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乌梁素海 不可忘却的记忆

 新用户62676dui 2023-06-08 发布于内蒙古

乌梁素海是一个有历史的地方。水从哪里来,流到哪里去?乌梁素海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她经历了哪些泪眼朦胧的委屈?乌梁素海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她担当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她的未来对我们有着怎样的影响?分享乌梁素海的神奇与美妙,保护她的特色环境,有着不可替代的生态意义。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几簸自天涯”乌梁素海是黄河母亲的女儿,清澈是她魅力自信的品质,浩淼是她楚楚动人的风采。她每一天的波光粼粼,就是我们的福祉,就是我们享用不尽的自然财富。保护她,就是保护了历史,保护了未来。天蓝水清不是梦。

乌梁素海将见证我们的努力!

乌梁素海的前世今生

她与沙漠虽远尤近,她与黄河血脉相连。她与草原千丝万缕,她与树木前世有缘。她和大山遥相呼应,她和蓝天互映互衬。她和人类相濡以沫,她和历史默默诉说。

乌梁素海的形成

●河套地区属干旱半干旱区,降水相对较少。

●秦汉到明朝末年,黄河流入河套平原,分南北两河,南河为次河道,北河(现总排干沟)为主河道。那时,乌梁素海还是辽阔的草原。

●花絮:乌梁素海和天德军城史料记载,1000多年前的隋唐时代,乌梁素海还是一片草原。先有隋朝设大同城,后有唐朝设天德军城。目的都是以城为塞,遏住今包头市以西的昆都仑河谷,防止突厥兵马通过河谷,威胁中原安全。天德军城于公元755年建成,并安排军队驻守,唐玄宗赐名大安军,后改名为天德军。天德军一直驻在北城,直到唐朝末。五代初期为辽国占领并被废弃。1931年后,乌拉山、狼山的山洪来势凶猛,乌梁素海水面不断扩大,隋代大同城和唐代天德军城,因洪水被淹没在乌梁素海下。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清朝初年,乌兰布和沙漠的流沙通过贺兰山和阴山之间的缺口长年侵入,加上狼山山洪频发,携带大量山石在山前南麓堆积和扩展,北河主河道不断抬高。

●道光三十年(1850年),北河上游河床被泥沙淤塞断流,黄河主流流向南河,形成引黄灌溉的地形条件。在乌拉山西部段冲出大片洼地,形成两个积水洼,分别是“大巴儿洞”与“海壕”。两处水洼地原本长满红柳,时称乌梁素海,意为“红柳湖”。

●花絮:北河南移,这算不算无奈的选择?乌拉山下聚水为海,这是不是又一个奇迹?灌区开发接踵来,连年大水终成“海”

●1876年,大批“走西口”农民由中原迁入河套平原开荒,“大巴儿洞”和“海壕”两处水洼占水利之势,适宜耕种,周边人口逐年增多。  

●1930年,乌梁素海地区大旱,颗粒无收,有人掘开拦河坝,致使河水凶猛下泄。淹没乌梁南、北隆太、红卯图等几个村子。乌梁素海真正成了一个海子。  ●1931年之后,黄河水大,乌加河河坝到处决口。同时,河套灌区不断向乌梁素海泄水,水面不断扩大。湖区良田和屋舍全部被淹没,湖堤决口频繁,形成“水来人走、水退人回”的局面。

●1949年,乌梁素海水域南北长达60千米、东西宽达25千米,水面扩大到近800平方公里。这是乌梁素海历史上的最大面积,相当于南京市的城区面积。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前,乌梁素海每年产鱼都在500多万公斤以上,光是黄河鲤鱼就占到一半还多。

●《夸河套》歌词选

乌梁素海的芦苇一眼望不到边金黄金黄的大鲤鱼惊动了呼市包头临河陕坝海勃湾乌达石嘴山宁夏十个轮轮大卡车一趟一趟地拉  

乌梁素海流域的大生态定位

●乌梁素海流域位于黄河几字弯顶端,是两屏三带西沙东移主通道,是北方防沙带阻断乌兰布和沙漠与库布其沙漠连通的重要关口,是黄河最北端森林、草原、湿地三位一体生态大屏障的重要组成。

