管,甚至肾孟,导致细菌在局部定植,发生感染。
  (3)机体免疫力低下: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糖尿病、长期卧床、严重的慢性病和艾滋病等。其中,女性糖尿病患者尿路感染及无症状性细菌尿的发病率较无糖尿病者增加2~3倍。
  (4)神经源性膀胱:支配膀胱的神经功能障碍,如脊髓损伤、糖尿病、多发性硬化等疾病,因长时间的尿液潴留和(或)应用导尿管引流尿液导致感染,
  (5)妊娠:约2%~8%妊娠妇女可发生尿路感染,与孕期输尿管蠕动功能减弱、暂时性膀胱-输尿管活瓣关闭不全及妊娠后期子宫增大致尿液引流不畅有关。
  (6)性别和性活动:女性尿道较短(约4cm)而宽,距离肛门较近,开口于阴唇下方是女性容易发生尿路感染的重要因素。性生活时可将尿道口周围的细菌挤压入膀胱引起尿路感染。避孕药的主要成分壬苯聚醇可破坏阴道正常微生物环境而增加细菌尿的发生。前列腺增生导致的尿路梗阻是中老年男性尿路感染的一个重要原因。包茎、包皮过长是男性尿路感染的诱发因素。
  (7)医源性因素:导尿或留置导尿管、膀胱镜和输尿管镜检查、逆行性尿路造影等可致尿路黏膜损伤,如将细菌带入泌尿道,易引发尿路感染。据文献报道,即使严格消毒,单次导尿后,尿感发生率约为1% ~2%,留置导尿管1天感染率约50% ,超过3天者,感染发生率可达90%以上。

(8)泌尿系统结构异常:如肾发育不良、肾盂及输尿管畸形、移植肾、多囊肾等,也是尿路感染的易感因素。

  (9)遗传因素: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宿主的基因影响尿路感染的易感性。反复发作尿感的妇女,其尿感的家族史显著多于对照组,这类患者由于阴道和尿道黏膜细胞具有特异的、更多数目的受体,结合大肠埃希菌的数量是非反复发作尿感妇女的3倍。

  4.细菌的致病力  细菌进入膀胱后能否引起尿感,与其致病力有很大关系。以大肠埃希菌为例,并不是它的所有菌株均能引起症状性尿感,能引起者仅为其中的少数菌株,如O、K和H血清型菌株,它们具有特殊的致病力。


  流行病学

      除婴儿和老年人外,女性尿路感染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比例约8 : 1。未婚女性发病率约1%~3%;已婚女性发病率增高,约5%,与性生活、月经、妊娠应用杀精子避孕药物等因素有关。60岁以上女性尿感发生率高达10%~12%,多为无症状性细菌尿。除非存在易感因素,成年男性极少发生尿路感染。50岁以后男性因前列腺肥大的发生率增高,尿感发生率也相应增高,约为7%。婴儿中,因男性先天性尿路异常发生率高于女性,故尿路感染的发病率高。


  病理解剖

      急性膀胱炎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膀胱黏膜血管扩张、充血..上皮细胞肿胀、黏膜下组织充血、水肿及炎症细胞浸润,重者可有点状或片状出血,甚至黏膜溃疡。

     急性肾盂肾炎可单侧或双侧肾脏受累,表现为局限或广泛的肾盂.肾盏黏膜充血.水肿,表面有脓性分泌物,黏膜下可有细小脓肿,于一个或几个肾乳头可见大小不一、尖端指向肾乳头、基底伸向肾皮质的楔形炎症病灶。病灶内可见不同程度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坏死、脱落,肾小管腔中有脓性分泌物。肾间质水肿,内有白细胞浸润和小脓肿形成。炎症剧烈时可有广泛性出血,较大的炎症病灶愈合后局部形成瘢痕。肾小球一般无形态学改变。合并有尿路梗阻者,炎症范围常广泛。

