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地发现两例猴痘病例 为境外输入及其关联病例

 医粒种子 2023-06-07 发布于北京

自世卫组织宣布猴痘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后,猴痘的关注度逐渐下降,但猴痘并未消失。近日,随着国内出现猴痘病例的报道,猴痘再次引发关注。

北京出现两例猴痘病例 系境外输入


▲▲▲

近日,北京市疾控发布消息称,北京市医疗机构报告两例猴痘病毒感染病例,其中一例为境外输入病例,另一例为境外输入病例的关联病例,两名病例均是通过亲密接触感染。

病例发现后,北京市、区卫健疾控部门迅速开展了流调溯源、医疗救治等工作。目前,两病例正在定点医院进行隔离治疗,情况稳定。

世卫组织:猴痘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2022年7月,世卫组织宣布猴痘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既往猴痘主要流行于中非与西非地区。从2022年5月底起,由猴痘病毒西非分支毒株进化的突变株引起的猴痘传染病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2022年6月24日,中国台湾地区就出现了首例猴痘病例;9月6日,香港报告了首例猴痘病例;9月16日,重庆发现了1例境外输入猴痘病例。再加上此次北京出现的猴痘病例,中国已有四地出现了猴痘病例。

在全球,据世卫组织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2月13日,猴痘在六个区域的累计确诊病例分别为:美洲地区58321例,欧洲地区25832例,非洲地区1341例,西太平洋地区244例,东地中海地区82例,东南亚地区40例。

2023年5月11日,世卫组织再次宣布,猴痘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当时,世卫组织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三个月上报的猴痘病例数比之前三个月减少了近90%。

根据世卫组织的最新报告,从2022年初到2023年5月8日,全球已报告了超过8.7万例猴痘病例。

何为猴痘?


▲▲▲

猴痘病毒是1958年首次在研究用猴体内被鉴定出,猴痘病毒是痘病毒科的正痘病毒属成员,一同在该属的还有曾经令人闻声色变的天花病毒。而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人兽共患病。1970年出现首例人类感染猴痘病例。

1、猴痘病毒是如何传播的?

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的呼吸道分泌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它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也可在长时间近距离接触时通过飞沫传播,还可通过胎盘从孕妇传播给胎儿。

2、临床表现有哪些?

猴痘的潜伏期通常是6-13天,最长可到21天。感染者会出现发热、头痛和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感染可分成两个阶段:

发病期(0~5天):发热、剧烈头痛、淋巴结病(淋巴结肿大)、背痛、肌痛(肌肉疼痛)、重度疲乏无力(精神不振)。

皮疹期(出现发热后1~3天内):出现不同阶段的皮疹,经常从面部开始,然后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最常见面部(95%的病例)、手掌和脚掌(75%)皮疹。皮疹的变化从斑丘疹(底部扁平的病变)到小水疱(充满液体的小疱)、脓疱,约10天后结痂,约三周后结痂才能完全消失。

3、死亡率如何?

相关数据显示,猴痘的病死率大约为3%~6%。重症常见于儿童或免疫缺陷人群,病情严重程度还与感染者基础健康状况、暴露于病毒的程度及并发症严重程度等有关。虽然猴痘与天花的典型临床表现相似,但是猴痘人际传播“效率”远低于天花,症状也明显轻于天花。

4、如何治疗?

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预后良好。目前国内尚无特异性抗猴痘病毒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和并发症治疗。大多数情况下,猴痘症状在2~4周内自行消失。

5、如何预防?

一是避免和罹患猴痘的人密切接触。性接触、特别是男男性接触具有较高的风险;

二是避免在高发国家与野生动物直接接触。避免捕捉、宰杀、生食当地动物;

三是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清洁和消毒,做好手卫生。

北京市疾控中心提示,若在国内外有可疑动物、人员或猴痘病例接触史,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一般可以选择皮肤科,并告知医生流行病学史,结痂前避免和他人密切接触。

(环球医学编辑:余霞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