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劳黎 黎明之光

 阿里山图书馆 2023-06-06 发布于北京

劳黎知道,

在漫长的人生中,

无论身陷怎样的泥潭,

音乐总能带给人纯粹而向上的力量,

困难之处也由此变成

至真至善的伟大之处。

人世间有许多喜怒哀乐,

只有音乐能让它们都变成美的东西。

带着这样的希冀,

劳黎总是在需要音乐的时刻

深吸一口气,

架起琴、放好弓。

周围的喧嚣渐渐沉淀下来,

空气再次澄澈而宁静。

悠远的琴声,

又为人们带来黎明般的希望与光明。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到纽约时间下午三四点,熟悉的铃声总会准时响起。小提琴家劳黎接起电话,听筒里传来老人洪亮的声音。远在中国的作曲家鲍元恺,不顾十余小时的时差,在北京时间凌晨打来电话,他要和劳黎聊一聊将《炎黄风情》改为小提琴版的事情。

经过两年的辛勤探讨,劳黎把这一来自中国的音乐种子播撒在了世界的舞台:2017年4月,这部既经典又新颖的作品,在美国巴克内尔大学完成了首演。一年后,劳黎也将作品带回了北京。又过了一年,位于纽约的联合国总部,也响起了这些熟悉的旋律……

每一次谢幕,劳黎都会想起当时远在大洋彼岸的鲍元恺。那一轮轮电话结束后,长夜将尽,东方又迎来新的黎明。

图片

谢谢你圆了我60年的梦想

图片

细数劳黎回国后的演出曲目,业内人士看了也会感到新奇。不少曲子不仅国内鲜有人演奏,在世界范围内上演的次数也屈指可数。传统经典的曲目劳黎早已烂熟于心,这位小提琴奇才16岁就已能在一场音乐会中演绎勃拉姆斯和门德尔松的两部协奏曲。当时她的导师林耀基先生打趣道:“下次可以一场演三首协奏曲了。”

然而年轻的少女知道,这并非自己的目的地。她早已准备好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崖,奔赴暗礁遍布的海滩。“人都是有求知欲的,我想多探索一些不那么常见的作品。”

2019年在一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交响音乐会后,指挥家卞祖善先生找到劳黎:“我在俄罗斯留学的时候,听到过一首很美的马恰瓦里阿尼小提琴协奏曲,演奏它的话可能要先找找谱子,你愿不愿意尝试?”

一首曲子竟让老艺术家记挂了近60年,又连乐谱都很难找到,劳黎一下子来了兴致。她当时就激动地说:“卞老师麻烦您找找谱子,我很乐意尝试学习。”

不久之后,她收到了一份颇有年代感的包裹。一个牛皮纸袋,里面是一沓泛黄的手稿。劳黎赶紧找人帮忙打印出来,又上网去找录音与资料。不出所料,演奏音频只有一两个版本,独奏的指法和弓法更是一片空白。

劳黎没有退缩。她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把指法弓法一点点琢磨清楚,就连过年时也没有停止研究和练习。“我妈妈开玩笑似的问我在练什么曲子,如此热情奔放还挺符合过年的气氛。”然而妈妈也许并不完全明白,在辉煌炽热的背后,是大量的双音、和弦混合演奏、快速的左右手拨弦等高难技巧,驾驭宏大气势的自信和沉着以及与马恰瓦里阿尼浪漫与忧郁的共鸣。

这一切都融进了劳黎的血液里。“演奏这首作品时特别过瘾,我经常忘记了自己是在用小提琴演奏,就好像融入到当地人群中一起欢歌狂舞,练到欲罢不能。”

她早已想把这份激情分享给观众,但演出计划却不得不因疫情而推迟。恰巧时间也在等她,2021年的登台仍是这首协奏曲的中国首演,同时又多了一份沉甸甸的意义——庆祝卞祖善从艺60周年。

出结束后,老艺术家紧紧握住劳黎的手:“谢谢你,圆了我60年的梦。”

图片

至美总在更深处

图片

近来劳黎常演绎的另一首曲目,是舒曼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这首让人觉得晦涩难懂且不那么讨巧的作品,劳黎却视如珍宝,因为它是如此纯粹、如此真挚。

