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花为证——心法

 黑清风白 2023-06-07 发布于河北

今天继续连载闻章先生

吴冠南老师写的文章《以花为证》


图片


心法

吴冠南把笔墨浑沦之书画称之为“抽象”表达,他是站在世界绘画范围内来比较。

吴冠南说:西方画唯物,西画家离开了所画物体就不会作画,连光线一变也会使他们束手无策。

中国画唯心,中国画家作画反而要做到物我两忘,才算是进入了创作状态。

吴冠南分析说,西方画家是受了东方“写意”画启发,才有抽象绘画。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西方抽象艺术对人性本质的表达更多一些,更具自主性,甚至有时完全变成一种欲望的宣泄。

因此西方抽象艺术所表达的不全是文化内涵,而中国艺术的抽象表达则始终有一种理性在主宰,不会偏激。

图片

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不偏不倚。

如中国书法,如徐渭的画,无论怎样狂放,则有度在。

这个度,即超越,超越即理性,此理性却不显现,而是靠心灵把控,是想也不用想,是迁想妙得,是有主宰而却不知主宰之所在。

此是心法。

心法乃中国文化之根本。

大写意乃心性之流淌,大写意乃中国文化总体精神的迹化物,所以大写意乃中国独有,中国人独能。

却也不是所有中国人都能,也不是绘画者都会,戏剧家洪深说过:“会演戏的演人,不会演戏的演戏”,我套用一句:会画画的画气,不会画画的画画。

图片

陈海良博导2023年常州书法创作提高班全国招生


冠南歌

“构成法”“山水法”“重彩法”一直到浑沦,

吴冠南是一步步脱出来,呈现出来的是“无住”状态,是流动,日日迁变,生生不息,小变积成大变,大变积成顿变,顿变化开,即到化境。

在他这里,是生与死同时,是逆顺同体,是“脏乱差”与“真善美”一如。

什么“构成法”“山水法”“重彩法”,开始有,特别用心地有,特别极端地有,

后来则没有了,不是没有,是化开了。

化开了的有是以无当有,“当其无有器之用”,无才是最大的有。

图片

吴冠南是自觉不自觉地一直沿着中国古哲的道路在走,他的天性叛逆却正好顺应了物极必反之奥,他的绘画脱化过程如蝉蜕蛇衣,质变之前其实是时时在生死边缘上。

或生或死,险象环生。

所以吴冠南才说,艺术家“要敢于踏在美与丑、成与败的两极交叉点上来探求真谛”,“真谛”也许只能在这个地方。

一次夜半醒来,急就《冠南歌》:“冠南不死,好花怎生?冠南若死,好花谁生?生在死时,死也是生。生死一如,万法归宗。无失无得,意绪融通·····”一大段,企图能概括他变法时的状态。

图片

陈海良博导2023年常州书法创作提高班全国招生


圆融

美丑、成败、好坏等等乃至生死,本两极,当用心到极致,两极会并成一极。

不是并,是融汇,是化开,成为没有极端。如佛家之圆融,如儒家之中庸。

圆融是五蕴皆空之后的无挂碍;中庸是超越两端之后的恰恰好。

六十岁之后的吴冠南,体露出来的即圆融与中庸。

中国画是这样,这样才是中国画。

因此中国大画家肯定都在哲思里,吴冠南也讲:对立统一是中国画创作中最有哲学意义的一个内容。

图片

枯、湿、浓、淡;

疏、密、轻、重、缓、急、张、弛;

粗、细、开、合等等,

都是在两个不和谐的、相对立的极面上寻求统一,因此也可以说中国画的创作过程是一个制造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

不是他故作高深,是到圆融时必然有哲思在,因为圆融、圆通乃哲学的最高阶段。

因此他的大写意画,是在画的法度里,同时也在哲学的范畴里。


图片

吴冠南

江苏宜兴人,1950年生。1962年步入画道,初学芥子园画谱后学吴昌硕、旁涉黄宾虹、齐白石。精于写意花鸟画。

数十年来在各种媒体大量发表作品及论文并多次参加大型学术提名展、双年展。近年来致力于立足本土传统文化艺术的拓展与创新。

在当代写意花鸟画领域独树一帜。出版个人著作数十部。获2004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研究院美术学术奖,“黄宾虹奖”,2004年南京传媒水墨画三年展“傅抱石奖”。


图片

雨茗轩主溢华与吴冠南老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