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路志正:芒种湿重如何防

 循天园 2023-06-08 发布于广东

芒种时节,太阳到达黄经75度,进入到干支历的“午月”,也就是俗称的“马月”。至此时节,天地之间的纯阳正气趋于盛极,所以天气变得炎热。中国的江南地区进入到梅雨季节,华南地区处于“龙舟水”时节,即使是北方,降水量也会有明显的增加,出现闷热的高温天气。

国医大师路志正认为,芒种时节气温逐渐升高、降水量增大,因而自然界中的湿气开始逐渐加重。湿气是自然界中正常的一种气候,是万物生长的必要条件。然而湿气太过,超过人体适应的范围则有可能变为湿邪而引发各种疾病。

中医学认为,“湿邪”为阴邪,易伤阳气,易从寒化水,其性趋下,重滞黏腻。所以湿邪致病可以表现为气机受阻,而出现胸闷,肠胃不适,头身困重,四肢酸楚、重着,语声重浊,口黏,舌苔厚腻,面垢,多眵,大便溏薄或黏滞不爽,小便混浊;女性可见带下清稀、黄浊、腥臭;湿邪浸淫皮肤还可导致湿疹、疮疡等病症。与风、寒、暑、火、燥邪相比,湿邪为病具有较强的隐匿性,发病缓慢,初起病变轻浅,且不易被发觉,等到被重视的时候则往往是病时已久,甚至于波及多个脏腑,导致病机复杂,难以辨识。湿性的黏滞不仅使它变化较为缓慢,病程也多迁延,缠绵难愈。湿邪有如水汽,具有弥散的特性,因而可以遍布人体四肢内外,且常兼挟各种病症。故路志正说:“百病皆由湿作祟”。

人们往往会觉得水系发达的南方多湿,但路志正指出,不仅南方如此,北方亦多湿。湿病有表里、寒热、虚实之分。外感湿邪常易导致人体出现风湿感冒、湿温、痹证、湿疮、湿癣等多种疾病,内湿为病则变生各种疑难杂症,且北方内湿病证尤为突出。故路志正强调,芒种以后要谨慎养护身体,以防止湿邪导致湿病的发生或加重。

防湿病,分内外

路志正认为,湿邪的发生可以分为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

外因是指自然界湿气太盛导致的湿邪。湿邪发病多在长夏时节,有着较强的时间性,然而预防湿病却须提前。芒种之时起,自然界中的湿气已经逐渐增加,此时就要注意防潮湿。一方面,自然界或外界环境的空气湿度大;另一方面,湿热的环境让人易出汗。因此,首先要避免冒雨涉水,减少在潮湿环境下长久地居留,主动地去改善外部环境。如使用电器的抽湿功能,衣服一定要晾晒干燥再穿。其次,无论是劳作之后,还是因为天气热而出汗,一定要及时地将身上的汗擦干,并尽快更换湿衣,以免湿邪侵犯。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素有风湿性关节炎的人来说,即使是夏季也要注意不要因为天气热而疏于对风、寒、湿邪的防范。另外,外湿还可造成“心痹”的发生,即风湿性心脏病。尤其是年轻人,要少喝冷饮,勿贪空调,谨慎穿着,勿穿得过少,或露脚踝、膝盖等处。

相对的,由内因导致的湿邪的预防则要更加复杂。饮食劳倦、情志嗜好等均可导致脾阳损伤,运化失常而生湿。此外,体质因素以及痰饮、血瘀等病理产物都是湿邪为病的诱因。因此,从芒种起就要从内、外两个方面谨慎预防湿邪,才能保证后面长夏之时不为湿邪所困。

