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有的人读了很多书,却和没读前没什么区别?(个人成长)

 职场小赵 2023-06-06 发布于上海

在文章开始前我们先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而读书?

有的人读完一本书能从中受益匪浅,能把所学迅速融入到自己的领域里,可是有的人在读完一本书后,只记住了书名,基本没什么感悟就和没读一样,或者当时有所顿悟,一觉醒来又回到起点。

还有一种情况也在我的身上出现过,追求读书的量,忽略对每本书的思考,陷入了假勤奋的深渊。去年一年的时间我看完了82本书,我盲目的只追求阅读量,而忽略了质,忽略了思考忽略了复盘,导致我产生一种对自我努力肯定的思维,沾沾自喜的认为自己看了不少书,认为自己学到了很多知识,其实学没学到只有自己知道。

更有的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从产生想读书的念头开始,就在朋友圈里刷存在感,然后付出行动把付款成功的书籍订单再次发到朋友圈来获得关注,收到快递后迫不及待的打开拍张书的照片,下面附属买的书终于到啦,从今天开始我要做个有上进心的人,然后忍受不了成长带来的痛苦,这本书就一直在同一个地方接受灰尘的洗礼。

我们为了逃避成长的痛苦,愿意付出任何代价,只为当下的那一刻舒服。

我在阅读完《阅读整理学》这本书后,才恍然大悟,不断自我反思后终于找到我自己最大的几个痛点。

我的痛点:

1️⃣读书没有去感悟作者是以什么样的思维写出这样的文章

2️⃣没有思考书中的案例,如果自己遇到该怎么处理。

3️⃣做完读书笔记后,没有用自己的思维想法写一篇读后感。

4️⃣学到的知识大部分没有实践,没有做到知行合一。

求量不求质,这就是我们在读完一本书后的感觉和没读之前没有什么区别的主要原因。

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未来负责,可有的人偏偏为了逃避责任,而选择浪费更多的时间和机会。

学习的本质是学以致用。同样也是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核心价值所在。

可怕的不是学而不用,而是把学习的过程当做满足自己虚荣心的游戏。

永远不要只追求量而忽略了质,阅读书本是一件好事,既然开始了就不要轻易放弃。

我们只有承受的住成长带来的痛苦,我们才能承受的住痛苦过后的舒适。

一年看五十本书的目标太高,但是一天看五十页书的计划可以行。

​因为我深知一个道理:没有相当求知欲望的人,很难打破现有的认知。

不管目的地有多远,不管当日的天气是好是坏,只要我们每天坚持走二十公里,我们终会抵达终点,这就是著名“二十公里法则”的核心价值。

想通过阅读未知得到正确的解决之道,就要充分重视时间的影响力。如果当下就能理解,时间就无法产生作用,但是当下无法理解的事物,就可能需要时间,时间会给我们想要的答案。

当我们阅读未知的时候也同时在阅读我们自己。

从这一刻起,先克制住自己内心的欲望,学会把我们手里的手机放下,就是一个完美的开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