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技校 1978年,又是一个新中国重大历史转折的历史时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文革”十年拨乱反正,确定了改革开放的发展总基调。 就在此时,经过两年的学习训练,鄙人以优异的成绩从天津机械厂技工学校毕业啦。原本打算踏踏实实干一辈子“蓝领”,在车床前谱写自己最美华章精彩人生的,结果又是事出所料,又一次节外生枝,班主任白江周老师把我找了去,他说:“学校研究决定,要让你留校当老师啦。” 说实在的,两年前初中毕业,我就做好了当工人的准备。因为在我的心目中,工人阶级最光荣,为企业生产贡献聪明才智早已是我梦寐以求的目标。只是当时临潼路中学的班主任陈仁秉极力推荐我上技校深造,现在我已毕业获得了一级工资格,满心打算就是到企业一线去做贡献的。真没想到,学校让我来当老师。我笨嘴拙腮的,根本就不是教书的料儿啊。 我的头摇得像“拨浪鼓”,连连表示:“不行,不行。” 这江老师竟也“铁了心肠”,最后搬出高云台校长“压”我,我依然不吐口。他和陈仁秉老师一样,照方抓药用了“杀手锏”,他把我的父亲请了去,恩师们的话说得十分中肯:“我们认为津军一定能干好。没有做老师的资本,我们可以给他资本。” 话说到这个份上,还怎么推辞呢?就这样,我走出校门,又进了校门,摇身一变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入职后,学校安排王明印老师带我,我在一个月时间内,把我的专业《车工工艺学》又逐字逐句的抠了一遍,把所有理论搞得滚瓜烂熟,然后就给1977级的学弟学妹们做辅导。记得我给他们辅导车刀角度时,十分形象地将虚拟的基面、截面彻底讲透了,帮助他们轻松地理解了刃和角;在给他们辅导主轴箱传动变速系统时,教他们按照齿轮齿数比寻找传动路径的方法,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我的任教实习取得了开门红。 紧接着,全国范围的职工“双补”如火如荼地搞了起来。这是针对“文革”以来技术工人文化基础薄弱、技能水平欠缺实施的针对性举措。我们天津机械厂的职工中,一大批1969年、1970年名义上的初中生,文化底子薄,技能水平低,致使其工作能力捉襟见肘,难以胜任岗位需求,这回分期分批来到我们技校“补课”。 我不仅为他们讲授数理化文化课,还为他们讲授专业基础课。坐在课堂里的四五十位学生,大都是大我至少6岁的师傅们,而且不乏我在汽油机、液压、八二、工具4大车间实训时结识的男女师傅,他们都来到我的课堂,静静地聆听我这个“小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这也成为中国职工教育史上的一段特色华彩时刻! 后来,在做那段时间的工作总结时,我统计在7年左右的时间内,连带为技校学弟学妹授课,我竟然讲授过《数学》《物理》《化学》《机械制图》《机械基础》《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制造工艺基础》《公差与配合》《车工工艺学》9门课程,所教过的学生真的无法准确统计了,因为职工培训超常规的忙忙碌碌,既有脱产班、半脱产班,又有下班后的业余班,长的3个月,短的1个来月,那段时间我们技校,平日里白天坐满了学生,晚上更是灯火通明,技校的两间教室不够用,又在液压车间4楼开辟了四五间教室。 再后来,我们技校升级换代,由2年制改为3年制,又扩大招生,学校办得更加规范红火了。我在担任授课教师的同时,还接手当班主任带了一个班,与此同时担任了学校的团总支书记,从一线教师向管理层面拓展。 站了七八年讲台,积累了不少经验,我开始萌发理性思考形成观点,上升到学术层面的想法。恰逢此时天津市第一机械工业局教育工作研究会宣告成立,本人撰写的第一篇论文《企业职工教育体制改革构想》,在1986年召开的第二届年会上获得了三等奖,我们厂负责职工教育的领导张耀臣参加了年会,他把获奖证书带给我时说:“津军,你是所有获奖者中年纪最轻的。不错,今后要继续努力啊!” 这个研究会创办了一份报纸《一机教育通讯》。我发现这张报纸反映的内容,与自己的工作关系十分紧密,于是在品读、研究后,开始将学思践悟的成果提炼成稿件投了过去。 1985年7月25日,在第7期报纸上,刊登了笔者的《〈学记〉——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一文。那时是初识《学记》,后来一直在研究;2017年前后还特意在我后来任职党委宣传部部长的天津市机电工艺学院新媒体做了详细解读,在策划学院校园物化文化时,特意在图文信息中心门厅进行了古色古香的《学记》全文展示,为学院厚重的“健坤文化”平添了一丝深厚底蕴。 1986年1月15日,我的《企业应建立严密的教育组织和体系》得以刊登,文章特别介绍了日本机械工业企业办教育的经验,将“各级组织教育”“为自己研究而设的各种教育”和“为取得资格的各种辅助教育”做了详细解读。建议我们的企业加以效仿,搞出适合于自己企业的教育组织和教育体系。 同年4月25日,结合当时中心工作职工“双补”的《寓教育于生产实践》一文,亮出我的“寓教育于生产实践,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转化为实际。否则,两者脱节,教育就等于做了无用功”的观点。在介绍了风行日本企业的“5S”后,建议企业领导重视抓好“寓教育于生产实践”的工作,建议各生产部门结合实际配合教育部门制订一些切实有效的规章付诸实施。 同年7月10日,《针对学员实际情况安排教学》一文,专门介绍了本人的《机械加工工艺基础》的教学体会。这篇文章是基于3月份一机局组织的技术培训班统一考试,天津机械厂20名学员全部通过并获得92.5的平均分,居应试单位之首的事实,介绍了“增加教学课时、教学有所侧重、理论联系实际、多种形式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及时复习”的6条经验。 11月25日,针对企业职工培训不可避免的工学矛盾,笔者的《态度积极,问题好解决》一文,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招法。文章以天津机械厂开办的中级工技术培训班为例,“那是今年5月份,厂教育科通知各车间,准备于下半年举办中级工脱产培训班,各车间按要求报了名单。可是,9月1日开课时,由于生产任务影响,大部分生产骨干不能来参加学习。考虑到要优先培养一线骨干力量和大、精、稀设备操作工人,教育科及时会同劳资科等有关方面,研究决定改办自学加辅导形式的培训班,每周利用两三个半天集中辅导。这样使生产骨干能够如愿以偿,受到领导和职工的赞扬。”用鲜活的事例证明,只要大家提高认识,态度积极,工学矛盾这一问题就好解决。 此外,笔者还先后发表了《讲课的“色、香、味”》《使用教具的四要》《更新观念注重实效》《浅谈教研组的建设》《可适当出些选择题》等心得。 从1985年7月25日到1987年4月25日,《一机教育通讯》竟然发表了笔者13篇文章。 大概是因了那篇获得三等奖的论文,再加上我的13篇见报作品,1987年6月,上级机关一纸调令把我调到刚刚更名的天津市机械工业管理局教育教学研究室,就在理论研究科负责办报,此时《一机教育通讯》亦更名《机械教育》。 据老前辈孟昭义回忆谈及此事,他对我说:“津军,天机不放你啊!我跑了好几趟,最后是用两个大学生指标才达成目标的!” 我在天津机械厂技工学校待了11年,前两年做学生,后9年当教师,人生不失精彩;此番要到新的岗位做教研员专职搞教育科研,是自己认真履职不懈奋斗的结果。 ![]()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