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碑《始平公造像记》

 家有学子 2023-06-07 发布于甘肃
文章图片1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文章图片4

文章图片5

始平公造像,全称《比丘慧成为亡父洛川刺史始平公造像记》。北魏太和二十年(498)刻于河南洛阳龙门山古阳洞,是著名的魏碑代表作《龙门二十品》之一。

始平公造像记全文为阳文,十行,行二十字,字间有方格为栏,并有明确的撰文者孟达和书写者朱义章,其书法笔画雄强,结构茂密,气势开张。极富特色。

始平公造像记及其它龙门诸品,是清代乾隆年间著名金石家黄易(小松)访碑时发现的。故传世拓本以乾隆拓本为最旧拓本。

历来人们都对始平公造像的书法给了极高的评价,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评说“龙门造像自为一体,意象相近,皆雄俊伟茂,极意发宕,方笔之极轨也。”这个评价,集中体现在始平公造像上。当代书坛巨擘启功先生在《论书绝句》中咏道“龙门造像字势雄,就中龙属始平公。学书别有观碑法,透过刀锋看笔锋。”自加小注云:“龙门造像题记数百种,拔其尤考,必以始平公为最”。“始平公记,论者每诧其为阳刻,以书论,固不以阴阳刻为上下床之分焉。可贵处,在字势疏密,点画欹正,乃至接搭关节,俱不失其序”。

据《校碑随笔》、《善本碑帖录》记载,乾隆拓本的特点是,全记底子未经剷剔,拓本有类似于麻点的样子,第六行,“匪鸟”之“鸟”字下为三点,后又挖作四点,继又陆续损坏,近拓已不见点。

《始平公造像记》本是附属于佛龛的题记,全称为《比丘慧成为亡父始平公造像题记》,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498年)刻于河南洛阳龙门古阳洞北壁。题记由孟达撰文,朱义章楷书。

龙门石窟古阳洞

此碑与其它诸碑不同之处是全碑用阳刻法,逐字界格,为历代石刻仅见,在造像记中独树一帜。记文内容寄造像者宗教情怀,兼为往生者求福除灾。清乾隆年间始被黄易发现,受到书坛重视,列入“龙门二十品”。

古阳洞始平公造像

此碑方笔斩截,笔画折处重顿方勒,结体扁方紧密,点画厚重饱满,锋芒毕露,显得雄健非凡,被推为魏碑方笔刚健风格的代表。

始平公造像题记

临习要点:

1、《始平公造像记》用方笔书写,无论起笔、收笔和折笔,几乎全是斜切形的用笔。收笔一定要注意提起笔,否则右下角的棱角难以体现,如“一”字。竖画多露锋方折起笔。竖画的收笔方式多样,有方收、圆收、尖收。“斯”字的最后一笔,把悬针竖写成了竖钩,且明显有左倾之势。

《始平公造像记》拓片

2、点的构成是一个三角形。因点所在的位置不同,所以入笔的方向不同,提笔收锋的距离长短、形态粗细也不一样。如“慧”字的左点,“神”字的两点,“照”字的下四点,“来”字的左右点,还有露锋入笔后用折笔转换了一个方向再出锋。捺脚的行笔往往较长,底部平缓,给人从容果敢的感觉。

3、钩画的收笔多出锋。有强烈的三角感。在用笔上,《始平公造像记》虽然以方为主,但依然有圆笔的表现,虽然纯属楷书,但还是有行书的意味,使其更加生动多姿。

《始平公造像记》拓片

4、此记结构寓方而不板、厚重而不滞、锋芒显而不过、行笔放而不偃。从字形大小来看,如群星散天、星罗棋布,明暗、大小、远近各不相同。体势上,或左顾右盼、或上吊下垂、或伸张至框外,神态各异,动感强劲。

5、《始平公造像记》横竖均有界格,从布局来看,属于横成行,竖成列。界格除了增加整体布局的茂密程度外,也起到了很好的装饰效果。刻工采用界格破连线的方法,即界格线服从主体笔画,如“像”字的捺画,穿越了界格,“靡”的撇画长则界格为之让路,所以虽有界格而不显逼促,加上自然的风化效果,使整幅作品浑然一体,产生了非常强烈的视觉效果。

