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象列仙全传》《太平广记》神仙(14)

 zqbxi 2023-06-08 发布于江西

《有象列仙全传》明朝版画200多幅,附神仙故事(14):裴航为云英捣药“神仙姻缘”、轩辕集、麻衣仙姑

裴航为云英捣药“神仙姻缘”、轩辕集、麻衣仙姑、汪台符等

有象列仙全传.九卷.明.王世贞辑次.明万历时期汪云鹏校刊本_页面_241

裴航

文字出自《太平广记》卷第五十 神仙五十

【白话译文】

唐朝长庆年间,有个秀才叫裴航,因科举考试不中到鄂渚去漫游,拜访故旧友人崔相国。恰值崔相国赠给他二十万钱,要长途携带回到京城,因而雇大船载到湘汉。

同船有一个樊夫人,乃是国色天香的美人。言词问答交接,隔着帷帐仍觉亲近融洽。裴航虽感亲切,但没有办法通达心意与她会面。于是他就贿赂樊夫人的侍妾袅烟,求她送达一首诗:“同为胡越犹怀想,况遇天仙隔锦屏。倘若玉京朝会去,愿随鸾鹤入青云。”诗送去之后,很久没有得到答复,裴航多次讯问袅烟,袅烟说:“娘子看了诗如同没看,怎么办?”

裴航没有办法,于是在道途中搜求名酝珍果去送给她。樊夫人这才派袅烟去召裴航相见。到帐帷之后,觉得玉莹光寒,花明丽景,樊夫人乌云似的鬟鬓低垂,修眉如新月淡扫,其举止就是烟霞以外的仙人,怎肯与尘俗之人为偶?

裴航再拜行礼,呆愣很久。樊夫人说:“我有丈夫在汉南,将要弃官而幽居深山,召我去一次诀别罢了。深以担扰为哀,担心不能按期赶到,哪里还有心情留意顾盼他人呢?确实不能这样。只不过喜与郎君同舟共济,不要把谐谑之意放在心上。”裴航说:“不敢。”

在那里喝了酒就回来了,知道樊夫人操守如冰霜,不可冒昧相求。后来,樊夫人让袅烟拿一首诗送给裴航,诗中说:“一饮琼浆百感生,玄霜捣尽见云英。蓝桥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岖上玉清。”

裴航看了这首诗,空怀感愧而已,然而也不能把诗中的旨趣全部理解透彻。后来更没有重新见面,只是让袅烟表达寒暄而已。

于是抵达襄汉,樊夫人与使婢带着妆奁,没有和裴航告辞就走了,没人能知道她到哪里去。裴航到处寻访她,可是樊夫人隐迹匿形,意无踪影。裴航也就整治行装回京。

经过蓝桥驿附近,因为口渴得很,就下道找水喝。看见三四间茅屋,低而又狭窄,有个老妇人在纺麻苎。裴航给她作揖讨浆水,老妇人吆喝说:“云英,擎一瓯浆水来,郎君要喝。”裴航对这句话很惊讶,回想起樊夫人诗中有云英的句子,深感自己不能领会。

不一会儿,在苇箔的下面伸出一双白玉般的手,捧着一个瓷瓯。裴航接过来喝水,觉得是真正的玉液,只觉得异香浓郁,透到门外。于是还回了瓷瓯,突然揭开苇箔,看见一个女子,象露珠裹着的红玉,象春风融化了的雪彩,脸胜腻玉,鬓如浓云,娇滴滴地掩面遮身,即使红兰隐于幽谷,也不能和她的美丽芳容相比。

裴航呆了,脚象扎根了似的不能走开。于是他对老妇人说:“我的仆人和马都饿了,希望在此休息,定当重重答谢,望您不要拒绝我们。”老妇人说:“任从郎君自便。”而且就让其仆吃饭喂马。

过了很久,裴航对老妇人说:“刚才看见小娘子,艳丽得使人吃惊,姿容超过当世之人,我所以徘徊不能离去,就是因为希望纳厚礼而娶她,可以吗?”老妇人说:“她已应许嫁给一个人,只是时候没到未能成就罢了。我现在年老多病,只有这个孙女,昨天有个神仙送给我灵丹一刀圭,但必须用玉杵臼捣之一百天,方能吞服,一定能比天老得还晚。您约定娶这个女孩的条件,就是得到玉杵臼,我一定把她给你。其余金帛等物,我没有用它之处。”

有象列仙全传.九卷.明.王世贞辑次.明万历时期汪云鹏校刊本_页面_242

裴航拜谢说:“我愿意以百日为期限。一定带杵臼到来,再不要应许别人。”老妇人说:“就这样吧!”裴航非常遗憾地离去,等到了京城,一点也不把科举的事放在心上,只是到坊曲闹市喧腾的街道去,高声打听那种玉杵臼,竟没有一点影子和回响。有时遇到朋友,好象不认识似的,大家都说他是狂人。

数月余日,偶然遇到一个卖玉的老头说:“最近我接到了虢州药铺卞老的信,说是有玉杵臼要卖掉,郎君恳切寻求到这种程度,我当写信指引你去。”裴航含羞地背负珍重礼物,果然找到了杵臼。卞老说:“除非二百串钱不能得到杵臼。”裴航倾囊而出,加上卖仆人卖马的钱,才凑足那个数目。

于是独自一人步行奔回抵达蓝桥,昔日那个老妇人大笑着说:“有如此讲信用的人吗?我怎能爱惜孙女而不酬谢他的功劳呢?”女郎也微笑着说:“虽然这样,然而还要为我捣药一百天,才能商议婚姻之好。”

老妇人把药从襟带间解下来,裴航就开始捣药,白天干活晚上休息,到晚上老妇人就把药和杵臼收归内室。裴航又听到捣药的声音,就去偷看,看到有个白兔拿着杵臼,雪白的光芒辉映满室,可以照出细毛和芒刺,于是裴航的意志更加坚定。

有象列仙全传.九卷.明.王世贞辑次.明万历时期汪云鹏校刊本_页面_242:裴航(白天为仙女云英捣药,半夜看到有白兔捣药)

就这样日子够了,老妇人拿药吞了,说:“我当进洞去告诉亲戚,为裴郎准备帐帷。”就带着女郎进了山,对裴航说:“你且留在这稍等。”顷刻车马仆隶迎接裴航前去。又看到一个很大的府第一眼望不到头,镶珠的门扉在日光下闪动,里面有帐幄屏帷及珠翠珍玩,没有一件不尽善尽美,超过贵戚之家了。仙童侍女引导裴航入帐完成礼仪之后,裴航向老妇人下拜,感激涕零。

老妇人说:“裴郎本来是清冷裴真人的子孙,业当出世,不当对老妪深谢呀!”到了引见诸宾,多半是神仙中人。

后有一个仙女,梳着鬟鬓穿着霓衣,说是妻子的姐姐。裴航拜完,仙女说:“裴郎不认识我了吗?”裴航说:“从前不是姻亲,想不起来在哪儿拜识。”仙女说:“不记得从鄂渚同船回到襄汉吗?”裴航很惊讶,诚恳地表示了敬意。后来问左右的人,回答说:“这是小娘子的姐姐云翘夫人,仙君刘纲的妻子,已经是真人,担当玉皇大帝的女官。”

