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织纹央央 | 我馆顺利开展卡织体验活动

 掌染草2012 2023-06-08 发布于安徽

课程介绍

民族服饰博物馆面向校内硕士研究生开设《博物馆学概论》课程,课程主要讲授讲述博物馆基本理论与哲学,阐述博物馆的性质、职能、特征,博物馆的历史与现状。立足民族服饰博物馆丰富馆藏资源,让学生积极参与博物馆实践工作,使学生了解博物馆工作流程,包括藏品的征集、管理与保护,博物馆展览设计与博物馆教育工作的开展。课程中,学生们将卡织编织作为博物馆教育实践内容,参与策划卡织体验活动,之后面向校内师生推出卡片编织手工艺体验与实践活动。

授课教师:刘育红

卡织又称综版式编织。综版式织机是一种古老的织造设备,卡片相当于织机中的综版,起到牵引经线的作用,操作者利用卡片的前后旋转来控制经线的沉浮,进而编织出既牢固又美观的绞经组织的绳带类织物。

卡织操作简便,是最古老的织机之一,使用范围曾十分广泛,可惜的是,如今卡织技艺逐渐式微,普通人生活中很难接触。民族服饰博物馆自2023年开始,多次通过向公众推出卡织体验活动,让越来越多的人亲身体会到卡织的乐趣,在制作中品味卡织的独特内涵。

图片

我馆老师与同学们的卡织作品





卡织历史与文化



综版式织机是中国最为原始的织机之一,类似中国新石器时代编织技术和原始腰机的结合,历史十分久远根据商、周时期出土的纺织品来看,早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应该就已经出现了一种类似编织织带用的综版式织机,而综版式织机的起源应该不晚于商周时期。

图片

1972 年,在辽宁省北票丰下的商代遗址中,

发现有一小片综版式织机织成的织物

图片

1976年在山东淄博郎家庄一号东周殉人墓出土

的丝履,采用的都是绞编组织”。

图片

在中国新疆和田地区洛浦县山普拉墓地(汉晋时期

墓葬)同样出土了几件综版织机织成的毛织带。

向左滑动解锁卡织历史

卡织虽然操作简便,但编织出的成品为多层织物,即牢固又美观,而且材料易得,无论是平民还是贵族都能使用,因此曾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清代一些荷包、扇套类小物件上的绳带就喜用卡织技艺制作。如今卡织技艺式微,仅新疆、西藏、贵州屯堡、安徽当涂等地区还在使用。

图片

红缎贴绣眼镜盒,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眼镜盒上下缀有淡黄色卡织绳带,小巧精致,可挂于腰间。

图片

贵州屯堡丝头腰带,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丝头腰带由六孔六角形综版织成,是贵州屯堡“凤阳汉装”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片

乌兹别克族帔袍,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此件乌孜别克族帕兰吉,立领、对襟,胸前装饰卡织织带

图片

藏族织花腰带,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以综板编织的方式织成的腰带,织物双面均有清晰完整的方块纹样

向左滑动

解锁民族服饰博物馆馆藏卡织文物





卡织原理与操作





如果将卡织看成一个小型织机,卡片即为控制经线沉浮的综版。不过,普通综版上下起伏形成开口经纬交错,而卡织则是同组经线不断拧转再由孔洞之间形成开口,所以将经线穿过卡片后转动卡片,可以实现经线的合股、加捻,而在拧绞的经线中加入打纬的步骤,不但能形成交织加固织物,还能利用纬线让表面需要的经线突起,背面不用的经线被压住,不断的叠压交织,把一排纱线连在一起,就形成了卡织织物。

同普通织机一样,增加综版的数量即卡片的数量即可增加织带的宽度,通过改变经线的颜色即穿不同颜色的线、就能增加织物色彩的变化。但由于卡织特殊的拧转加捻,形成的图案会受到拧转方向而产生改变,这也是卡织和普通织机最大的不同,通过改变穿线的方向及卡片的转动方向,形成单位图案左倾或右倾,就能得到不同的图案。

图片

合股加捻的同时打入纬线后形成卡织织物

卡片编织的织造工具与步骤十分简单,按四孔卡织来说,按下图将四个孔依次标上ABCD,将经纱穿入卡片孔洞中,在整经结束后一端系于木柱,另一端系于织工的腰部,织工手拿卡片,将卡片向前或向后旋转90°形成一个梭口,然后引纬、打纬、旋转卡片形成一个新的梭口,再次引纬、打纬,不断循环,就能形成织物。

