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浩雨 ●散文●《踏足马蹬》

 刘沟村图书馆 2023-06-07 发布于河南

图片《踏足马蹬》

吴浩雨 ●散文●

图片

踏足马蹬,有一种担心,很容易触碰到才情大师,一代文宗,文坛领袖,文章大家,乃至诗坛“苦行僧”,他们的灵魂。也许是记挂触摸到“雁丘先生”元好问“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千古名句,也许是顾念走进诗歌大师梦蝶先生的山水气质里无法自拔,淹没在诗歌意象里,且以古人句子自嘲: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往前寻找,龙巢寺里吟诵书经的欧阳修,何等人物,能在马蹬古驿比邻的官福山留下生活的佳话,何尝不是一种幸事!

心里最开始对马蹬凭着记忆的踪迹,只能说是一知半解;对马蹬印象的加深,又缘于回乡下,马蹬是必经之地。回乡的你,到了马蹬,距离八仙洞对面的家就近在咫尺了;到了马蹬,一个地方的磁性就开始吸紧你的灵魂;到了马蹬,故乡的天空就觉得格外蓝。

我把故乡每个乡镇游走了一番,写下了深浅不一的文字,可对于熟悉的马蹬迟迟不敢动笔。内心世界一年多行走后的结尾,令人精神焦灼。几千字的散文短一个星期,长两周时间。触动内心的文字,几千字下来,需要重新养精蓄锐,储存能量,才敢继续动笔。而马蹬一文,几个月之后,趁着尚未火尽灰冷,才开始敲击键盘。一个写作者的内心是裸露的,你的文字一点一点泄露你的时空情感。翻越马蹬镇面前的山,车停到到半山腰,俯瞰马蹬街市。白天的集镇在一道狭小的平川,崭新的建筑铺展开来,一片静怡,而夜色的中马蹬灯火辉煌,静中有闹。

马蹬是通往县城的分界线,从村子分水村算到马蹬镇刚好20公里,从马蹬到县城又20公路,合起来40公里也就是80华里,来回160华里。缺医少药,交通不便年代,完全靠两只脚丈量路。分水村虽然不隶属于这里,但人们购物、就医形成了习惯。分水村人遇见产妇难产、孩子生病、女人顽疾,选择翻山越岭去黄庄卫生院,就是现在的马蹬镇卫生院。一趟40华里,来回80华里,乡下人脚力好,浪费一天时间就行,从日出到日落完成习以为常的马拉松生活方式。印象中,母亲得过一次重病,最小的弟弟尚小,父亲带着母亲,背负着弟弟,一路走走听听,到中午抵达马蹬。母亲后来告诉说,弟弟懂事,虽然饿得饥肠辘辘,也忍着不敢说饿。

大哥上中学时,也得过一次重病,昏厥到了学校。为了节约钱,一家三口,乘划子过河,然后沿着松树坡,绕河对岸小路,过金州河,凤凰镇,到厚坡、香花稍近的乡医院看病,看不出所以然。有的说是黄疸肝炎,晚上煎药,吃大黄等中药,也不见效果。回来的路上,父亲不死心,到马蹬镇卫生院也说治不了。父母亲饥饿加绝望,俩人面对昏迷的孩子嚎啕大哭。也许神明相助,上苍慈悲人间苦难,街道边上一处低矮的瓦房应门有一个小诊所,出现在面前。病急乱投医,有时也是好事,有没有希望都是希望,结果一进去,老医生说,你们都别伤心难过,胆道蛔虫病,几毛钱药拿回去吃就好。孩子营养不良,再折腾就没命了!

今年是鼠年,鼠代表地坤之始。第一次一大家族人聚齐,是20多年长大后重新回笼到一起来,也是第一次召开家庭会,轮流发言,讲孝道,讲慈爱,讲学习,讲成长。投影也用上了,专门记录。我们有意做了统计,家庭成员中,晚辈们要么本科,要么硕士。论上进心,家庭成员中,党员五六人。最后一项,非党员也参加了党员学习强国梦演说。当大哥讲起当年马蹬镇求医过程,激励后人发奋图强,大年初一兄弟姊妹有些凝噎。越是看似平淡无奇的小小地名,越能给于教诲,赐予情感。

人一生有铭记在心的事情,镌刻精神领地的地方,萦绕于大脑的记忆,不在乎一个地方大小,而是它在你成长道路上留下的烙印。马蹬似乎就是一家人总能想起来的地方,你路过一次,它咚咚咚敲击你一次。若干八仙洞为界碑,一侧是温馨,一侧是钟情;一侧是过去,一侧是现实;一侧是苦难,一侧是劫后重生的幸福。当然,八仙洞下面是深不见底的丹江,一侧是马蹬,一侧是另一个乡镇的分水。