节饮食,慎寒凉

路志正认为,脾居中焦,可以生养气血,滋养五脏,生长肌肉,束利机关,通利五窍,滋养脉络。所以他调治百病皆重脾胃,湿病亦然。

俗话说“病从口入”。饮食不节,饥饱失常,过食肥甘厚味都会损伤脾胃,也是湿病的主要病因。芒种时节,天气炎热,人们出汗较多,饮水量较大,相对的胃液被稀释,所以有一些人会出现没有食欲的问题;还有一些人则因白日延长,日常活动增加,尤其是户外工作的人,体力消耗增加,则会胃口大开。因此,在芒种时节更应该注意定时定量饮食,饭前不宜大量饮水,吃饭不宜过饱,须清淡饮食。此外,还需注意的是,吃东西不能太快和过食生冷。吃东西太快,会导致咀嚼不够充分,并因进食太快而吃更多的食物,摄入太多,增加脾胃负担,易成食积。

路志正认为,苦味的食物一般具有清热解暑、泻火养阴、入心脾胃经的特点,芒种之时适当地吃一些苦瓜、莲子、芥蓝、生菜等食物对人的身体较为有益。当然清淡饮食也不是只能吃素,像鸭肉就有滋阴养胃、健脾补虚、利湿的功效;鲤鱼、鲫鱼可以健脾和胃、利水下气;泥鳅可以补益脾肾、利水解毒,也是芒种时期不错的食补佳品。西瓜、绿豆汤、茶等可以降温消暑,但要注意不可过于贪凉,对于冰镇的食物和茶饮,一定要慎重,切不可嗜冷茶、冰激凌等。因为快速大量进食这些寒凉的食物会损伤脾胃之阳,进而导致湿邪的产生。另外,饮酒过多会助湿生痰,要谨慎对待。

此外,暑夏之季也不能忽略风、寒之邪夹杂湿邪致病。路志正提到,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他在去泰国交流时就发现,虽然泰国的气温很高,但是由于喜空调、冷饮等生活方式的影响,当地人体内湿邪普遍较盛,皆因脾阳受损。故芒种之时,虽然外界气温升高,但是如果长期处于空调房间,或风扇、穿堂风直吹的环境时,还是有可能感受风邪、寒邪。因此,降低室内外的温差、适当地调适衣着、谨慎地避免虚邪贼风的侵袭对于体虚或是素体湿盛的人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护正气,调升降

路志正指出,防治湿病的关键就是要顾护正气、调畅气机。正如《素问·刺法论》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湿邪为病最重要的原因是正气御邪不力。路志正认为,脾胃作为后天之本,是人身元气的主要来源。胃受纳腐熟水谷,脾则助其化生精微物质。若脾运化功能失常,则人体气血化生乏源,正气自然不足。再者,脾胃处中焦,脾主升,胃主降,是一身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功能正常,则心肺之阳得以下降,肝肾之阴得以上升,从而达到阴阳平和的状态,水湿也就不会停聚。

内湿未形成时,要益气健脾,以助运化水湿,可以进食黄芪薏米粥;若内湿已成,困阻脾胃,则可以生薏仁30克,或苍术、白术各15克,泡水煮粥早晚佐餐。

路志正认为,湿邪的治疗重在运转气机,一旦湿邪已成,无论是湿热、寒湿、风湿,都可以在方中佐一两味宣降肺气、化浊醒脾之品。如杏仁、桔梗、苏梗、藿梗、荷梗、藿香、佩兰、白蔻仁、枳壳等中药,均可起到宣肺气、醒脾气、畅三焦的作用。

路志正强调,若水湿停聚中焦,虽有脾胃之分,也要脾胃同调。如湿困脾,则化脾湿的同时要佐以砂仁、陈皮、枳壳、香橼皮等开胃之品;若胃湿为主,则可配以佩兰、藿香、白蔻仁、薏苡仁、茯苓等以助运脾气。脾胃同调,相得益彰,体现了中医治未病之“先安其未受邪之地”的特点。

怡情志,调脏腑

中国自古认为精神活动对于人体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传统的养生家往往提倡养生要“形神共济”。中国古人总结人的情志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也就是七情。人的情志活动是脏腑功能的表现,反过来也会影响脏腑功能。

中医认为五脏之中肺、脾、肾与人体的水液代谢功能关系最为密切。过度悲忧就会伤肺,惊恐太过则会伤肾,思虑太过则伤脾,都会破坏水液的代谢与调节功能,易助湿生痰饮。肝虽然不直接参加水液的代谢,但是肝脏主条达气机,若过怒伤肝,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导致肝横犯脾,也会影响水谷精微物质的吸收与输布,成为湿邪产生的因素。

