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着唐宋诗词游长江(24):江州(九江)之庐山山北篇

 人在旅途的Gao 2023-06-07 发布于新加坡

        九江市最著名的旅游地无疑是庐山,因为其周边或是平原丘陵或是湖泊河流,这座耸立在长江和鄱阳湖边的千米大山显得特别醒目,因此古往今来,庐山吸引无数的文人墨客和旅游者前往。最早的知名旅行者是司马迁,其所著《史记》载:“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这也是“庐山”名称最早出现在史籍中。自古名山僧占多,汉代之后,道教和佛教文化在庐山生根开花,儒家文化也同样在此留下了著名建筑。如此众多的人文古迹,让庐山在1996年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唐宋时期的诗人们游览庐山,主要有两条路线,一是沿长江旅行经过江州时,自浔阳城(宋为德化城)南行约二十余里可至庐山北麓,山北最著名的游览地是东林、西林二寺;二是船过鄱阳湖停泊南康军时,出星子城北门或西门游庐山南麓,山南最著名的游览地是开先谷(有李白吟咏的庐山瀑布)和栖贤谷(有北宋所建的三峡桥)。能够把庐山南北都走到的诗人并不多,例如有在庐山隐居的李白,在江州为官的白居易、韦应物,在南康军为官的陈舜俞、朱熹,或是途径庐山且喜欢旅游的苏轼、李纲、王十朋、周必大等人。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北宋诗人陈舜俞被贬谪监南康军盐酒税,他花了六十天的时间,深入探究庐山南北,写下了《庐山记》五卷,这成为其后诗人们游览庐山时所必备的导游手册。


        庐山北麓莲花峰下有一溪水向南流,称“濂溪”,约在距离江州城十里的地方拐向西,然后汇入湓江(今汇入八里湖)。从江州城南去庐山的官道,在濂溪拐弯处需过桥,再沿濂溪西侧南行。如今,这里是九江市浔阳区与濂溪区的分界,仍有“十里”、“石塘”等地名,只是两区的楼宇都已连成一片。“濂溪”是宋朝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所命名,陈舜俞《庐山记》载:“由江州之南出德化门五里,至延寿院,旧名罗汉坛。过延寿院五里,至石塘桥,有濂溪,周郎中之隐居。周名敦颐,字茂叔,道州人,仕官有才略。早慕高名,乐庐山之胜,因家浔阳之别墅于附郭,自名曰濂溪。过濂溪,东入宝严禅院十里,北至太一观亦十里。”

        北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周敦颐从广东来到星子县任南康军知军,但时间不长就因病辞官归隐,定居在庐山北麓的莲花峰下。周敦颐是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老家(今为周敦颐故居)门前有一条濂溪河,所以他自号“濂溪”。为了纪念故居,他把莲花峰下的这条溪流也称为“濂溪”,将自己隐居之所称为“濂溪书堂”,并作有一首《濂溪书堂》:

元子溪曰瀼,诗传到于今。此俗良易化,不欺顾相钦。

庐山我久爱,买田山之阴。田间有流水,清泚出山心。

山心无尘土,白石磷磷沉。潺湲来数里,到此始澄深。

有龙不可测,岸木寒森森。书堂构其上,隐几看云岑。

倚梧或攲枕,风月盈中襟。或吟或冥默,或酒或鸣琴。

数十黄卷轴,圣贤谈无音。窗前即畴囿,囿外桑麻林。

芋蔬可卒岁,绢布足衣衾。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

吾乐盖易足,名濂朝暮箴。元子与周子,相邀风月寻。

元子:指唐代诗人元结。安史之乱时,领全家人来到今九江瑞昌瀼溪之畔躲避战乱,居住一年多,曾自称“瀼溪浪士”。“诗传”句:指的是元结诗《与瀼溪邻里》(参见本系列上一篇中对该诗的注释)。相钦:彼此敬重。磷磷:清澈明净貌。风月:清风明月,泛指美好的景色。冥默:冥想沉默。黄卷:书籍。畴囿:田园。康宁:健康安宁。濂:取清廉之意。周子:自指。瀼溪是湓江(今龙开河)的上游,濂溪则是汇入湓江,周敦颐由此联想到元结,表达归隐田园、知足常乐的情感。


        熙宁六年(1073年)六月,周敦颐隐居庐山北麓仅一年多,即病逝于濂溪书堂,终年五十七岁。周敦颐没有归葬故里,而是葬在了他钟爱的庐山脚下,在濂溪书堂东约五、六里处。周敦颐墓葬,也称濂溪墓,位于今九江市濂溪区莲花镇周家湾粟树岭(旧称三起山),古代这里是从星子县到江州的官道,其南去十里为翻越庐山的吴章岭(今称吴障岭)。濂溪墓经历代修葺,至明清时,墓园规划已相当庞大,为“江洲八景”之一。后因战乱、文革等缘由,墓区遭到严重破坏。1998年,九江市政府与香港周氏宗亲总会合力重修;2008年,九江市在此建立周敦颐纪念馆。

        南宋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江州知州潘慈明,在濂溪书堂旧址重建。次年,他又请朱熹作了《江州重建濂溪先生书堂记》。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朱熹卸任南康军知军,率一众僚属、友人和门人来游览庐山山北,也终于有机会来拜谒他作记的周濂溪先生书堂。朱熹在诗序中写到:“(四月)六日,拜濂溪先生书堂遗像,子澄(注:刘清之,字子澄,朱熹同道友人)请为诸生说太极图义。先生之曾孙正卿、彦卿、玄孙涛,为设食于光风霁月之亭。”朱熹所作的两首诗为《山北纪行十二章,章八句》:

其十 

北度石塘桥,西访濂溪宅。

乔木无遗株,虚堂唯四壁。

竦瞻德容睟,跪荐寒流碧。

幸矣有斯人,浑沦再开辟。

竦瞻:恭敬瞻仰。德容:有道者的仪容。睟:睟颜,温和慈祥的容貌。跪荐:跪祭。浑沦:浑沌。最后两句是称赞周敦颐对儒学所作的开拓性贡献。宋之前,儒家重“人道”,宋代开始将“天道”之说引入儒学,周敦颐可以说是其中的开拓者。

其十一 

平生劳仰止,今日登此堂。

愿以图象意,质之巾几傍。

先生寂无言,贱子涕泗滂。

神听傥不遗,惠我思无疆。

仰止:仰慕。图象意:指在诗序中提到的,刘清之请朱熹来给大家解释周敦颐的《太极图》奥妙。质之:即质言之,用质朴的言语来解释它。巾几:头巾和案几。贱子:自谦。神听:英明的听察力。最后两句是称赞周敦颐学说对自己的启迪作用。事实上,宋代理学正是在周敦颐的开拓,程颢和程颐兄弟的扩展,朱熹的集大成,而变得完善化、系统化。

        随着距离庐山北麓越来越近,双剑峰和莲花峰也越来越清晰,但因为视角的关系,双剑似乎合为一剑了。这张老照片摄于1988年7月11日,新疆航空一架飞往上海的图154客机,因遭遇雷雨,导航系统失灵,迫降在九江十里铺机场(1972年即已废弃)跑道外的稻田中,162名乘客和11名机组人员无一伤亡。飞机随后对起落架等位置进行了简单维修,在事发近2个月后,飞机从十里堡机场起飞飞往马回岭机场(今九江庐山机场)检修,随后返回乌鲁木齐机场。这也算是中国民航史上的一个传奇。

        晚唐诗人来鹏(也称来鹄)曾作有一首《题庐山双剑峰》:

倚天双剑古今闲,三尺高于四面山。

若使火云烧得动,始应农器满人间。

四面山:指周围的山峰。火云:指日落时出现的赤色云霞。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军阀混战,农业生产荒芜,广大人民深受刀兵之苦。作者从庐山双剑峰名字中的“剑”字展开联想,设想把用于征战的兵器重新回炉冶炼,制造出以利耕耘收割的生产农具,广散人间,反映了人民要求停止战争、发展农业生产的强烈愿望。

        九江十里铺机场初建于1944年日军占据九江时,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续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再扩建维修,以军用为主。上世纪四十年代蒋介石夫妇上庐山,以及五、六十年代中央召开庐山会议时,许多中央领导上庐山,都是乘机飞到九江十里铺机场。如今,九江十里铺机场旧址已经是高楼林立,旁边的螺子山上,为九江市濂溪区所建的南山公园,山顶上的德化楼建成于2013年。

        公元1181年,朱熹游览庐山北麓时,曾作有《庐山双剑峰二首》:

其一

山神呵护宝云遮,俨若腾空两镆铘。

光彩飞名镇千古,望中肝胆落奸邪。

其二 

双剑峰高削玉成,芒寒色淬晓霜清。

脑脂压眼人高卧,谁斩天骄致太平。

镆铘:古代宝剑名,也叫莫邪剑。奸邪:指奸诈邪恶人。脑脂:中医病名,指白内障。“脑脂”句是讽刺朝廷内那些投降派,对于来自北方金国的威胁假装看不见。天骄:汉时匈奴以“天之骄子”自称,后亦泛称强盛的边地少数民族或其首领。这里指北方的金国统治者。朱熹是南宋主战派,多次上书力陈主战反和的主张。

        双剑峰东侧山谷,今称龙门沟,其与三国时神医董奉的“杏林”传说故事有关,如今“杏林”已是中医学界的代称。庐山有两处杏林遗迹,一处在山南,一处在山北,山北的杏林遗迹就在龙门沟内。陈舜俞《庐山记》载:“'大中祥符观’,旧曰'太一宫’,祥符(宋真宗年号)中赐今名。葛洪《神仙传》曰:董真人名奉,字君异,闽中候官人,少有道术。……后居庐山,治人之疾,不取赀币,使愈者人植杏五株。数年郁茂成林,奉乃作仓廪,宣言:人贸杏者不须来报,但一器杏偿一器稻。人有欺者,猛兽辄逐之。所积稻复以施人。后上升,号'碧虚上监’。是观,即杏林之故地也。唐升元六年(942年),徐知证(南唐大臣)作真人庙记;及有保大十二年(953年)记,今存焉。气象萧然,过者敬而不敢亵,沼泉游鱼尤为繁狎。或曰,真人杏林在山。”如今,龙门沟内已难觅董奉馆、杏林踪迹,只有一座历史不长的归元寺,大概是建在宋代太一宫的旧址上。