【注:即樊夫人,名字是樊云翘,古代著名女神仙,仙迹与传奇很多。】

老妇人就让裴航领妻子进入玉峰洞中,到琼楼殊室去居住。以绛雪琼英之丹为食。体性清虚,毛变得深青带红又转绿,神化自在之境,超升为上仙。

到了太和年间,其友人卢颢在蓝桥驿的西边遇到他,于是说起得道之事。裴航就赠给卢颢蓝田美玉十斤、紫府灵丹一粒,叙话一整天,让卢颢到他亲友那里去送信。卢颢磕着头说:“老兄已经得道,无论如何求您说一句话教我。”裴航说:“老子说'虚其心,实其腹’,现在的人,心越来越实怎能懂得道家之理。”

卢子不明白,裴航就告诉他:“心多妄想,腹漏精溢,就可以知道虚实了。凡人自有不死之术、还丹之方,只是您未便可教,将来再说吧!”卢子知道不可能请求到,但还等宴席终了才离去。后世的人没有遇见裴航的。(出自《传奇》)

有象列仙全传.九卷.明.王世贞辑次.明万历时期汪云鹏校刊本_页面_243

有象列仙全传.九卷.明.王世贞辑次.明万历时期汪云鹏校刊本_页面_244

轩辕先生(轩辕集)

文字出自《太平广记》卷第四十八 神仙四十八“轩辕先生”

【白话译文】

罗浮先生轩辕集,已经几百岁了,但容貌并不衰老。立在床前,头发就下垂到地。坐在昏暗的房屋里,目光就可以射出几尺。他经常在深山峻岭中采药,总有毒龙猛虎护卫他。

有时老百姓家准备斋饭邀请他,虽然一天有百处之多,但是,他都用分身法分别前往,没有不到的。

如果给别人喝酒,就从袖子中取出一个小壶。好像才能容纳二、三升酒。然而,即使宾客满座,用它来倒酒,会整天不竭,只要倒就有。有时让他喝酒,就是喝一百斗也不会醉。夜里就把头发下垂在盆中,那些酒就顺着头发滴进盆里,曲药的香味,总是一毫不减。

有象列仙全传.九卷.明.王世贞辑次.明万历时期汪云鹏校刊本_页面_244:轩辕集

有时和猎人聚集在一起,其中有的游览者不是朋友。一会儿看见有十几个人,仪表容貌没有什么区别。有时扔朱箓在空中飞,就可以飞到千里之外。用布巾擦拭病人,没有不应手就好的。

唐宣宗召见轩辕先生,把他请进宫内,给他的待遇很优厚。唐宣宗问他说:“长生的道术可以得到吗?”轩辕集说:“废止歌舞和女色,去掉食物的滋味,对待哀和乐象一件事,施舍恩惠不偏不倚,自然和天地会合恩德,日月齐明,到达尧、舜、禹、汤的治道。长生不老的方法,算得上什么难呢?”

唐宣宗又问轩辕先生的道术与张果老相比,谁能胜过谁。轩辕先生说:“我不知道其他人,只知道我比张果老少。”

等轩辕先生退出去以后,皇上就派嫔御拿来金盆遮盖白鹊来试轩辕先生。当时轩辕集正在他住的地方休息,忽然对那里的太监说:“皇帝怎么能再让老夫射覆呢?”那些太监不明白他的话是什么意思。

在这时唐宣宗下诏让轩辕集快去。轩辕集才到玉阶就对宣宗说:“盆下白鹊,应该早放它。”唐宣宗笑着说:“先生早已知道了。”

【提醒:】三国高人管辂的“射覆”故事,详见文末链接。

轩辕集坐在皇帝的床前。唐宣宗命令宫中人进茶水。有宫中人笑话轩辕集容貌古怪,衣着朴素。转眼之间头发稠黑,红嘴唇,年龄十六七的宫中人就变成老年妇女,皮肤粗糙。像鸡皮一样,驼背,鬓发稀疏,在唐宣宗面前涕泪交流。唐宣宗知道这是宫中人的过错,于是让她拜求轩辕先生,她的面貌又象原来一样了。

唐宣宗顺便说京师没有豆蔻与荔枝花,一会儿,这两种花都连接着叶子,花各近百朵,新鲜芬芳象才折下来的一样。

唐宣宗又赏赐给轩辕先生柑子。先生对唐宣宗说:“我山下的,香味超过这个。”唐宣宗说:“我没有得到呀!”轩辕集于是取来皇帝面前的碧玉瓯,用宝盘盖上它,一会儿,撤去宝盘,马上柑子到了,香气芬芳,充满大殿,柑子的个头儿很大。唐宣宗吃它,赞叹它甘甜味美,没有能比得上它的。

唐宣宗又问他说:“我能作几年天子?”轩辕先生就拿过笔写:“四十年。”但十字跳脚。唐宣宗笑着说:“我怎么敢奢望四十年呢?”等到唐宣宗晏驾,是十四年。

轩辕先生最初告辞归山,从长安到江陵,在布囊中拿出金钱,用它布施贫困的人,约有几十万钱,护送他的宦官跟随着他,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忽然,轩辕先生在他住的客舍丢失了,使臣惶恐不能自安。过了几天,南海奏报轩辕先生返回罗浮山了。(出自《杜阳篇》)

【提醒:】轩辕集的故事图文,以前曾单独撰文介绍,详见文末链接。

有象列仙全传.九卷.明.王世贞辑次.明万历时期汪云鹏校刊本_页面_245

有象列仙全传.九卷.明.王世贞辑次.明万历时期汪云鹏校刊本_页面_246:刘元靖、钱朗、郑全福

刘元靖

唐时人。明·王世贞《列仙全传》卷七:刘元靖,武昌人,为道士,师王道宗。道宗仙去,遂感悟,入南岳,凿石穴以居,绝粒炼气。唐敬宗召入问长生术,寻放归。武宗复召入,赐号广成先生,还山。宣宗大中五年灵鹤屡降,未几仙去。其弟子吕志真得其道。

南宋·吴箕《常谈》:衡岳有广成先生碑。先生方士也。大中五年萧邺撰,云:武宗朝擅权者欲以神仙绊睿思,亟言天下术士可致,不死药可求,乃命召先生,除银青光禄大夫、崇元馆大学士,加紫绶,号日广成先生,创崇元馆,铸印置吏,唐之时待方士如此其厚,所谓擅权者,非德裕而何。

钱朗

唐时人。五代·沈汾《续仙传》卷中:字内光,南昌人。唐世读书西山,以五经登科第。文宗时为南安副都护,迁光禄卿。寻归隐庐山,得补脑遗元之术。钱谬闻其名,迎至临安,师事之。一日,朗语家人日:“我顷为上清所召。”遂气绝,寿百七十馀。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八九“吴越”条:气绝数日,颜色如生,及举棺,尸已解去。

