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Heyman03otqb6i 2023-06-08 发布于江苏

01

每年高考,都有一个有趣的现象,第一场考语文下了,作文题流布社会,全社会都喧嚣不堪,是人不是人,张三李四王二麻子,人人都可以对作文题目说三道四,指手画脚。

也难怪,母语嘛!我不会写还不会说?

等到第二场数学场下来,全社会鸦雀无声。为嘛?真能讨论数学的不多。

试想一下,什么时候高考数学一散场,满大街各级路口,各个街头,公园里各个角落,全社会每个家庭,公司里每个茶水间,每个会议室,都有人聚在一起,讨论某个数学题,一旦真是这个情景,那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一定是和我们现在有很大不同。

就像当年的古希腊,街头一帮人在争论三角函数,转过一个街头,又看到一帮人在拿草棍比划,原来他们在讨论怎么测算日影。

想想真是令人神往。

哪像我们现在,满大街傻逼。

02

昨天看到@张佳玮 微博上的一段文字,觉得很有道理。

作为曾经的高中语文老师,我当年也感受到语文教育的桎梏,觉得现在的语文教育,太不注重个性,扼杀人才。

但考试和教育不一样。教育要突出个性,但考试是为了甄别出差异来。尤其是高考,是选拔,把好的选出来,也把不好的选出来。

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但高考在当今的中国,是相对最公平的选拔方式。

没办法,谁让你投胎到东亚内卷最厉害的国家呢?

没有高考,桂海潮成不了航天科学家,可能还在云南大山里放猪。

没有高考,山东诸城巴山村里少年马建国可能继承他爹爹的手艺当乡村木匠,为村里的姑娘出嫁打梳妆匣子。

昨天有人留言,说用特例个例来验证普遍性的,都是傻逼。

唉!我们都是傻逼。

图片

03

认真想起来,我当年第一次带高山毕业班指导高考,居然瞎猫碰见死老鼠,押准了当年的作文题。

当时,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有话说,我经常选一些所谓的时文,用蜡纸刻写油印,发给学生,有些文章,还在阅读课上领着学生欣赏分享。

有一次,在《中学生阅读》还是《人民日报》上,我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这样两头辩的文章,觉得不错,就油印了发给学生,全年级。我还在我教的两个班里都做了分析。

有的老师,没当回事儿,发给学生了事。

结果,当年高考,作文题赫然就是《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任选其一,写一篇议论文。

很多学生,一下考场,就冲过来:

张老师,你忒厉害了,押准作文题了!

当然,也有学生一头雾水:押准作文题了?我怎么不知道!

天知道你怎么不知道?

这是我大学毕业工作第二年的事情。

我大学毕业第一年,在没有带过高一的情况下,就带高二,然后第二年就带高三毕业班,第一次就误打误撞碰到了当年的高考作文题。

那一年,我教的两个班,考取了两个北大一个清华。

我一直觉得,这件事值得我吹一辈子牛逼。

04

八戒说他当年参加完高考回到家,和他爸爸马木匠坐在农家院子里聊天。

马木匠问作文题是啥,八戒说是《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马木匠问儿子怎么写的,八戒说他写的是歌星成方圆。

马木匠叹了一口气,说,儿砸,你写的不对啊,这是咱们家祖传的手艺,你应该写怎么当木匠才对啊!

然后,高考成绩下来,八戒被录取到畜牧学院动物饲料系。

他心目中的女神,考取了南开大学医学院。

再过来十几年,女神成了医学院博士生导师,八戒成了可耻的青岛马家湾首富。

时代风云变幻,人生载浮载沉。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