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艾灸基础知识

 神明的食粮圣地 2023-06-08 发布于江苏

灸法的定义

灸法是用艾或其他具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可燃物在人体特定部位上温熨、烧灼,借助火的温热之力,通过经络传导,作用于人体,发挥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从而治病防病的一种疗法。灸法的治疗机理灸法基于人体经络与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作用的体系,通过经络将热力与药力输送到人体的各个脏腑及其他组织器官而发挥疗效。灸法以应用艾灸为主,艾叶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经。艾叶气味芳香,易燃,具有温经通络、回阳救逆、活血行气、散寒除湿、消肿散结等功效。灸法的功能及特点灸法治疗主要有以下几种功能。1.调和阴阳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灸法有泻其有余、补其不足的作用,以达到调和阴阳的目的。在治疗疾病或保健强身方面均有良好的效果。2.温经通脉,驱寒除湿灸料性味辛温,如艾叶,点燃后,热力载药性透穿肌肤之内,直达深层,温气行血,驱寒燥湿。因此,灸法具有很好的温经通络、调理气血、宣痹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各种风寒湿所致的痹证、痛证。3.行气活血,消瘀散结滞气见温则散,寒凝、血瘀见温则化。灸法的温热辛窜可使气血协调,营卫和畅,血脉和利而收行气活血、消瘀散结之功。用于治疗各种因跌打或经络阻滞造成的气滞血瘀证。4.回阳固脱,复脉救急艾灸自古以来用于急救,为历代医家推崇。《伤寒论》云:“下利手足厥逆,无脉者,灸之。”临床上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虚脱、休克的危急证候,能够起到回阳救逆的功效。5.升阳化气补中灸法可以推动人体内的气血运行,有利于脾肾等脏腑功能的恢复,从而促使气、血、津、精的再生,在治疗脾胃虚弱消化功能不良,虚劳、血虚、阳痿、早泄、子宫脱垂等虚损陷下性疾病方面,疗效确实。6.降逆下气施灸不仅可使身体陷下的中气提升,亦可平降人体上冲之气,如胃气上逆造成的打嗝儿,肝阳上亢所致的高血压、头痛等均可用灸法治疗。7.预防疾病,强身益寿我们的祖先非常重视防病于未然,尤以艾灸防病为重,《千金要方》说:“凡入吴蜀之地游宦,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疬瘟疟毒气不能着人也。"无病时自灸,不仅可以预防疾病,更可使精力充沛,抗衰老。(二)特点灸法以艾灸为主,是因艾叶具有其他材料无可比拟的优点。·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作出大小形态不同的施灸材料,并可以根据病情加入其他中药以提高疗效,操作方便。·易于燃烧,热力与辛温的性味使其能穿透皮肤,直达深部。·疗效卓著,对于各种急慢性病证及日常保健均有较好效果,适用范围广。·艾叶全国各地均有出产,价格低廉。  常用灸法及其特点灸法的种类很多,主要分为艾灸与非艾灸。(一)艾灸1.艾炷灸将质地纯净的艾绒放在平板之上,用拇指、食指、中指边捏边旋转,把艾绒捏紧成规格大小不同的圆锥形艾炷。可分为大、中、小三种规格,每燃烧一个艾炷称为一壮,艾炷灸主要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1)直接灸 将艾炷直接放在施灸部位的皮肤上,为防止其倾倒,可以事先在施灸皮肤上轻抹上一点凡士林、烫伤膏、蒜汁或粥汤等黏附剂,此法用于所有直接灸。直接灸分为无瘢痕灸和瘢痕灸两种。 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灸,用中、小艾炷施灸,将艾炷放置于皮肤上之后,在艾炷的上部尖端点燃,当患者开始感觉灼烫时,立即用镊子将艾炷移走,换下一炷。1个艾炷为1壮,一般灸3~7壮,以局部皮肤充血、红晕为度。施灸后少部分可见水泡,但不形成灸疮。若出现水泡,水泡较小者可不必处理待其自行吸收,较大者可用消毒针具将其刺破引流液体,再涂上龙胆紫或烫伤膏即可。其特点是对皮肤损伤小,疗效较好,适用于慢性虚寒性疾病,如阳痿、哮喘、眩晕、慢性腹泻、风寒湿痹和皮肤疣等。