有象列仙全传.九卷.明.王世贞辑次.明万历时期汪云鹏校刊本_页面_246:郑全福

郑全福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神仙部列传二十八 五代》记载:

按《续文献通考》:郑全福,浮梁人。梁开平中,游猎深入,穷谷暮,有老人导游新安灵岩诸洞。及出,有鹿引上山半坡,遂结茅,修炼。后年百馀岁,语门人曰:必葬我浮梁白水乡。及卒,弟子舁至夕阳岭上,觉棺空。发之,惟杖履而已。一云唐文宗时,入灵岩洞修炼后,居莲花洞,游桃花溪,有老人乘铁船。全福曰:愿借船,还人间。老人曰:后三年。复来时年百馀岁,语门人葬浮梁。葬后惟存杖履。时有郑思远,号丹阳真人,得真仙源派。

有象列仙全传.九卷.明.王世贞辑次.明万历时期汪云鹏校刊本_页面_247:羊愔、侯道华

羊愔

羊愔(805-?),唐代人(一说系东晋人),缙云县仙都乡阮山下人(今缙云县壶镇东南),原籍泰山。万历三十七年《仙居县志》记载:“羊忻,永和三年(347年)任仙居县令,其弟羊愔居现缙云阮山。”

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人家。以明经擢第。唐武宗壬戌(842年)任嘉州夹江尉。后遭杨弁之乱,“弃官微服游于括之缙云”、“幽棲于皿川”(皿川亦称大皿,今属双峰乡)。

羊愔“性怡静而洒脱爽朗,薄于世荣”,丙寅(846),贤德内助病亡,他非常悲痛,从此更加看破红尘,崇尚道术。却曰:“其乐土以葬之,不亦宜乎!男且有业,女已归,永无累也。”遂天天只身入于深山,去寻仙访道。

据《缙云县志》、《仙居县志》和《皿川羊氏宗谱》载,羊愔因采菇为食,能腾云飞翔,长生不老,做了神仙。

一日,在深山中忽然迷路,徐步走进一个与世隔绝的境界。见“鸾鹤回翔,天清景暖,百花盛开,朵朵白云飘过”。有一“青帻绛服”自称灵英的人,邀羊愔入一洞。童子清茗过后,以一盘奇特食品招待客人。愔看盘中之物“状若簦(箬帽状)柄长”,不敢食。灵英指着食物云:“此物食之可成仙。”羊愔此时肚子已很饿,立即伸手取来,一食觉其味鲜美无比,顿感浑身舒爽,就一下子把全盘都吃完了。

自此之后,羊愔游山玩水就无需带饭,常摘撷此物为食,又采百合加餐,山泉为饮。不久,本来肥胖之身,渐渐清瘦,体重迅速减轻,浑身肌肉变硬,并且“骨节皆能动,抖擞如竹片,及拍如打板声”。经年后更为清瘦轻健。“又三年,须发如漆,年老童颜,行走步轻如飞,饮酒三斗不醉”。

羊愔往台州乐安哥哥羊忱处,(其兄羊忱在台州任乐安令)“一日而返,又往天台,也一日而返,日能行三四百里”。二十余年后,因来无影去无踪,旁人称之为神仙。常去雁荡、委羽等山游,轻捷如乘云,“如风飘忽”不知所终。后世人以菇祖、菇仙尊之。

有象列仙全传.九卷.明.王世贞辑次.明万历时期汪云鹏校刊本_页面_247:侯道华

侯道华

文字出自《太平广记》卷第五十一 神仙五十一

【白话译文】

河中永乐县道净院,地处蒲中的胜境,有几十个道士寓居那里。唐文宗时,道士邓太玄在药院中炼丹。丹药炼成,疑心功力不知究竟如何,就把它留在院内贮存起来,由道人共同掌管它。

邓太玄死后,他的门徒周悟仙主持院中事务。这时有蒲人侯道华侍奉周悟仙而供差使。众道士都像役使奴仆似的役使他,洒水扫地奴隶般地役使,没有什么活不让他干,而侯道华更加高兴。

侯道华平常又喜好子、史诸书,手不释卷,看过一遍一定诵之于口。众道士有时问他看这些书干什么,他回答说:“天上没有愚昧糊涂的仙人。”众人都嘲笑他。

蒲中大枣多,天下人传说,每年当中不过有一两颗无核的,侯道华三年中回回吃到。

一天早晨,道华拿着斧子,把古松树枝砍劈将尽,如刀削,院中人不明白他的意图。第二天天还没亮,众道士凌晨起来,道华房中没有见到人。发现古松树下放着一张桌子,还有一杯水,一双鞋仍放在桌子前面,道华的衣服挂在松树上。

院中人一看,当中还留有一首诗:“帖里大还丹,多年色不移。前宵盗吃却,今日碧空飞。惭愧深珍重,珍重邓天师。他年炼得药,留着与内芝。吾师知此术,速炼莫为迟。三清专相待,大罗的有期。”下面还写着小字,称去年七月一日,蒙韩君给他赐姓李起名叫内芝,配住上清善进院,以下十几句话。

当时是唐朝大中五年五月二十一日,院中人方检验出侯道华偷吃了邓太玄的丹药而仙去,于是一起向节度使尚书郑公光禀报,按临现场视案踪迹不假,就把这件事奏报皇帝。皇帝下诏赏绢五百匹,并赐为御衣,修饰道院的廊殿,赐名为升仙院。(出自《宣室志》)

有象列仙全传.九卷.明.王世贞辑次.明万历时期汪云鹏校刊本_页面_248:廖师(廖法正)、刘德本

廖师(廖法正)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神仙部列传二十六 唐九》“廖法正”一节记载:

按《衡岳志》:唐廖仙,名法正,一名通元,郴人也。为景星观道士,幼从方外得费长房刘根之术,谈经演法,鬼詟神降。然性耽游访,行亦见重于人,当时士夫逢掖无不知其名者。时有人为邪祟所侵,觅符咒治之不能瘳,愈加狂獗已,而请廖师至,一见而惭恧以醒,即得如初,厥神如此,自是声名益重。咸通六年,懿宗皇帝召入朝行道术,有验,上重而留之,欲拜之官,廖师辞不受,力求归。乃重馈遣还师,又辞不受,赐号元妙真人归。过荆州公安野渡,渡有二妖为人害,时每兴波覆人舟。廖师渡方中流,水波淜湃,师恚然奋袂,举伞劈浪,浪为之静,趣弃舟,赤足踏蹴水面,御风而过。舟子惊异,知师非世人也,遂追随师,矢愿为臧仆。归至观,求传道法,师语曰:汝自当持素,我于此中炼丹,丹成,吾与汝分饵之,汝慎护吾门也。师遂隐山岩不出,未几,出游广东连州,于靖福山结庐居室中,别无所有,惟置一榻,简书数篇,服水晶、云母不复染世味。服二年,即于其地白日飞升。今靖福山尚有廖仙羽化迹焉,师尝栖衡山,韩昌黎游衡麓与之接谭,深器重焉,别时为序以送之。韩文集中有《送廖道士序》,即师也。今郡西有廖仙岭,为师炼形地,仙观现存,廖仙岭在郡西三十里。

