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捂以“稀”为贵

 开信有益 2023-06-07 发布于安徽

欧俊

火车上有一个推着车卖盒饭的列车员,盒饭在市场上价格5元左右,可是在这趟火车上却卖到了20元。奇怪的是,她每次在车上只放三盒,卖完了还要回去取,来回跑。于是有乘客问:你车上不会多放几盒,又不是放不下,为何只放三盒,何必卖完又回去取呢?

列车员说道:你没见过卖楼的以“捂盘惜售”的方法,不但可以卖高价房还可以赚人气吗?我们这是“捂饭惜售”,乘客看到饭少,再加上吆喝卖完就没有了的心理预期,乘客不但不讲价格,就连买饭与掏钱的时候也不会犹豫,如此卖得又快又不会降价。

这确实是以“捂”形成 “物稀”的假想市场,从而造成“价贵”的格局。很多人都会以为“物以稀为贵”,万万没有想到有时候“物稀”可以通过人“捂”的手段造成,让本来是自然形成的市场灾难演变成人为的市场灾难,成为一些人赚取钱财、发不义之财的衍生手段。

在汽车市场也有通过捂车加价的手段赚取更多钱的例子。利用捂车的手段,制造一种车型紧张的假想,通过这种市场缺货的心理预期,来欺骗消费者,以达到逼迫消费者加价快提车的目的。

当然,将“捂”字运用得最为精妙的依然是房地产开发商。按理说,开发商把房子建好了,应赶紧出手套现为上。之所以出现“捂盘惜售”的怪现象,表面上看,是开发商采取的一种精心选择销售时机、谋求利润最大化的销售策略。可是,房地产市场不是一般的交易市场,根本缘由在于房地产存在一定的稀缺性,特定区位的房源是有限的,而“捂盘”无疑深化了这种“稀缺性”。

开发商可以用很多方法绕过种种规定,达到“惜售”目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一是以资金、建材供应等缘由放缓施工进度,拖两三个月没有问题;二是将毛坯房改为装修房,延缓上市时间;三是申请预售手续繁多,要经过测绘、资质认定、批准预售等四五个环节,正常情况下需要两三个月,每一道程序都需准备大量材料,开发商只要故意不交齐材料,就可以赢得大量时间。

即使进入开盘销售阶段,假如把价格定得奇高,也可以“吓退”购房者,达到惜售目的。此外,不少楼盘以“定购”、“拟定合同”为由捂盘惜售,从而让购房人产生房源紧张、供不应求的恐慌心理,以达到利润最大化。房子早盖好了,可是却迟迟不拿出来卖。许多楼盘采取“挤牙膏”式推盘策略,让很多买家感觉“可买的房子越来越少”。“捂盘惜售”这个楼市老生常谈的现象,常常会引发购房人的恐慌心理,导致房价非理性推高。

花样繁多的“捂盘惜售”手段,使主管部门防不胜防,让消费者更是难以辨别。开发商惜售的“擦边球”很多,由于住房供应紧张局面难以改变,捂盘惜售违规成本并不高,即便是顶风作案被罚,比起因为捂盘惜售而获取的高额利润也十分值得。

捂盘惜售这种让百姓痛恨的销售欺骗手段,正在中国资本市场被复制应用,似乎有一种泛滥的趋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