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界很推崇颜体

 昵称46152098 2023-06-07 发布于江苏

1.唐代

唐代颜真卿的书风的影响力大概要一分为二,大致可以以安史之乱为转折点,安史之乱之前书名不显,安史之乱之后,逐渐被世人接受。

有学者提出“安史之乱”是颜真卿书名的转折点,但是具体原因偏向于颜真卿的人品。再此处,经常被拖出来跟颜真卿对比的正是《多宝塔》中所提及的徐浩。徐浩在安史之乱之前书名远胜于颜真卿,史书记载“肃宗立,为中书舍人,四方诏令,多出浩手”。可见徐浩书名之大。

我们不妨看一下颜真卿早期作品和徐浩的作品。

颜真卿《多宝塔碑》

徐浩《不空和尚碑》

我们看到这二者极大地相似,历史上颜真卿确实曾经师从徐浩。但是我们不妨再次思考一个问题,如果颜真卿在写下《多宝塔碑》这些早期的并未带有太多篆籒之气的作品之后再也不写作品,那么他的书坛地位真真切切不会高于徐浩,正如吴琚超越不了米芾,尹念曾超越不了尹秉绶。

笔者目前找到的颜书作品中最早具有篆籒笔意的是《东方朔画赞》,这件作品完成时间为天宝十三年,安史之乱爆发于天宝十四年。所以个人以为把颜真卿在安史之乱之前书名不显归因于没有人品的buff,倒不如说是珠玉在前,没有独特的自身风格。

颜真卿《东方朔画赞》

2.五代

五代时期颜真卿已经成为妥妥的名家行列,但是地位依然很难和初唐四家相比。这个时代学颜之人莫过于杨凝式。

卢泓草堂十志图跋

夏热帖

上述二帖浓浓的颜氏书风扑面而来,如果说夏热帖融入了一些怀素的元素,卢泓草堂十志图跋则纯粹从颜真卿而来,比颜真卿更加茂密圆厚。

杨凝式在书法史上具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尤其是在颜氏书风的继承和发展上,他是颜真卿雄强书风传播的重要枢纽。黄庭坚直接说“由晋以来难得脱然都无风尘气似二王者, 惟颜鲁公、 杨少师仿佛大令尔 ”可见一斑,也成为“唐法”到“宋意”之间的一道桥梁。

3.宋代

宋代之前颜真卿经过杨凝式的发展,逐渐被世人接受。我们不妨以苏轼黄庭坚米芾为例。

a.苏轼

苏轼的楷书上颜真卿的痕迹非常重。其对颜真卿《东方朔画赞碑》用功极深,评价该碑以“清雄”二字。我们所看到的苏轼楷书如《颍州西湖听琴》《醉翁亭记》与《东方朔画赞碑》有着极大的关联。

颍州西湖听琴

苏轼的行书似乎看不到太明显的颜真卿的痕迹,又似乎都是颜真卿的痕迹。苏轼启宋代“尚意”书风之先河。何为"尚意"?“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不恨臣无二王法,但恨二王无臣法”。苏轼对颜真卿《祭侄文稿》极为推崇,颜真卿在作此稿之时表达的悲愤不正和苏轼的“尚意”书风相契合?

苏轼寒食诗帖

b.黄庭坚

如果说苏轼把颜真卿的地位提到了唐代TOP5的水平,黄庭坚可以说是把颜真卿的地位提到了书史TOP3的地位。“颜鲁公书虽自成一家,然曲折求之,皆合右军父子笔法。"另外,黄庭坚甚至直接把颜真卿和其他书家作对比:"观鲁公此帖,奇伟秀拔,奄有魏、晋、隋、唐以来风流气骨,回视欧、虞、褚、薛、徐、沈辈,皆为法度所窘。岂如鲁公萧然出于绳墨之外,而卒与之合哉。"这话要是放到今天的饭圈,妥妥的引战帖。

黄庭坚的大字行书可谓两宋一绝,他主要取法《瘗鹤铭》《大唐中兴颂》。用笔上黄庭坚以篆意入行,这和鲁公一致。风格上而言,黄庭坚一反二王的柔媚,选择了跟颜真卿一样的道路——雄伟绝伦。

经伏波神祠诗

黄庭坚的草书是宋代草书史上最为精彩的。他自己曾说过:”张长史折钗股,颜太师屋漏法,王右军锥画沙、印印泥,怀飞鸟出林、惊蛇入草,索靖银钩虿尾,同是一笔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若有心与能者争衡,后世不朽,则与书艺工史辈同功矣。”,可见颜真卿是黄庭坚草书重要学习对象之一。

c.米芾

米芾对颜真卿的态度非常有趣.其曾言“颜真卿行字可教,真便入俗品”、“大抵颜、柳挑踢,为后世丑怪恶札之祖,从此古法荡无遗矣”。但是,米芾对颜真卿也有另外的说法:《争座位帖》有篆籀气,颜杰思也。柳与欧为丑怪恶札祖”“不审乞米二帖,在颜最为杰思。想其忠义愤发,顿挫郁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在于此书”。考虑到米芾精神有问题,米芾的这些自我矛盾的说法大家笑一笑就好,不必太过深究。