(按:过公安及庐靖福山事与“廖冲”相同,似以廖冲为正。)

【解说:】

湖南郴州城东北,苏仙岭相传为西汉文帝年间著名道士苏耽升仙之处,半山腰有一座景星观,俗称中观,始建于唐开元年间,著名道士廖法正曾经在这里修行。唐贞元二十一年(805年),著名文学家韩愈途径郴州,与廖法正相遇,写下短文《送廖道士序》。韩愈毕生反佛反道,此文则偏送道士。

《送廖道士序》全文如下:

【白话译文】

五岳对于中州地区来说,衡山相距最远。南方巍然高大的山岭数以百计,而惟独以衡山为首。距中州最远而又独为宗主,衡山之神必然灵验。衡山以南八九百里之地,其地势越来越高,山越来越峻峭,河水愈加清澈而水流愈加疾速。其中最高而横绝南北的山是五岭。郴州作为一个州,在五岭之上,估测郴州的地势约在五岭高度的三分之二处。中原地区的清和之气,穷尽于郴州。清淑之气的穷尽之地,气盛而不能逾五岭而过,必然会盘旋升腾、磅礴而积聚。衡山之神十分灵验,而郴州作为一个州,又正处于中原清淑之气盘旋升腾、磅礴积聚之处,其地水土之所生,神异之气之所感应,白金、水银、丹砂、石英、钟乳及橘子、柚子的果实,竹林之荚,高大的名贵木材,必然不可能独自承受。我臆测必定有奇异杰出、忠诚信实、才德兼备之人生于其间,而我又未见到。他难道是不辨是非,沉溺于老、佛之学而不肯出仕吗?

廖道士是郴州人士,而从学于衡山,主观精神专一、容貌安详闲静,多才多艺而又善于交游,他难道就是我所说的杰出而沉迷于老、佛之学而不肯出仕的人吗? 廖道士极善于了解人,如果这种人不是他自己,那就必定在他所交游的人当中。但我曾问他,他却不告诉我,这是什么原因呢?在他即将离别之际,我以此再次相问。

刘德本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神仙部列传二十六 唐九》记载:

按《兴国州志》:刘德本,鄂人,好古多能,尝为商贩往来大江。乾符中,岁大饥,散米数万石,以活饥者。后避乱五老峰下,有鹿裘道者来访。因把臂入深涧丹井,焕然曰:此洞天也,汝以行善,故得到此德本。自是遍历名山,忽綵云环绕,飞升而去。

按《九江府志》:德本避乱庐山,见鹿裘道者,与行至五老峰下,深涧中有大石门。正辟一老人扶策倚门立,见德本即邀与俱入,乃大石洞也。洞中别有天地,风日和煦,花树芳蔚,夐异人境。行二三里,有大宫殿,金碧焕烂,呵卫严整,榜曰:紫元景曜之门。老人曰:此九天使者所治也。德本欲求见使者,老人曰:不可。因复出门,逡巡失老人及道人所在。

有象列仙全传.九卷.明.王世贞辑次.明万历时期汪云鹏校刊本_页面_248:刘鴢 [yāo]

刘鴢 [yāo]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神仙部列传二十六 唐九》记载:

按《续仙传》:刘鴢,小字宜哥,兄瞻也。家贫好道,常有道士经其居,见而异之,问知道否。曰:知,然鴢性饶俗气,业应未净,遽可强学。道士曰:能相师乎。曰:何敢。于是师事之。随道士入罗浮山。鴢与瞻俱读书,鴢山栖求道,无巾裹,鬃角布衣,而瞻性慕荣达。鴢谓瞻曰:鄙必不第,则逸于山野。尔得第,则劳于尘俗,竟不及于鄙也。然慎于富贵,四十年,当有验。曰:神仙遐远难求,秦皇汉武,非不区区也。廊庙咫尺易致,马周、张嘉贞,可以继踵矣。自后鴢愈精思于道,乃隐于罗浮山。瞻进士登科,屡历清显,及升辅相,颇著燮调之称。俄谪南,行次广州潮台,泊舟江滨。忽有鬃角布衣少年,冲暴雨而来,衣履不湿。欲见瞻,左右皆讶,乃语之。但言宜哥来也。以白,瞻问形状,具以对。瞻惊叹,乃迎而见之。鴢颜貌可二十来许,瞻已皤然衰朽,为逐臣,悲喜不胜,鴢复勉之:与尔为兄弟,手足所痛,曩日之言,今四十年矣。瞻益感叹。谓鴢曰:可复修之否。鴢曰:兄身邀荣宠,职和阴阳,用心动静,能无损乎。自非弟奈何况,已升天仙,讵能救尔。今惟来相别,非来相救也。于是同舟行,别话平生隔阔,一夕失鴢所在。今罗浮山中,时有见者。瞻乃南行,没于贬所矣。

有象列仙全传.九卷.明.王世贞辑次.明万历时期汪云鹏校刊本_页面_249:刘鴢;黄洞源、瞿柏廷;闾丘方远;谭峭(紫霄真人)

黄洞源、瞿柏廷

唐时人。明·王世贞《列仙全传》卷七:武陵(今湖南常德)人。大历间学道于桃源宫。辰州瞿柏廷至武陵,师事之。寻遇一老僧,瞿遂辞洞源,约十八年后再见。后洞源往润州(今江苏镇江)之茅山,瞿忽至,二人相继化去。雍正《湖广通志》卷七五瞿柏廷作瞿廷伯。

闾丘方远

闾丘方远(约839-902年),字大方,道教上清派天台南宗著名道士。

南唐《续仙传》说:闾丘方远,舒州宿松人,幼而辩慧,年十六,通经史,学易於庐山陈元晤;二十九,问大丹於香林左元泽;三十四岁,受法籙於天台山玉霄宫叶藏质,真文秘诀,尽蒙付授。而方远守一行气之暇,笃好子史群书。每披卷,必一览之,不遗於心。常自言葛稚川陶贞白,吾之师友也。铨太平经为三十篇,备尽枢要。其声名愈播於江淮间。唐昭宗景福二年,钱塘彭城王钱镠深慕方远道德,访於馀杭大涤洞,筑室宇以安之。至天复二年二月十四沐浴焚香,端拱而坐,俟停午而化。

【解说:】

闾丘方远二十九岁向香林左元泽问大丹,及后向仙都山刘处静学修真之术,三十四岁正式拜在天台山玉霄宫叶藏质门下。左元泽、刘处静皆叶藏质之师兄弟。司马承祯传薛季昌,薛季昌传田虚应,田虚应在衡山收了四大弟子:刘玄靖、冯惟良、徐灵府、陈寡言。

唐宪宗元和十年(西元815年),除刘玄靖留在衡山外,田虚应带了冯惟良、徐灵府、陈寡言三大弟子东入天台山,冯惟良传叶藏质、应夷节、沈观他;徐灵府传刘处静;陈寡言传左元泽。

