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将行专栏 | 猜猜齐白石的高考作文能得多少分?(附音频)

 文话童心 2023-06-07 发布于北京

将行/播讲

大家好,我是王老师。这一次我要讲讲北京画院美术馆新开的,关于齐白石的展览。

这个展览非常好,因为它是讲齐白石是如何学习写诗,如何作诗的,以及他作的诗为什么与众不同。

众所周知,齐白石是一位大画家,其实他刻印也非常好,毛笔字也写得极好。但是齐白石并不认为这些是他最重要的个人成就,或者说他更希望自己在写诗上超越他的画画、刻印、写字。

所以他在活着的时候,跟大家在一起的时候,他总是强调自己是一位诗人,并且他自称“我的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也就是说在我所有的本领当中,我认为我写诗是最好的,印章次于诗,更次的是字,而画画只能摆在第四位。

我们最了解齐白石的就是他画的虾、画的螃蟹、画的牡丹。可是齐白石认为这些好办,最重要的是要把诗写好。

这个写诗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写文章,写作文。写作文和美术课画画好哪个重要?那还是写作文重要。不管是小学的学习,还是将来我们小同学要上中学、初中、高中以至于大学,不管你是学理科还是选文科,最重要的是人要具备阅读的能力,能够读书,能够安静地把书读下来,不懂的字去查,不要总是问别人。然后能读出意思,最后读出乐趣来。这是第一步,就是人活着想有所成就,要具备的一个最重要的基本能力。

第二,当你书读得多了,自然脑子里就装了很多的故事、历史、各种各样的知识,那就要跟人表达出来。

在学校里有演讲,在家里或者碰见同样的小伙伴,你们会聊一聊书里看过的世界各地的事儿,比如说谈一谈希腊,谈一谈古代的埃及,讲一讲秦始皇统一天下。上了小学之后就要按照老师的要求,慢慢地把语文课学到的内容变成自己的所感所思,写下来变成作文。

一提写作文太头疼了是吧?写作是很多人很头疼的事情。我小时候可以说也头疼过,慢慢地当你把书读进去了,而且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作文就好写了。


这次北京画院美术馆的展,它的主题是齐白石怎么学习写诗,怎么作诗,就是说他是怎么学习写作文的,所以特别值得我们来看。而且这个展览上有很好看的画,在画上我会带着你们一起了解画上的题字。齐白石家里特别穷,他是湖南湘潭白石镇杏子屋的人。他们家的屋子前面有一个大大的水塘叫星斗堂,他从小就在这个环境里长大。

家里七口人只有一亩多水田,南方都是水田,不够他们全年吃的,所以还要去种一些红薯,挖一些野菜,还有芋头,这样勉勉强强这一年能度过。如果遇到饥荒年或者是物价涨了,别的农具价钱涨了,他们家这一年还不够糊口的。所以这是一个特别贫穷的家庭。

到齐白石8岁的时候,尽管家里穷,爸爸也觉得他总得学点书,一个男孩子总得学点字。爸爸就送齐白石去学写字,到他外祖父在村里开的私塾去学习,不用他交学费,因为是外祖父开的,加上他本身很穷,就免了学费了。

爷爷给他准备了书本,别看有书,还有本、纸、笔墨,实际上墨就是半块墨,为什么半块?好好的一块断了,就剩半块了。那个纸也是他祖父记账的一个本,背面让他来练习写字。然后用仅有一点钱给他买了红描本,红描本就是练写字的,还有一个课本,所以是非常节省的一个家庭来供他学习。

他特别用功,而且不用别人催,因为他觉得外祖父教的书里的知识,这些文字读出来,会了以后多有意思。

他学了什么?他先学的是《四言杂字》,然后是《三字经》,再以后是《百家姓》,最后外祖父又教他读了《千家诗》。这么多东西当然不是全部看完,是其中一部分,用了大半年的时间。后面就不再学习了,为什么?因为他们家需要齐白石回去做个帮手。

齐白石的妈妈又给齐白石生了弟弟,这个小弟弟出生以后,妈妈看着,但是等他能爬了,妈妈就要出去干活了。弟弟没人看,他们也没钱雇保姆,就让齐白石来看着。哥哥来看着,因此他就不能上学了,他得回来看弟弟,同时他们家的牛还要吃草。所以齐白石被叫回来以后就别上学了,他是个重要的家庭帮手。

他干两件事,每天出门要带着弟弟,牵着牛出门。干什么?第一个来放牛,让牛吃草,让它壮一点。第二件事就是顺便看了他的弟弟。可是齐白石还很想念他读书的时光,所以就带着《千家诗》,栓了根绳,在书上穿了个眼,用绳拴上这本书,然后打了一个结,挂在牛角上。于是他就进山去了,去放牛。同时山里头还有一些柴火掉下来的枯树枝,他就在放牛的过程当中,捡了一堆树枝回去好烧柴。

