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与不好

 一线飞扬 2023-06-06 发布于江西

某天,几个朋友一起坐一位女性朋友的车外出,半道上车子油表亮起黄灯进了加油站,工作人员让女司机打开油箱盖。女司机一阵手忙脚乱后,竟没找到打开油箱盖的方式,这让我们有些匪夷所思。朋友每天开这台车上下班,已经7年多。同行的老曹开玩笑说,平时你这个车怎么加油的,然道是直接给它喂饭的吗?

朋友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平时都是我老公帮我加好油的。开了这么多年的车,我就没去过加油站。

朋友的这句话,一时让我对她的爱人刮目相看。朋友平时大大咧咧,说话做事像男人一样,经常在我们面前吐槽老公的不好,以至于我们一直以为她老公是一个好吃懒做、粗心大意的家伙。而一个能够坚持7年为妻子的车加好油的男人,不能不说是一个好男人。

晚上,两个孩子吵架了,老二哭着过来告状。事情发生的经过我都看在眼里,我认为老二也有她的问题,告诉她说,如果和别人发生了冲突,要试着自己去解决问题,而不能一遇到问题就想寻求第三方的帮助。可能是平时干预得太多,孩子看到我不理她,立即放声痛哭起来,声泪俱下,声讨爸爸不喜欢她。我对孩子说,你觉得爸爸真的不爱你吗?如果我不爱你了,我会每天去接送你上下学,而且接你的时候都会抱抱你吗?

听我这么一说,孩子的哭声慢慢降了下来。其实,孩子心里知道,爸爸是爱她的。只是情绪使然,她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当下的不满。当不满发泄完后,就像一个放掉了气的气球,充满弹性。不管成人还是孩子,都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情感。当一个人表达对另一个人好坏的评价时,总是在特定的情景引发下脱口而出,此时的评价一定是基于某种观点,达到某种目的。而事实具有两面性,说者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总是会选择有利于达到自己目的这一面的事实和案例。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听得多了,听者就会基于说者的表达,对人或者事进行一个基本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抉择。然而,这并不是客观事实。

由此可见,耳听不一定为虚,眼见也不一定为实,即便信息传递者是其身边最为亲近的人。对一个人的评价,需要放在一定周期的历史时空中去判断,并且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一段社会关系能够稳固存在,一定有其合理性。即使一方对另一方评价度很低,说到底,还是另一方能够为自己带来不可替代的价值,因此从生物趋利避害的角度来看,评价方才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留下。反过来说,既然对方有这么一到两个优点,是不是能够把优点放大,不管是在外人面前,还是在另一方面前,多提优点少说缺点,以促进社会关系的进一步和谐呢?

小时候,看电视时,总喜欢问谁是好人,谁是坏人。长大后才发现,其实没有好人和坏人一说,任何人和事都有两面性,在看待好的一面时,也要考虑坏的一面的风险;在看到坏的一面的影响时,也要看到好的一面的希望。绝对的好与坏,非黑即白,只存在于孩子的世界里,而我们,不应该仅仅是一个孩子。(文/肖扬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