        北宋文人孔武仲,过江州游庐山时,曾作有一首《太一宫》:

江城南畔碧连峰,畴昔贞人寄此中。

琳宇邃深灵迹在,仙坛牢落杏花空。

池塘自老琴高鲤,岩谷仍回御寇风。

共羡碧虚官职好,谁知阴有济民功。

畴昔:从前。贞人:守志不移的人,此指神医董奉。琳宇:殿宇宫观的美称。仙坛:指仙人住处。牢落:零落荒芜貌。琴高鲤:琴高,传说周末赵人,能鼓琴,后于涿水乘鲤归仙。这里借指太一宫池塘中所养的鱼。御寇风:御寇,即列御寇(列子),相传为战国郑人,道家代表人物。传说列子修道炼成御风之术,能够御风而行。碧虚:碧空;青天。“碧虚上监”为仙人董奉的尊号。阴:山北。

        双剑峰西侧、莲花峰下的山谷,称莲花洞,是濂溪的主要源头。如今,这里建成了莲花洞森林公园,中间峡谷深处有报恩观、莲花洞、刘越洞等,东侧山坡有定慧寺,西侧山谷有清末开凿修建的登庐山道路—好汉坡山道、法国教堂遗迹、铁佛寺等。莲花洞的山口处,今为九江市濂溪区莲花镇,古代从江州城到庐山的官道即到此,长约25里。1911年修建了九江至莲花洞的江西省第一条公路(九莲公路),此后上庐山避暑的达官显贵和外国人,就可以坐车到此,再换轿上山。

        本系列上一篇提到的苏轼友人参寥子(法号道潜),1084年六月跟苏轼在江州告别后,继续在庐山徜徉,来到莲花峰下,作有一首《周茂叔郎中濂溪》:

莲花峰下水,东出其流长。十里漱石齿,锵然韵珩璜。

坡陀滀野岸,烱烱浮明光。衣冠有旷士,眷此宜徜徉。

乞身不待老,结屋栖其旁。高风慕箕颍,不羡尚书郎。

松菊手自插,葱葱蔚连冈。了无川泽营,庶以廉自方。

禽鱼出阶堑,讵识矰缴防。云山侑几席,风月来迎将。

万事委空洞,颓然寄壶觞。诗书丛屋壁,教子心独强。

翘翘双凤雏,炳炳具文章。婆娑刷劲翮,云汉期翱翔。

高名与溪水,千载同汤汤。

周茂叔:周敦颐字茂叔。珩璜:各种不同的佩玉。滀:水积聚。衣冠:常指文人士大夫。乞身:古代以作官为委身事君,故称请求辞职为乞身。箕颍:箕山和颍水。相传尧时,高士许由曾隐居箕山之下,颍水之阳。后因以“箕颍”指隐居者或隐居之地。廉:清廉,被古代社会士大夫奉为立身处事的根本。矰缴:系有丝绳、弋射飞鸟的短箭,比喻暗害人的手段。侑:陪伴之意。颓然:颓放不羁貌。翘翘:出群貌。炳炳:指文采鲜明。汤汤:水流盛大貌。

        莲花峰,因山顶有好几个小峰攥簇,就像一瓣瓣莲萼,故得名。莲花峰下、莲花洞西侧的山谷,旧名冷翠谷,北宋时有永清庵、云溪庵等,南宋时有清虚庵,今有铁佛寺。谷口处为好汉坡登山道的起点,从1896年这条登山道(莲牯路)建成,到1953年庐山北山公路建成,约56年的时间里,这里都是上下庐山山顶牯岭镇的主要道路。1963年这里建了一个三线工厂,即中国船舶工业第6354研究所,如今其旧址正被改造成一处文创产业园—庐山6321艺术园。

        南宋末年诗人董嗣杲,罢官江州后曾在庐山北麓隐居,作有一首《题冷翠谷道者庵》:

万计千谋浊世纷,莲花峰下寂无闻。

丹泉漱冷齿凝雪,翠谷虚凌身入云。

藤杖卓苔防险峻,石炉炷柏起氤氲。

独游独宿露寒夜,绝顶想多秋几分。

卓苔:这里是撑立在地面的意思。秋:冷的意思。末句是说莲花峰上要比山下更加寒冷。

        1895年,英国传教士李德立低价租借到了庐山山顶800亩土地,预备将土地分块拍卖出售,让各国的富豪们来修造度假别墅。但他需要先修建一条距离市区较近的登山道,经过规划,选择了从莲花洞经月弓堑至小天池到达牯岭的登山路线,在旧有的烧炭樵采径行小道上筑石级路,道路建设花了约一年时间,修筑了1116级台阶,因其攀爬艰辛,人称“好汉坡”。这张老照片摄于1930年左右,反映的是轿夫们行走在好汉坡山道上的险要处。

        北宋诗人李彭(黄庭坚外侄)登庐山时,曾作有一首《庐山道中望天池诸寺》:

篮舆造林口,暝色归暮田。槁木半摇落,群峰翠回旋。

翳翳云门塔,霏霏祇树烟。夕梵落云际,微钟下遥天。

平时笑傲处,真成观辋川。岩壑事难必,赏心难舍旃。

还将九节杖,踏月上危颠。

篮舆:古代供人乘坐的轿子。翳翳:草木茂密成荫貌。云门:山门,借指寺庙。祇树:指祇园,印度佛教圣地之一,后借称佛寺。辋川:指《辋川图》,盛唐诗人王维所绘名画。借指风景幽胜之处。旃:文言助词,“之焉”两字的合音。李彭所走登山道,当然不是这条好汉坡山道,应该是庐山天池寺下面的石门涧登山道。

        今庐山铁佛寺,旧名铁骨庵,据传始建于唐代,但北宋陈舜俞《庐山记》并未记载(只记载有永清庵、云溪庵等),因此其大概始建于明清时期。南宋时,这里出了一个比较著名的道观—清虚庵,因为其跟皇家有关。宋高宗时(1149年),峨眉山道人皇甫坦治好了显仁皇太后的眼疾,又治好了宫内仙韶甄娘的瘸腿,由此备受器重。因峨眉山太远,为召对方便,宋高宗就选在庐山拨云峰下为其筑室,赐名“清虚庵”。因为是皇家出资所建,其颇具规模和名气,堂阁中收藏着宋高宗及后几代皇帝御赐的道教经籍、宸翰题榜、御赐绘像和赞文等。

        公元1170年八月,陆游曾留宿清虚庵,在《入蜀记》中记述:“(八月七日)晚至清虚庵,庵在拨云峰下,皇甫道人所居。皇甫名坦,嘉州人,出游旁郡,独见其弟子曹弥深。登绍兴焕文阁,实藏光尧皇帝(宋高宗退位后的尊号)御书,又有神泉、清虚堂,皆宸翰题榜。宿清虚西室,曹君置酒堂中,炙鹿肉甚珍,酒尤清醇。夜寒,可附火。”陆游没有见到皇甫坦,他出游了。但是南宋诗人周必大在三年前见到皇甫坦时,他却不能走路,这还真有点奇怪。公元1167年,周必大游庐山,在其《泛舟游山录》中记述:“(十月二十四日)日落,至清虚道人皇甫坦庵,饮罢,馆焉。(皇甫坦)被遇太上,结庵拨云峰下,自言兖州瑕丘人,久在川峡,尝遇朱桃椎(传说中的道士真人),善算布气,时时书字决人祸福,或云年七十二,山中道士言其顔貌已不建二十年前矣,近损足,未能步。而茅山张椿龄亦被遇太上,今年亦得此疾,异哉。庵侧有泉,太上题曰:'神泉’,又为阁,以藏御书及像设。”陆游和周必大都提到了清虚庵的神泉,今庐山铁佛寺内确有山泉,前几年有人传说喝此水能养生,结果引来众多市民排队打水。

        南宋末年诗人董嗣杲,曾作有《宿清虚庵二首》:

其一

拨云峰下拨云亭,万竹凝秋列画屏。

皇甫真人遗业在,满林寒叶佛灯青。

其二 

来此看云骨欲仙,竹窗秋雾蓊炉烟。

西风正满溪头树,直送寒声到枕前。

蓊:蓊郁,浓郁。


        莲花洞之西有太平兴国宫,其始建于唐开元十九年(731年),原名“九天使者庙”,唐玄宗因梦敕建。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赐额“太平兴国观”,宣和七年(1125年)升“太平兴国宫”。因为有皇家赐封和优待,庐山太平宫极盛于唐宋元三朝,元末毁于兵火,后遂不振。今此地为九江市濂溪区莲花镇太平村。从莲花洞往太平兴国宫有两条路,一条是从莲花镇往西南翻越蛇冈(今称蛇头岭)约五里可达,这条路是官道;另一条是从清虚庵(今铁佛寺)往西北约四里可至。

        公元1083年九月,北宋文人张舜民被贬为监郴州酒税,途经江州,到访太平兴国观(那时还没有升为太平兴国宫),在《彬行录》中记述:“己酉(九月七日),至太平兴国观,即唐'九天采访使者庙’,熙宁中册封'应元保运真君’。开元十九年,兆梦明皇,即此立祠。规制宏敞,连亘溪谷,阶庑厨湢,水流周环,昼夜淙淙有声。玄宗手篆殿榜,漆牌黑字,金铜等身御容。元丰所赐殿榜金字,又为髹涂金扉,以秘之常不得见。又有赐泥金仙衣共三事,至为华烂。殿外阶下有石一株,曰'刘仙石’,扣之即开,刘仙自此出入。”

        张舜民所说观门前的“刘仙石”,也称“刘越石”,传说是周代神仙刘越所住洞府的门户,他所邀请的访客只要扣此石,就会石开有童女来迎。北宋诗人祖无择曾知江州,作有诗《刘仙石》: 