弓搭在弦上划开寂静,如船驶过水面的涟漪自然开合。浪漫的友人在温柔咏唱,每演奏一句,心中就有深情而抑扬顿挫的曲调萦回。琴声是自己的话语,无需额外了解,无需雕琢,浑然天成。

自伊丽莎白国际小提琴比赛之后,这一曲便在她的心底深深扎根了。五六年前在纽约偶遇指挥家余隆,被问起想拉什么协奏曲,劳黎不假思索地回答舒曼。随后,劳黎受指挥家张国勇的邀请,在指挥家水蓝的带领下与贵阳交响乐团合作演绎了这首作品。

在常人看来,这似乎是一种难以理解的执著。这首为小提琴家约阿希姆而作的协奏曲,却被他称为“无法演奏”。舒曼以创作钢琴曲见长,这部小提琴协奏曲独奏的部分音符也是按照钢琴的习惯来设计,对小提琴来说很难实现。因此,小提琴演奏家大多对它敬而远之。

但劳黎让这位“怪朋友”卸下了艰深的面具,袒露出音乐的真挚与朴素。她甚至给它起好了名字,第一、三乐章叫《山水·恋》,第二乐章叫《诗·恋》。即使不演这首曲子,她也喜欢每天练习一段这首作品,仿佛清晨与自己的内心独白。

图片

小提琴家梅纽因称赞该协奏曲“浪漫、英勇、恳切和温柔”,他认为,这首协奏曲是小提琴历史上缺失的一环,它是贝多芬和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之间的桥梁。在劳黎看来,音乐与各艺术形式之间是相通的。在不断演绎舒曼的小提琴协奏曲的同时,劳黎发现他的奏鸣曲、浪漫曲也未曾或极少在国内上演。因此,在2023年的巡演计划中,她特地安排了舒曼的《第一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也将录制舒曼作品专辑唱片,其中包括他的两首奏鸣曲以及克拉拉·舒曼的三首浪漫曲。

尽管音乐占据了生活的大半部分,劳黎还有很多其他爱好,比如瑜伽、绘画、走进大自然等。虽然练琴占据大量时间,但她始终憧憬着视觉美的艺术,求学时就喜欢踏进绘画教室。当疫情为生活按下暂停键,她再次支起了散落在地上的画板。色彩照入心里的棱镜,经过曲折,又繁衍出无限的色彩,宛如琴弦一齐拨响一个和弦。“音乐和绘画都是去感受、观照、反映自己的内心。我特别喜欢画水中的倒影,我的下一张唱片,我想叫'Reflectio’(倒影)。

图片

破晓者与躬耕者

图片

一本素白轻薄的书落在书架上,寥寥的棕红线条勾勒出小提琴曼妙的轮廓。这是小提琴教育鼻祖扎哈尔·布朗大师的《The Art of the Etude》(《小提琴练习曲的艺术》),大师的名字下方写着三个并不太显眼的字:“劳黎译”。小提琴家劳黎是布朗大师的助教,曾花了三年时间,让大师的著作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并拥有了一位新伙伴:配套的《小提琴练习曲的艺术——讲解与练习》。如果你曾在数年前路过西班牙索菲亚女皇音乐学院附近的星巴克,大概率会遇到常客劳黎。在熙熙攘攘的咖啡馆里,她总是安静地专注于翻译、写作。

图片

由劳黎编译的《小提琴练习曲的艺术》及配套的《详解与练习》

第一次翻开扎哈尔·布朗的《小提琴练习曲的艺术》,劳黎就被深深地迷住了。书并不厚,但精辟地用13首练习曲总结了几乎小提琴演奏上遇到的所有问题。每一首附有练习方法的精髓,语言通俗易懂的同时又能一针见血的指明方法。她知道这本书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从顿特到维尼亚夫斯基、帕格尼尼……每一首练习曲都无比艰难。其中的奥义、如何完美地演绎,仅读这寥寥数语很难完全领悟。

