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思考人类的“思考”

 我好爱你我爱你 2023-06-07 发布于河北

转自:天津日报

《大脑传》,[英]马修·科布著,中信出版集团2022年4月出版。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脑传》似乎有些“名不副实”。身为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动物学教授、神经科学家,马修·科布并无意讲述一个关于大脑如何演化的故事。实际上,作为一部科普作品,《大脑传》想要告诉读者的是人类从古至今,如何探究人类本身的“思考”。

从马修·科布在书中的描述看,人们对大脑功能的理解与同时期在物理与生物科学上的进展几乎息息相关。将大脑看作机器的说法曾盛行一时,但著名哲学家莱布尼茨对此给予反诘:假如大脑真的是一种能够“思考、感觉和感知”的机器的话,那么把这部机器同比例放大好多倍以后,它的内部“除了相互推动的各个部件之外,没有别的什么东西。我们永远也找不到任何能够解释'感知’的东西”。

书中提到的一个事例与癫痫病有关。癫痫是一种大脑神经的疾病。20世纪中期的外科医生们习惯通过切除掉病人的整个脑叶(即“脑叶切除术”)来缓解患者的症状。不幸的是,在1953年9月1日接受这一手术的亨利·莫莱森,余生都在记忆缺陷里度过了。他能记起童年和手术前的许多事情,但再也无法形成新的记忆,以至于每一刻都“像从梦中醒来”。科学家在亨利身上进行的后续研究发现,他的大脑“海马体受到的破坏是他不能形成新记忆的原因。这并不意味着记忆储存在海马体中,而是说大脑需要这个结构来形成记忆”。换言之,人类对大脑的认识在亨利·莫莱森身上走了弯路,而亨利·莫莱森付出的代价则让人类距离大脑运作的真相更近了一部。

如今,大多数神经科学家都会承认,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们有关大脑的关键思想和概念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在新近的技术隐喻里,大脑被比作一台计算机。在基于神经元的模型中,大脑能表征外部世界以及身体的状态,并且能通过类似计算的过程来预测或探索“如果产生某种行为,可能会发生什么”。

与此同时,计算机与人类大脑之间的相似之处也让人感到震惊。这也是《大脑传》里出现了大名鼎鼎的冯·诺依曼(出生于匈牙利的美国籍犹太人数学家,理论计算机科学与博弈论的奠基者)与图灵(英国计算机科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密码分析学家和理论生物学家,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之父)的原因。

这当然是个饶有趣味的问题。尤其是在21世纪的今天,人工智能(AI)已成为妇孺皆知的名字,一个个人类智慧的堡垒已被AI攻破。2016年的“阿尔法狗”在围棋比赛里以4比1的比分轻取韩国国手李世石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性例子。现今,学习AI的招数已成为职业棋手们的必修课。

这不由得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人工智能是不是会超越人类的大脑?对此,马修·科布是不以为然的。在他看来,“无论是在运作方式还是在具体活动上,有机的结构和计算机都是完全不同的,我们无法通过借鉴计算机来理解大脑的活动。”诸如AI“起义”毁灭人类之类的想象也不在他的考虑之内,“这些想法低估了计算机与大脑相比有多愚蠢,也低估了哪怕是最简单的大脑的复杂性。”

这也正是《大脑传》的结论:人们对“思考”本身的思考远未终结。马修·科布坦率地指出,科学家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我们仍然完全不知道大脑具体的运作机制是怎样的。因此,人类对“思考”的思考,未来仍将继续下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