其一 

神仙不死石长存,万古千秋表洞门。

人欲求真好修炼,莫徒将杖叩苔痕。

其二 

支机莫问君平肆,取履谁收黄石祠。

深洞自开人不见,何须惆怅忆当时。

“支机”句:源自《太平御览》所载:“昔有一人寻河源,见妇人浣纱,以问之,曰:'此天河也。’乃与一石而归。问严君平,云:'此支机石也。’”严君平,即汉代高士严遵,隐居不仕,曾卖卜于成都。支机石,传说为天上织女用以支撑织布机的石头。“取履”句:即张良圯下拾履的故事,源自《史记·留侯世家》所载,张良刺秦始皇失败后,游下邳,遇老父(黄石公)于圯上(桥上),遗以《太公兵法》,谓“十三年后见榖城山下黄石即我矣”。良读其书,佐刘邦取天下。过济北榖城,果见黄石,取而祠之。这两首诗的主旨是说,求仙修炼是不能投机取巧的,是没有捷径可走的。


        这张约摄于1930年的老照片,是太平兴国宫前的双塔废墟,当地人戏称“媳婆塔”。其原来的挑檐和瓦盖已不存,唯留塔身残体,但形制仍颇为罕见,可惜没有保留下来。

        公元1170年,陆游造访太平兴国宫,《入蜀记》中记述:“(八月)八日早,(离开清虚庵)由山路至太平兴国宫,门庭气象极闳壮。正殿为九天采访使者像,衮冕如帝者。……至太宗皇帝时,尝遣中使送泥金绛罗云鹤帔,仍命三年一易。神宗皇帝时,又加封'应元保运真君’及赐涂金殿额。两壁图十真人,本吴生笔。建炎中,李成、何世清二盗以庐山为巢,宫屋焚荡无余。先是山中有太一宫,摹吴笔于殿庑。及太平再兴,复摹取太一本,所托非善工,无复仿佛。憩于云无心堂,盖冷翠亭故址也。溪声如大风雨至,使人毛骨寒栗,一宫之最胜处也。采访殿前有钟楼,高十许丈,三层,累砖所成,不用一木,而檐桷翚飞,虽木工之良者,不能加也。但钟为砖所掩蔽,声不甚扬,亦是一病。观主胡思齐云:此一楼为费三万缗,钟重二万四千余斤。又有经藏亦佳,匾曰'云章琼室’。”老照片中的那个婆婆塔,似乎为三层,大概就是陆游所记述的太平兴国宫钟楼。

        公元1177年八月,范成大走官道至太平兴国宫,在《吴船录》中记述:“(出江州城)三十里,至太平兴国宫,在圣治峰下,左则香炉、石顶诸峰,右则狮子、莲花诸峰,面对蕲、黄诸山,形胜之地也。宫之尊神曰'九天采访使者’,唐开元中,见梦玄宗,作庙于此。南唐号升元府,本朝更宫名,而加号使者曰'应元保运’。相传唐创庙时,林木皆浮出江上,命曰'神运’云。绍兴初,贼李成破江州,纵兵大掠,焚宫净尽,所存止外门数间。其后,道士复修建,惟真君之殿差如法,余率因陋就寡。从屋在山下及涧之外者,今皆灌木生之,猝不可复矣。又道士辈各自开户牖,荒凉之象可掬。”陆游和范成大都记述,太平兴国宫在南宋之初的战乱中遭到损毁,其规模已经不如北宋时期。

        公元1165年八月,王十朋造访太平兴国宫,留下诗作《宿太平兴国宫》:

其一

此来端不为行春,欲向庐山访隐沦。

圣主如容食祠禄,愿为主管太平人。

其二 

九天使者号真王,圣治峰前古道场。

五百年间圣君出,太平治效过明皇。

行春:作者自注:“未至宫七里,有地名行春亭。”另外,地方长官春天巡视属地,也称“行春”。祠禄:宋代官制,大臣罢职后,可令管理宗教宫庙,以示优礼,无职事,但借名食俸。 九天使者:即“九天采访使者”,道教所信奉的巡察人间的神仙。五百年:作者自注:“自开元至今,盖五百年。”明皇:指唐玄宗。


        从太平兴国宫西行五里便到达东林寺。东林寺始建于东晋大元九年(公元384年),为庐山上历史悠久的寺院之一。东晋高僧慧远本在太行恒山修行,因北方战乱,率子弟南下弘法,先后客居襄阳、江陵,原打算继续南下岭南,在经过寻阳郡时被庐山的秀丽所吸引,认为这里正是修行的好处所,即定居于此,建造精舍龙泉寺(东林寺东北15里处)。后因僧侣日益增多,在寻阳郡太守桓伊的全力资助下,新建寺院东林寺,作为集众行道的场所。慧远在此创设莲社,大兴净土宗风,后东林寺遂成中国佛教净土宗著名的发源地之一,也被日本佛教净土宗和净土真宗视为祖庭。

        约在公元750年,李白曾夜宿东林寺,作有一首《庐山东林寺夜怀》:

我寻青莲宇,独往谢城阙。

霜清东林钟,水白虎溪月。

天香生虚空,天乐鸣不歇。

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

湛然冥真心,旷劫断出没。

青莲宇:指佛寺,因莲花是佛教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谢城阙:辞谢朝廷,离开城市。虎溪:东林寺前的溪流。相传慧远法师送客不过溪,过此虎辄号鸣,故名虎溪。宴坐:佛教指坐禅。大千入毫发:指佛教概念中的“大千世界”仿佛进入了自己的心身。湛然:淡泊,清静。冥:冥灭,犹泯灭。真心:佛教指真实无妄之心。旷劫:佛教指久远之劫,意指未来直到死亡之前。出没:这里指在尘世间起伏。李白早年崇信道教,但经历人世沉浮后,晚年也开始靠近佛教,从中寻求精神庇护。


        东林寺,北倚分水岭、东林山,南面香炉、经右、天池诸峰,寺前临溪,入门为虎溪桥。慧远在其所著《庐山记》中,描写东林寺周围环境云:“北背重阜,前带双流,所背之山,左有龙形,而右塔基焉。下有甘泉涌出,冷暖与寒暑相变,盈减经水旱而不异。寻其源,出自于龙首也。南对高峰,上有奇木,独绝于林表数十丈。其下似一层浮图,白鹤之所翔,玄云之所入也。东南有香炉山,孤峰独秀起,游气笼其上,则氤氲若香烟。白云映其外,则炳然与众山峰殊别。”

        公元786年春,江州刺史韦应物出巡视察,来到东林寺,作有一首《春月观省属城,始憩东西林精舍》:

因时省风俗,布惠迨高年。建隼出浔阳,整驾游山川。

白云敛晴壑,群峰列遥天。嵚崎石门状,杳霭香炉烟。

榛荒屡罥挂,逼侧殆覆颠。方臻释氏庐,时物屡华妍。

昙远昔经始,于兹闭幽玄。东西竹林寺,灌注寒涧泉。

人事既云泯,岁月复已绵。殿宇余丹绀,磴阁峭欹悬。

佳士亦栖息,善身绝尘缘。今我蒙朝寄,教化敷里廛。

道妙苟为得,出处理无偏。心当同所尚,迹岂辞缠牵。

春月观省属城:古代地方官通常都会在春天时巡视下属城邑,考察农事民情。布惠:布施朝廷恩惠。迨高年:期盼丰收。建隼:树起画有隼鸟的旗帜,诗文中常用为州郡长官或大将出巡之标志。整驾:备好车马,准备出发。嵚崎:险峻。榛荒:指荒草丛生之地。罥挂:缠绕悬挂。逼侧:道路狭窄。释氏庐:佛寺。时物:时节景物。昙远:指西林寺鼻祖昙现和东林寺鼻祖慧远。丹绀:指寺庙建筑色彩。朝寄:朝廷的委托。里廛:古代城邑居住区的通称。道妙:此指佛教学说的精义。出处:行与止,或出仕和隐退。最后两句说,我内心认同佛教主张放弃尘世的杂念与欲望,可我现在的行迹却还难以辞掉尘世的束缚牵制。


        东林寺建寺之初,慧远法师依据佛教经典所述的净土莲池状貌,在寺前开凿东、西二池,遍种白莲。也有传说是东晋诗人谢灵运凿池种莲,但此说没有什么依据。元兴元年(公元402年),慧远67岁左右,与刘遗民等123人,在佛像前立了同修念佛三昧,誓往西方极乐净土的誓愿,这个结社也因东林寺莲池而被称为“白莲社”。如今的东林寺莲池,是1990年重建的,日本净土宗佛教界将原自东林引种的白莲种子回馈祖庭,庆祝祖庭中兴,莲池再现。2016年又在莲池中央建成青莲塔。

        公元817年,被贬江州的第三年,白居易在东林寺附近建草堂隐居,故经常造访东林寺,他曾作有《东林寺白莲》:“东林北塘水,湛湛见底清。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茎。”还作有一首《晚题东林寺双池》:

向晚双池好,初晴百物新。

袅枝翻翠羽,溅水跃红鳞。

萍泛同游子,莲开当丽人。

临流一惆怅,还忆曲江春。


        东林寺在唐宋时期因有皇家赐封,规模宏远,极为兴盛,拥有“殿厢塔室、亭台楼阁多达310间,藏书1万余卷,僧侣常数百人”。到元末,寺尽毁于兵祸。明初又重修,明万历年间,僧侣达到二百人之多。清咸丰年间,又毁于兵祸。清末复修,但规模不大,至新中国成立时,仅剩破屋几间,之后虽有恢复,但到文革时又遭毁。1978年开始恢复重建,1989年大雄宝殿建成,到2000年时,东林寺总建筑面积已逾2万平方米,殿堂阁楼,椽摩栋接,丹辉碧映,梵宇庄严。

        公元1084年六月,苏轼从庐山山南来到山北,造访东林寺,作有一首《赠东林总长老》: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广长舌:指佛的舌头。据说佛舌广而长,覆面至发际,故名。首句的意思,溪水之声为自然之音,天然无雕饰,当然不妄语,因此溪水发出的声音就如同佛家的广长舌。清净身:指清净的佛身,不染污垢。二句的意思,青山之色,不染尘埃,不惹俗事,便如佛陀清净的法身。八万四千偈:偈是佛经中的颂词、唱词。佛经常用“八万四千”形容法门之多。举似:奉告。三四句的意思是,此夜领教了佛家的八万四千偈语以后,将来要怎样向他人弘传呢?


