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唐诗6: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巅的“秘籍”奇缘

 读读镇 2023-06-07 发布于广东


品 读 唐 诗  6


中/华/诗/词/文/化







前  言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传说中的秘籍,似乎也总是垂顾天赐的英才。

就像金庸的《倚天屠龙记》,张无忌坠入悬崖深洞,竟因救治一只白猿而得到武学秘籍《九阳真经》,从此成了绝世高手,成就明教教主的武林霸业。

这样的幸运,自古就是人们的美好愿望。早在晋代王嘉的《拾遗记》里,就开了“白猿授书”的头,白猿化身为老翁,向周群(蜀汉预言家)传授阴阳术数,以授书神话,来寄托人们美好祈愿。

当这样的传奇发生在李白身上,却成了一段真实的历史。

二十四岁的李白仗剑去国,离开蜀地时先去了一趟峨眉山,在云雾缭绕之巅就邂逅了一段“秘籍”奇缘。

马太福音说: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














托  付
仗剑去国那一年,李白24岁。

某日,峨眉山的寺庙和往常一样,香烟缭绕,信徒络绎。
李白一袭白衣,脚步匆匆地穿过殿堂,来到方丈室,咿呀一声,他推开了雕花木门。

方丈室内,一位长老正襟危坐,神情严肃。这位法师叫史怀一,他和蜀中诗人陈子昂是好朋友,两人都曾胸怀大志,但却壮志难酬。陈子昂更是在四十二岁那年含恨辞世,他留下的《登幽州台歌》家喻户晓——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李白和怀一法师只是在峨眉山得缘结识,今日受邀说有要事相商,李白一路百思不得其解。见几案上放着一个黄色锦缎包袱,更是心生疑窦。

待一盏茶毕,怀一长老这才双手捧起锦袱,徐徐开口。

他说,初唐以来,天下诗文和六朝文风一样,多求辞藻华丽而不求风骨,仅供宫廷行乐而无益于社稷苍生。而子昂兄弟力挽绮丽颓靡,一展务实刚健的诗风。可惜他英年早逝,未竟之志今天终于可以托付于你了。

怀一长老说着,郑重地把锦袱交给了李白。

那一刻就像峨眉派武学秘籍的掌门继承,该当钟鼓齐鸣,众僧山呼。














研  读
李白接过锦缎包袱打开一看,竟是陈子昂留下的著作《陈拾遗集》。陈拾遗,就是陈子昂。

正是在这部著作里,李白读到了朴实无华的诗歌风格,读到了《感遇诗》的讽谏时事和悲天悯人,读到了《登幽州台歌》的言志抒怀,读到了汉魏风骨的阐释。

特别是在其中的《修竹篇》,让年轻的李白理解了诗不独写竹,更是以竹喻情操、以竹言品德。陈子昂提倡的诗歌“兴寄”,托物言志、以景写情,其所述的诗风革新,让李白不说如开天眼,也是醍醐灌顶,拍案叫绝。

如获至宝的李白,在峨眉山研读数月,并为此写下天降大任的豪言:
将复古道,舍我其谁。

直到秋天,李白才告别怀一长老,离开峨眉山。在青衣江上,依依不舍的李白写下了清朗流畅的《峨嵋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四句诗中,竟出现了五个地名,万首唐诗仅此独见。李白的行走人生,宛如月照行船,穿行于大唐江山的浩浩时空。














注释·赏析
《峨眉山月歌》·李白

【注释】
平羌:今青衣江,在四川峨眉山东北。
渝州:今重庆一带。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

【赏析】
首句秋月半轮,月照峨眉,构成一副优美清朗的月夜静态画面。峨眉山,是首句的地名。此山此月,即将远去,诗人回望山月,依依不舍。

次句连用“入”和“流”的两个动词,船行月夜跃然诗行。月影已映入平羌江,江水东流不息,月影也随江而行。依依不舍的峨眉山,山不动,那就月随我行吧。平羌江,此为第二个地名。


前两句写景,峨眉山月的远景和平羌映月的近景,让空间清朗浩阔。诗人于第三句登场,叙写了从清溪驿出发,向三峡而行,一“发”一“向”,又带出两个地名,恰如镜头移动,船行蜀水若见眼前。

末句交代了要前往渝州的目的地,以第五个地名作结。抒写了诗人心中思念,思峨眉山月、思怀一法师、思陈子昂、思穿行而过的历历人和事,都将成行舟侧畔的过往,而我,再不舍,终究要前往渝州,前往远方的下一站。

【意译】
峨眉青山,半轮秋月高悬;
月影映入平羌江,随江而流。

今夜从清溪驿启程,奔三峡而去。
思念君啊不见君,
此行,我正去往渝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