《始平公造像记》临摹作品

《始平公造像记》历来为书法家重视,但因《始平公》刻得刀斧痕迹太重,所以很容易写得死板。启功先生曾论学碑要“透过刀锋看笔锋”,就是要透过石刻,猜想当初书写的状态。如此,才会写得灵活不止于呆板、死板。

《始平公造像记》,全称《比丘慧成为亡父洛州刺史始平公造像记》。魏孝文帝(元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8年)九月十四日造讫。十行,行二十字,有界格。额正书阳文'始平公像一区'二行六字。刻于河南洛阳市南郊龙门石窟古阳洞北壁。此记署为孟达撰文,朱义章正书。龙门造像名品之一。撰文者及书家身世不详,其书法列“龙门二十品”之首。

钱叔盖咸丰八年(1858)题记曰:'此龙门石刻中冠于当世者也。石刻中文之阳文,古来只此矣。层崖高峻,极难椎拓,自刘燕庭拓后无复有问津者。仲水于琉璃厂得四本,殆刘氏物,此贻鼻山。戊午七月叔盖记。'《始平公造像记》通篇为阳文镌刻,为历代石刻所罕见,署撰人书人在魏碑中也属少见。

杨守敬《平碑记》云:'始平公以宽博胜。'《龙门二十品》指龙门石窟中二十尊造像的题记拓本,北魏书风的代表之作。康有为称龙门石刻“皆雄峻伟茂,极意发宕,方笔之极规也”。而《始平公造像》又是龙门石刻中的代表作。此碑与其它诸碑不同之处是全碑用阳刻法。笔画折处重顿方勒,结体扁方紧密,点划厚重饱满,锋芒毕露,显得雄峻非凡,为魏碑方笔刚健风格代表之作。

题记内容

始平公像一区

夫灵踪□启,则攀宗靡寻;容像不陈,则崇之必□。是以真颜□于上龄,遗形敷于下叶。暨于大代,兹功厥作。比丘慧成,自以影濯玄流,邀逢昌运,率竭诚心,为国造石窟寺,诚系答皇恩,有资来业。父,使持节,光禄大夫、洛州刺史始平公,奄焉薨放,仰慈颜以摧躬□,匪乌在□,遂为亡父造石像一区。愿亡父神飞三□,智周十地。□玄照,则万有斯明;震慧向,则大千斯瞭。元世师僧,父母眷属,凤翥道场,鸾腾兜率。若悟洛人间,三槐独秀,九蕀云敷。五有群生,咸同斯愿。

太和十二年九月十四日讫。朱义章书,孟达文。

简要释义

始平公像一区躯之古字

夫灵踪佛相有作非启,则攀攀寻宗靡寻;容像佛造像不陈,则崇敬奉之必□。是以真颜佛祖容貌□于上龄前代 先世,遗形遗像传示于下叶后世。暨至于大代大魏,代,魏之别称,兹功厥作。比丘佛教语音译,出家“五众”之一,受具足戒男性,俗称和尚慧成孝文帝堂兄弟,自以影濯玄流身受君上之恩泽,邀逢昌运,率竭竭尽诚心,为国造石窟寺古阳洞原名孝文窟,亦名石窟寺,诚系微也答皇恩,有资来业有所消除来世业报。父,使持节,光禄大夫、洛州刺史始平公,奄焉薨放悄然去世,仰慈颜以摧躬□,匪乌太阳,匪通飞在天,遂为亡父造石像一区。愿亡父神飞三□或是三达,佛教专用语,智周十地梵语音译,菩萨修行经历之十个境界。□玄照微妙地鉴照(事理),则万有万物斯明震慧向通响,智慧的声音,则大千斯瞭

元世原世,本世师僧父母眷属凤翥道场做法事的场所,指寺观,鸾腾兜率梵语音译,佛之第四层天。若悟通晤通落人间再次降生人间,三槐独秀,九蕀云敷三公九卿之代称。五有五道,众生轮回之所群生咸同斯愿太和十有释为廿,但十最为合理二年九月十四日讫。朱义章史书未见记载书,孟达文。(参考俞丰《经典碑帖释文译注》