        经过重建后的东林寺内,建筑布局严谨,气势宏伟。寺院以大雄宝殿为中轴,分为中、东、西三院。中院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和三圣殿,供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和药师佛。东院有念佛堂和僧房,西院有藏经楼、钟楼和禅房等。

        约在公元1102年,黄庭坚过江州游东林时,曾作有《东林寺二首》:

其一

白莲种出净无尘,千古风流社里人。

禅律定知谁束缚,过溪沽酒见天真。

其二 

胜地东林十八公,庐山千古一清风。

渊明岂是难拘束,正与白莲出处同。

无尘:表示超凡脱尘。禅律:指佛家的禅定和戒律。过溪:指过到虎溪之南,已不属寺院范围。天真:指不受礼俗和戒律拘束的真性。十八公:可指“松”,松字拆开即为十、八、公三字。也可指“十八贤”,指庐山白莲社中十八贤人,晋代有《十八高贤传》。此诗表明自己虽不入佛门,但也能象陶渊明那样保持高洁超然的品行。


        东林寺玉佛楼后,有一泓清泉四季不涸,叫做“聪明泉”。传说东晋名将殷仲堪到东林寺拜访慧远大师,二人行至山脚,见此处苍松翠柏、泉水潺潺,便于此听泉谈《易》。殷将军博学多才、能言善辩,慧远大师指泉赞道:“将军之辩,如此泉涌,君侯聪明,若斯泉矣!”此泉因此得名“聪明泉”。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游东林寺,并题“聪明泉”碑,此后又不断有人在此刻碑留念。

        公元1165年八月,南宋诗人王十朋游东林,作有《题东林聪明泉》:

远公白莲社,旁有聪明泉。饮此谁聪明,社中十八贤。

尧舜不曾饮,聪明本诸天。我辈虽饮之,聪明不加前。

为爱此水清,一酌涤尘缘。却恐愚此水,愚名自今传。

十八贤:指庐山白莲社中十八贤人。诸天:源自于上天。尘缘:指世俗的拖累烦恼。


        在东林寺西侧,供奉有慧远大师墓塔。慧远大师圆寂于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后人建塔供奉,是为“远公塔院”,又因其墓塔叠石如荔枝,故又称“荔枝塔”。旧有塔院在清代已毁坏,塔为1983年重修,2000年又修葺一新,院内有一棵“佛手樟”,相传为慧远大师手植。据北宋陈舜俞《庐山记》载:“远公以晋义熙十二年卒,葬此山,仍名其坟曰'凝寂之塔’。塔在二林之间,其旁二杉,一在高处,围二十七尺;一稍在下,围二十尺,盖当时所植云。”两棵巨杉至少在南宋时还在,在范成大《吴船录》中载:“远师塔,寺西数十步,晋杉存焉。”

        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诗人李中,曾读书于庐山国学,作有一首《题庐山东林寺远大师影堂》:

远公遗迹在东林,往事名存动苦吟。

杉桧已依灵塔老,烟霞空锁影堂深。

入帘轻吹催香印,落石幽泉杂磬音。

十八贤人消息断,莲池千载月沉沉。


        公元1177年八月,范成大来游东林寺,在《吴船录》中记述:“入山五里,至东林寺,晋惠远师道场也。……楼阁堂殿,奇巧巨丽,然皆非晋旧屋。虎溪涓涓一沟,不能五尺阔,远师送客,乃独不肯过此,过则林虎又为号鸣焉。白莲池亦不复种花,独远公与十八贤祠堂,犹榜曰'莲社’。山上五杉阁,晋杉也。近年为主僧所伐。阁后舍利塔,鸠摩罗什所携来以瘗者,其屋又南唐时所改作。独聪明泉如故,殷仲堪与远公谈《易》处也。凡山之故物,如袈裟、麈扇,皆已不存。承平时独有晋安帝辇、佛驮耶舍革舃、谢灵运贝叶经,更李成乱,今皆亡去。成屯此寺,故与西林并得不焚,而唐以来诸刻皆无恙。”范成大说,南宋初年李成之乱时,幸得李成叛军屯驻于东林、西林二寺,才让两寺免于被焚毁。

        范成大遂作有一首《东林寺》:

谈易翻经宰木春,三生犹自袅烟熏。

客尘长隔虎溪水,劫火不侵香谷云。

老矣懒供莲社课,归哉忺读草堂文。

山头一任天灯现,个事何曾落见闻。

作者题注:“慧远师白莲社也,傍有乐天草堂,对山绝顶即天池,文殊现灯处,李成焚劫南北山,独不毁二林。”谈易:指聪明泉。翻经:指翻经台,传说谢灵运到东林见到慧远大师,被深深折服并自愿在寺中翻译佛经(但此说并没有可靠依据)。宰木:坟墓上的树木,指远师塔旁的巨杉。三生:佛教指前生、今生、来生。香谷:东林、西林二寺所在的这条山谷。莲社课:指诵经念佛。忺:高兴,适意。草堂文:指白居易隐居东林寺附近草堂时所写下的诗文。天灯:指在山上天池寺文殊台所看到的“佛灯”,也称“神灯”。个事:这事,指看到佛灯的事。末句表明范成大对所谓“佛灯”的说法表示怀疑。


        这张老照片约摄于1930年,可以看到西林塔和东林、西林二寺,两寺规模都不大,掩映在树丛中的虎溪从田垄中穿过。从唐代开始便有个“虎溪三笑”的故事:慧远法师在东林寺潜心修行,立誓不出山,送客不过虎溪桥。有一次诗人陶渊明和道士陆修静来访,三人谈得极为投契,不觉天色已晚,慧远送出山门,怎奈谈兴正浓,依依不舍,于是边走边谈,送出一程又一程,忽听山崖密林中虎啸风生,悚然间发现,早已越过虎溪界限了。三人相视大笑,执礼作别。当然,这个故事实为后人编造,是当时思想界佛、道、儒三教融和趋势的一种反映,但却为历代名士所欣赏。李白即作有一首《别东林寺僧》:“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

        范成大游东林寺时,出资在虎溪对岸建了一座“过溪亭”,在《吴船录》中记述:“出虎溪门,隔路有涧从东来,涧上峰如屏障,翠樾蒙密,绝似杭之灵隐之飞来峰下。余嘱主僧法才作亭,名曰'过溪’,呼山夫锄治作址,一夕毕。僧约以冬初可断手。自是东林增一胜处,而余于山中亦附晋、唐诸贤以不朽矣。”随后又写下一首诗《过虎溪对东林,苍岩翠樾,下浸大涧,宛似灵隐冷泉,嘱长老法才作亭,名曰“过溪”,且为率山丁薙草定基,一朝而毕》:

过溪无限翠屏开,大笑从教虎子猜。

不独山中添故事,仍教题作小飞来。

灵隐冷泉:杭州飞来峰下灵隐寺前有冷泉溪。薙草:除草。“大笑”句:指佛门传说“虎溪三笑”的故事。“小飞来”句:意思是希望这座香炉峰下的“过溪亭”也能象杭州飞来峰下的“冷泉亭”一样成为传扬天下的名胜。可惜让范成大失望了,灵隐寺冷泉亭千年来一直是诗人们流连忘返之处,而他的这座过溪亭却没有什么名气,好像只有他之后不到百年的南宋末年诗人董嗣杲,曾有一首《入东林寺》: “晴向过溪亭下留,拂碑慨想晋时流。”


        在晋代东林寺始建时,其后山上即建有舍利塔。当时天竺高僧佛驮跋陀罗,携带了五粒珍贵的佛陀舍利赠予慧远大师,慧远便在东林寺后山兴建舍利塔院供奉,塔院地处东林之上,故曰“上方塔”。原上方塔在抗战时期被毁,1998年在旧塔址上重建了一座七层的文佛塔,2022年文佛塔又被拆除(前面那张大雄宝殿的照片还能看到该塔的身影),不知正在规划建造什么建筑。宋代时,东林寺后山上还建有“白公草堂”,但那不过是后人为纪念白居易而建,并不是白居易最初所建庐山草堂的地方。

        公元1072年,陈舜俞《庐山记》中记述:“白公草堂在寺之东北隅。元和十年,公自太子赞善大夫,以言事忤,执政出为州司马。明年作草堂于香炉峰北遗爱寺南,往来游处焉,公自作记。后与遗爱寺并废久之,好事者慕公风迹,以东林寺北蓝墙之外作堂焉。五代襄乱,复为兵火野烧之所毁。至道中,郡守孙考功追建之,然皆非元和故基也。”公元1170年,陆游《入蜀记》记述:“遂至上方、五杉阁、舍利塔、白公草堂。上方者,自寺后支径,穿松阴,蹑石磴而上,亦不甚高。五杉阁前,旧有老杉五本,传以为晋时物,白傅(白居易)所谓大十尺围者,今又数百年,其老可知矣。近岁,主僧了然辄伐去,殊可惜也。塔中作如来示寂像,天竺佛驮跋陀尊者,自西域持舍利五粒,来葬于此。草堂,以白公记考之,略是故处。三间两柱,亦如记所云。其它如瀑水、莲池,亦皆在。高风逸韵,尚可想见。”

        公元1178年,陆游离蜀东归过江州时,再游东林寺,作有一首《六月十四日宿东林寺》:

看尽江湖千万峰,不嫌云梦芥吾胸。

戏招西塞山前月,来听东林寺里钟。

远客岂知今再到,老僧能记昔相逢。

虚窗熟睡谁惊觉,野碓无人夜自舂。 

芥:芥蒂,细小的梗塞物。引申为梗塞。西塞山:又名道士洑矶,位于黄石市长江边(参见本系列黄石篇)。野碓:山野间的水碓,以水力驱动的舂米机具。


        虽然东林寺后山上的白公草堂为后人所建,其也应距离白居易所建的庐山草堂相去不远。白居易所作《庐山草堂记》记述:“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816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白居易选择香炉峰北的遗爱寺西侧,作为其草堂的基址。遗爱寺应该在东林寺西边,也在虎溪之畔。第二年(817年)春,草堂建成,白居易在《庐山草堂记》中描述了他的新居:堂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堂北据层崖积石,堂东有瀑布,堂西倚北崖右趾,堂前有平地,地中有平台,台南有方池,池中生白莲、白鱼,池南抵石涧。根据白居易的描述,判断其草堂应在今东林寺西三里左右的涂家岭下。

        白居易为草堂的落成还写下了一首诗《香炉峰下新置草堂,即事咏怀,题于石上》:

