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嘴巴的坏处

 一线飞扬 2023-06-06 发布于江西
五更过后,窗外是愉悦的鸟鸣,站在阳台上远眺,不觉东方既白。我提步走出户外,清晨的魅力,不仅在于空气的清新,更大的乐趣在于独自一人,于天地旷野之间,感受万物的复苏,一叶一菩提,令人心旷神怡,在无形中也就奠定了一天生活的主基调。
我生活的江对岸,是一片尚未开发的荒林。每次晨跑,我都会绕林中转一圈。那是鸟类的天堂,唧唧咋咋的鸟鸣声恰似一支交响曲,无论从任何韵律切入,都能感受到其中的美。林下路边铺满了一簇簇自由生长的野花,红的、黄的、白的、蓝的,或呈圆形以向阳,或昂起喇叭状以朝露,蹲下细细观察,一日有一日的变化,一天有一天的欢喜,不管你来与不来,它都在采集天地之精华,吸纳日月之光辉,以最美的姿态呈现给这个世界,看了不禁让人心生感动。
花草有花草的活法,一颗种子或随风飘荡,或被雨水冲刷,或被鸟兽搬运,它们随遇而安,落地即生根,见光即发芽,遇到好的土壤,三两天便枝开叶蔓,随后花儿朵朵开,引来彩蝶双飞,蜂鸟共舞,人兽共赏,真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而鸟儿的生存却要艰难得多。晨昏鸟鸣是鸟儿互逐交配的信号,为了繁衍,本来清净的生活,总得聒噪起来,否则基因都无法延续。我时常想,为什么基因的繁衍需要选择在晨昏,而且还需发出这么多声音?当鸟儿放声歌唱以吸引异性注意的同时,也引来了天敌,有时还没有完成繁衍的使命,就成了别人的果腹之物。说到底,问题还是出在嘴巴上。
言多必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不说行吗?似乎又不行,酒香也怕巷子深,再漂亮的羽毛,不借助动听的鸣叫,压根就不会引起其他鸟儿的注意,无形中就陷入了生存的囚徒困境。叫也不是,不叫也不行,犹如人类社会,一个人一声不吭,纵使才华横溢,不表现出来,也换不回来食物,最终会饿死;如果锋芒太露,说得过多,难免被小人下套,最终还得饿死。
这时,嘴巴尺度的把握就显得至关重要。清晨起来,鸣啼两声,满足了生存和繁衍的需求后,回到小窝,认真过好自己的日子就行了。毕竟晨昏朦胧,也不知道,其他鸟儿是否带了刀枪,更为重要的是,天敌是否在暗处虎视眈眈。确实需要动物大联欢,那就到舞台上去,灯火通明,人也昭昭,物也昭昭,就像脱口秀,明人不说暗话,插科打诨,说对说错,大家哈哈一笑,一切随风。
即便如此,其他人还有意见怎么办呢?要么对方是个鸟人,不理他就好;要么今生我们只适合做没有嘴巴的花草,成为那墙角的一枝梅,凌寒独自开,暗香是否来,冷暖自知便是好。(文/肖扬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