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每个新传公众号,都会蹭高考作文?”

 木铎新传 2023-06-07 发布于安徽

2023高考语文刚结束不久,“高考作文”立马冲上了热搜。铎子大胆预测,接下来,每个新传类、传媒类的公众号,应该都会从自己的专业视角,“蹭”一波高考作文!

新传考生,也在用高考作文练手|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盛况”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高考作文都是社会性问题,而新传本身也十分趋向社会学。也就是说,在关注人与社会这个核心议题上,二者出现了高度重合。上个月,人大硕士毕业论文引起广泛热议,也是这个道理。

看了董老师微博,我觉得自己像个新传文盲。

所以,学好传播学,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诚不我欺接下来,铎子也将带着大家,看看高考作文有多新传。


一、全国甲卷

|内含考点:媒介时间、新闻时间、社会加速理论、媒介技术决定论等

|小铎解读

时间是人为建构的符号,在不同文化中差异极大,但时间亦有其历史。从纵向视角看,人类经历的时间类型可以粗疏地分为“自然时间”、“钟表时间”和“媒介时间”。自然时间蕴藏于天体运动和自然流转之中,具有循环特性;钟表时间由工业资本主义创造,以时钟为表征,是一种可测量的线性时间,最为现代人所熟知;媒介时间则由通讯/媒介技术所形塑,其时间形态表现为瞬时、零散和无序(卞冬雷,2022)。

社会加速发展正在给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深刻变革,我们想要逐步完成提高生活质量、推进社会公正、解决现代社会病症等多维度难题,就需要关注到这些议题背后的社会加速现实,并从这一现实出发掌握社会加速的推动机制,才能深入理解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内因,以及对现代社会的负面问题给予有效的指正。罗萨指出现代社会加速体制隐藏在时间机制的背后不断改变着客体世界和主体世界的互动关系,并随之引发种种令人困扰的社会问题(国吉,2021)。


二、全国乙卷

|内含考点跨文化传播、国际传播、文明的冲突、传播的仪式观、文化传播论等

|小铎解读

本作文题的两个材料分别出自《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主旨讲话和《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主题演讲。

跨文化传播,指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人际交往与信息传播活动,也涉及到各种文化要素在全球社会中迁移、扩散、变动的过程,及其对不同群体、文化、国家乃至人类共同体的影响。其三个因素是:认知要素、言语语言与非言语语言,主要关联到两个层次的传播:日常生活层面的跨文化传播和人类文化交往层面的跨文化传播。跨文化传播既是一种古老的人类历史文化现象,又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重要技能,也是各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发展繁荣的主要推动因素之一。而传播效果和影响力的构建需要传播者的专业能力、传播内容的吸引力和传播媒介的有效性共同参与,良性的跨文化传播有利于在尊重世界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构建文化共同体,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度融合。那我们应该如何在跨文化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呢?

1、把握受众心理需求。2、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特点 3、立足民间故事,避免单向灌输 4、培养高素质媒体专业人才


三、新课标I卷

|内含考点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情绪传播、品牌故事等

|小铎解读

由于符号表意与个人认知基模的复杂性,传播障碍在信息的表达与沟通中无处不在。无论是人际传播、还是大众传播、国际传播,构建意义的巴别塔都显得尤为重要。“好的故事”作为一种信息符号,如上述作文材料中所说,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与沟通;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社会情绪是社会心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具有动力倾向的核心要素,它与社会心态的其它要素一起,以情感能量推动着社会的运行。在故事中,情绪、情感是永恒的主题。

情绪传播:中国人民大学的赵云泽教授指出,情绪传播是个体或群体的情绪及与其伴随信息的表达、感染和分享的行为。具体来说,情绪传播的起点是传者在刺激之下所产生的心理活动,以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反应为内容,对传受双方均产生相应生理唤起、主观体验和传播行为的传播活动。值得注意的是,该类传播的内容不仅仅是情绪信息,还包含情绪因素或由情绪因素引发的事实性信息。情绪传播特点有二:第一,情绪唤起的群体性。勒庞在其著作《乌合之众》中指出,人们聚集而形成一个群体后,群体的情感与思想会发生倾斜,群体思想与情绪将取代个性自觉。第二,情绪感染的规模化。个体情绪可以影响到他人的行为、思想和情绪,进而通过传递感染而逐步成为大多数个体都具有的情绪体验,演化为公众情绪。

品牌故事:狭义理解下的品牌故事,是具体的品牌故事文案,品牌故事的核心目的是在品牌创立初期获取信任感,充当说服杠杆的作用。广义的品牌故事即将“故事”这一文体/文化的关键特征“戏剧性”,带入到品牌营销思维里去的理解。良好的品牌故事对于品牌进入目标市场、品牌海外传播均有重要作用。


