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首古诗,读懂了明月皎皎,也就读懂了我心昭昭,挂在青天是我心

 茂林之家 2023-06-07 发布于湖南
文章图片1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公元1076年,已过不惑之年的苏轼,在任密州知州期间的中秋月夜,想到七年未见的弟弟苏辙,写下这动人之语。

从此,明月表相思和圆月盼团圆,这一诗词意象,愈发根深蒂固地生长在中华儿女的心里。

而这首《水调歌头》里的另一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也从哲理高度,丰富了明月的意象与内涵。

我们不只可以用明月传递相思,也可以用明月的自然变化来观照人生的聚合离散,认清这本就是人生常态,进而从离愁别苦的情绪里暂时抽离出来,聊表慰藉。

其实除了苏轼,还有一些诗人也能在明月的阴晴圆缺中写出哲思或禅意,让古典诗词里的月亮这一意象别有韵味,意趣十足。

文章图片2

1.明月共睹,风雨同舟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唐·王昌龄《送柴侍御》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从孩童启蒙时代就会背的《静夜思》,可谓是信手拈来,家喻户晓。

看到明月,就能想到故乡,早已经成为月亮的经典意象,和他乡游子的情感寄托。

杜甫也曾深情慨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但曾经贬谪到龙标的王昌龄,在送别友人柴侍御从龙标前往武冈时,却反其意而用之,安慰友人: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他没有采用寻常写法,用明月寄寓离愁别绪,就像李白惊闻他贬谪龙标时所云: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在王昌龄眼里,经此一别,虽是山长水阔、人分两地,但我们沐浴的还是共同的青山云雨,守望的仍是共同的明月清辉。

他不只在空间距离与地理坐标上劝慰友人两地相近,更从心理距离上表达风雨与共、悲喜相通的友谊情深。

此外,经过时代流转,这种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让青山隐隐、明月皎皎不再局限于乡愁相思,而是拥有了风雨同舟、共同进步的民族高度。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在国际场合中,尽显人间正道和大国担当。

文章图片3

2.把酒问月,人生苦短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惟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唐·李白《把酒问月》(节选)

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这世间没有人能比余光中更懂得李白的这份诗意,也没有人能比李白更懂得月亮的浪漫。

在李白心里,月亮是孤独时的伙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是激情时的寄托,“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还是失意时的放飞,“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这样的李白,如此的明月,就像宇宙中的游子,不管身处何地,都不忘醉月、玩月与赏月。

明月知我心,明月入君怀。洞庭赊月,买酒云边,豪迈潇洒到极致。

但最妙的还是这首《把酒问月》里,将明月与人生反复对照,道尽人生苦短、宇宙无穷。

在李白的笔下,明月有了宇宙色彩和哲理高度,用明月亘古不变的永恒性来观照人生苦短的暂时性,从而将目光转向人间,关注当下,在明月清酒里超脱悲喜人生。

此等浪漫与博大,就像苏轼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终将在明月江水里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富贵荣辱,名利得失,没有什么可以永垂不朽。唯有明月朗照,光耀千年。

文章图片4

3.江月无穷,此情可待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节选)

这首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将明月的意象更加丰富化、哲理化和深情化。

张若虚除了营造月光如水水如天的美好春江月夜,还发出与李白相似的宇宙起源之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这种谁人先见月和月初照何人的宇宙之问,将江天月色照耀出新的哲思高度,诗意也随之逸飞起来。

仿佛那个毫无杂质的空灵月色背后,隐匿了无数关于宇宙的奥秘,让人禁不住探求与追寻。

就当我们沉浸其中想要寻找出答案的时候,张若虚又将思绪笔触进步一延展,将宇宙与人生联系起来。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这句诗也是极言宇宙之无穷和人生之短暂,但诗人却不见伤感与颓废。

因为作为有限个体,一个人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是历史长河里的人类命运却代代相继,永无止息。