      慢性肾盂肾炎双侧肾脏病变常不一致,肾脏体积缩小,表面不光滑,有肾盂、肾盏粘连,变形,肾乳头瘢痕形成,肾小管萎缩及肾间质淋巴-单核细胞浸润等慢性炎症表现。


  临床表现

  (一)膀胱炎

     占尿路感染的60%以上.分为急性单纯性膀胱炎和反复发作性膀胱炎。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适、下腹部疼痛等,部分患者迅速出现排尿困难。尿液常混浊,并有异味,约30%可出现血尿。一般无全身感染症状,少数患者出现腰痛、发热,但体温常不超过38.0C。如患者有突出的全身表现,体溫>38.0C ,应考虑上尿路感染。致病菌多为大肠埃希菌,约占75%以上。

  (二)肾盂肾炎

  1.急性肾孟肾炎  可发生于各年龄段,育齡女性最多见。临床表现与感染程度有关,通常起病较急。

  (1)全身症状:发热寒战、头痛、全身酸痛、恶心、呕吐等,体温多在38. 0C以上,多为弛张热,也可呈稽留热或间歇热。部分患者出现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

  (2)泌尿系统症状: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下腹部疼痛、腰痛等。腰痛程度不一 ,多为钝痛或酸痛。部分患者膀胱刺激症状不典型或缺如。

  (3)体格检查:除发热、心动过速和全身肌肉压痛外,还可发现一侧或两侧肋脊角或输尿管点压痛和(或)肾区叩击痛。

 2.慢性肾盂肾炎  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全身及泌尿系统局部表现可不典型,有时仅表现为无症状性菌尿。半数以上患者可有急性肾盂肾炎病史,后出现程度不同的低热间歇性尿频、排尿不适腰部酸痛及肾小管功能受损表现,如夜尿增多,低比重尿等。病情持续可发展为慢性肾衰竭。急性发作时患者症状明显,类似急性肾盂肾炎。

  (三)无症状细菌尿

     无症状细菌尿是指患者有真性细菌尿,而无尿路感染的症状,可由症状性尿感演变而来或无急性尿路感染病史。20岁至40岁女性无症状性细菌尿的发病率低于5%,而老年女性及男性发病率为40%~50%。致病菌多为大肠埃希菌,患者可长期无症状,尿常规可无明显异常,但尿培养有真性菌尿,也可在病程中出现急性尿路感染症状。

  (四)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

      导管相关性感染是指留置导尿管或先前48小时内留置导尿管者发生的感染。最新美国感染病学会国际临床实践指南指出,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在全球范围内最常见。导管上生物被膜的形成为细菌定植和繁殖提供了条件,是其重要的发病机制。全身应用抗生素、膀胱冲洗、局部应用消毒剂等均不能将其清除,最有效的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方式是避免不必要的导尿管留置,并尽早拔出导尿管。


  并发症

       尿路感染如能及时治疗,并发症很少,但伴有糖尿病和(或)存在复杂因素的肾盂肾炎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可出现下列并发症。

  (一)肾乳头坏死

      指肾乳头及其邻近肾髓质缺血性坏死,常发生于伴有糖尿病或尿路梗阻的肾盂肾炎,为其严重并发症。主要表现为寒战高热.剧烈腰痛或腹痛和血尿等.可同时伴发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和(或)急性肾衰竭。当有坏死组织脱落从尿中排出,阻塞输尿管时可发生肾绞痛。静脉肾盂造影( IVP)可见肾乳头区有特征性“环形征”。宜积极治疗原发病,加强抗生素应用等。

  (二)肾周围脓肿

     为严重肾盂肾炎直接扩展而致,多有糖尿病、尿路结石等易感因素。致病菌常为革兰阴性杆菌,尤其是大肠埃希菌。除原有症状加剧外,常出现明显的单侧腰痛,且在向健侧弯腰时疼痛加剧。超声波、X线腹部平片.CT等检查有助于诊断。治疗主要是加强抗感染治疗和(或)局部切开引流。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一)尿液检查

  1.常规检查尿液常混浊,可有异味,可有白细胞尿、血尿、蛋白尿。尿沉渣镜检白细胞>5个/HP称为白细胞尿,对尿路感染诊断意义较大;部分尿感患者有镜下血尿,尿沉渣镜检红细胞数多为3~10个/HP,称均一性红细胞尿,极少数急性膀胱炎患者可出现肉眼血尿;蛋白尿多为阴性~微量。部分肾盂肾炎患者尿中可见白细胞管型。