当时,劳黎刚到索菲亚女皇音乐学院深造,她发现这本书在扎哈尔·布朗的学生中人手一本,也开始主动尝试练习。布朗的教学理念在世界堪称前卫,书中点拨的练习技法总能让人茅塞顿开。之前在新英格兰音乐学院预科任教的她本能地想到:应该把这些先进的知识传播给更多学琴的人——特别是中国的琴童。

她又回到书店,在书架前徘徊了好一阵。目光扫过英文版、俄文版、德文版、日文版……唯独没有中文版。她暗下决心,要让中国的琴童也有机会使用这部先进的教材。布朗对此非常支持,但也不忘叮嘱:“这并非易事,需要花很多时间。”

于是,那段时间里,除了学校和家,劳黎常驻的地方又多了一处:星巴克。没事的时候,她就往咖啡店里钻,字斟句酌地翻译那本书。她感到仅仅复述大师的语言是不够的,还需要详细地阐释以辅助学琴者对思想有更深刻的理解。尽管最初决定开始做这一切的时候,连她自己也没想到,这一埋首就是三年。不过,劳黎从不觉得这是一件苦差事。相反,因为热爱与执著,纵使跨越艰难险阻,也仍然乐在其中。

图片

在音符中将爱传递下去

图片

在中央音乐学院公众号的文章里,有这样几条喜报:2019年,在刚刚结束的美国全球音乐节上(Universal Art Festival)上,我校管弦系本科学生魏沈弘(指导教师劳黎)获得UAF协奏曲比赛第一名;2021年,本科学生孟子成获莫斯科国际音乐比赛金奖;同年,本科学生沈子轩获美国青少年音乐家联盟国际音乐比赛第二名。

虽然时常活跃在各大舞台上,劳黎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教学本职。四年间培养的学生已获得12个国内外奖项,她也因此获得多个“杰出教师奖”。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的她,将每一位学生都视作自己的孩子。“无论是看到他们琴技进步了还是长高了,我都特别欣慰。我很想感谢我的学生,某种意义上教学相长,跟学生们在一起的时光是无比快乐的。”

图片

这种对于教学的尽职和热爱,并非没有渊源。在中、美、欧先后求学的十余年里,林耀基、唐纳德·维勒斯坦、扎哈尔·布朗三位教授的言传身教,不仅影响了劳黎的职业选择,也影响了她的处世与为师。

劳黎的学生中不乏大奖获得者,同时她也鼓励每一位学生发挥自身的最大的潜力和优势,走出自己独特的道路。曾有两名学生因为综合成绩优秀加之演奏小提琴的特长,最终考入了哈佛大学。她希望自己的学生不仅成为优秀的音乐家,更希望他们成为健康、全面、有能力帮助他人的人。

劳黎清楚地记得,当她还在新英格兰音乐学院读大一时,老师唐纳尔德·维勒斯坦鼓励她去纽约参加一个历史悠久的国际比赛。劳黎有些不情愿,因为她觉得自己还没准备好。从波士顿出发的前一天,劳黎在教授面前演奏完,又打起了退堂鼓。70多岁的教授和蔼地安慰她:“没关系,到纽约还有两三天的时间与乐队合奏排练。我们都已经准备了,为什么不去试一试呢?就当是去交朋友了!”

教授的鼓励让劳黎释怀了。卸下了心头所有的重担,她顺利地拿到了第一名。“从那时起我意识到,只要有良好的心态、无比的热爱,加上平时极致的努力和付出,就一定能得到满意的成绩。现在,我也经常对学生说,在比赛的过程中能学习到许多东西,这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价值。积极拥抱变化,探索无限可能,这不仅应该是对待生活的态度,更应该是在音乐世界中探索的方向。

劳黎知道,在漫长的人生中,无论身陷怎样的泥潭,音乐总能带给人纯粹而向上的力量,困难之处也由此变成至真至善的伟大之处。人世间有许多喜怒哀乐,只有音乐能让它们都变成美的东西。带着这样的希冀,劳黎总是在需要音乐的时刻深吸一口气,架起琴、放好弓。周围的喧嚣渐渐沉淀下来,空气再次澄澈而宁静。悠远的琴声,又为人们带来黎明般的希望与光明。

文:王小妮

图片提供:劳黎

编辑:褚慧超

美编:张琳琳

实习生:王子婷

排版:阳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