他们朝朝暮暮、岁岁年年、世世代代,共明月,望相似,情相通,命相连。

更令人感动的是,宇宙虽大并非无情,明月守着江天春夜,仿佛等待着人的到来。

就像诗歌后面的相思明月楼和谁家扁舟子,皆因为此情可待,不会让人感觉须臾与孤独。

这样的春江花月夜,将有限的个体组成无穷的宇宙,最终惊觉:我们每个人皆是江月所待之人。

当我们抬头望月的时候,思念附着在上面,代代相承,人类因此而永恒。

文章图片5

4.月圆非满,月缺不憾

过水穿楼触处明,藏人带树远含清。

初生欲缺虚惆怅,未必圆时即有情。

—唐·李商隐《月》

恨别离,盼团圆,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共同心愿。尤其中国人的中秋月夜,更是美好团圆的象征。

在朱敦儒眼里,好是中秋圆月,分明天下人知。在徐有贞心里,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

当代诗人艾青更曾说过,中秋月圆之夜,他的思念都是圆的。

可一生坎坷深情的李商隐,却独辟蹊径,不以月缺为憾,不因月亏惆怅。

他将人从追求花好月圆的执念里跳脱出来,告诉世人未必圆时即有情。

这句诗可以辩证来看,一方面花好月圆不代表人就会美满,就像李商隐此生在牛李之争的夹缝中求生存,一直追寻,一直落空。即使夜夜月圆,人生依旧无情,底色永远悲凉。

另一方面,月圆未必有情,月缺未必无情,人生的悲欢离合本就无关风月,只关乎是否情真意切。不能被表象欺骗,就像“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故而,我们没必要因为月缺月亏而惆怅伤怀。至于是选择悲凉为底色,淡看月圆月缺;还是选择真情为本色,不问风月,全由个人取舍。

这或许就是月有阴晴圆缺,给予我们人生的另一种思考与启示。

文章图片6

5.明心见性,无关风月

一年春尽又一春,野草山花几度新。

天晓不因钟鼓动,月明非为夜行人。

—宋·云盖智本禅师《一年春尽又一春》

唐代张泌曾云,“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道尽明月的多情与恋人的无情。

而宋代僧人云盖智本禅师则警示我们,人生不必自作多情,月亮不为人明,天晓也不因钟鸣。

春去春来,草荣草枯,花开花落,都不过是天行有常,自然而然,并不因人的自由意志而转移。

明月朗照,也不是专门为了夜间行人而存在。

此等禅心诗意,与欧阳修的“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可谓是殊途同归。

一个强调方外修行的随法自然,明心见性;另一个则注重俗世的身在情在,真情无限。

看似截然相反的人生诉求,实则都指向宇宙万物的道法自然,明月皎皎,我心昭昭。

正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文章图片7

6.纵皆阴影,吾心光明

去年中秋阴复晴,今年中秋阴复阴。

百年好景不多遇,况乃白发相侵寻。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

—明·王阳明《中秋》

徐有贞曾云: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创立心学的王阳明则不奢望这样的花好月圆年年相见,而是认清现实:好景难遇,人生易老。

莫不如在自己内心种植一轮圆月,不因外界的阴晴圆缺而或悲或喜,或愁或欢。

只要自己心向光明,处处是圆月,时时是中秋。故土与山川,皆有明月清辉相笼罩。

此等非凡气度,正是王阳明心学“纵皆阴影,吾心光明”的诗意写照。

这样的明月清辉,没有强调无关风月的天行有常,而是看重内心的笃定神闲和超然物外。

吾心光明,则世界光明。心有明月,则处处美满。

文章图片8

这就是古人笔下对明月的哲理化思考与禅意化解读,读来韵味无穷。

愿我们透过这些诗词歌赋,从明月里看到爱与美,读懂人生的无情与有情,最终以诗意的方式走向永恒。

愿十分好月,常照人圆。吾心自有光明月,挂在青天是我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