  2.白细胞排泄率     准确留取3小时尿液,立即进行尿白细胞计数,所得白细胞数按每小时折算,正常人白细胞计数<2x10*/h,白细胞计数>3x10*/h为阳性,介于(2 ~3)x10*/h为可疑。

  3.细菌学检查

  (1)涂片细菌检查:清洁中段尿沉渣涂片,革兰染色用油镜或不染色用高倍镜检查,计算10个视野细菌数,取其平均值,若每个视野下可见1个或更多细菌,提示尿路感染。本法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检出率达80%~90%,可初步确定是杆菌或球菌、是革兰阴性还是革兰阳性细菌,对及时选择有效抗生素有重要参考价值。

(2)细菌培养:可采用清洁中段尿、导尿及膀胱穿刺尿做细菌培养,其中膀胱穿刺尿培养结果最可靠。

     尿细菌定量培养可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假阳性主要见于:

①中段尿收集不规范标本被污染;

②尿标本在室温下存放超过1小时才进行接种;

③检验技术错误等。

假阴性主要原因为:

①近7天内使用过抗生素;

②尿液在膀眺内停留时间不足6小时;

③收集中段尿时,消毒药混入尿标本内;

④饮水过多,尿液被稀释;

⑤感染灶排菌呈间歇性等。

  4.硝酸盐还原试验    其原理为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阴性细菌可使尿内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此法诊断尿路感染的敏感性为70%以上,特异性为90%以上,但应满足致病菌含硝酸盐还原酶、体内有适量硝酸盐存在、尿液在膀胱内有足够的停留时间(>4h)等条件,否则易出现假阴性。该方法可作为尿感的过筛试验。

  5.其他辅助检查  急性肾盂肾炎可有肾小管上皮细胞受累,出现尿N-Z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升高。慢性肾盂肾炎可有肾小管和(或)肾小球功能异常,表现为尿比重和尿渗透压下降,甚至肾性糖尿、肾小管酸中毒等。

  (二)血液检查

    1.血常规    急性肾孟肾炎时血白细胞常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核左移。血沉可增快。

   2.肾功能    慢性肾盂肾炎肾功能受损时可出现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肌酐升高等。

(三)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如B超X线腹平片.IVP、排尿期膀胱输尿管反流造影、逆行性肾盂造影等,目的是了解尿路情况,及时发现有无尿路结石、梗阻、反流.畸形等导致尿路感染反复发作的因素。

     尿路感染急性期不宜做静脉肾盂造影,可做B超检查。对于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或急性尿路感染治疗7~10天无效的女性应行IVP。男性患者无论首发还是复发,在排除前列腺炎和前列腺肥大之后均应行尿路X线检查以排除尿路解剖和功能上的异常。


  诊断

  (一)尿路感染的诊断

      典型的尿路感染有尿路刺激征、感染中毒症状,腰部不适等,结合尿液改变和尿液细菌学检查,诊断不难。凡是有真性细菌尿者,均可诊断为尿路感染。无症状性细菌尿的诊断主要依靠尿细菌学检查,要求两次细菌培养均为同一菌种的真性菌尿。

   对于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出现典型的尿路感染症状.体征,且无其他原因可以解释,尿标本细菌培养菌落计数> 10'/ml时,应考虑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诊断。

  (二)尿路感染的定位诊断

     真性菌尿的存在表明有尿路感染,但不能判定是上尿路或下尿路感染,需进行定位诊断。

1.根据临床表现定位  上尿路感染常有发热、寒战,甚至出现毒血症症状,伴明显腰痛,输尿管点和(或)肋脊点压痛、肾区叩击痛等。而下尿路感染,常以膀胱刺激征为突出表现,一般少有发热腰痛等。

 2.根据实验室检查定位出现下列情况提示 上尿路感染:

(1)膀胱冲洗后尿培养阳性;