踏足马蹬对一个人的心灵是有益的,踏足在一个地方,感知千余年来人文造化,剔除心灵的污垢,滋养荒漠化的精神,就如同双脚的疲惫可以借助艾蒿的清香、辛苦、温性浸泡,温经、通络、去湿,当然也除臭,卸去案牍与旅途的艰辛。马蹬最早是郦邑之地,后来称之菊潭之地,再后来便是日渐遐迩闻名的三川之地了。它既有丹江两岸拥有的曲折神秘,也有百里平川的秀美,更有人文荟萃的文化因子。

大地总是或纵横交织,或泾渭分明,行走觅踪之后,马蹬为两个县的隔开之界,纵深的厚度与横向的视野,可为锦绣之乡。很长时间以来,我对马蹬地名的好奇,如同陌生来客对马蹬这个地方的好奇。马蹬一个地方囊括两大旅游胜地:大观园和八仙洞,不仅捷足先登,而且经营得风生水起,不得不令人感叹。也许和地名有关,快马加鞭,跑的比别人快。跑的快的原因,是马有一幅好的“马蹬”。马镫,是一对挂在马鞍两边的脚踏,供骑马人在上马时和骑乘时用来踏脚的马具。马镫的作用不仅是帮助人上马,更主要的是在骑行时支撑骑马者的双脚,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骑马的优势,同时又能有效地保护骑马人的安全。秦汉之际,更加灵活机动的骑兵逐渐取代了战车。至唐朝,骑兵成为主战兵种,用于大规模作战。唐王朝正是凭借强大的骑兵一举击败东西突厥、薛延陀、高昌、吐谷浑等周边游牧民族,创造了农业民族大规模战胜游牧民族的战争奇迹。马蹬古战场位于向阳村和崔湾村,春秋战国时期,秦、楚著名的丹阳之战发生于此。南宋名将孟珙大破金将武仙十万大军的战役也发生于此。踏足马蹬,浮想联翩,犹闻战马嘶咧。

自古马蹬是征战之地,从地理风貌上看,它处在三川与郦邑盆地的龙脊上,地理之便可以得陇而望蜀。马蹬应该有马,可以驱驰百里,可以尽粟一旦,可以力足食饱,可以策其道,鸣其意。在节假日大观园、八仙洞拥堵不堪之际,若果有马,可以左右逢源,走马观景。

行走马蹬是靠人的脚力、马的耐力,品味马蹬是靠心力。

其实,马蹬地名能够让世人远播在外,和一位元代诗人元好问有关。他从菊潭县衙走出来,骑上马,从低洼平坦的瓦亭古镇经过,半响午,便可抵达马蹬,俯瞰武家洲,鹳河,丹江,官福山就在眼前。他可以凭悼文坛前任大佬,可以吟诵丹江,醉饮阡陌小镇,时不时拿出《雁丘词》低吟或浅唱。他难免寂寞,内乡县衙民生讼案,令他燋头烂额,体察这里民情是必修课。元好问长期居住在豫西南,作为县令,他爱惜百姓。他在《内乡县斋书事》里就写出了他的矛盾心情:“吏散公庭夜已分,寸心牢落百忧薰。催科无政堪书考,出粟何人与佐军?饥鼠饶床如欲语,惊乌啼月不堪闻。扁舟未得沧浪去,惭愧春陵老使君。”他在宛西担任的诗歌中写到,“田父立马前,来赴长官期。父老切勿往,问汝我所疑。民事古所难,令才又非宜。聚讼几何人,健斗复是谁。官人一耳目,百里安能知。”有时他继续撰修《杜诗学》,治学勤谨。他忙于署衙公务,击鼓升堂,早衙时,在一片梆鼓声中县衙开启了新的一天工作。门子将宅门开锁打开大门,三班六房、胥吏衙役等人员已经起床开始到衙门报到、听候点名应卯;上司按卯册点卯;而官吏到衙署签到画卯,“刷脸”、“打卡”,衙门内繁忙的工作即将开始;当天有案件办理,就传齐各案人证、敲击升堂鼓后知县坐在大堂审理案件。晚梆以后,知县、衙役、书吏、众官等要加班继续办理,直至打退堂鼓方才结束一天的忙碌。

