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界首中医中药世家丨《广和堂》药庄

 界首柴大官人 2023-06-06 发布于安徽

《广和堂》药庄

《广和堂》药店,由戴氏先祖戴金铮创办于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89),历经五代相传,迄今已有百余年之久,是界首年资最长以经营中药材和制作成药的中药店堂。
药庄位于界首城沙河南岸中山街东侧(现为裕民街裕民大桥南首),为三开间门面,正中挂有黑底金字招牌,“广和堂”三个大字,字体遒劲刚直,为清末孝廉公书写。门阶五层,高大敞亮。以经营川、广、云、贵地道药材为主,后院有作坊,加工炮制各种饮片,制作膏、丹、丸、散和药酒。传至汝周时期,《广和堂》早已名声远扬,门庭若市。民国二十三年,被称为“老洋人”的匪首率数百名亡命之徒到界首烧杀掠夺,一场大火把界首烧得面目全非,《广和堂》亦未能幸免,前店后坊及后宅三院化为灰烬。1935戴氏重建《广和堂》,其规模又有新的发展,建造了新式营业门面,以及专门生产成药作坊十余间,招牌换成蓝底金字,《广和堂》三字由清末秀才郭老华书写。重建后的《广和堂》,一次从河南禹州购进中药材上万斤,胶轮大马车拉了七车,使药庄恢复了生机。
戴汝周过世后,《广和堂》由戴文斋主持店务,文斋先生一度从政任临泉二区十八保联保主任和刘兴镇长,因忙于政务,《广和堂》日常事务由戴荫华料理,抗战期间,时任临泉县县长张国华到刘兴镇视察,住在《广和堂》客房,见《广和堂》生意兴隆,对穷人看病吃药实行免费的义举,欣然提笔写下了“是乃仁术”的题字,后来制做成匾挂在营业厅内。张国华精通医道,建国后在省中医进修班任教。
荫华通医药,主持店务有方,遵循“药随医走”之常理,为方便民众看病取药,高薪聘请杏林名医坐堂,开设中医内、外两科,对贫苦人家免费医疗,成为《广和堂》兴旺鼎盛时期。
为积累有效验方资料,《广和堂》自开张之日起,在营业厅内设有“杏林集粹”一百本,对常见病行之有效方剂进行整理成册,经临床验证后制作膏丹、丸、散进行推广使用,成为“广和堂”一大特色。
《广和堂》除经营地道药材外,以自制膏、丹、丸、散数十种而闻名,其中最为出名的“拨云散”眼药、“麻木丸”和“狗皮膏药”等。“拨云散”眼药以珍珠、牛黄、冰片为主要原料,经水飞加工制成,以其疗效非凡而名噪一时,因其形状两头尖,社会上流传为“老鼠眼药”。
《广和堂》膏药在诸多成药中备受欢迎,其主要成份是白硇砂、冰片、黄丹等矿质中药熬制而成,摊制在褚皮纸上或炙制加工后狗皮上,每天加工数百张。由于《广和堂》膏药独特,加工讲究,效果良好,受到广大患者欢迎。
“麻木丸”是由天麻、全虫、蜈蚣、虎骨、马前子等40余味名贵药材组成,经米醋泛成丸剂,对手足麻木,半身瘫痪,行举不便等风湿或脑病引起的疾病有独特疗效。
抗日战争期间,界首中医药商店林立,《广和堂》以其几十年的金字招牌,货真价实的经营之道,呈现出空前繁荣景象。除经营药材外,新增加了“新生活旅社”(原河南当铺院),骡马交易所(原河南牲畜部),同时招了七八名学徒,如宿洪德、张乔德、张子静、钱永清、栾小言、柳怀举等,后来都成为中医药界高手。
《广和堂》第四代传人戴炳伦,自幼勤奋好学,受到良好的中药传统教育,奠定了扎实的中医药功底,解放前期开始主持《广和堂》店务,颇有其先辈风范,待人以诚,通医药善经营,成为中医药界后启之秀。1955年,戴炳伦与其妻范保兰,以《广和堂》全部产业,参加了公私合营界首县医药商店,后并入医药公司。
1970年,戴炳伦不忍搁置几十年经营和制药之经验,欲用其技艺继续为社会作出新贡献。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依靠党和政府支持,集资创办界首镇支农制药厂,为以后界首制药厂巩固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立下了汗马功劳,经其研制的中成药远销全国各地。戴炳伦之子戴培义,由于中医药门第出身,注重学习中药知识和中成药制作,成为中药厂技术骨干。

资料来源:《界首市中医中药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