●在普遍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的巴彦淖尔,乌梁素海附近的乌拉山年降水量最高可达350毫米,而大桦背更是树木葱郁。究其原因,是乌梁素海的存在形成了这一带的小气候。乌梁素海每年向大气补水3.6亿立方米,同时入渗地下水,补水0.66亿立方米,使得周边气候湿润、降水量大。  

不难想象,如果失去乌梁素海,巴彦淖尔将加速荒漠化,形成新的沙尘暴策源地。●乌梁素海是黄河生态安全的“自然之肾”●乌梁素海是黄河最大的功能性草原湿地,关系黄河中下游流域水质和水生态安全的“重点区域”,与黄河自然连通,河湖相依,是黄河的天然屏障。

●乌梁素海流域是“山水林田湖草沙”齐聚的生命共同体

●阴山、黄河、乌拉山森林公园、河套平原、乌拉特草原、乌兰布和沙漠等所含生态要素与乌梁素海流域共融共生。

●乌梁素海流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乌梁素海的每一圈涟漪,都牵动着一方生态的脉搏。

水润河套塞上江南

●乌梁素海流域的发展历程,汇集了河套人民智慧水利的实践,是一部战天斗地的征服史。河套人民在资源短缺、施工条件落后的情况下,以锹挖肩担的粗放方式,先后完成四次大规模水利建设,在“乌加河—乌梁素海—黄河”之间,奇迹般地建成了总长度6.5万公里的“一首制”自流灌排渠系,形成了一个完整水系。

●总干渠1959年开工,1961年初步成型,1967年全线竣工。出动民工2.3万多名,历时十年之久,全长230公里。因与黄河并行,得名“二黄河”。总干渠开挖以来,河套灌区灌溉面积由290万亩发展到目前逾千万亩,灌区多年平均粮食年产量稳定在60亿斤以上,油料60万吨,成为国家、自治区重要的粮油及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总干渠使河套灌区实现了有计划的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科学用水;实现了旱涝保丰收的目标。

●总排干总排干的前身是黄河故道乌加河,是灌区排泄灌溉余水、山洪水、地下水的天然通道。由于多年来分段堵水灌溉,逐渐淤高,退水不畅,土壤盐碱化现象严重。1975年秋冬和1976年春,15万河套人民大干苦干100天,对总排干进行了全线疏通清淤,全长257公里。

●花絮“南靠黄河北靠山,七拐八弯尽碱滩,井水自带三分盐,蒸饼赛过耐火砖”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河套北部沿山地区农民的生活状态。

●总排干沟开挖运行之后,灌区土地盐碱含量下降,一些原本白花花的重度盐碱地,成为亩满苗全的好地,灌区三分之一的农田成为稳产高产田。

●河套灌区水利建设的历程,是一部河套人民的奋斗史、创业史和发展史,也是河套人民奋力奔向小康的幸福史。她和当年河南林县人民开挖红旗渠的壮举一样,永远载入河套人民科学治水的史册。

●河套自流灌排渠与自然孕育的乌梁素海共同形成了今天的乌梁素海流域。“敢想敢干,苦干实干,干成干好”总干精神,是将乌梁素海流域打造成北方绿色安全屏障的不竭动力。

●花絮题灵羊图(明.谢常)塞上春深草初绿,黄河套边堪放牧。何来羌羚携乳畜,旁有韩卢将搏逐。

●2004年6月26日,乌拉特前旗黄河河段突发水污染事件,乌梁素海严重污染问题浮出水面,引起国家有关部门和社会高度关注,国内很多主流媒体对乌梁素海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跟踪采访报道。

●2007年7月,国家环保总局对该乌梁素海区域实施了3个月流域限批,暂停除污染防治和循环经济类以外所有建设项目的环境审批,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整改措施。

●2008年,乌梁素海湖区一度暴发大面积“黄藻”,水质徘徊在劣五类。一场环境治理的保卫战,也就此打响。

●2009年以来,巴彦淖尔市先后实施完成乌梁素海生态补水,点源、面源和内源治理等工程20多项,投资约32亿元。

●谁曾知道,捧出乌梁素海的每一掬水,里面有多少苦涩的眼泪。

守护之路

●多年来,国家和自治区有关领导多次到巴彦淖尔考察指导工作,要求坚定不移走好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2017年5月,巴彦淖尔市正式启动争取第三批国家山水林田湖草修复试点工程项目。