香炉峰北面,遗爱寺西偏。白石何凿凿,清流亦潺潺。

有松数十株,有竹千馀竿。松张翠伞盖,竹倚青琅玕。

其下无人居,悠哉多岁年。有时聚猿鸟,终日空风烟。

时有沉冥子,姓白字乐天。平生无所好,见此心依然。

如获终老地,忽乎不知还。架岩结茅宇,斫壑开茶园。

何以洗我耳,屋头飞落泉。何以净我眼,砌下生白莲。

左手携一壶,右手挈五弦。傲然意自足,箕踞于其间。

兴酣仰天歌,歌中聊寄言。言我本野夫,误为世网牵。

时来昔捧日,老去今归山。倦鸟得茂树,涸鱼返清源。

舍此欲焉往,人间多险艰。

凿凿:鲜明貌。沉冥:沉静冥寂。依然:此指依恋不舍的样子。斫:用刀斧砍。挈:提起。箕踞: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不拘礼节的坐法,比喻无拘无俗、随性自然的状态。世网:比喻社会礼教伦理对人的束缚。捧日:喻忠心辅佐帝王。


        庐山西林寺位于东林寺西一里,初是沙门竺昙现结庵草舍,死后慧永继承师业。慧永本是慧远的同门师兄,他比慧远先南下,在去罗浮山的途中经过寻阳郡留了下来。约在东晋太和二年(公元367年),寻阳郡太守陶范(陶侃之子)慕慧永清声,助其创建西林寺。十几年后,慧远初来庐山时曾居于此,后建寺于西林之东,故名东林寺。西林寺自晋至唐一直鼎盛,元为兵焚,明修又毁,此后长期不复。现寺为1989年至1996年重修,庙宇宏敞,佛像高大,规模不亚当初,别致庄严。

        约公元817年春,白居易游览西林寺,作有一首《春游西林寺》:

下马西林寺,翛然进轻策。朝为公府吏,暮作灵山客。

二月匡庐北,冰雪始消释。阳丛抽茗芽,阴窦泄泉脉。

熙熙风土暖,蔼蔼云岚积。散作万壑春,凝为一气碧。

身闲易飘泊,官散无牵迫。缅彼十八人,古今同此适。

是年淮寇起,处处兴兵革。智士劳思谋,戎臣苦征役。

独有不才者,山中弄泉石。

翛然:无拘无束超脱貌。灵山:印度佛教圣地灵鹫山的简称。此代指佛寺。窦:孔洞。缅:缅怀。十八人:指晋庐山白莲社中十八贤人。淮寇:指814年至817年的淮西吴元济叛乱。不才者:自指。


        这张民国初年拍摄的老照片,可以看到那时的西林寺,除了围绕西林塔的一个小院子外,没有像样的佛殿。西林塔,亦称千佛塔、砖浮屠,公元731年由唐玄宗敕令建造,明代曾重修,清道光年间塔顶曾裂开,至咸丰年间又自行愈合。塔为空心塔,高七层,呈六角形,各面均有佛龛高耸峭立,为西林寺的标志。西林寺在南宋时就已残破,范成大《吴船录》中记述:“远师塔西即西林寺,惠永师道场也,规模大略似东林而微小。此地旧名香谷,永先作此寺,远徙而为邻,号东林,至今称二林焉。主寺久不得人,廊庑缺坏,榛蔓生之,惟殿堂仅存。独余主院一僧,余入山时,亦藏逃不见。”

        公元1084年五月,苏轼在游览过庐山山南后,来到山北西林寺,应主持僧人之请写下了著名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谈游山的体会,并借景说理,说明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因为庐山是一个南北长(约33公里)东西窄(约9公里)的大山,因此如果从东西两个方向看,庐山是连绵的山岭;而如果从南北两个方向看,庐山又象是单独耸立的山峰。苏轼四月份从庐山西边(瑞昌)而来,拜访了弟弟后又从庐山南边(德安)而来,游览庐山山南时曾深入到开先寺山谷和栖贤寺山谷中,然后又沿着官道从山南绕行到山北,所以他真是远近高低把庐山都看到了(只是没有上山顶),作为一位语言大师能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游览庐山的真实感受。


        公元1170年,陆游来到西林寺,在《入蜀记》中记述:“食已,游西林乾明寺。……西林本晋江州刺史陶范舍地建寺。绍兴十五六年间,方为禅居,褊小非东林比,又绝弊坏。主僧仁聪,闽人,方渐兴葺。然流泉泠泠,环绕庭际,殊有野趣。正殿释迦像,着宝冠,他处未见,僧云唐塑也。殿侧有慧永法师祠堂,永公盖远公之兄。像下一虎偃伏,又有一居士立侍,不知何人。方丈后有砖塔,不甚高,制度古朴。予登二级而止。东厢有小阁曰侍贤,盖往时馆客之地,今亦颓弊。东、西林寺旧额,皆牛奇章(牛僧儒)八分书,笔力极浑厚。西林亦有颜鲁公(颜真卿)题名,书家以为二林题名,颜书之冠冕也。”

         公元1181年四月,朱熹从庐山天池寺下来后来到西林寺,作有《题西林院壁二首》:

其一

触目风光不易裁,此间何似舞雩台。

病躯若得长无事,春服成时岁一来。

其二 

巾屦翛然一钵囊,何妨且住赞公房。

却嫌宴坐观心处,不奈檐花抵死香。

舞雩台:又称舞雩坛,位于曲阜城南沂河之北,是一座高大的土台,原为周朝鲁国祭天求雨的祭坛,孔子及其弟子经常游憩于此,也是历来士人游春的处所。春服:春日穿的衣服,此指暮春时节。巾屦:头巾和麻鞋,隐士的装束。翛然:无拘无束超脱貌。一钵囊:指简单的行李。赞公房:唐安史之乱时,杜甫被困长安城,大云寺住持僧赞公对他很友善,留他在寺里住食,照顾得无微不至,杜甫深为感动,写下了一组诗《大云寺赞公房四首》表示感谢。宴坐:佛教的坐禅。观心:观察心性。檐花:作者自注:“檐前有柚花。”抵死:格外。朱熹说庐山这里的风光不错,值得每年来游一次,住在佛寺内的生活随性简朴,也挺不错,但是要让我打坐冥想,我可坚持不下来。佛教以心为万法的主体,无一事在心外,故观心即能究明一切事理。但理学大师朱熹是崇儒反佛的,他认为佛教“心论”是“以心观心”,实际上是“裂心为二”。


        从东西二林寺至香炉峰有一条登山的古道,传说是慧远大师带领僧人们开辟的,故称“慧远路”。陈舜俞《庐山记》中记述:“西林之东南五里,至下化成院。由下化成三里,至护国庵,由护国一里,亦至石盆庵。石盆在山上,非凿石所成,盆中清泉虽旱不竭。石盆之上半里,至保与庵,其旁半里,有大师庵,次上化成院。亦义熙中,远公所立也,祥符中,锡名普照寺。本朝陈尚书恕(陈恕,宋初名臣)布衣时游焉,其子恭公(陈执中,亦官至宰相)秉政,请锡御书度僧,今有陈氏祠堂,有保大中移寺等三碣。好事者刻白乐天游大林寺诗并前后序,坎石于屋壁。凡游人在二林,望上化成楼阁,隐隐在云霭中,有若图画,自东林径去犹半日之久。既至化成,其僧必讯客曰:翌日上山与否?盖过上化成,山路弥险,中间往往不可假肩舆矣。直上十里,道中过鸡冠石,次四望石,次泻油石,次香炉峰。”庐山交通索道建成于2017年,乘坐这条索道可直上牯岭镇,大大缓解了上下庐山的交通压力。索道下站的位置即是《庐山记》中所记的下化成寺附近,索道下站南三里处于1999年重建了中化成寺,而香炉峰脚下的上化成寺则只有遗迹可寻。

        公元817年四月,白居易与另外十七人走慧远路登山,其《游大林寺序》云:“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在登山途中遇雨,白居易写下一首《携诸山客同上香炉峰,遇雨而还,沾濡狼籍,互相笑谑,题此解嘲》:

萧洒登山去,龙钟遇雨回。

磴危攀薜荔,石滑践莓苔。

袜污君相谑,鞋穿我自咍。

莫欺泥土脚,曾蹋玉阶来。

龙钟:沾湿貌。磴危:攀登险峻的山径。鞋穿:指鞋破洞。自咍:自嘲。玉阶:华美的台阶,指京城长安朝廷中枢大明宫。


        今庐山交通索道的下面即是慧远路,索道东侧的山峰即为香炉峰。关于香炉峰,陈舜俞《庐山记》中记述:“山南山北,皆有其形,圆耸常出云气,改名以象形。李白诗曰:'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长川。’即谓在山南者也。孟浩然诗云:'挂席数千里,好山都未逢。舣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即此峰也。东林寺正在其下。”

        白居易与众人终于登上峰顶,极目远眺,浩浩长江如一条细绳,浔阳城比巴掌还小,不由发出人生感慨,作有一首《登香炉峰顶》:

迢迢香炉峰,心存耳目想。终年牵物役,今日方一往。

攀萝踏危石,手足劳俛仰。同游三四人,两人不敢上。

上到峰之顶,目眩神恍恍。高低有万寻,阔狭无数丈。

不穷视听界,焉识宇宙广。江水细如绳,湓城小于掌。

纷吾何屑屑,未能脱尘鞅。归去思自嗟,低头入蚁壤。

物役:指为外界各种事物所役使。俛仰:俯仰。纷吾:意思是我这忙碌的一生。屑屑:劳瘁匆迫貌。尘鞅:世俗事务的束缚。鞅,套在马颈上的皮带。归去:归隐,回家。蚁壤:蚁穴,指象蝼蚁般忙碌挣扎的人生。


        庐山交通索道上来即是牯岭镇,如今生活着两万多人,是庐山风景名胜区的中心区,也是庐山旅游接待的中心。但在唐宋时期,这里可是人迹罕至,只有少数僧人在此修行。陈舜俞《庐山记》云:“过香炉峰,至峰顶院。院傍盘石极平广,下视空阔,无复障蔽。……峰顶院之前,有'辟蛇行者’饮牛池。远公始居,山多蛇虫。'行者’不知何许人,尝侍远公,善驱蛇,蛇为之尽去,故号'辟蛇行者’。常耕于峰顶,有'辟蛇行者’田,塍垅仿佛可辨,今无耕者。……由峰顶五里,至大林,今名宝林寺。梁天监二年(503年),刺史箫纲所造,中废,唐初复兴,故有虞世南撰'复寺记’。”