所以我们看他出门这一天要干四件事,第一是放牛,第二看弟弟,第三捡柴火,第四他还要抓紧时间读点书。他这么喜欢读书,可是他一生当中正规的学习就是大半年的时间,但是他记忆犹新,而且他从此就没有放下过自学。

我在这个展里看到了这样一件作品,那件作品上就有这样的诗句,是他后来写的,这首诗的名字叫做《往事示儿辈》。我下面写的内容是为了我的子孙们看的,我要跟子孙们说点什么。他说点什么呢?说的就是他人生当中学习、读书的经历,这个经历他也通过绘画的方式画了出来,然后又把这个经历做成诗,写在题款上,题在画上。


这首诗叫《往事示儿辈》:

诗书无角宿缘迟,廿七年华始有师;

灯盏无油何害事,自燃松火读唐诗。

他说我跟读书没有缘分,因为他只读了大半年书,多么渴望,但是也没办法。到了他27岁的时候,终于又碰到了能教他读书的老师了。从他8岁读了大半年,中断了到27岁,这一下子就过了19年的时间,又开始有老师教他了,是一个当地的乡绅。他很喜欢齐白石,就愿意教他作诗。

然后齐白石说“灯盏无油何害事”,教完了以后晚上回家,你得看看老师给你的这些内容,这些诗,而且老师留的作业你要完成,老师做的诗你要跟他对上。但是 “灯盏无油何害事”,家里穷买不起灯油,他也不舍得用,那怎么办?屋后面有竹子,还有松树,于是他就撅了一些松树枝,在屋里攒了一些松树枝,用火点着,点亮松树枝来读什么呢?来读唐诗。唐诗是齐白石从朋友那里借来的,他有记录,他写过自传有记录。

他借了白香山的诗集,白香山是谁?就是白居易。白居易很有名的一本诗集叫《长庆集》,齐白石买不起,家里穷,他挣的钱都养活家了,所以舍不得买书。他跟朋友借来白居易的《长庆集》,然后他来读。这个经历齐白石在成为画家之后就把它画了出来,同时在画上题字又写了出来。最有名的就是这两句“灯盏无油何骇事,自烧松火读唐诗。”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齐白石的诗不是单单的抒情,说多美丽多有趣,不是,他的诗往往是记事,就记录了他的往事,而且是真实的往事。

宋代有一位著名的学者,写了一本关于如何作诗的书,叫做《沧浪诗话》。《沧浪诗话》当中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就是说作诗要有一定的标准方法,但是你按照方法写出来的诗并不是最好的诗。就像我们写作文,老师告诉你们写作文的方法,开头怎么写,结尾怎么写,起承转合,中间的过渡怎么写,但这只是让你的作文达到最多80分,怎么才能得到90分甚至更好,一定要有“别材”“别趣”。别材和别趣是什么?就是情感,你写的作文里头要有真情实感。

所以齐白石就说,我的诗写我心里头想说的话,本不求工,更无意学唐宋。他说我就是说我心里的话,我写出来我就很高兴,我并不是为了“工”这个“工”指的是做得非常工整,文章写得很漂亮,这不是我追求的。我追求的是我写出我心里的话。然后我也不追求跟别人比,我的诗跟唐朝的诗比,跟宋朝的词比,跟苏东坡比,不是。他说我不比,我只要说出我真实的感受,写出我真实的事情就行。正是这样的一种心理,在他刻苦的学习之下,他写的诗其实真的是可以跟唐诗宋词去对应,有真情实感,而且还有情趣,还有幽默都在这里。

我再举一个例子,在这个展览中有一幅大大的立轴画,就是长条的,画的一清二楚,画的大白菜、红红的胡萝卜。然后他就在右上角题了诗,怎么写的?他说:

欲了前生未了因,拈毫提句太伤神。

园蔬也有尘凡福,曾见窗前看画人。

“欲了前生未了因”,我现在是画家画画,但我原来是个农民,后来爸爸让我学了木匠,这是齐白石的经历。一个农民一个种地的,顶多是学个木匠活就不错了,最后干上了跟农民工作最不相干的写字画画的事,这是文人干的事。为什么呢?齐白石说我跟画画有一段姻缘。咱们佛教里讲究因缘,就前生注定了我这一辈子要画画,所以你别看我是个农民,但是最后我也成了画家。所以他说“欲了前生未了因,拈毫提句太伤神”。那我画画了,我写字了,“拈毫”就是沾墨提笔,我在画上画完了以后,我要题诗,“太伤神”这三个字多合适,是不是可以形容我们写作文的时候的情绪?