谭峭

谭峭,字景升,五代泉州(今属福建)人。其父为唐国子司业谭洙。谭峭早年颇涉经史,却不慕功名,不入科举之途,酷好黄老之书,并遍历名山,入名山而不复返。著有《化书》六卷,全书基本上发挥黄老列庄学说,禀承了传统道家思想。

清代周学曾《晋江县志》 载: “谭峭⋯⋯师嵩山道士,得辟谷养气之术。尝醉游,夏作乌裘,冬衣葛衫,或卧霜雪中。南唐主召至建康,赐号紫霄真人。归,修炼于清源紫泽洞。 ”说明谭峭曾被南唐主赐号紫霄真人, 因此,谭峭又名谭紫霄,曾在泉州清源洞修炼,所以二人为一人。

南唐沈汾《续仙传》 载:谭峭生平在“隐化八人”之中。

【生平:】

(1)嵩山修道青城隐身

谭峭,字景升,泉州(今福建)人,其父谭洙,唐国子司业,乐善好施接济贫人,在地方上颇有名声。谭峭自幼聪明好学,经史子集,典章故事,莫不博览,小小的年纪却博得了“神童”雅号,在邻里乡党间流传。

谭峭学得了“五经”“四书”之后,其父让其应进士考试,以便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而谭峭不服从父亲的说教,不愿走做官的路,却独自爱好黄老诸子及《穆天子传》、《汉武帝内传》以及《茅君列仙内传》等道书,并对这些书都能过目成诵,说个头头道道来。

有一天,谭峭对父亲说他要去游离京不远的终南山,父亲只好同意了。待他游历了北方的终南山、华山、王屋山、嵩山、恒山、泰山之后,他决意不再回家了。父亲见儿子长年在外不归,便驰书责问令其回家,他就回书说明求仙学道:“茅君划为人子,亦辞父学仙,今峭慕之,冀其有益于父母。”就这样,谭峭立下了入山学道的大志。其父知道儿子的坚决学道,也不再以世事来约束他,只好听从儿子的所为了。

谭峭为争得正式出家学道的名分,他“洁斋”三日后,名列嵩山道士名下,专炼吐纳、胎息、导引之功和辟谷养生之术。经过十余年的勤修苦炼,达到了道教高层功夫,可不食人间烟火,专靠采晨露仙药餐松饵术,棲息烟霞来维持生计,使嵩山师尊大为满意。

谭峭在嵩山修炼出了名。他在修炼中有时以酒为乐,常常醉醺醺地,象腾云驾雾般地无所不之。谭峭出现了反常状态;夏天,他穿着乌裘大衣;冬天,他身披绿布衫,有时,他好几天躺卧在风雪中不饮不食;人们当他是冻死了,谁知走近一看,他的气息悠悠然。人们也不知他是什么时候起身的。

谭峭的父知道他在嵩山学道,因思子心切,特派家童到嵩山寻访,一年四季不断捎来衣服和钱帛。谭峭得到了这些东西,十分高兴,并回信对父亲说自己在嵩山如何如何安逸,让父亲放心;还多多地赏给家童些钱物,感激他长途跋涉之劳。家童刚走,谭峭便拿出父亲捎来的衣、钱等物,到大街上去,见到贫寒的人需要什么就给什么,散完为止。等到他再次去到酒家时,就两手空空了。有人问谭峭:“你为什么这样做?”谭峭便意味深长地告诉他们:“你能看着盗贼来偷你的东西,让你受牵累;没有穿的没有吃的,这本来就没有忧愁呵!”他常常因没衣没食而高兴。有人说他是疯子,他就顺口吟唱道:

“线作长江扇作天,靸鞋抛向海东边。蓬莱信道无多路,只在谭生拄杖前。”

不久,谭峭离开了嵩山,南游衡山去了。谭峭在南岳深山摆起了炼丹炉,经过了三年的精炼,炼成了金丹。谭峭服后,入水不濡,入火不灼,并能隐身潜化。

这一年的金秋季节,谭峭离开南岳,西游到四川青城山。在这青山深幽,云气缭绕的山壑间,谭峭与之结下了永远相伴的缘分。

(2)终南著《化书》金陵起风波

谭峭在嵩山修炼得道之后,西游终南山,于后周世宗显德四年(公元957年)著作《化书》一百一十篇。清代《四库全书总目》评价此书:“书凡六篇,日《道化》、《术化》、《德化》、《仁化》、《食化》、《俭化》,其说多本黄老道德之旨,文笔亦简劲奥质。”

谭峭后来又游华山,见陈抟,二人结为师友,并将《化书》呈陈抟批览,陈抟盛赞此书博大精深,并将此书告诉了他的弟子,鸿濛君张伯端

谭峭后来携带《化书》游历三茅仙山,路过京都建康(今南京)时,见正在京城为官主政的宋齐丘颇具仙风道骨,二人见面谈锋契机,他就萌生了想做一件两全其美的大功大德的心愿,首先,把《化书》授予宋齐丘,让其作序,通过作序,启其悟性,归隐道门;扩而大之,通过序文,书可传世,可育化后人,达到普渡众生的目的。

宋齐丘看到这部书有深奥的思想内涵,思辩的语言,堪称一部功世妙文;他自己为官忙碌,逢迎庸俗,根本写不出这样的书来,于是他想借写序的机会,将书据为己作,将“宋序”改为“自序”,将《化书》改为《齐丘子》,这样,书若刋刻流传天下,岂不就是自己写的书了吗?

但是,宋齐丘又看到撰书人一眼现在,恐怕易露马脚,达不到目的,于是,宋齐丘就又产生了杀人灭口,永除后患的恶念。一天,他将嗜酒成性的谭峭,灌醉后,装入一条皮囊中,扎紧囊口,抛入江中。谁知吉人天相,这条皮囊漂了很远,被一渔人发现,打捞上来。渔人打开皮囊一看是一醉汉,待他酒醒后问个究竟。停了半晌,谭峭苏醒后,大瞪双目,告诉渔人说:“我叫谭景升,当朝宋齐丘为夺我所作的《化书》,将我灌醉,沉到江底,他日《化书》布行天下,我不在人世了,专睡皮囊中永远休歇了。”

谭峭生还后,从未再提起这桩公案。

后来,金陵有个谭紫霄的道人,聚徒讲学《庄》《列》,其意旨和《化书》极相似。有人说,谭峭叫“紫霄真人”,所以谭紫霄就是谭峭。

总而言之,谭峭生前,这起夺书案,冤沉海底。

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著名道仙陈景元给《化书》作“后序”,以问荅的方式首次公布了这桩窃书权的公案,序文中说:“予闻曰,问乎鸿濛君(张伯端)曰:'化书百有十篇,宋齐丘所撰,非乎?’鸿濛君曰:'吾闻希夷生生(陈抟)诵此书,至《稚子篇》掩册而语吾曰:我师友谭景升,始于终南山著《化书》,因游三茅,历建康……齐丘夺为己有而序之。’