取法之要

取法之要,在于立法。“法本无体贵中乎会通”。立法是指站在“碑学”的立场还是站在“帖学”的立场来看待北魏的造像书法。如果是站在“碑学”的立场,就是“刀锋就是刀锋,笔锋就是笔锋”。立足点在于“刀锋”。如果是站在“帖学”的立场,就是“透过刀锋看笔锋”,立足点在于“笔锋”。清阮元、康有为倡导碑学,开启了“碑学”书法。但他们还是站在“笔锋”的立场来解读造像书法。或者说虽然有了“刀锋”的观念。但在技法上还是受到“笔锋”的桎梏。陈振濂教授倡导的魏碑艺术化运动,把“碑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是把书法从实用书写推向艺术表现的一场思想革命。因此,站在“新碑学”的“刀锋”立场上来重新审视造像书法。在这样的前提下,对于造像书法的取法决不局限于龙门二十品,更不局限于龙门四品。因为这里的“法”已经不是“笔法”。而是艺术的方法。只要有益于艺术表现的方法都是可取的。但并不等于我们没有重点,没有原则。它也需要有一定挑选。只是这个方法受到了一个新的世界观的影响。

以一个新的“碑学”观念,站在“刀锋”的立场,对造像书法进行解读。这个解读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如何理解“刻意”和“写意”的表现目标(斧凿之迹)。二是刻意书法现象的特征(线条中段),三是刻意书法的非特征现象(随机现象)。这三个方面表达了魏碑艺术化的核心思想:表现北碑的斧凿之迹,斧凿之迹最具体的表现在于线条中段,而中段具有随机性。

刻意和写意。这是一个立场的问题。面对的是同样的一个造像书法。一个是“刀锋”为主导的观念,一个是“笔锋”为主导的观念。它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当然,这个结果不是大是大非的问题,它只是艺术的取向。这个不同的结果是指最终的艺术效果。既然是不同的艺术效果,其中的取法过程也会不同。比如,面对的同是《始平公造像记》。有两种不同的取法方式:

可取不可取。站在“刀锋”的立场,而对碑帖拓本现实,看到的什么就是什么。就如“下”字。每根笔画线条给我们的印象是“形有四面”,四边形所形成的夹角“圭角横生”,显得尖锐锋利。只有刀刻才有这种状态。如果站在“笔锋”的立场,它首先要从书写的可能性理解这些四面平整、棱角锋利的线条。一般的书写,对这些棱角持否定的态度。因为这些棱角是毛笔写不出来的状态,这是刻工故意为之的结果。甚至有人认为这些书法本身就不可以学。

可取怎么取。对于这种方笔极致的线条,那怕同属刀锋派,在表现方式上也有分歧。这个分歧从本质上来说,还是“刀锋”和“笔锋”之争。虽然,在观念上找到了共同点,但在取法上未必相同。长期积累的书写功夫在技术层面上成了有心而无力的现实障碍。比如同样面对下例“下”字,在线条的形上已经有了共识,而接下来的表现方法成了关键所在。长期形成的提按顿挫、起藏行收的楷书技法,以固定技术方法能不能写出这样方的线条。如果这种方法不能表现这样的线条。那要在技术上作出改变。这是大多数书法家都难以接受的一个现实问题。

因为,长期书写习惯会养成一定肌肉记忆。这个记忆会对所有的字帖先以自己的技术习惯进行筛选。没办法适应自己习惯的,要么否定它,认为这个不可学,要么改造它,就让它适应自己的习惯。把所有的字帖写成差不多的面貌。如何真实的表达造像书法的线条。陈振濂教授提出一个“以形生法,法随形生”的观念。他认为:北碑书法的石刻线条没有规律可言。形的随机性和不固定性让我们没办法找到规律,找不到规律就形成不了笔法。对于这样的线条要做到根据线形来运用技法动作,不同的形要用不同的技法动作。以此为前提,我们对于造像记的又方、又宽、又光的线条,可以用自己的技术方法来解决。对于这些技术方法,古人怎么做,“古今阻绝,无所质问”。有一点可以肯定,只要我们尊重碑帖,以碑帖为师,不要肆意妄为。只要能达到目的,我们可以不择手段。而在技法上如何找到用最简单的动作手段达到最理想的线条效果。这是对于造像书法的技法取法的基本认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