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里长城只有七丈是修进了大海中的,你知道是谁建的吗?

 与春天同行 2023-06-08 发布于青海

战争往往是流离失所,妻离子散的代名词,但它同样是国家城邦间发展交流的重要形式。

无论是在棍棒肉搏的原始社会,还是刀光剑影的古代社会,亦或是枪林弹雨的现代社会,战争在很多种意义上推动了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在很多方面,比如武器的发展,运输的进步,防御工事的建造等等,都可以窥探到历史洗刷的痕迹,小到掩体堑壕,大到城堡城墙。

文章图片1

单单是站在城楼上感受历史气息洗礼的时候,仿佛就可以从迎面吹来微风里夹杂的细尘中隐隐嗅闻到厮杀的血腥气。

血泣绝唱与千古之歌

在世界各地的很多角落,仍保存着很多历史遗迹,如以色列的马萨达,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城墙,中国的万里长城,都可从其中窥探历史一角。

马萨达(拉亚姆语意为“堡垒”),一座距今约2000年前建造的文化遗迹,是当时犹太人为躲避罗马军队的追杀而精心设计出的生存堡垒。

文章图片2

马萨达里的设施十分全面,丰富的粮食和武器储备,12个超大容量的蓄水池,贴合天险的地形依靠,是犹太国王希律王种下的希望之花。

公元66年,犹太人爆发了对罗马残酷统治者的起义。

公元70年,罗马新皇维帕斯攻破耶路撒冷,大肆追杀犹太人,伊利亚萨领导幸存者逃亡马萨达,更多幸存者纷纷前往那里寻找一线生机。

地处犹地亚沙漠和死海谷底交界处一处险峻山顶的马萨达,如同风沙中的巨人,怀抱着幸存犹太人们给予一丝慰藉。

文章图片3

三年的坚守,没有动摇马萨达人的意志,罗马人想尽各种办法,却迟迟无法攻破马萨达。

无奈之下,他们只好采取了最笨的办法——在马萨达外堆建一个很高的土堆,直接可以接触到马萨达的城墙,经过几个月的人力物力运作,罗马军队完成了堆建。

一接触到城墙,罗马军队立马切断水源,开始尝试用攻城锤直接破开城墙,自知已是穷途末路的马萨达人,做出了重大决定。

文章图片4

他们选出十名勇士,剩余的人自愿和家人躺在地上,等着勇士们砍掉自己的头颅,最后再留一名勇士送走其余九人,他随即自尽。

当罗马人真正攻破马萨达之后,闯进城门的他们,看到的就是血流成河,尸横遍野,马萨达人用960条生命的鲜血诠释了何为“马萨达精神”。

时至今日,马萨达仍是犹太人的精神圣地,马萨达精神也成为了世界所有人的精神宝藏。

文章图片5

从寄予厚望的希望之花,到鲜血遍地的破败城邦,马萨达本事无疑是一个成功的防御工事。

它所具备的不仅仅是优秀杰出的防御功能,更被赋予了超过马萨达本身功能的精神意义。

同为古代防御工事,与马萨达相比,我国的万里长城在很多方面与之迥异,比如形式,意义,作用等等。

文章图片6

如果说马萨达是承载希望火种最后化为钻石闪烁的血泣绝唱,那么长城就是绵延万里贯穿背脊的坚强椎骨。

自西周至清朝,两千多年中,长城一直在被修建完善,它们不单单只是墙体的延伸加长,还融合了其他建筑形式开发出很多功能。

如烽燧——白日生烟为烽夜晚举火为燧,城堡——包括卫城、守御或千户所城和堡城,关城——集中防御据点。

文章图片7

古人还深谙因地制宜的思想,根据地形以及作用,还会设计出为适应当地具体情况的关卡,比如修进海里的山海关。

万里长城第一关

长城并非一日筑成,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使得长城的建造不断完善,当真正实践后,才能发现具体的缺陷。

山海关距离明朝京都(今北京)只有不足300千米的距离,其作为军事要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文章图片8

如果山海关被攻破,那么行进快速,侵袭猛烈的游牧民族骑兵不日就能进攻京都,使得皇朝沦陷。

而明代快速发展的农业和水利修建,让当时的人们生活较为富足,有多余的人力物力来修建长城。

与内陆地区相比,北靠燕山,南临渤海的山海关地势险要,松软易陷落的沙滩是不利于大型防御工事的修建的。

文章图片9

所以隋代时还没有山海关的出现,只有渝关关城。明代中山王徐达领兵来到渝关关城,分析后决定移建长城六十里,至此有了山海关。

城墙堡楼高高建起,山海关作为关内关外的分界线抵御外敌,保护关内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国泰民安。