        公元817年四月,白居易与众人登顶后,来到大林寺,其《游大林寺序》云:“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惟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是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于是白居易写下一首著名诗作《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三四句说,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了。作者把自然界的春光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陈舜俞《庐山记》云:“凡峰顶大林之景,白公道之备矣。予尝九月游二林,秋暑未可以却扇,明日至大林,流泉成凝冰矣。又尝三月游焉,桃梨飘零,牡丹微开,与公所见者略同矣。”


        约公元390年,慧远大师之徒昙诜来到庐山山顶建寺,因其面对庐山大林峰而得名大林寺,昙诜在此弘扬佛法50年。大林寺至宋代由盛转衰,还历经数次火患,千百年间虽有复建,但规模始终未能超过唐代。清初时,大林寺仅存数间破屋,孤僧主持,晚清时僧遁寺荒。民国时,庐山别墅兴起,大林寺也趁机复建,但日军入侵庐山后,大林寺再度衰落。解放以后的1961年,大林寺所在之处,因兴修水利开挖如琴湖,大林寺被拆除,原寺庙遗址最终淹没在如琴湖水库中。

        唐末五代著名诗僧齐己,曾作有一首《登大林寺观白太傅题版》:

九叠苍崖里,禅家凿翠开。

清时谁梦到,白傅独寻来。

怪石和僧定,闲云共鹤回。

任兹休去者,心是不然灰。

题版:指大林寺屋壁上白居易题写的诗作《大林寺桃花》。九叠苍崖:似指大林峰。白傅:指白居易,其晚年任太子少傅。僧定:指坐禅入定的僧人。任兹:任由心声。不然灰:不燃灰,指心如止水。末两句的意思是,来到这里就不想离去,尘世中的诱惑再也无法激起心中的波澜。


        庐山山顶牯岭镇主要分为西谷和东谷,两谷之间的山岭称为牯岭。如琴湖在西谷,也称西湖;芦林湖在东谷,也称东湖。两湖为牯岭镇居民和游客提供水源。庐山别墅兴起于东谷,英国传教士李德立于1895年买通了地方官绅,以低价租借了东谷800亩土地辟为避暑胜地,租期为999年,成立了牯岭开发公司,率先大兴土木,兴建了一幢幢小别墅。后来,许多外国人和国内高官巨富也开始在山顶各处修建别墅。新中国成立后,庐山别墅全部收归国家所有。目前统计,庐山现存别墅总数为636幢,共16个国家的建筑风格,其中名人别墅有300余幢。抗战期间,国共两党两次和谈,以及解放后中央政府召开的三次“庐山会议”,都在此留下深深印记。

        宋代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晚年归隐庐山濂溪而没有返回家乡,是因为他早就与庐山结缘。公元1061年,周敦颐自京城南下赴任虔州(今江西赣州)通判,经过江州时,受好友相邀一起游庐山,便爱上了庐山之胜,有了卜居此地的想法。公元1065年,周敦颐自虔州移任永州(今广西永州)通判,又经江州时,再游庐山且登上了山顶,写下了一首《治平乙巳暮春十四日,同宋复古游山巅,至大林寺,书四十字》:

三月山方暖,林花互照明。

路盘层顶上,人在半空行。

水色云含白,禽声谷应清。

天风拂襟袂,缥缈觉身轻。

治平乙巳暮春十四日:宋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三月十四日。宋复古:宋迪,字复古,工画山水。

        大林寺对近代佛教的兴起也有一些历史影响。1922年,佛教界享有盛誉的太虚大师等在大林寺寺址附近仿照西式建筑构建了讲经堂,随后建大林莲社及放生池等,连续几个夏天讲经于此。1923年,太虚法师在大林寺主持召开有中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芬兰等国佛教代表参加的世界佛教徒首次会议。此后,大林寺成为庐山佛教的讲学之地,接待四方来者,对中国佛教的复兴起了推动作用。1949年后,大林寺保存尚好。到1961年,因兴修水利动工开挖如琴湖,大林寺终淹没湖中。

        根据北宋陈舜俞的《庐山记》可知,他于公元1072年造访大林寺时,尚有寺院和僧人。但到了公元1167年十月,南宋诗人周必大来访时,则大林寺仅剩基址了,他在《泛舟游山录》中记述:“由佛手岩(即仙人洞)二三里,度小溪乃至大林寺,遭野火仅有其基址,其额为'冯教练者徒寘坟庵’。今一僧据其田,人无知者。予按白乐天诗,心实慕之,物色乃能至。其傍小径,即下山南栖贤路也。地在山顶而反平衍,谢灵运诗云'冬夏共霜雪’,其高可知。”周必大哀叹大林寺的荒废,写下一首《游庐山吊大林》:

上尽诸峰地转平,天低云近日多阴。

古来南北通双径,此去东西启二林。

虞世南碑从泯没,白居易序合推寻。

匡庐第一真仙境,忍使如今遂陆沉。

吊:凭吊。南北通双径:指大林寺旁有穿行庐山南北的小路。虞世南碑:指唐初书法家虞世南所书《大林寺复寺记碑》。陈舜俞在《庐山记》中说还看到此碑,但周必大已经寻不见了。合推寻:意思是只能根据推演想象,去寻找白居易《游大林寺序》中描绘的景色。陆沉:比喻埋没,不为人知。

        如琴湖因湖面如一把提琴而得名,湖畔有花径公园。1988年,在花径公园中建成“白居易草堂陈列室”,1996年又立白居易石像于湖畔,这便是如今的庐山白居易草堂景点。虽然真实的白居易草堂遗址应该在山下,但因这里是白居易吟诵这首妇孺皆知《大林寺桃花》诗的地方,其更能让游人浮想联翩,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公元818年冬,白居易被起用为忠州刺史将离开江州,他与庐山草堂依依惜别,写下了《别草堂三绝句》:

其一

正听山鸟向阳眠,黄纸除书落枕前。

为感君恩须暂起,炉峰不拟住多年。

其二

久眠褐被为居士,忽挂绯袍作使君。

身出草堂心不出,庐山未要勒移文。

其三

三间茅舍向山开,一带山泉绕舍回。

山色泉声莫惆怅,三年官满却归来。

黄纸除书:指朝廷下达的任命文书。移文:南朝齐孔稚圭《北山移文》的省称。文章一开始表彰真隐士以树立榜样,接着批评假隐士,将其隐居时与出仕后截然不同的行为进行了鲜明的对比,揭露其虚伪本质。白居易这里的意思是希望庐山的朋友们不要把他看成是假隐士,等三年任满后他还要再回来。

        1929年,湖北汉阳人李风高游大林寺时发现了古人留下的“花径”二字石刻,于是邀集庐山上的社会贤达、名流集资捐款,在此建造了景白亭、花径亭,并补种了五百多棵桃树,以再现昔日桃花胜景,也使得花径公园成为文人雅士的聚会之所。花径的大门上榜书“花径”,两旁刻有“花开山寺,咏留诗人”的对联。

        公元822年秋,白居易自长安赴任杭州刺史时经过江州,重回庐山草堂,但也仅是匆匆一宿,写下一首《题别遗爱草堂兼呈李十使君》:

曾住炉峰下,书堂对药台。斩新萝径合,依旧竹窗开。

砌水亲开决,池荷手自栽。五年方暂至,一宿又须回。

纵未长归得,犹胜不到来。君家白鹿洞,闻道亦生苔。

李十使君:作者自注:“李亦庐山人,常隐白鹿洞。”李使君便是李渤,此前一年(821年)调任江州刺史,在本系列上一篇中提到的江州“李公堤”即李渤所建。白居易过江州,李渤在浔阳楼上宴请,又陪着白居易重访东林寺和庐山草堂,所以白居易此诗也是对李渤的感谢。此后白居易再也没能重访庐山,晚年他住在洛阳,于公元835年将自编的《白氏文集》六十卷送东林寺收藏,又于公元842年将自编的《后集》二十卷送东林寺收藏,并作诗《送后集往庐山东林寺兼寄云皋上人》:“后集寄将何处去,故山迢递在匡庐。旧僧独有云皋在,三二年来不得书。别后道情添几许,老来筋力又何如。来生缘会应非远,彼此年过七十馀。”这位东林寺云皋上人便是当年陪白居易登香炉峰访大林寺的十七人中间的一个。


        从花径西去一里有景点“仙人洞”,因毛泽东诗句“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而闻名天下。仙人洞在古代称“佛手岩”,陈舜俞《庐山记》云:“由宝林(大林寺)一里,至掷笔峰(即毛泽东诗句中的“险峰”),其峰下临大壑,群峰崴磈不可名状。昔远公制涅槃经疏,于此疏成,故以名其峰。其间一峰名文殊台,即昔藏文殊像,遂亡之此山间矣。由掷笔峰一里,至佛手岩,以石为屋,可容百众,旁有流泉因石为渠,岩上巨石偃若指掌,故名佛手。南唐元宗时,有僧行因,住此岩三十年,制华严别论十卷,诏命不赴。”

        北宋陈舜俞是从香炉峰上的山,其游览路线是由东向西,大林寺—佛手岩—天池寺;南宋周必大是从石门涧上的山,其游览路线是从西向东,天池寺—佛手岩—大林寺。公元1167年十月,周必大在《泛舟游山录》中记述:“稍前,至佛手岩,雪花满树,庵门尚闭,乃知昨曰大雪,今日骤霁,望南山雪气犹未散。……每岁九月便有雪至,三四月乃消。云岩石空洞不止容百人,下有泉水。道彻云,岩上五峰如指,故为佛手,近为野火焚裂矣。”周必大作诗《游庐山佛手岩雪霁望南山》:

十日顽阴不见山,山中一夜雪封庵。

伊予的有寻山分,日照北窗云在南。

南山:即今牯岭。伊:用于词语的前面,加强语气或感情色彩。的有:确有,也是加强语气。分:缘分,幸运。周必大来得不巧,庵门紧闭,他没能入洞参观,只能听陪行的导游、天池寺僧人道彻给他讲个大概。