我们写作文的时候是不是有一种太伤神的感觉,写什么?我实在没得写。妈妈怎么办?爸爸怎么办?写作文是很痛苦的事,对不对?对齐白石来说,尽管前面说到特别爱学习,后来自学很刻苦,但说实在的要跟画相配,跟两棵大白菜这两根胡萝卜相配,这么简单的蔬菜,我要跟它相配,我能写什么诗,我能做出什么样的诗跟它相配,特别费脑筋。但是齐白石还特别想做出好的诗来,所以他就写了前两句。

后两句他说“园蔬也有尘凡福”,果园里的蔬菜,它们很平凡,但是它们有它们的福气。实际上是在说他以前做农民的时候,虽然是一个乡下的农民,普普通通的农民,是最平凡的人,但是也有自己的福气。一家人安安稳稳的生活。当然了齐白石那个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战乱最频繁的时代,所以说齐白石实际上是颠沛流离的,他一生最渴望的就是两个字“和平”。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才终于实现了。

这首诗最后一句“曾见窗前看画人”,这句话很拟人,前一句“园蔬也有尘凡福”,菜园里的果蔬、蔬菜、大白菜、胡萝卜都有它们的福气,在土里安安生生地呆着,这是它们的福气。但是有一天它们从土里头爬了出来,扒着窗台往里一看,这还有个人画画,就看见齐白石了,这还画画。可是我们曾经见过你,你小时候不还种地吗?“曾见窗前看画人”,你这个画画的人,我们认识。你以前就是在地里来种地,来种种我们这些果蔬,现在你怎么成了一个文人画画了?你看这里还有一种幽默在里头。

除了作诗,齐白石也写很短小的文章,当然大的、长的文章他也写。时间关系我讲一个很短的文章,在这个展览上有一幅特别有名的齐白石的代表作叫做《钟馗搔背图》。一看就知道,我们古代有一个捉鬼的钟馗,他抓着小鬼让小鬼给他干事儿,给他挑东西,然后把小鬼给吃掉,所以这个鬼都特别害怕,见了他都哆哆嗦嗦的。

钟馗有时候鬼抓多了,他就先不吃,先让他们给自己干活。有一天他后背痒痒,于是就把上衣脱下来,跟身边吓得哆哆嗦嗦的小鬼说,来,我这痒痒后背给我挠一挠,挠好了我让你活到明天,如果挠不好,我现在先把你吃了。这小鬼脸就吓绿了,鬼的脸好像原来就是绿的。然后赶紧的毕恭毕敬的到他身后,伸出爪子来挠,结果挠了好一会钟馗急了:你挠的不是地方,我还是把你吃了得了,就把它吃了。这样一个传说是很民间的,但是齐白石就画了出来,而且他还通过一个最短小的作文讲了一个道理。他写的是什么?

在《钟馗搔背图》这张画上他提的不是诗了,就是一篇小作文。他这么写的“不在下偏搔下,不在上偏搔上,汝在皮毛外,焉能知我痛痒。”

他说我的下面不痒痒,你偏挠我的下面,我的上面不痒痒,你怎么偏挠我上面,你老挠的不是地方。我明白了,“汝”就是你,你在皮毛之外,因为你不是我,你不知道到底具体痒痒的地方在哪,所以你老挠错。

“焉能知我痛痒”,我的痛、我的痒,我们扩展开去我的快乐,我的喜怒哀乐,你不是我,你怎么能知道呢?就通过这样一个民间故事,齐白石讲了一个生活中的哲理。比如说你有你的心事,爸爸妈妈其实虽然生养了你,跟你最熟悉了,但是不一定你的想法爸爸妈妈都了解,所以有时候你要生气“不是那个意思,你怎么回事?”

当然这么嚷嚷是不对的,但是这也说明了在你逐渐的从幼儿园成长到小学,等你高年级了,到了四年级五年级10岁往上了,我们自己的想法越来越多,有时候爸爸妈妈并不能理解,也不需要全部都理解,这个时候就会产生矛盾。

所以你想我举的这个例子就跟齐白石的《钟馗搔背图》,他讲的道理就可以配合上。总之在齐白石这次的展上,是以齐白石写的诗和写的小文章为题,但是又很有意思,不是单独写的,都是写在画上的。

所以这个展我特别希望你们跟爸爸妈妈来看,边看画,我边给你们讲解画上的题诗或者题的这些小文章到底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样的一种人生的体会。

好,今天我对这个展的介绍先到这里,期待着跟你们在北京画院美术馆见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