相对于悲忧、思、惊恐与怒这些负面情绪,“喜”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正向的情绪。喜悦有益于心发挥主血脉的功能,但是太过会导致心气耗散,出现血运失常,同样会造成水湿内停。总体来说,任何情绪的过度都可能会造成脏腑功能的异常,影响水液代谢形成湿邪。心为五脏之主,应夏,故夏季人应当如“所爱在外”,但又不能放任情绪过度亢进,才能使心神得以养护,从而五脏六腑调和,功能正常。

须祛湿,勿伤阴

路志正认为,湿邪为害在人体分布广泛,故而祛湿之法不一。若湿邪在表,可见一身尽痛,宜用汗法宣散祛湿,以微微似汗出为度,切不要大汗淋漓;若见水肿者,可用麻黄、桂枝、紫苏叶、生姜煎水趁热熏洗,得微汗。若湿邪在里,宜运脾祛湿。若湿邪位于上焦者,而见胸膈痞满、心悸等症,宜用芳香化浊的中药,如浮萍、杏仁、苏叶、桔梗、麻黄等;若湿邪偏于中焦,而见脘痞腹胀,食后为甚等症,宜用益气化湿之法,常用人参、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并可配苦温燥湿之品。若湿在下焦,常见水肿、黄疸、淋症、癃闭等症,宜淡渗利湿,可选用茯苓、泽泻、薏苡仁、猪苓等。

由于湿为阴邪,故祛湿药以温燥之品为多,不可长期或过用大辛大热之品,以免过燥伤阴。尤其是暑夏之时,湿邪易与热邪搏结,应以苦寒清热燥湿之品,但不可用大苦大寒之品,以防湿邪凝滞不化,或化燥伤阴。因此,在祛湿之时也要顾护阴津,以免湿邪未去,阴液又伤。

居有常,勤锻炼

路志正指出,夏季为阳气上升之时,中医学天人相应的理论倡导,此时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保养阳气。古人虽然说此时宜“夜卧早起”,但这是根据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而言的,对于压力大、睡眠少的现代人来说,起居有常,睡眠时间保持8小时左右,以及睡子午觉才是有益于健康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动而生阳”,故勤锻炼可以促进阳气的升发。路志正认为,锻炼的方法要因人而异,无论是打球、长跑还是广播操、散步、游泳、打拳都可以起到增强体质的作用,选择适合自己身体状况的方式即可。另外还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运动要持之以恒,应设定一个可达到且容易长时间坚持的合理目标;二是运动时要保持良好心态,不攀比、不过力、不过劳,以微微汗出为度。

巧用穴,纳化常

按摩、艾灸相应的穴位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保健祛病的作用。如中脘穴可以健脾化湿,促进消化;足三里穴可以生发胃气,燥化脾湿;公孙穴可以健脾化湿,和胃止痛。日常生活中以点按、熏灸的方法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达到健脾祛湿的保健效果。

如果湿邪较重,已成疾患,也可以针对不同的病情施用相应的方法。夏季腹泻较为常见。如针对寒湿伤脾或脾肾阳虚型腹泻,可施用捏脊法,同时重提脾俞、肾俞、大肠俞等穴;也可以按揉神阙、关元,或配合艾灸天枢、关元、足三里等穴;或是把吴茱萸、胡椒、艾叶炒热敷于命门和神阙两穴,以温阳止泻。若因脾肺虚弱而出现下肢浮肿,按之凹陷不起,伴有脘腹胀满、便溏等症,可以艾灸脾俞、肾俞、气海、水道、足三里、命门等穴。但要注意对于湿热导致的病证要慎用灸法,以免加湿热交蒸,加重病情,变生他症。

路志正重视以脾胃为中心调五脏六腑来防治百病,并提出十八字诀——“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他认为,养生长寿的关键在于顺应自然规律和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与心态,这是一个持续的需要毅力的过程,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高超智慧。(张伯礼 毛国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