        从仙人洞继续西行,可至天池寺,其得名是因佛殿前的长方形水池(今称大天池),池水碧悠,光灵如玉,终年不涸。天池寺为庐山山顶最古老的寺院,由东晋僧人慧持创立,旧名峰顶寺,宋朝更名天池院。明代,天池寺地位特殊,明太祖赐名“天池护国寺”,明成祖敕“天池万寿寺”,明光宗又敕“天池妙吉禅寺”,因称三敕天池寺,此在庐山寺院中是独一无二的殊荣。约在清代寺废。

        公元1072年,陈舜俞《庐山记》云:“由佛手岩三里,至天池院。一名罗汉池,池在山顶,大旱不为之竭。张景诗曰:'若以山形比人骨,此池应合是泥垣。’人以为的句也。”并作诗《天池院》:

此峰巉绝与霄干,峰顶泓澄旱不乾。

天下定应添沆瀣,山头信亦有泥垣。

等闲云出千岩雨,取次龙归六月寒。

一勺自堪流万古,何须低处羡波澜。

巉绝:险峻陡峭。沆瀣:露水,旧谓仙人所饮。泥垣:道家术语,指头中两目直入的部位,或称“脑神”。后来为避宋钦宗讳而改“泥丸”。等闲:轻易,常常。取次:随便,任意。龙归:道教文化中指龙王行雨。一勺:一勺水,出自《中庸》:“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鲛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波澜:波涛汹涌。陈舜俞认为,庐山多雨露是此池不涸的原因,也正是因为其长年不干,才让天池寺能经久不衰。


        大天池西侧山崖边有一半月形的拜月台,名“文殊台”。传说夜晚登台俯瞰,能看到云雾中点点灯火,僧人说那是“佛灯”,人们只有向菩萨虔诚地祷告时,佛灯才会出现。陈舜俞《庐山记》云:“(天池院)西有罗汉把针岩、四祖坐禅石、文殊亭,世传代州五台山文殊所居。人之至者往往见兜罗绵云、五色圆光,光中或有菩萨及师子诸相。此山传有文殊之像,旧矣。近岁自皇佑、治平已来,人之所睹不减五台,人之记其所见于此亭者多矣。”陈舜俞没有记述他是否看到佛光,估计他没有留宿天池寺,而是从石门涧下山了。

        公元1167年,周必大在《泛舟游山录》中记述他十月二十三日游天池寺,“停午,至天池禅院,虽凿二沼,其涸可待,所谓天池。长老不在,同首座道彻登文殊亭,下视铁船峰,望石门涧,自山委蛇而出直达于江。”然后道彻领着他参观寺中所藏,又往东行参观主簿塔、佛手岩、大林寺遗址等,“黄昏,归至天池,礼文殊求灯,闪烁合离,或在淮南,或在近岭,高者天半,低者掠地。”于是周必大写下一首诗《天池观文殊灯》:

代马腥膻暗五台,南方世界且徘徊。

一灯别是真知识,不用奔波学善财。

代马:北方代国之地产良马,泛指北方边塞地区。腥膻:难闻的腥味,常用来指北方入侵的外敌,此指金国。五台:五台山,在今山西省五台县东北(古属代国),寺庙遍布,佛教认为是文殊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前两句是说金国玷污了文殊菩萨在五台山的道场,文殊菩萨于是来到南方世界显灵。“一灯”句:佛教比喻智慧好像一盏明灯,明灯能破除一切的黑暗,智慧也能破除一切的愚痴,而文殊菩萨正是大智慧的象征。善财:即“善财童子”,佛教菩萨之一,佛经中说他因文殊指点,奔波参拜了五十三位大师菩萨,才最后修道成佛。自古以来,善财童子即为佛子求法的典范。


        公元1181年四月,朱熹离任南康军时,率僚吏与弟子畅游庐山山北,并作《山北纪行十二章》,其中有两首涉及天池寺和佛手岩(似没有去大林寺遗址)。朱熹他们上山的路线跟周必大相同,也是走锦绣谷,从石门涧上山,并在天池寺留宿一晚,也看到了佛灯。

        前一首诗的自注为:“尽锦绣谷登山,稍高,无复林木。坡陀而上,至天池院。在小峰绝顶,乃有石池,泉水不竭。东过佛手岩,石室嵌空,中有井泉,僧缘崖结架以居。下临锦绣谷,又有石榻,名远公讲经台。”诗为《山北纪行十二章,章八句》,其四:

竦身长林端,策足层崖表。

仰瞻空界阔,俯叹尘寰小。

天池西嵌崟,佛手东窈窕。

杖屦往复来,凭轩瞰归鸟。

竦身:耸身向上。策足:扶着拐杖登山。嵌崟:山崖险峻貌。佛手:佛手岩(仙人洞)。窈窕:指洞穴幽深。

        后一首诗的自注为:“天池院西数步,有小佛阁,下临绝壑,是游人请灯处。僧云:灯非祷不见。是日,不祷而光景明灭,顷刻异状。诸生或疑其妄,予谓僧言则妄,而此光不可诬,岂地气之盛而燃耶。”诗为《山北纪行十二章,章八句》,其五:

斯须暮云合,白日无馀晖。

金波从地涌,宝焰穿林飞。

僧言自雄夸,俗骇无因依。

安知本地灵,发见随天机。

斯须:片刻。金波、宝焰:指反射着耀眼光芒的云雾,所谓传说中祥瑞的佛光。雄夸:妄言,夸夸其谈。无因依:不知道缘由。天机:谓天之机密,犹天意。朱熹是不信佛的,没有向菩萨祷告也一样看到了所谓的“佛光”,他认为是“地气之盛”偶发的现象。如今,由于文殊台外植被茂盛,已经很久没有听说有人看到过“佛光”,近代以来科学界也一直没有对“佛光”这个现象有合理的解释。


        自天池寺循下山石阶下行约百多米,便可见一崖拔地千尺,下临绝壑,孤悬空中宛如苍龙昂首,飞舞天外,这就是龙首崖。站在龙首崖上凭栏,可俯瞰石门涧峡谷的潺潺流水,可平视峡谷对面铁船峰的怪石嶙峋,也可远眺庐山脚下柴桑区的田野城镇和长江湖泊。

        公元1181年四月,朱熹游览天池寺时,还作有一首《游天池》:

三年落星渚,北望天池山。临风几浩叹,欲往无飞翰。

今朝复何朝,陟此青云端。高寻已奇绝,俯瞰何其宽。

西穷濂溪原,东尽湓城关。渺然沧波外,淮山碧连环。

我意殊未极,更思出尘寰。何当驾轻鸿,八表须臾间。

视此长江水,滔滔傥西还。

落星渚:指南康军星子县落星湖。朱熹从1179年三月至1181年三月在南康军主政,这期间虽然游览了庐山山南的各处名胜,但一直都没有机会来游庐山山北。濂溪原:代指庐山脚下的平原与河流。淮山:指长江北岸的山岭。尘寰:人世间。八表:八方之外,指极远的地方。傥:这里是无、否的意思。


        天池寺向下便是石门涧,因天池山、铁船峰对峙如门而得名。其中的流水(今称长冲河)主要来自庐山山顶的东谷和芦林盆地,因石门涧这里落差很大,长冲河流水在此形成了石门涧瀑布。石门涧瀑布是庐山众多瀑布中最早录入史册的,东汉班固所著《汉书·地理志》中就有记载:“庐山西南有双阙,壁立千余仞,有瀑布存焉。”因上世纪五十年代为提供庐山山顶用水和发电,在其上游修建了芦林湖和庐山电站水库,所以如今的石门涧瀑布水量较小,已经没有了昔日的磅礴气势。在明初官府修建九十九盘登山道(位于天池寺和佛手岩之间)以前,石门涧是游人上下庐山的主要通道之一。北宋的陈舜俞从这里下庐山,南宋的周必大和朱熹则是从这里上下往返庐山。

        公元1181年四月,朱熹离任南康军时,率僚吏与弟子畅游庐山山北,在诗序中说:“石门涧,正在天池山下,有小庵三四。是夕,宿所谓广福庵者。来日登山,道锦绣谷,再过小桥,桥皆有亭,上又有亭基二、小亭一。”这首诗为《山北纪行十二章,章八句》,其三: 

行逢石门雨,解骖寒涧东。

朝隮锦绣谷,俯仰春冥濛。

悬泉忽淙琤,杂树纷青红。

屡憩小亭古,幽探思无穷。

朝隮:早晨的云雾和彩虹。也可能是“颠隮”,上下跌落,行路艰难的样子。冥蒙:指山谷内幽暗不明。淙琤:犹琮琤,玉器相碰击声,以形容水流相激声。


        石门涧是庐山僧俗最早开辟的旅游景点。东晋隆安四年(公元400年)仲夏,慧远率领弟子三十余人游庐山石门涧,并写下了吟咏石门涧的《游石门诗并序》,其中诗句:“忽闻石门游,奇唱发幽情。褰裳思云驾,望崖想曾城。驰步乘长岩,不觉质自轻。矫首登灵阙,眇若凌太清。”此开创了我国山水游记的先河。此后历代很多文人墨客曾涉足游览,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与摩崖石刻。

        约公元818年秋,白居易来此游览,写下一首《游石门涧》:

石门无旧径,披榛访遗迹。时逢山水秋,清辉如古昔。

常闻慧远辈,题诗此岩壁。云覆莓苔封,苍然无处觅。

萧疏野生竹,崩剥多年石。自从东晋后,无复人游历。

独有秋涧声,潺湲空旦夕。

披榛:披荆斩棘。

        今庐山山顶西谷,沿山崖开辟了一条旅游步道,从如琴湖天桥至仙人洞,全长约三里,称为“锦绣谷”景点。但古代所谓的锦绣谷,实是从石门涧瀑布至出山口官道的长冲河峡谷,其长约十里。陈舜俞在《庐山记》云:“由天池直下山十五里,同名锦绣谷。旧录云,谷中奇花毕草不可殚述,三四月间,红紫匝地,如被锦绣,故以为名。今山间幽房小槛往往种瑞香,太平观、东林寺为盛,其花紫而香烈,非群芳之比。始野生深林草莽中,山人闻其香,寻而得之栽培,数年则大茂,今移贸几遍天下,盖出此山云。”周必大在《泛舟游山录》亦云:“次度桥,上双龙庵,过此直上天池十五里,或云两傍通谓之锦绣谷,盖春山花盛开,望之如锦绣云,山路峻甚,每三四里辄为亭以憩,凡五亭。”