《化书》被宋齐丘夺改为《齐丘子》以后,在社会上风行了一阵子。当真相被暴露后,此书的名子和著作权又恢复了,被后人定为《谭子化书》,又一次风行天下。

元人赵道一编纂《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的谭峭传,即在《续仙传》的基础上补叙了陈景元所述陈抟揭露宋齐丘夺 《化书》一事。

《化书》是唐末五代由乱思治的代表作。它运用道教哲学思想和儒家伦理观念,以类推比附的手法,从事物的变化中,说明修道成仙的思想,探寻社会治乱的因由,并指出实现太平治世的道路。

有象列仙全传.九卷.明.王世贞辑次.明万历时期汪云鹏校刊本_页面_250:何令通;何氏九仙;马大仙;甘大将(甘佃);赤肚子(李赤肚)

何令通

五代时人。明·王世贞《列仙全传》卷七:南唐时为国师,言牛头山不利,谪居休宁。后至芙蓉峰,一坐四十年,豁然大悟,更名慕真。宋天禧中,一旦正席跌坐,忽心火自灼,顷刻而化。

以下摘录自《田源何氏始祖何令通传》

何溥(公元922-1019年),字令通,号潛齋,晚号紫霞老人,世居河南穎陰,是唐益昌令何易于的五世孫。

何令通公出生于后梁均王龙德二年壬午(公元922年)三月三日子时,从小放浪不羁,四处流浪,飘泊湖南时,遇到异人,学得了一套会勘舆看风水的青囊秘术。

时值五代十国乱世,令通公先在湖南马氏后面做了个小检校官,有大隐陆沈之意。其间,令通公娶妻程氏,于晋出帝开运三年(公元946年)生一子何闰(字彦德)。

令通公看到马氏目中无人,骄傲自大的,早晚会被别的有智慧的大诸侯吞并掉,思忖那儿不是他久留之地。于是偕同两个好朋友游諐(《婺源县志·人物·寓贤》“游諐”条记载:“游諐,字之改,青川人。由进士仕南唐,为侍卫上将军。子潜,为佥判。)、谢诠,带着妻子先来到江南扬州(时为南唐东都)。

当时南唐国主仰慕令通公的才智和名声,先封他为史院编修。而又因为令通公,同时也封游諐为侍御,谢诠为侍驾。之后,南唐迁都到南京,又封何令通为国师(由南京南唐二陵始建于公元943年知:此应是南唐中主李璟当政时)。

当时朝中有个叫罗点仙(这是家谱中的名字,但据《十国春秋》卷二九载,此人名叫邹廷翊)的人,也以青囊出名,与令通公的意见往往不合,令通公屡屡驳斥,两人关系渐渐疏远,裂痕怨恨也自此始。后来为在牛头山做皇陵的事,令通公坚持说不可,如果执意在那地方做皇陵,是要亡国的(后来的事实印证了何令通的预测正确,南唐果然亡国了)。而罗点仙说那地方风水好。偏偏南唐主昏庸,只愿听好话,却听不进令通公的亡国之类的忠言逆耳语,所以一怒之下,将何令通贬到休宁县当了个县令,这是周世宗显德三年(956年)。

当时他的好友游諐、谢诠也随着令通公一道罢官,一同来到新安。后来令通公到婺源芙蓉山(后改为灵山)修行,游諐就定居于灵山附近的婺源济溪,据说后来,何令通的女儿嫁给了游諐的次子游潜,两人成了儿女亲家,游氏后人也有成为名噪一时的风水先生,“得舅氏国师何令通青囊之学”一语就是由此而来。游氏在济溪现已成为当地大族;

谢僣(即谢诠),字德化,行定四,仕南唐。官银青光禄大夫、金吾大将军,系东山谢氏第22世孙,晋太傅谢安的20世孙。何令通隐居婺源芙蓉峰,游佥判隐居婺源济溪。而谢诠则隐居于祁南大岭之麓(祁门乔山谢村),即今乔山大岭山脚下的谢村,为祁门谢氏的始迁祖。谢诠生有三子。谢姓也成为当地的旺族。

当年到休宁时,何令通儿子闰公也在身边,他就叫儿子回河南颖阴(今许昌)祖居地,守好家里那一份祖业,以防坏人居心叵测。不要管他,他一人在休宁是可以的。

于是,他一人在休宁,以官署为家,励精图治,政绩很好。

其间令通公有出城视察,看到休宁外城临近新安江,经年多有水患,于是他经过仔细勘察风水,将休宁县治改迁到海阳镇的东边高地,且一直沿袭下来了,如今的休宁县政之府所在地还是那时国师公所定地点。

令通公在休宁任上久了,就有隐退之意。所谓功成名就身退,是天之道也。此时不走,他怕自己会后悔。遂托以他事,弃官挂印而去。

而后遍游江南名山大川,及至婺源,看到芙蓉山(即灵山,海拔997米)风景秀丽,山峰耸立,云雾缭绕,很有灵气,是一处修真悟道的好地方。

开宝五年(公元972年),令通公子闰公自颍阴往海宁探望父亲,父子欢会于芙蓉峰顶上。令通公拉着儿子闰公的手,東望而指田源说:“尚田之源,山青水秀,是个非常适合你安家的好地方,你到那地儿去建村入住吧,我将老死灵山。”

闰公遂秉承父命,在田坑建村修宅,男耕女织,安居乐业。这就是现在的婺源县江湾镇前段村何田坑!

附:国师戒子(闰)居田源书:

夫有官守者,修其职;有言责者,尽其忠。岂可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乎!牛头山陵不利,国之兴亡系焉。余既窃禄于官,而不以死争,坐视其危,是犹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典守者不能辞其过也。既竭忠、诚谏而不用,亡国之咎,有所归矣。今非罪而被谪海宁,斯道之不行也。噫!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安得不顺理而又强违之乎?!假使违道千誉,从谀承意,岂不苟安禄位,但与其得罪后世使臣之议,孰若今日之犯颜直谏,无愧于吾心乎。是故穷通之理,确不可夺。吾当舍之,则藏效张子房弃人间世,从赤松子游耳。于是寻幽择胜,遁迹此山,以为藏修之所,又东望尚田之源,山川明秀,地位清高,可为栖身终隐之处。汝往居之,且林木荫茂,可以避祸乱也。勉勉循循、勤俭经营,以自树立,无忝所生,吾无憾矣。异日,子生孙,孙生子,云礽益昌,家声益振,非徒有光于前,而亦流芳于无穷也,岂不伟舆?!