瘢痕灸:又称化脓灸,大、中、小艾炷皆可使用,固定艾炷后,从上部尖端点燃,当烧近皮肤时有强烈的灼痛感,施灸者可用手在穴位周围拍打以减轻疼痛。待艾炷燃尽后,除去灰烬,若要换下一炷,须先再涂1次黏附剂,1个艾炷为1壮,可根据病情选择壮数。施灸完毕后施灸部位往往被烧破,呈焦黑色,可用一般消毒药膏贴于创面,大约1周可化脓。化脓时每天换药膏1次,灸疮45天左右愈合,留有瘢痕。适用于治疗慢性胃肠病、瘰病、哮喘、预防中风等,此法效果佳,但因遗留瘢痕,灸前应有思想准备。(2)间接隔物灸 将一层药片(单方、复方均可)放置于艾炷与皮肤之间,施灸时可以同时发挥艾灸与药物的功效。现介绍几种临床上常用的隔物灸。 隔姜灸:把生姜切成直径3厘米左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在中间用针穿刺10个以上的小孔,上面放置中或大的艾炷,然后再将姜片放置在施灸的皮肤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后,换新艾炷再灸,若姜片烧焦也可更换。一般灸5~10壮,以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在施灸过程中若患者感觉灼热难忍时,可将姜片向上稍提起,或缓慢地移动姜片。隔姜灸的应用很广泛,适用于一切虚寒病证,对咳嗽、呕吐、腹痛、泄泻、遗精、阳痿、早泄、不孕不育、风寒湿痹、痿证和痛经等证均有较好疗效。隔蒜灸:用新鲜的大蒜头(独头紫皮蒜最好)切取厚约0.3~0.5厘米的薄片,或将蒜捣成泥制成蒜饼,用针在中间扎出几个小孔,上面放置中或大的艾炷,然后再将蒜饼放置在施灸的皮肤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后,换新艾炷再灸,每灸4~5壮换一次蒜片。一般灸5~7壮。因大蒜对皮肤有刺激性,灸后容易起泡,若要避免起泡,可将蒜片向上稍提起,或缓慢移动蒜片。此法多用于治疗急性乳腺炎、瘰疠、牛皮癣、神经性皮炎、关节炎、腹中积块及溃破的疮疡等。隔盐灸:此法用于脐部(神阙穴),患者取仰卧位,将纯净的食盐填于脐部(气温较低时,可将食盐稍微炒温),使之填平脐窝,上置大艾炷,点燃后待患者感到灼热时更换艾炷,一般灸3~9壮。此法有回阳救逆、复脉固脱之功,危急之时应连续施灸,不计壮数,直至患者神志及体温恢复。 临床上用于治疗虚脱昏迷、泄泻、腹痛、癃闭、尿潴留、低血压、中暑等。隔葱灸:取适量的葱白捣烂如泥,平敷在肚脐周围,厚约0.2~0.3厘米,葱泥上放置数个大艾炷同时点燃施灸,以脐内感温热舒适不觉灼痛为度。葱白性味辛温,有发汗解表、散寒通阳的功效。隔葱灸主要用于治疗虚脱、肠胀气、阴寒腹痛等。隔物灸除采用以上四种材料外,还可辨证选用豆豉、胡椒、韭菜、面粉、硫磺、黄土等材料,或用中药打粉加入其中制成药饼,作为隔物灸的药片。2.艾条灸艾条灸是用纸包裹艾绒卷成圆筒形的艾卷,一端点燃,在穴位或患处施灸的疗法。其操作简便,适应证广泛。主要采用两种艾条,一种是纯艾绒卷制成的清艾条,另一种是在艾绒中掺入药粉的药艾条,两种艾条的操作方法一致。艾条灸法的操作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温和灸:将艾条一端点燃,靠近施灸穴位的皮肤约2~3厘米左右,以患者感到温热舒适为宜,施灸时固定不移直至皮肤出现红晕即可,灸10~15分钟,期间应及时抖去艾灰。为保持固定,减轻施灸者的疲劳,施灸者可将拇指、食指、中指持艾条,小指与手掌相连的外侧放于施灸穴位附近的皮肤上,作为支撑,每次灸3~5穴。温和灸为补法。回旋灸:又称“熨热灸”,将艾条一端点燃,与施灸穴位的皮肤距离约2厘米左右,平行来回进行回旋施灸(动作如熨烫衣服),灸10~15分钟,期间应及时抖去艾灰,回旋灸为泻法。 雀啄灸:点燃艾条一端,对准施灸的部位,如小鸟啄食一样,以一起一落忽远忽近的方式进行施灸,每次落下艾条时与皮肤之间的距离为1~2厘米,以阵阵瞬间的灼热感为好,灸5~15分钟,期间应及时抖去艾灰,皮肤红晕为度,每次灸3~5穴。雀啄灸为泻法。实按灸:多采用药艾条,在施灸部位上覆盖上5~7层棉纸或棉布,点燃艾条,待其烧旺后将点燃的一端紧按在穴位上,稍留1~2秒钟,每穴按5~10下,至皮肤红晕为度。若艾火熄灭,可再重新点燃。实按灸为补法。 艾灸具有健脾和胃,温经散寒,补益气血等功效,调理脾胃效果是非常好的,可以补阳气,提高自己的防御力以及人体自我修复能力。   建议艾灸穴位:中脘、胃俞、神阙、足三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