(2)尿沉渣镜检有白细胞管型,并排除间质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等疾病;

(3)尿NAG升高、尿β2,微球蛋白升高;

(4)尿渗透压降低。

  3.慢性肾盂肾炎的诊断  除反复发作尿路感染病史之外,尚需结合影像学及肾脏功能检查。

(1)肾外形凹凸不平,且双肾大小不等;

(2)静脉肾盂造影可见肾盂,肾盏变形,缩窄;

(3)持续性肾小管功能损害。

  具备上述第(1)、(2)条的任何一项再加第(3)条可诊断慢性肾盂肾炎。


鉴别诊断

  不典型尿路感染要与下列疾病鉴别。

(一)尿道综合征

      常见于女性,患者有尿频.尿急、尿痛及排尿不适等尿路刺激症状.但多次检查均无真性细菌尿。部分可能由于通尿肌与膀胱括约肌功能不协调,妇科或肛周疾病.神经焦虑等引起,也可能是衣原体等非细菌感染造成。

  (二)肾结核

      本病膀胱刺激症状更为明显,一般抗生素治疗无效.尿沉渣可找到抗酸杆菌,尿培养结核分枝杆菌阳性,而普通细菌培养为阴性。尿结核分枝杆菌DNA的PCR检测、尿结核菌素IgG测定等快速诊断方法已逐渐用于临床,但尚需改进和完善。IVP可发现肾实质虫蚀样缺损等表现。部分患者伴有肾外结核,抗结核治疗有效,可资鉴别。但要注意肾结核常可能与尿路感染并存,尿路感染经抗生素治疗后,仍残留有尿路感染定状或尿沉渣异常者,应高度注意肾结核的可能性。

  (三)慢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盂肾炎当出现肾功能减退高血压时应与慢性肾小球肾炎相鉴别。后者多为双侧肾脏受累,且肾小球功能受损较肾小管功能受损突出,并常有较明确的蛋白尿、血尿和水肿病史;而前者常有尿路刺激征,细菌学检查阳性.影像学检查可表现为双肾不对称性缩小。


  治疗
  (一)一般治疗
      急性期注意休息,多饮水,勤排尿。发热者给予易消化、高热量、富含维生素饮食。膀胱刺激征和血尿明显者,可口服碳酸氢钠片1g,每日3次,以碱化尿液、缓解症状抑制细菌生长、避免形成血凝块,对应用磺胺类抗生素者还可以增强药物的抗菌活性并避免尿路结晶形成。尿路感染反复发作者应积极寻找病因,及时去除诱发因素。
  (二)抗感染治疗
   用药原则:

①选用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无病原学结果前,一般首选对革兰阴性杆菌有效的抗生素,尤其是首发尿感。治疗3天症状无改善,应按药敏结果调整用药。

②抗生素在尿和肾内的浓度要高。

③选用肾毒性小,副作用少的抗生素。

④单一药物治疗失败,严重感染、混合感染耐药菌株出现时应联合用药。

⑤对不同类型的尿路感染给子不同治疗时间。
  1.急性膀胱炎
  (1)单剂量疗法;常用磺胺甲噁唑2. 0g、甲氧苄啶0. 4g .碳酸氢钠1.0g,1次顿服(简称STS单剂);氧氟沙屋0. 4g,- -次顿服;阿莫西林3. Og,-一次顿服。
  (2)短疗程疗法:目前更推荐此法,与单剂量疗法相比,短疗程疗法更有效;耐药性并无增高;可减少复发,增加治愈率。可选用磺胺类、喹诺酮类.半合成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任选一种药物,连用3天,约90%的患者可治愈。
      停服抗生素7天后,需进行尿细菌定量培养。如结果阴性表示急性细菌性膀胱炎已治愈;如仍有真性细菌尿,应继续给予2周抗生素治疗。
      对于妊娠妇女、老年患者、糖尿病患者、机体免疫力低下及男性患者不宜使用单剂量及短程疗法,应采用较长疗程。