四、新课标II卷

|内含考点强弱连接、断连鸿沟、社交倦怠、人内传播、内省式思考、自我互动论、主我与客我等

|小铎解读

从“数字化生存”到“永远在线、永远连接”的连接化生存,人与媒介技术之间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工具性的使用和被使用的关系,无时无处不在的移动连接性给个体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带来的冲击,尤其是通过打破原有的信息流动结构对个体的自我边界形成的“挤占”效应。所以我们需要“安静一下不被打扰”,需要“有自己的一个空间去思考、放松、成长”。这就不得不提到人内传播及相关理论了。

人内传播: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是主我与客我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是人类最基本的传播活动,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自我互动论:“自我互动”是一种人内传播形式,理论是现代象征互动理论的集大成者布鲁默在1969年《象征互动论》一书中提出的理论。该理论认为:

l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即自我互动。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把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和行动的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作为认识和行动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与自己进行沟通与传播,并能够对自己采取行动。l自我互动在本质上是与他人社会互动的内在化,也就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l自我互动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具有双向性、互动性、实践性的特点。l自我互动能够使个人不断实现自我的发展与完善,从而完成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对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产生巨大影响,推动社会发展。

内省式思考:内省式思考指的是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它是一种重要的人内传播形式米德认为,内省式思考只有在一个人遇到困难、障碍等新的问题状况,既有行为方式是否适用难以做出判断之际才会出现。(when出现)内省式思考是一个与周围的社会环境,过去与未来密切联系的社会过程,具有能动性、创造性、互动性、双向性等特点。它能够使个人解决新问题,适应新情况,不断实现自我的发展与完善,对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产生巨大影响,推动社会发展。


五、北京卷

|内含考点符号、能指与所指、自媒体、场景传播等

|小铎解读

符号化能赋予世界给我们的感知以意义,符号化是个人意识与文化方式交互影响的结果,因此,我们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新的符号,“续航”一词在人为的使用过程中,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

符号:符号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是⼀种⼈类交往间约定俗成的事物与意义间的连接纽带,是作为传递信息、代表某种事物的中介,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或物化载体,符号是传受双方之间的中介物,承担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日本学者永井成男认为,只要在事物X和事物Y之间存在着某种指代或表述关系,“X能够指代或表述Y”,那么事物X便是事物Y的符号,Y便是X指代的事物或表述的意义。

能指与所指:索绪尔把言语活动分成“语言”和“言语”两部分,语言是客观的,言语是主观的。语言是⼀种符号系统,由“能指”和“所指”两部分组成。能指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们对特定对象事物的概念的联想。所指是意符所指代或表述的对象事物的概念或意义。n一个能指可以有多重所指,即多义性;一个所指可以有多个能指,即同义性。


六、上海卷

|内含考点:使用与满足、用户心理、大众传媒作用、新闻业的基本功能等

|小铎解读

作为传播学研究领域之一,“使用与满足”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后一度沉寂,60年代后再次活跃起来并产生了较广泛的影响。赫卓格、贝雷尔森、麦奎尔分别对广播、书籍报纸和电视进行了研究。

卡茨等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1974年发表的《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一文中,将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

1977年,竹内郁郎在卡兹的理论概括的基础上,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其要点如下:(1)受众接触传媒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这些需求具有一定的社会和个人心理的起源。(2)实际接触行为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媒介接触的可能性,二是媒介印象。(3)根据媒介印象选择媒介或内容,开始接触行为。(4)接触行为可能有两种结果,即需求得到了满足或未得到满足。(5)无论满足与否,这一结果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人们会据此来修改既有的媒介印象,并在不同程度上改变对媒介的期待。


七、天津卷

|内含考点交往行为理论、自我互动理论、内省式思考等

|小铎解读

现代象征互动理论的集大成者H·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是对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和互动性的一个很好说明。布鲁默在1969年出版的《象征互动论》一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自我互动(self interaction)。他认为,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能够对自己采取行动。布鲁默指出,这种与自身的互动——“自我互动”在本质上来说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也就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有助于理解社会传播与个人的自我的关系材料中的对联是周恩来在交友处事与读书求知方面勉励自己的警句,这里体现了人不但与社会上的他人进行传播,而且与自己本身进行传播,即自我传播。自我传播同样具有社会性,它是与他人的社会传播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自我传播对个人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自我传播,人能够在与社会、他人的联系上认识自己、改造自己,不断实现自我的发展和完善。

高中时我们常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则是学好新闻传播学,万物皆可“盘一盘”。冲上热搜榜的高考作文,是已经走过高考人“爷青回”的感叹,是还未高考的学子及家人关注的未来,关注高考已经成为维系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仪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