时开宝五年(公元972年)十月望日(十五日),紫霞老人 书

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令通公在灵山附近旃坑(即今江湾)又遇到挚友江文寀,二人来往甚笃,江文寀久慕令通公堪舆大师之名,知令通公有在灵山隐居之意后,就赠地五十亩,为其在灵山顶上修建了一座碧云寺。

为了感谢江文寀,何令通决定为他选择一处好阳基地。他带着江文寀从江湾走了一遍,找到风水所在,指点江氏将江湾周边的后龙山与灵山尾尖之间的缺口填补上,以接通龙脉;然后在上街头村外沿河修筑一条坚固的拦河坝,逼使河道南移北拐;最后在村的四周栽上五棵樟树呈梅花状,护守着阳基吉地,并在村内开凿七口水井,并按北斗七星状分布,以七井之水镇住攸山火势。而北斗七星分布又是呈勺子状的,从此,村内即有了充足水源又有了舀水的勺子,攸山之火自然就被镇住了。

自此,江氏在此繁衍生息,人丁兴旺,后成为当地巨族。

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闰公长子何益(字逊之)带着母亲雷氏、妻子卢氏来到婺源何田坑,三代聚会,人皆以为国师父子的忠孝之所感也。自此,田源之何肇始矣。

碧云寺建成后,令通公自号紫霞老人,後参昭鑒禪師,悟元旨,更名慕真,潜心修炼。

后来,经过潜心修练的何令通,终于修成了正果。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己未十月十八,何令通像往常一样坐在大殿上打坐,突然,一团火焰从他的胸中喷发而出,转眼间,他的躯体就化为灰烬,其徒弟收其舍利匣安葬在碧云寺寺背山顶上的石笋底下,可惜今巳不存。

坐化升天后的何令通,被他的弟子和附近的善男信女们,尊称为“何公仙”,令通公塑像一直供奉在碧云庵。据说,死后的何公仙,并没有离开芙蓉山。他的躯壳虽然脱离了人世,但他在天界的道场也被佛祖封到了芙蓉山。而且,每当香客们家有急难,祈祷他指点或帮助时,都有灵应。所以,芙蓉山慢慢地被人们称作“灵山”,并一直沿用至今了。

何氏九仙

何氏九仙,另有一说为元始天尊座下九朵莲花应世下凡。

马大仙

民间女巫有名者。道藏本《搜神记》卷六:大仙姓马氏,衢州府景陵县(景陵县在湖北,即竟陵,今天门;衢州府无景陵县,疑有误)人。家贫,养姑孝,佣身以资薪米,恒苦不给,艰辛备尝,略无倦意。一日遇异人授以仙术,大仙如其术,日给赡养,不劳馀力,自是姑得所养,善所终。未几,大仙亦随之示寂。乡人重之,立庙以永其祀。凡祷水旱疾疫多应。明刘基有《重修马大仙庙记》。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一五。云是唐光化问人。又云:异人授以仙术,往来佣织,去家百里。食有羹,即以箬笠浮还家,荐于姑,顷之复回。人知其不凡,呼为马大仙。

甘大将(甘佃)

甘王(甘将军)是五代时南汉国人。

  宋代王象之所著的国家地理志《舆地纪胜》,其记为:“甘将军正庙,在阳寿县北七十里。公家富饶,务赈济。一夕梦一神人告之曰:'汝处心公平,幽冥已录姓名。’公自是不治产业,公兄弟诮之,分其已分之田,责其自耕,公乃缚数茅人立于田旁,次日视之,插美已毕,众皆神之。一日聚诸邻里曰:'吾已厌于世矣!’自瞑目而去。”

  明代万历《广西通志》记载:“甘佃,象州人,家富而乐施,凡窘戚有求者,未尝少吝。性灵异,决祸福如响。一日聚邻里告曰:'吾已厌世矣!’言讫遂瞑目而逝。乡人立庙祀之。”

  明代《一统志》载:“甘大将,五代时象州人,名佃,家富,有窘乏告者,皆满其欲而去。性特灵异,乡人决以祸福者,无不奇验。一日聚邻里告曰:'吾已厌世矣!’因教众以修身事亲大节,言讫即瞑目而逝。乡人因建庙设像祀之,屡着应验。

  “甘佃、象州人,家素富,四方告匮者,遂探囊中金,乞之满所欲而去。性特灵异,人有决祸福者,无不奇中。一日聚邻里告曰:'吾已厌世矣!’因教众以修身事亲大节,言讫瞑目而逝。乡人肖形祠之,号曰甘大将。”

赤肚子(李赤肚)

明人。明·李日华《六研斋笔记》卷二:李赤肚,或云出度。伟岸疏野,饮酒至一石,瞰肉数斤。常禁人不得泄气,大小遗节,忍至十日半月,非大闷绝不解也。礼严头陀为师。头陀去后,赤肚时在吾郡(嘉兴)。

又明·支允坚《梅花渡异林》卷四所载稍异:李道人者,徽之黟人,生于正德庚午望日,甫十岁,父殁,肆情酒色。中年病赢七载,濒死,忽有丐者至,为疗七昼夜,病霍然。问其姓名,日:“吾乃丘长春十代孙清净敖蓬头也。”问宅里,则指东海上而已。于是道人与所昵之妓凤仙皆为徒三年,尽得其还丹修炼之术。一同登天目,丐者忽不见,道人益虔奉之,筑庵于万年县,居凤仙为道姑,而自弃妻子孳利,云游天下。初走全州之湘山,更历太和山,与元时阎道人共证真修。从此不著衣履,虽严冬大雪,赤身以为常,人皆呼为“赤肚子”云。居十年,转入终南山,与铁帽道人为侣。其年可数百,不知何许人。又十年之匡庐,又三年至茅山。万历己亥,大宗伯王忠铭迎至留都,都中公卿皆以睹道人为幸。大约道人以欢喜作缘,以游戏说法,冬夏一衲,不襦不祷,叩齿掠发,不辍于时,浩歌大笑,不绝于口;能一日九食,又能九日一食。《神异典》卷二五八引《黟县志》“李赤肚”条则云:入终南山,与铜帽道人为侣。

有象列仙全传.九卷.明.王世贞辑次.明万历时期汪云鹏校刊本_页面_251:汪台符

汪台符

五代时歙州(治今安徽歙县)人。博学善文,有匡霸之才。《列仙全传》记载他“生而灵异,逆之吉凶,能文章,博今古,性独嗜酒”。

吴睿帝(杨溥)时,徐知诰(李昪)镇金陵,乃上书陈民间九患及利害十余条。尝请括定田赋,徐知诰善之。寻以讥诮宰相宋齐丘,被沉杀于石头蚵蚾矶下。

《列仙全传》在以上记述之后又加了一个令人意外的结尾——“后人每于黄山白岳见之,宋齐丘闻,觅其尸,惟衣冠存而。”就是说,他已尸解成仙。

南唐的前身是杨行密建立的吴国,南唐先主徐知诰(即李昪)原是杨吴之臣、任昇州刺史,镇守金陵。他潜蓄篡位之志。歙州(今安徽县)士人汪台符上书陈述民间利害,提出富国富民的方略,得徐知浩赏识,留为问。徐知诰身边谋士宋齐丘心怀妒意,经常讥刺汪台符。宋齐丘字超回,汪台符便致书挖苦说:“听说足下大名命意欲与孔丘相齐,足下表字命意欲超越颜回。”宋齐丘得书又羞又恨,便让亲信诱骗汪台符上船痛饮,乘醉把他推入江中淹死。徐知诰为此不悦,也没有处罪宋齐丘。