保护治理效果

●“十三五”期间,通过点源污染、面源污染的综合治理,COD入湖量削减至24721.68吨/年,满足了入湖COD水环境容量的需求,乌梁素海水质明显改善,完成了《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要求的“2020年湖心区断面水质达到V类标准”的考核目标。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逐步改善,2020年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48.44,由过去的轻度富营养状态改善为中营养状态,总体呈现逐步改善态势。乌梁素海流域丰富的生物资源

●阳春三月冰自开,天鹅飞起鸿雁来

●乌梁素海湿地1998年被批准晋升为自治区级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由于地处国际八大候鸟迁徙通道东亚—澳大利西亚和中亚—印度交叉的重要节点,是全球著名的野生鸟类繁殖地和迁徙停歇地。

●目前,湖区内有260多种400——600万只,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1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46种。疣鼻天鹅数量达600余只,每年约有20万只野生鸟类来保护区栖息繁衍,过境鸟类数量达60万只。

●花絮乌梁素海是我国最大的疣鼻天鹅繁殖地,2001年,中央电视台2套连续播出了在乌梁素海跟踪拍摄的天鹅从破壳诞生到振翅高飞的生长过程,揭示了天鹅的生活习性和生存奥秘,在国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乌梁素海接纳了河套地区90%以上的农田排水,经过湖泊的生物生化作用后,排入黄河,客观上起到改善水质、调控水量、控制河套地区盐碱化等关键作用,减少了农业排水对黄河水质的直接影响。

●花絮乌梁素海雨霏霏(金启孮)

抛却无端理钓矶,乌梁素海雨霏霏。

闲看燕子拂船飞,近水渔乡堪入画,

远天云破又横霓,苇梢凉气扑人衣。

产业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是根本上解决乌梁素海流域生态问题的破解之策。巴彦淖尔市立足独特资源禀赋,把建设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输出基地作为治理和保护目标,推动乌梁素海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走上更加完善、更加深入、更加循环、更加持续的良好发展道路。

美丽河湖带动企业促进旅游

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巴彦淖尔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核心区现有高新技术企业10家,引领形成以各龙头企业为代表的肉羊、小麦、向日葵、生物育种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产值达105亿元,带动了区域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和生态旅游、农家乐等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生态、经济价值提升,逐步构建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新型绿色产业发展格局,打造美丽河湖新画卷。

●花絮乌梁素海休闲游(郭世昌)

霞裙雾带浪为花,苇院蒲城鸟护家。

飞水飘歌风送去,归舟笑月话鱼鸭。

●碧水清波鸟喜鱼欢再现靓丽湖阔数千里,湖光摇碧山。经过多年生态治理与修复,乌梁素海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明显。如今的乌梁素海水碧波清,芦苇摇曳,鱼鸟成群。目前已完成乌兰布和沙漠综合治理面积4万余亩,有效遏制了沙漠东侵,阻挡了泥沙流入黄河侵蚀河套平原;受损山体得到修复,矿山地形地貌景观恢复了60%以上;乌梁素海湖区水质整体达到Ⅴ类,局部优于Ⅴ类,栖息鸟类的物种和数量明显增多。

●花絮秋游乌梁素海(佚名)

细雨轻风荡翠微,岸边玉米掩朝辉。

千丝绿藻遮河鲤,百种鱼虾逗雁追。

游艇起锚人和唱,马达声响鸟齐飞。

山清水秀风光好,痴醉迷人忘返归。

成效综述 

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的实施将推动乌梁素海流域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使得乌梁素海流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显著增强,稳定改善乌梁素海流域水环境质量,有力保护黄河流域中下游的水生态安全,实现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塞外明珠”正逐渐恢复昔日光彩,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是一首古人描述西湖的诗词。而乌梁素海相当于50个杭州西湖的面积,我们必将会有比西湖更美丽的诗篇。未来可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