        苏轼友人参寥子(法号道潜),1084年六月跟苏轼在江州告别后,继续在庐山徜徉,曾作有《庐山杂兴》,其四:

山南信美矣,山北尤增奇。春风锦绣谷,红素自相依。

梯空上绝巘,云日惊倒窥。崖壁晕祥光,五色成颇梨。

旁通大林寺,松竹短且攲。乐天当日游,四月桃始披。

馀龄愿寄此,永与人世违。

绝巘:极高的山峰。颇梨:亦作“颇瓈”,玻璃。


        从石门涧锦绣谷走出至官道,沿着官道西南行二十余里至侯溪市(今称通远街),这里历史上曾有一座著名的寺院—圆通寺。圆通寺也称崇胜寺,为南唐李后主所创,时以僧缘德主持寺务。北宋庆历年间,僧人居讷自归宗寺移居至此,大兴禅法,僧侣众多。后历元、明二朝均为净土道场,清末兵毁,至今无所存。如今这里是庐山旅游风景区的南大门。

        北宋陈舜俞《庐山记》云:“又五里至崇胜禅院,旧名观音圆通道场,始南唐乾德六年(968年)置,命东吴僧缘德居之,赐号道济禅师。卒葬于圆通之东峰,今号广福院,去圆通二里。以圆通之壮观,甲于山北,不减山南之归宗,而土田上腴,岁入倍之。石渠流水,二百五十余丈,水源有清音亭。”南宋周必大《泛舟游山录》则云:“晡时,至侯溪市,入圆通崇胜禅院。古有侯氏,故以名溪。长老不在,首坐祖胜,潼川人,可与语,同过旻古佛塔,谒西堂修谊故人,惟纳之兄也。东塔广福院,相去二里,寒甚不果往,步至磨院,风益甚,或云寺前山中有风穴,故多风。饭罢,登至乐亭,观李后主及昭惠后画像,访清音亭,兵火后偶余此亭,乃摧坏弗治,惟石渠二百五十丈尚无恙。”

        公元1181年四月,朱熹离任南康军时,率僚吏与弟子从庐山山南转至山北圆通寺,在诗序中说:“圆通寺,地名侯溪,本侯氏所居,李后主取以为寺。无它奇,但门径竹木深茂可观耳。”这首诗为《山北纪行十二章,章八句》,其二 :

窥临事若何,请从圆通说。

逶迤山门路,悄茜踪篁列。

溪仍侯家名,屋是孱王设。

何救黍离歌,喟焉伤覆辙。

窥临事:指游览庐山山北。悄茜:草木鲜明貌。踪篁:指竹林幽径。孱王:懦弱的君王,指南唐后主李煜。黍离歌:本指诗经《王风·黍离》,是一首有感于家国兴亡的诗歌。这里指南唐后主李煜在国破家亡后所作的那些词。喟焉:感叹貌。覆辙:翻车的轨迹,比喻招致失败的教训。


        庐山圆通寺跟三苏还颇有渊源。庆历七年(1047年),苏洵在东京汴梁再次落第,返乡途中经过江州,来到庐山游览,曾留宿圆通寺。主持长老居讷也是蜀人,跟苏洵颇谈得来。元丰五年(1082年),贬谪在筠州的苏辙曾作诗赠圆通寺僧人《赠景福顺长老二首》,在诗序中说:“辙幼侍先君,闻尝游庐山,过圆通,见讷禅师,留连久之。元丰五年,以谴居高安,景福顺公不远百里惠然来访,自言昔从讷于圆通,逮与先君游,岁月迁谢,今三十六年矣。二公皆吾里人,讷之化去已十一年,而顺公七十四,神完气定,聪明了达。对之怅然,怀想畴昔,作二篇赠之。”这一时期,苏轼在黄州,苏辙在筠州,二人都与圆通寺僧人们有诗书往来。

        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苏轼离开黄州去筠州看望苏辙,走官道经过圆通寺。这天是父亲苏洵忌日的前一天,当天夜里,苏轼在寺中追祭父亲亡灵,并在佛前供奉的宝盖上题写《宝积献盖颂佛》一偈,赠予禅院住持可迁禅师。可迁禅师见此,拊掌笑道:“也是可巧,昨夜梦宝盖飞下,着地之处冒出火来,必有祥瑞之事”。苏轼为此赋诗一首《圆通禅院,先君旧游也。四月二十四日晚至,宿焉。明日,先君忌日也。乃手写宝积献盖颂佛一偈,以赠长老仙公,仙公抚掌笑曰:“昨夜梦宝盖飞下,著处辄出火,岂此祥乎?”乃作是诗。院有蜀僧宣,逮事讷长老,识先君云》:

石耳峰头路接天,梵音堂下月临泉。

此生初饮庐山水,他日徒参雪窦禅。

袖里宝书犹未出,梦中飞盖已先传。

何人更识嵇中散,野鹤昂藏未是仙。

仙公:圆通寺可迁禅师。逮事:侍奉。石耳峰:位于圆通寺东南,双峰并耸,形如两耳。梵音堂:指佛寺。雪窦禅:宋代云门宗法师重显,为雪窦山(在今浙江奉化)雪窦寺主持29年,后世多以“雪窦禅师”称之,去世后谥号“明觉大师”,遗有明觉禅师语录(简称《雪窦语录》)六卷。这里用来指佛经类书籍,很可能当年苏洵带回家乡有此等书籍。三四句是对过往的回忆,苏洵从庐山返回家乡后,暂时放弃自己对功名的追求,开始潜心教育自己的两个孩子苏轼和苏辙。苏轼大概曾经读过苏洵从圆通寺带回去的佛书,但三十多年后才有机会初次到访庐山。宝书:指佛教经典。五六句是讲可迁禅师,不着急给我讲佛经,却先把“梦中飞盖”的祥瑞告诉我。嵇中散:“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嵇康有个儿子,名叫嵇绍,仪表堂堂。东晋戴逵《竹林七贤论》载:“嵇绍入洛,或谓王戎曰:'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昂昂然若野鹤之在鸡群。’”后人据此典故提炼出“鹤立鸡群”这则成语。昂藏:超群出众貌。七八句中苏轼以嵇中散暗指父亲,首先叹息寺中曾见过父亲的只剩僧宣一人,其次是谓自己的成就离不开父亲的培养教诲。


        如今在石耳峰下已无处寻觅圆通禅寺的踪迹,在庐山旅游风景区南门内,是九江市庐山茶叶科学研究所(圆通茶业)的茶场,是“庐山云雾茶”的科研机构和重点生产基地。

        公元1165年八月,南宋诗人王十朋赴任夔州知州时,过江州游庐山。这时朝廷有意让他回临安任职,他则上书吏部婉拒并希望继续赴夔州上任,在等待答复时,他从东林寺来到圆通寺,把家眷行李留在圆通寺,然后趁机去游览了庐山山南。住在圆通寺时,王十朋写下了多首诗作,其中一首《游圆通》:

夹径森森郁老松,烟霞深处忽闻钟。

虎溪水隔侯溪水,马耳峰联石耳峰。

遗像人犹思后主,开山僧不畏先锋。

明朝杖屦山南去,喷沫飞流看玉龙。

侯溪:圆通寺前的溪流。“遗像”句:作者自注:“李后主功德院,有祠堂。”“开山”句:作者自注:“僧言曹先锋翰下江州,至圆通,主僧趺坐不惧。”曹先锋翰指的是北宋初年名将曹翰,参与平南唐,攻克江州。玉龙:比喻瀑布,庐山山南有几个著名的瀑布,最有名的当属因李白诗《望庐山瀑布》而闻名天下的黄岩瀑布(秀峰瀑布)。


        庐山旅游风景区南门内的上山公路,称为庐山山南公路。1970年,为了提高庐山交通运输能力,九江市调集民工分段施工,于1971年7月1日修通了由牯岭镇到通远全长22公里的庐山山南公路,使得跨庐山南北公路得以贯通,让从南昌方向来的游客车辆不必再绕行到庐山山北。

        圆通寺内有至乐亭(周必大《泛舟游山录》中也提到此亭),似为南唐建寺时所遗留旧建筑,王十朋作有一首《题至乐亭》: 

双阁壮缁林,一亭馀古屋。

庭垂祖师柏,风动禅房竹。

山禽语昼寂,岩花吐秋馥。

此乐本来无,行人慕幽独。

缁林:犹僧界。此乐本来无:源自《庄子·至乐》:“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王十朋的世交兼同窗好友喻良能,游庐山时曾作有一首和王十朋诗《题圆通寺至乐亭,次待制王公韵》:

地偏境自佳,烟云绕孤屋。

寒声渺疏松,翠影澹修竹。

林深桂花晚,微风度馀馥。

特用永岁年,聊足媚幽独。

        这是从九江市柴桑区远眺庐山西南部,可以看到香炉峰、天池山、石门涧铁船峰等。柴桑区的“中华贤母园”建成于2013年,是以岳母、陶母文化为核心的贤母文化主题公园。柴桑区内有岳母墓,位于中华贤母园西南4公里处。南宋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岳母姚太夫人在军中逝世。岳飞即奏明朝廷,请求将其母安葬庐山。宋高宗准奏,赐葬庐山。

        公元1165年八月十四日,王十朋已在庐山停留游览半月,并得到朝廷答复批准其继续赴任夔州知州,他离开圆通寺,走官道向西往瑞昌县去,并作有一首《别庐山》: 

山北山南已遍游,又移行李向西州。

身如孟子论行止,心愧渊明任去留。

峰顶今宵应好月,人间明日是中秋。

天池一塔遥相送,深喜浮云为我收。

行止:行步止息,犹言动和定。源自《孟子·梁惠王下》:“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任去留: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三四句的意思是自己身不由己,不得不听命于朝廷的指示,惭愧于无法象陶渊明那样辞职不干。天池一塔:天池山顶曾有天池塔,后塌毁。1929年重修此塔时,发现其地宫内金身如来佛像上刻记,塔建于宋哲宗十一年(1069年),为湖北蕲州朱氏三娘等人所建。如今这座重修的天池塔,因山顶树木茂密,从山下已无法看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