 2.肾孟肾炎  首次发生的急性肾盂肾炎的致病菌80%为大肠埃希菌,在留取尿细菌检查标本后应立即开始治疗,首选对革兰阴性杆菌有效的药物。72小时显效者无需换药,否则应按药敏结果更改抗生素。

  (1)病情较轻者:可在门诊口服药物治疗,疗程10~ 14天。常用药物有喹诺酮类(如氧氟沙星0.2g,2次/日;环丙沙星0.25g,2次/日)、半合成青霉素类(如阿莫西林0.5g,3次/日)、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呋辛0. 25g,2次/日)等。治疗14天后,通常90%可治愈。如尿菌仍阳性,应参考药敏试验选用有效抗生素继续治疗4-6周。

  (2)严重感染全身中毒症状明显者:需住院治疗,应静脉给药。常用药物。如氨苄西林1.0-2.0g,每4小时一-次;头抱噻肟钠2.0g,每8小时一次;头抱曲松钠1.0-2. 0g,每12小时一次;左氧氟沙星0.2g,每12小时一次。必要时联合用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肾毒性大,应慎用。经过上述治疗若好转,可于热退后继续用药3天再改为口服抗生素,完成2周疗程。治疗72小时无好转,应按药敏结果更换抗生素,疗程不少于2周。经此治疗,仍有持续发热者,应注意肾盂肾炎并发症,如肾盂积脓、肾周脓肿感染中毒症等。

     慢性肾盂肾炎治疗的关键是积极寻找并去除易感因素。急性发作时治疗同急性肾盂肾炎。

3.再发性尿路感染     再发性尿路感染包括重新感染和复发。

  (1)重新感染:治疗后症状消失,尿菌阴性,但在停药6周后再次出现真性细菌尿,菌株与上次不同,称为重新感染。多数病例有尿路感染症状,治疗方法与首次发作相同。对半年内发生2次以上者,可用长程低剂量抑菌治疗,即每晚临睡前排尿后服用小剂量抗生素1次,如复方磺胺甲噁唑1 ~2片或呋喃妥因50mg ~ 100mg或氧氟沙星200mg,每7~ 10天更换药物一次,连用半年。

 (2)复发:治疗后症状消失,尿菌阴转后在6周内再出现菌尿,菌种与上次相同(菌种相同且为同一血清型),称为复发。复发且为肾盂肾炎者,特别是复杂性肾盂肾炎,在去除诱发因素(如结石、梗阻、尿路异常等)的基础上,应按药敏选择强有力的杀菌性抗生素,疗程不少于6周。反复发作者,给予长程低剂量抑菌疗法。

  4.无症状性菌尿     是否治疗目前有争议,一般认为有下述情况者应予治疗:

①妊娠期无症状性菌尿;

②学龄前儿童;

③曾出现有症状感染者;

④肾移植、尿路梗阻及其他尿路有复杂情况者。

     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有效抗生素,主张短疗程用药,如治疗后复发,可选长程低剂量抑菌疗法。

  5.妊娠期尿路感染  宜选用毒性小的抗菌药物,如阿莫西林、呋喃安因或头孢菌素类等。孕妇的急性膀胱炎治疗时间一般为3~7天。孕妇急性肾盂肾炎应静脉滴注抗生素治疗,可用半合成广谱青霉素或第三代头孢菌素,疗程为两周。反复发生尿感者,可用呋喃妥因行长程低剂量抑菌治疗。

  (三)疗效评定

  1.治愈  症状消失,尿菌阴性,疗程结束后2周,6周复查尿菌仍阴性。

  2.治疗失败  治疗后尿菌仍阳性,或治疗后尿菌阴性,但2周或6周复查尿菌转为阳性,且为同一种菌株。


  预防

  1.多饮水、勤排尿,是最有效的预防方法;

  2.注意会阴部清洁;

  3.尽量避免尿路器械的使用,必需应用时,严格无菌操作;

  4.如必须留置导尿管,前3天给予抗生素可延迟尿感的发生;

  5.与性生活有关的尿感,应于性交后立即排尿,并口服一次常用量抗生素;

  6.膀胱-输尿管反流者,要“二次排尿”,即每次排尿后数分钟,再排尿一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