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内在的从容》——人心中应该有一些有分量的东西

 新用户5226BA5a 2023-06-06 发布于云南

拜读好友送的书,名为《淡定的从容》。是周国平先生写的。

最初对这个名字有印象,是小学《生命 生存 生活》课本里引用他写的诗。打开他的散文,渐被他通透的的词句折服。真是越看越爱看。好书也。




​我才看了一点点,第一部分为《碎句》,即一些简短的句子,句子虽短,但意义深远,贵在精炼。

第二部分是《短章》,较第一部分稍长,像是散文随笔之类的,还没读到,不予置评。

但根据前面的这些句子来推断,后面的内容肯定也很好读。

我每天摘抄一页笔记,竟觉得字迹都工整了许多,大概是心境的缘故。读“从容”,写“从容”,悟“从容”。



我记得有一个句子这样说:

“人生中的大问题都是没有答案的,但是唯有思考这些问题的人才可能真正拥有自己的生活信念和生活准则。”

是的,每个人都有一份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也因人而异。每个人的生存环境不同,由此养成的脾气秉性自然不同。

正因如此,每个人对于自己人生中的各种问题便产生了不同的看法,人生没有标准答案。

但更不同的是,有的人认真思考,有的人敷衍了事。就像周先生说的一样,唯有思考这些问题的人才有可能真正拥有自己的生活信念和生活准则。所以我很庆幸,保持着思考的习惯,并且认真做好记录。

还有一句话:

“隔开一定距离,事物的大小就显出来了。”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局内人总感觉事情很大,烦恼很多,似乎天都要塌下来了,这是因为离得太近。

相反,有些经历对于自己的整个人生来讲,影响是很重大的,但是身处其中却并未察觉,这也是因为距离太近。

总是被眼前的事物所迷惑,而未能对此作出客观的评判。

就像周先生讲的一样,离远一点,最好跳脱出来,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是大是小,自有决断。

好喜欢他的这种人生态度。

再摘抄三两段:

“人在世界上行走,在时间中行走,无可奈何地迷失在自己的行走之中。他无法把家乡的泉井带到异乡,把童年的彩霞带到今天,把十八岁生日的烛光带到四十岁的生日。不过,那不能带走的东西未必就永远丢失了。也许他所珍惜的所有往事都藏在某个人迹不至的地方,在一个意想不到的时刻,其中一件或另一件突然向他显现,就像从前的某一片烛光突然在记忆的夜空中闪亮。”

“ 既然一切美好的价值都会成为过去,我们就必须承认过去的权利,过去不是空无,而是一切美好价值存在的唯一可能的形式。”

“死亡是神秘的黑夜,生命如同黑夜里一朵小小的烛光,它燃烧,照耀,突然被一阵风吹灭,或者逐渐暗淡,终于慢慢的熄灭。”
“对于死亡,也许不是想明白了,而是受了哲人们态度的熏陶,能够面对和接受了。”
“死有什么可思考的,什么时候该死就死,不就是一死?可是这种满不在乎的态度会不会是一种矫情呢?
“从无中来,为何不能回到无中去?”

人性,人生,死亡,看了周先生的碎句,似乎又可以说,我思考过,所以,我还存在。

书名早已表明了,“内在的从容”,即是心灵的闲适。“人生最好的风景,就是保持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ʕ·̫͡·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