我个人认为最能说明米芾对颜真卿态度的证据莫过于"颜真卿"的作品《湖州帖》。个中缘由,大家自己看。

湖州帖

另外,关于颜真卿在宋代的地位不得不谈及《续书断》。书中,颜真卿书法第一次被升为“神品”的档次。另外,《宣和书谱》是对颜真卿书法地位的第一次官方确认,书中对颜真卿的真书直接以“垂世”形容。

3.元明

元代时间很短,但是在颜真卿的书风的推广上,元代功不可没。在这一时期理学被推崇为“官学”,并且制订了小学的制度,促进了颜氏书风的流行。但是在后期赵孟頫的“复古运动”,颜氏书风经历了一阵低潮。

这一阵低潮一直延续到明代中期(当然这段低潮也有明代初期台阁体的功劳)。直至李东阳任宰相之后这一现状才得以改变,明代对颜真卿研习较深的书家大体有董其昌,傅山等人。

明代“王羲之”台阁体之神沈度

a. 董其昌

董其昌作为云间书派代表人在颜真卿上用功极深,尤其是在晚年反复临摹了大量的颜真卿的作品诸如《颜真卿自书告身帖》、《裴将军诗帖》、《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等等一系列的作品。但是目前流传下来的董其昌临颜真卿的作品大多都极其富有其个人色彩。清人评价董其昌临颜真卿:“临颜帖,非颜而不背乎颜,是董所临而脱去本家习,真乃超超元着。“

世人评价颜真卿”壮士挥拳,金刚怒目“,如果继续按照上文中的”清雄“来评价颜真卿,那么董其昌临颜真卿就只能剩下”清“了。这可能跟董其昌的书学理念相关,他曾在《画禅室随笔》中提到:”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

颜真卿裴将军诗

董其昌临颜真卿裴将军诗

董其昌将他通过大量临习颜书中所获得的“营养”运用到他的创作中,我们可以在他的大多数楷书中看到大量颜书的影子。但是,跟他的临帖一样,只见“清”未见“雄”。

董其昌自书告身

仿颜真卿法倪宽赞传

b.傅山

傅山作为明朝的遗民,对颜真卿的感情是跟别人不一样的。他在《作字示儿孙》中提到:“未习鲁公书,先观鲁公诘。平原气在中,毛颖足吞庚。"足见其对鲁公的钦佩之意。我们可以看一看傅山的小楷。

傅山小楷

苏轼说”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傅山用他的小楷践行了这句话,他打破了行与列的界限,他将字写得支离,似乎是把星星洒落到天上。究其源头,还是颜真卿。他将颜真卿的”外拓“进一步”拓开“,直到整个字变得支离。小楷最难免俗,可能傅山做的思路是很有意义的。

颜真卿小楷麻姑仙坛记

随着商品经济以及建筑技术的发展,书法作品已经不屑于单单放在书桌上,将作品放大,挂在墙上,作补壁之用亦变得流行。傅山创作了极多的大字楷书对联。他本人在《颜家庙碑》上用功极深,这点从下图中也能看出,不同于颜真卿庙堂一路规矩的书写,傅山更加性情。

竹雨茶烟联

傅山在行草书上很多时候几乎照搬鲁公,下图中的一些字如果单独抠出,几乎和鲁公无二。但是由于时代因素,傅山似乎增加了类似如王铎徐渭等人的连带,以适应作品使用功能的转变。

傅山晋公千古

4.清代

清代学颜基本上分两种路子,一种是以何绍基和赵之谦为代表的碑学一路,一种是几乎是将颜真卿馆阁化的路子,诸如刘墉、翁同和等人。

a.何绍基和赵之谦

清代在整个书法史上最大的意义莫过于碑学的兴起,很有趣的是清代的碑学大师几乎都在颜真卿上用功极深,甚至是说”第一口奶“就是颜真卿,颜真卿的篆籒笔意几乎成了沟通”碑“和帖的桥梁。在这里我以何绍基和赵之谦为例。

何绍基遍历颜真卿法帖,其中以《麻姑仙坛记》获益最大。之后何绍基又对《张黑女》《瘗鹤铭》等碑刻进行研习,逐渐形成了其独特书风。这种转变不是突然的,不是无由头的,颜真卿笔下的”篆籒之气“是引导何绍基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何绍基的”第一口奶“是赵孟頫,不管他如何天才,也难以完成碑到帖的转变。何绍基后期临习了大量碑刻,虽说是临帖,但是太具有个人特色了,”篆分遗意“几乎是贯彻了他的所有作品。

道人诗

不过非常有趣的是,何绍基虽然被认为碑学发展的重要人物,但其认认真真研究过的北朝碑版,似乎只有《张黑女》一种。

赵之谦的书法被认为是”颜底魏面“,何绍基楷书、行书作品结字绝大多数都是从颜真卿那边直接拿来,但是赵的楷书似乎看不到颜真卿的一点影子(早期的一些作品出外)。

魏碑入行在赵之谦之前,没有人实践过,所以赵之谦他在魏碑入行上的贡献是创造性的。赵之谦早年行草书几乎是学的何绍基,有何绍基中的”颜“替他完成了由”刀“到”笔的转变。所以说帮助赵之谦完成这一突破的归根到底还是颜真卿。

赵之谦梅花庵诗屏

b.馆阁一路

这路子个人认为在当代除了帮助某些人混一些书法类的展览,可能其他的意义并不是很大。这一路大体上要求纸张得大彩宣,墨得浓墨,非常符合当代展赛要求得”黑大粗“的”审美需求“。

李鸿章对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