元好问其实对其治下曾在马蹬龙巢寺读书的欧阳修,还是钦佩的,羡慕的。官至宰相,文坛领袖。欧阳修出道前,宋词大师已经灿若星河,如冯延巳、李煜、花蕊夫人、王禹偁、赵恒、钱惟演、 林逋、寇准、范仲淹,等等;同僚的也是群星荟萃,如晏殊、梅尧臣、宋祁、张先、张俞,等等,但欧阳修散文独领风骚,《醉翁亭记》羡煞众人,故交官宦,出将入仕,写出婉约或豪放的词曲来,真的是那个时候达官贵人的一道风景线。欧阳修幼年家贫,跟随舅父曾在龙巢寺读书欧阳修大虽器晚成,但早有大器,在鹳河出口马蹬古镇对面的龙巢寺里,写下《秋声赋》,“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此时的范仲淹已经在丹江下游的邓州任知府,两人失之交臂。淅川人明代礼部侍郎彭凌霄主持重建龙巢寺,并留有“重建欧阳文忠公祠”一诗,立“欧阳修读书处”大型碑刻旧时淅川八景之一1971年,因丹江口水库蓄水,寺院被拆除。在此潜心的欧阳修,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发出“恨乎秋声”喟叹。

踏寻淅川马镫籍台湾诗人周梦蝶,他青年时期的马蹬正处于兵荒马乱之际,1948年去武汉求学未成,生活无着投军,后随军撤到台湾。苦难是一个诗人的养分。家境贫困,战乱流离,远离家乡,他困守在《孤独国》,寄寓街头,以诗为志,台北武昌街以摆摊卖书为生。梦蝶是诗坛少有的蜗牛派,创作半个世纪,却字字珍惜,至今只出版过五部诗集《孤独国》、《还魂草》、《十三朵白菊花》、《约会》和《有一种鸟或人》。他的生命全献给了诗,诗和他的生命已分不开,这颗未蒙尘的珍珠,见得阳光,赢得诗坛“苦行僧”的桂冠对于故乡马蹬镇而言,一位诗人孤身而去,留下的是难以估量的精神财富。周梦蝶无论在生活态度上,及文学表达方面,都含有深厚的传统知识分子的色彩。他像是一株紧紧扎根在传统文化土地上的未凋的松树。学者叶嘉莹在为周梦蝶的第二部诗集《还魂草》作序时,曾把它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将悲苦消融于智慧的体悟,如陶渊明、李白、杜甫、欧阳修、苏东坡等。于是也就有了“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也有了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旷达胸襟。第二类则是一味沉溺于悲苦而不能自拔的,如屈原、李商隐。于是屈原发出了“世人皆醉唯我独醒”的感慨,最终落得自沉汨罗的悲剧,留下了千古遗憾。第三类借山水的悠闲来排解内心矛盾,如谢灵运。周梦蝶则似乎与这些古代诗人不同,他说自己属于“不占面积”的诗者。现实生活对他来说是孤绝无望的,但他对悲苦的态度还是豁达的。

对于诗人的认知,就像对于马蹬的认知,在变化,而且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和仰望。专程去马蹬陈店,领略那里的沟壑平地,山峦人家。那里地势可以一览无余,近处的川地平坦,远处的山也没有多少惊奇,但出产太湖石,几乎家家户户门前都摆放形态各异,千奇百怪的米黄色巧夺天工的石头。太湖石是奇石,玲珑剔透,气象万千,出太湖石的地方并不多,而太湖石储藏这么丰富的,也就马蹬杨营到陈店一带。这种独一无二的自然奇观,与生活在这里的人息息相关,地灵则人杰。诗人周梦蝶的诗歌,炼石补天,用的石材不是生硬无比的花岗岩,也不是只适合切割的大理石,也不是亚洲独有的淅川虎睛石,而是地地道道的太湖石,空灵变化。太湖石也许就是马蹬人的性格,宁可瘦骨嶙峋,也要坚强的存在;太湖石也是马蹬人的品性,剔除身上所有的污点,只剩下风骨;太湖石也是马蹬人的意志,没有自怨自艾,任凭风雕,雨琢,误解,错待,指点,也绝不回头,在大地上活出自己的伟岸。

在马蹬杨营村的路上,那一尊尊太湖石就是一个个诗人,我好想混迹到土层里,让热爱的眼泪湿润土地,被后人挖掘,怜爱,收藏,挑选,身体的镂空就是眼睛,鼻翼,耳孔,呼吸和感受这里的宽容和厚爱。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