看似无缺的山海关,却在某年冬天暴露出巨大隐患。

文章图片10

寒冷的隆冬天气里,海面结了厚厚的冰层,让骑兵可以在上如履平地,游牧骑兵抓住机会,想要绕过山海关,进入关内。

可在计谋即将实现之时,恰逢涨潮,海水冲破了冰面,别无他法的入侵者只得撤退。

但是这一行动,将藏在山海关地势上的问题指了出来,当地将领注意到了这一巨大缺陷。

文章图片11

古代没有发达的机械设施和便利的运势方式,人就是最主要的活动载体,但劳动人们的指挥时无穷的。

“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就是最好的解决方式。例如沙漠中的长城会使用红柳枝条,芦苇,以及沙砾建造。

可是紧靠渤海的山海关要面临的不仅仅是材料问题,松散无法承重的沙滩,侵袭性强日夜冲刷的海水,以及行动不便的地理因素,都是当时要面临的问题。

文章图片12

戚继光被委以重任

一开始修建时,不得门路的建筑师们只能趁退潮时下海修建,但时间不够充足,往往修建不多就得上岸,并且涨潮后刚修建好的大部分建筑也会被潮水冲刷破坏。

建了坏,坏了就修,许多劳工士兵甚至葬身于此,却没得到多少有效的进展。

一筹莫展之际,戚继光大胆创新,他选用了重达2到3吨的异型花岗岩,虽耗费大量精力,但确确实实是为巧思。

文章图片13

凿有马蹄型凹槽灌满铁水的条石和凿有圆孔透眼的异型石块作为基础,在向里灌进铁水,松软的沙滩就变成了坚实的基础。

横向纵向浇灌的铁水大大保障了海上长城——被称为“老龙头”的坚强挺立,2到3吨的花岗岩也在年年岁岁中经受住了海水的冲刷。

除了老龙头,戚继光还设计了空心敌台,大大完善了长城的防御体系,重视的火器的应用,增加了明朝军队的作战威力。

文章图片14

260年间,老龙头的整体结构不断完善,经过历代的修葺,今天它仍为“天下第一关”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傲立渤海之邻。

老龙头作为明长城的东起点,现在仍像“龙头”一般酣睡渤海之滨。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站在城墙之下,才真正可以感觉到人类肉体的渺小和精神智慧的磅礴大气,苍穹之下,你我皆为蝼蚁,沧海一粟,终会消散于天地之间。

文章图片15

若肉体消亡,能证明存在的痕迹也许都会慢慢消失,人死后便为身后事,带的走带不走的我们都不知道能是什么。

一棵植物开花结果,播撒种苗,延续的是种族的生命,其实人类也是一样的。

前言中的原始,古代,现代,都是人类文明蓬勃发展中的一环,战争催生的不只是暴虐绝望,祸福相依,凡事都有两面性。

文章图片1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正是风雨之中成长的树苗,才能拥有更大的树冠,无论是以色列的马萨达,还是我国的万里长城,都是文明历史上讴歌。

前人用血汗,躯体,智慧,建成我们今天看到的万里长城,也许风雨已经冲刷掉了本是红色的血迹,但却留下了精神印记加固了心中的万里长城。

屹立千年的它们所代表的,更像是一种民族气节,一种国家大义。

自东向西,从南到北,无数的生命在长城之上折损,但有更多的生命在长城之内降临,也许这就是民族生生不息的意义。

文章图片17

战争过后,长城并没有失去作用,而是带动了城墙内外的文化交融以及经济交流。

它不是将两种文化割裂开来,更像是一种纽带将两边紧紧绑在一起。种植和畜牧随着人口的流动逐渐相互补充完善,取汝之长,补吾之短。

矗立山脊之上的长城如金龙之背,俯卧在群山之巅,“不到长城非好汉”,也是家喻户晓之句。

文章图片18

无论是白日的烽烟,还是夜晚的明火,亦或壮烈的厮杀,还是悲惨的哭号,都是长城之上壮丽诗歌的大气之音。

悠悠千古,每每提及,都不得不惊叹古人的智慧和毅力,小家大义之间毫不犹豫的取舍,也令人感叹。

纵观史册,我们现在的每一步发展都是站在先人的肩膀眺望远方。

文章图片19

结语:

漫漫两万里,皆为中华之脊骨,一砖一瓦,一沙一砾的存在都有其特殊意义。青壮劳力的汗水,妇孺老人的眼泪,拼命厮杀的鲜血,精妙绝伦的智慧,共同组成了伫立千年的万里长城。

站在长城前的我们,阅读史书的我们,感叹之余的我们,努力拼搏的我们,应在心中也有一个名为中华的万里长城。

心中的长城应是能够防御,防御民族之外敌,不可崇洋媚外,不可失去傲骨气节,不可失去本心。

文章图片20

也应能够接纳融合,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以彼之长补吾之短,不卑于学习,保持不卑不亢的心态,提升自身的发展。还要能坚不可摧,固若金汤,坚守原则,精神永存。

山峰之上的长城也许会受不住时间历史的摧残,但胸腔之内的长城应传承在每一颗跳动的火热的心。

若生命没有灭绝,只要仍有一个人的心脏仍是鲜红跳动的,那么万里长城,便永远不会倒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