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汝瑰回忆录-105

 兰州家长 2023-06-07 发布于甘肃
文章图片1

二、《曾胡治兵语录》和蒋介石“以守为攻”的战略思想

我在黄埔五期毕业时,携带出校的书:除军事的四大教程,《三民主义》《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社会进化史》等而外,还有一本《曾胡治兵语录》。当时,在黄埔同学间对这本小册子流传着这样一段故事:黄埔三期毕业时,蒋介石对学生们说:“我寝室里有一件宝贝,你们去找,看找不找得着?”

学生们进屋去见床上放了一堆《曾胡治兵语录》,就各拿一本出来,蒋介石一见大悦。从此以后,各期学生毕业均要发一本(六期以后还发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我当时没有想到发这本小册子就是传他军事思 想的“衣钵”,更想不到这套军事思想会影响以后他在历次战争中的指挥。

蒋介石自己说,孙中山先生叫他写太平天国革命历史,他找不到太平天国方面的资料。于是就找官方文书——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胡(林翼)奏议之类东西,他一看大为欣赏,认为曾、胡打胜仗有道理。因此,他便以《曾胡治兵语录》治军。

这说明他的军事思想是非常反动落后的。他崇拜的是封建官僚,曾国藩、胡林翼镇压农民革命运动的那一套孔孟之道、封建方法。蒋介石的选将、用人、带兵,多效法曾胡。蒋经常说:“打仗就是打将”(浙江语,“仗”“将”二字同音),即是胡林翼“有不可战之将,无不可战之兵”的翻版。曾国藩说:“吾人带兵,如父兄 之带子弟一般。”蒋介石讲“亲爱精诚”,讲究“作之师”,把老师之对学生,比成父兄之爱子弟。

蒋介石提倡“不成功便成仁”,“受围不惊,被俘不屈”, 直接取孔孟“成仁取义”的说法,实际上也就是《曾胡治兵语录》所谓讲的“尚志、严明”那一套。蔡松坡说:“曾胡论兵,极重主客之见,只知守则为主之利,不知守反为客之害。”蒋介石亦堕此弊。什么“稳扎稳打”呀,“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呀,“步步为营”呀等等,他在几次“围剿”革命根据地中就曾积极搬用。并进而演成“以守为攻”的战略和碉堡政策。当时国民党陆军大学教育长杨杰就批评“以守为攻”战略是“胡闹”。

古今中

外战史都只有“以攻为守”的战略。这就是“战略防御中的战役和战术的进攻战。”如诸葛亮六出祁山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东线东普鲁士方面都是以攻为守。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也是以攻为守。这些都是以战役战术上的进攻速决歼灭战达到战略防御之目的的。从来没有专守防御而不失败的,哪还有什么战术上守而能达战略上攻的目的的呢(明末对清采取“坚守渐逼”的战略,就是失败告终)?

内线作战在战略上处于被外线之敌分进合击、战略包围的态势。对此,除了集中兵力趁敌处于分离状态予以各个击破外(清努尔哈赤萨尔浒之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兴登堡的坦仑堡之战,解放战争中陈毅元帅、粟裕大将指挥的苏北七战七捷、莱莞战役等都成功地运用了这个原则),只有跳出圈子,寻机破敌,决不能取守势或以守为攻坐待敌方夹击。如日俄战争时,俄军统帅苦鲁巴金放弃各个击破日军的机会而坐待辽阳会战。以及红军第五次反“围剿”行“短促突击”,“御敌于国门之外”,都是以失败而告终的,可为殷鉴。

又如外线作战在分进各军未到达互相有效支援的战略地位以前(即所谓未到达利害转变线以前),易遭各个击破。因此,比较孤立的薄弱的军,前进时应机警持重。但不是以守为攻,而是调整分进的各个方面,使迅速达到利害转变线,免遭各个击破。如果外线作战怕遭各个击破便迟滞不进,以守为攻,那恰好是延长了被各个击破的时间和为对方创造各个击破的机会。

因为这样,在防御阵地(碉堡)外的空间,都是对方自由活动的范围,自己的弱点,久必暴露。对方见有机可乘时便实行各个击破。若不能各个击破,也易跳出圈子脱离内线困境。如解放战争时期的莱芜战役,蒋军攻陷临沂迟滞不进,给了解放军以歼灭莱芜李仙洲军之机会便是一例。

“以守为攻”的战略加落后筑城,便是蒋介石奉为至宝的碉堡政策。日 俄战争后,堡垒阵地便已遭淘汰,更不用说碉堡线了。当然,人们可以说红军是小米加步枪,攻不破碉堡。其实不然,中国铁铸土炮和大树挖成的木炮都能攻垮碉堡,就是黑火药也可以爆破碉堡。如果当时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在战略上不是“六路分兵”,“全线防御”,“分兵防御从事短促突击”,“节节抵抗”,而是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打歼灭战,那么,蒋介石的以守为攻,碉堡政策是注定要失败的。毛泽东就曾说过:“如果我军在内线放弃节节抗御的战法,再在必要和可能时转向敌人的内线(后方)打去,局面必然是另外一种。集中兵力的法则,正是战胜堡垒主义的工具。”(见《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那么,“以守为攻”“碉堡政策”是不是孙子所说的“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呢?不是。“三里五里一进,十里八里一推”的堡垒主义战法,是延长外线分离危机,给敌人以可乘之隙,如何能待敌之可胜呢?

有人说蒋介石碉堡政策,是由于补给跟不上。所以,不得已“三里五里一进,十里八里一推”构筑碉堡,掩护修筑公路,以利车辆运输,解决补给问题。这就是说,碉堡政策是稳扎稳打战术思想和补给妨碍机动的综合产物。事实上,近代战争的双方总是千方百计排除困难,以增强火力、突击力和机动力。例如:有线通信指挥妨碍机动,就利用无线电指挥加以解决:地面补给跟不上坦克机械化部队,就利用空中补给加以解决等等。然而,蒋介石却反其道而行之,牺牲机动。当然,这也受到时代条件的限制(战史上也有不少同样的战例)。但这是失败的途径,不可不察。如果当时红军集中兵力打一点,或跳出碉堡线向敌后方要害处打击,碉堡政策,就会全盘失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