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年李白的第一首诗,如何读出15岁的“愁杀”∣李白《初月》:唐诗3

 读读镇 2023-06-07 发布于广东

品 读 唐 诗  3


中/华/诗/词/文/化







典故·子虚赋
先来看一个出自西汉的典故,很有意思。

楚国有一个叫子虚的使臣出使齐国。齐王为此安排了一场盛大的狩猎活动,以示隆重。

事后,子虚拜访一位先生,谈及齐王狩猎一事,子虚表示齐王其实是在炫耀国威,所以他也向齐王介绍了一段他陪楚王狩猎的排场。

子虚对齐王略作一番谦逊铺垫后,继而就滔滔不绝、文采斐然。

在描述楚王狩猎场景时,他说楚国的土壤里有朱砂、石青等色彩斑斓的矿物质,一口气竟说了9种;接着说石料有玉石、玫瑰宝石等9种颜色瑰丽的石头;说花圃有杜蘅、兰草等11种珍奇植物;就连低洼湿地处,也说出了狗尾巴草、芦苇等近10种草木,凡此种种,极尽铺陈。

这还只是开了个头,后面描述狩猎过程,那就更是口若悬河,天花乱坠。

对面端坐的先生已经听出了这段吹嘘,但还是耐心地听他讲完,最后才作了一个批判式的回怼:大意是齐王安排狩猎只是对你以贵宾相待,你怎么能理解为夸耀呢?你如此天马行空铺陈楚国狩猎的奢侈,于己于国,都不该。

这个耐心倾听的先生,名叫乌有。
故事讲到这里,你应该知道了,这就是子虚乌有的典故,意指不存在的、不真实的事情。

这个子虚和乌有,包括狩猎的故事,都是虚构的。故事出自于汉代赋圣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此赋既歌颂统一帝国大好河山、又反对帝王奢侈铺张,令汉武帝大为赞赏。

如此艰深的《子虚赋》,辞藻华丽,洋洋洒洒约1546个字,而一个10岁的儿童却能诵读如流,并且对其中狩猎的场面心向往之,令人惊讶必有其理解、有其审美、有其志趣,不能不说,真乃神童。

这样的神童,5000年仅此一位,他就是李白。














初月·少年
童年的李白,5岁就已诵读六甲(相当于唐代小学读本)。出生于今四川江油市青莲镇的他,和司马相如同属巴蜀老乡,一个成了汉代的赋圣、辞宗,一个成了盛唐的诗仙。

15岁那年,李白也创作了一首赋,叫《拟恨赋》,是模拟南北朝的文学家江淹的《恨赋》所作。江淹大家都熟悉,就是江郎才尽成语中的那个江郎。15岁的李白,在《拟恨赋》中,就已然抒发了超越于年龄的抱负和大器格局。

赋中有“提剑叱咤、指挥中原”的汉高祖,叹其“一朝长辞,天下缟素”的帝王恨;

“拔山力尽,盖世心违”的项羽,抒其“雉兮不逝,暗哑何归”的英雄恨;

“长虹贯日,寒风飒起”的荆轲,憾其“奇谋不成,愤惋而死”的不甘恨;

心死旧楚,魂飞长楸的屈原,诉其永埋骨于渌水,怨怀王之不收的报国无门之恨。

一个15岁少年的吞吐气象,俨然一览天下的气概,真真“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15岁的李白,除了在《拟恨赋》里登高望远,还在《初月》中思驰沙场,这首《初月》,就是李白的第一首诗。

初 月

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时。
云畔风生爪,沙头水浸眉。
乐哉弦管客,愁杀战征儿。
因绝西园赏,临风一咏诗。

《初月》以“临风一咏诗”作结,或者,剑术初成的李白,还趁着月夜,抽出了与月同辉的宝剑。

出鞘无声,剑影,连同白袂飘飘,已映在了大唐上空皎洁的圆月上。














注释·赏析
《初月》·李白

【注释】
玉蟾:指月亮。
云畔:云的旁边。
沙头:指沙洲边、沙滩。
水浸眉:沙洲水冷,寒气沁润了眉毛。

【赏析】
月升江上,白露沾花。此时李白还在江油的家乡,海是他宏阔的想象。

在他望月思远的眼里,风吹云散,像爪子一样撕扯凌乱。莫不是此刻的风,也像爪子一样,撕扯着少年心系远方的的躁动?

沙洲水冷,寒气沁润了眉头。眉头是思绪的承载。就像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想必少年李白也是有放不下的心事。

那些弹奏的管弦声声,在李白听来,却是要愁杀了边关战士的思乡情怀。这一句“愁杀”是全诗主旨,因“愁杀”而看云如“风生爪”,因愁杀而觉沙洲“水浸眉”的寒冷,也因“愁杀”,李白拒绝了继续游赏西园的美景。

于是,他转身,临风,一咏他眼中和心中的初月。

【意译】
月亮离开了海面,白露沾湿了花瓣。
云边的风,就像生出了爪子一样把云撕扯得如此凌乱。

沙洲水冷,寒气已沁润了眉头。
乐于管弦声声的人啊,这可愁杀了征战沙场的士兵那思乡情怀。

我因而离开西园赏景,临风吟诗,遣怀以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