有象列仙全传.九卷.明.王世贞辑次.明万历时期汪云鹏校刊本_页面_251:汪台符、麻衣仙姑、尔朱洞

麻衣仙姑

相传麻衣仙姑是文水桑村人,出生于忠厚诚实农民家庭,父亲叫任永,母亲为张氏。据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汾州府志》及庙中碑文记载,仙姑生于唐贞观元年(627年)农历七月廿六,“麻衣仙姑,汾州任氏女,碑记称,生于唐贞观元年七月二十六日,不愿婚嫁,披麻衣入洞中,因此名其洞。旱祷辄应。”

明嘉靖39年《建仙姑锡雨记》碑载:“姑乃汾阳西河人也,居洪哲里(今汾阳大向善村),幼教幽闲贞静之德,识者以女圣称焉。及聘当里魏氏之族,每孝养舅姑之暇,辄修厥善不倦。不五载嘉遁于汾阳西岭号黄芦山名石室,麻衣草履修炼真性,几半载,魏闻知,乃率家人亲诣,异请归之,姑乃托石壁而入,惟有圣手痕存焉。厥后显圣像出朵乳泉,暨五色蛾飞集。

清康熙47年《重修三清庙碑记》载:“汾府西四十里西郝古里(今郝家庄)黄芦岭南,有名石室山者,乃大唐贞观年间麻衣仙姑脱尘苦炼正果遗址……”

由此可见,麻衣仙姑确是大唐贞观年间所生,汾阳大向善村人,姓任,名字未记载,但百姓代代相传叫任灵巧。

以后,每逢仙姑寿辰或遇旱灾,文水百姓便“斋洁易服”,集十八村的民间艺术精品,前往灵泉洞“求圣水,肩圣像而来”。

【延伸阅读:】

麻衣仙姑“……厥后显圣像出朵乳泉……”

18世纪法国出现过一件类似的真实奇事,“露德圣母”先后18次显像给一位乡村少女,流出圣泉水,可以治病;此少女后来成为著名修女——圣伯尔纳德,最后留下肉身不腐的奇迹。

此真实事件已拍为经典电影《圣女之歌》(又译为《“法国睡美人”的祈祷声》——获得奥斯卡影后奖、金球奖最佳剧情、最佳导演奖等),非常精彩。

此电影的图文详析,见文末链接。

有象列仙全传.九卷.明.王世贞辑次.明万历时期汪云鹏校刊本_页面_252:尔朱洞

尔朱洞

尔朱洞(尔朱是复姓)是唐末五代年间的著名道士,字通微,自号归元子,成都人,人们尊称其尔朱先生,是蜀中八仙之一。

尔朱洞少年时遇到一位真人传给他修道之法,以及一粒仙丹。少年尔朱洞当时就想吃下仙丹。真人对他说:“今若服,必死。若见浮石而后服之,则仙道成矣。”

尔朱洞从此按着师父传的修道之法勤修苦炼。他曾到四川蓬溪蓬山中的绝壁石洞和雅安金鸡关的一个石洞里苦修,后来又出山云游,时时饮酒吟诗。

他有时住旅店,有人发现他睡下后,身体从榻上漂浮起来,触碰到大梁才停止往上飘冬天有时就单衣睡在雪地之中,却一点事都没有。经常有这样种种神迹,众人莫测其高深。

尔朱洞修到一定程度,想起真人师父赐他仙丹时所说的“若见浮石而后服之,则仙道成矣”,却又悟不明白,只好到处找寻石头投到江河水中,看它是否浮起来。一些人见了不理解,甚至有人围观嘲笑他。面对世人的不理解,他的信心却更加坚定了,一点也不生气,只是继续云游,一面坚持修炼,一面继续找石头丢水里。

一天,他云游到涪州(今重庆涪陵一带),来到江边往水里丢石头。这时从江上驶来一艘小船,尔朱洞忽然心有灵犀一点通,问驾船的老翁贵姓?老翁答道:免贵姓石。

尔朱洞瞬间想到:老翁姓石,驾船行于水面,不就是“浮石”吗?尔朱洞怕悟错了,接着又问此地地名,老翁答:涪州。“涪”与“浮”二字读音相同。尔朱洞顿时悟到真人师父所说的“若见浮石而后服之,则仙道成矣”,并不是要他往水里丢石头,而是指坚定修炼到现在可以圆满了。

于是尔朱洞取出珍藏的仙丹服下,在当地众人的注视中得道飞仙而去。 (资料来源:《五代史补》、《仙鉴》)

【古籍记载(古文):】

少遇真人授还元抱一之道,炼大丹不死之方,因自号“归元子”。唐懿宗朝至蓬州,州有大小蓬山,世传周穆王时有人于此刻木为羊,跨而仙去。洞乃得绝壁石室,隐修于此。久之复舍去,卖药於蜀汉之间,其行飘然如乘太虚。时时饮酒吟诗,人莫测其高深。每住旅店则其身自榻而升,触栋而止。僖宗时隐炼于金鸡关下石室。

昭宗大顺(890-891年)中,王建围成都,又以方术保护居民不受兵害,建入城,果约束军人不骚扰。民既得全济,又往客果州。曾大醉天封精舍,呕丹於井中,后人称饮此井水,暑病必愈。又能于冬夜大雪暴集时单衣卧道上朝元。与郡人张洪之为友。邻人醉酒毙命,洞以药灌之,既蹶然而起,洪之因此大惊, 请授以道洞说:“尔股上天鱼首倒,无益也。更一生乃可尔”。洪之股有痣若鱼形,验之果然。洞卖丹阳一粒,索价十二万钱,太守问价,又增十倍。太守因此发怒,以为惑众,令盛於篾笼沉入江中。至涪陵上流,有二渔人撒网,出之即洞,而貌如平常。于是三人俱服丹而升天。

《十国春秋》称此在天复末年(903-904年)。《五代史补》载称,遇异人与药一丸,洞欲服,异人说:“今若服,必死。若见浮石而后服之,则仙道成矣。”洞如其教,自是每一石必投之水,欲其浮,如此者殆一纪。人皆以为狂,或聚而笑之,而洞之心愈坚。居无何,因游峡上,将渡江,有叟舣舟相待。洞异之而问,答称:“石氏。”又问:“此地何所?”答曰:“涪州。”于是豁然醒悟:“异人浮石之言,斯其应乎!”遂服其药,即轻举成仙。《仙鉴》云:“其后通微再见于世,有成都胡二郎、仙井道士遇焉。”

【解说:】

一天,一个异人给了他一药丸,尔朱想马上服下去,异人对他说:你要是今天服下去,就会死,要看见浮石才能服,那样才能得道成仙。从此以后,尔朱看见石头就投入水中,看石头是否会浮起来。别人都认为他疯狂了。但他却坚定信心,直到有一天他在涪江上遇见一个姓石的船翁,他豁然醒悟异人的“浮石”(“涪石”)之说,他立刻将药丸服下,就得道成仙了。《重修涪州志》中有尔朱先生《还丹歌》。

有象列仙全传.九卷.明.王世贞辑次.明万历时期汪云鹏校刊本_页面_25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