图片

卡织工具:卡片

卡片四角顺时针方向标出A、B、C、D。

图片

卡织工具:经线

不同线材可以织出不同风格的织带,此次活动使用的是5号蕾丝线。

图片

卡织工具:纬线

纬线尽量选用与织带底纹一致的色彩。

图片

卡织工具:固定器

帮助编织者将织带前端固定在桌边

图片

卡织工具:腰带

帮助编织者将织物后端固定在腰部。

向左滑动查看卡片编织工具

初学者可以根据设计好的卡织图纸进行卡片编织,卡织图纸一般分为三部分:在图纸左上方为织带效果,显示织带最终效果;左下方为穿卡图示,显示经线穿卡方式;右方为转卡方式,表示编织者编织时卡片转动方向。

图片

卡织图纸

穿卡图示为图纸上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卡织成像的关键所在。一个格子对应一根经线,可以通过数不同颜色格子的数量确定需要多少根不同颜色的经线。一列格子代表一张卡片,从上至下代表卡片上A、B、C、D四个孔,根据图纸上对应的色彩穿入经线。

图片

穿卡图示

穿卡图示最下方的“S“、”Z“代表每张卡片上的经线穿卡方向。选择卡片一面作为正面,S向代表将经线从正面穿向反面,在反面打结;Z向代表将经线从反面穿向正面,在正面打结 。

图片

两种穿卡方向图示

如下图所示,不同的纱线穿线方向使纱线产生不同的捻向,格子会呈现向左或向右倾斜,对图案中只有水平或垂直线条的纹样外观几乎没有影响,但对图案中有斜线纹样的,不同的穿线方式则决定了斜线纹样是否平滑。

图片

不同穿卡方向产生不同织带效果

所有卡片按照图示穿好以后,保证卡片正面在右手边,将卡片按从左到右升序排列。把织带前后两端各打一个结,前端固定在桌角,后端固定在织工腰部,准备开始编织。

图片

卡片排列方式图示

图纸左上方的”Forwards“与”Backwards“代表编织时卡片转动方向,”Forwards“简称F向,表示将卡片向织带前端(远离身体方向)旋转90°;”Backwards“简称B向,表示将卡片向织带后端(靠近身体方向)旋转90°。

图片

两种转卡方式图示

在织造过程中,进行卡片前后旋转方向的变换也会造成经线拧转方向的改变,从而可以形成上下对称的图案。采用同一意匠图和相同的穿综方法,卡片向前、向后旋转不同次数,或者以不同点变化旋转方向,得到的织物纹样效果也截然不同。

图片

不同转卡方向产生不同织带效果

根据图纸上的转卡方式向前或向后旋转卡片,形成梭口后由左至右或由右至左引入纬线打纬,再次转卡形成梭口,确保前次打入的纬线被经线拧转夹住,再由右至左或由左至右引入纬线,不断这个循环过程、就能织成丰富多彩的卡织织带啦。





卡织活动的准备与开展





前期准备工作

为了让参与者获得良好活动体验,我馆师生提前设计了美观大方、操作简便的编织图纸,将活动需要用到的卡片、丝线、图纸、卡扣等放入“盲盒”材料包内,等待参与者抽取。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向左滑动查看卡织图纸

现场教学

活动当天,我馆学生首先向参与者介绍了卡织的概念、历史、成像原理与基本操作方法,让大家对卡织文化与卡织技艺有了初步认识与了解。

图片

刘育红老师向参与者讲解卡织技艺

图片

我馆学生讲解卡织技艺

图片

刘育红老师演示卡织技艺

图片

参与者观看刘育红老师演示卡织技艺

图片

参与者认真听讲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讲解过程

参与者动手操作

观看讲解后,参与者在我馆学生的帮助下进行穿卡、打纬、转卡等操作完成织带,再经过配件加工,卡织手环和钥匙扣就制作成功啦。

图片

参与者在我馆学生的指导下进行穿卡

图片

参与者在我馆师生指导下动手操作

图片

参与者在我馆师生指导下穿卡

图片

合作整理经线

图片

参与者动手操作

图片

织带逐渐成型

图片

织带完成后,我馆学生帮参与者安装金属扣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操作过程

成果展示

活动结束时,每位参与者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卡织工艺作品,通过体验活动,参与者体验到了卡片编织的乐趣,了解了卡织文化与技艺,收获满满。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美图

卡织通过数张卡片,将无序的线头,变成有序且有意义的图案,这个整理线条的过程,也是观察事物、整理思绪、动手认知的过程。通过此次卡织体验活动,民族服饰博物馆带领公众宣传了传统工艺的魅力,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日后,我馆也将为中华优秀的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不断努力,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审核 / 田辉、刘育红

文字 / 刘佳丽、赵欣雨

图片 / 仲鑫迪、李晓璐


走进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图片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是1988年开始筹办,2000年经北京市文物局批准正式成立的,是中国第一家服饰类专业博物馆,是集收藏、展示、科研、教学为一体的文化研究机构。旨在服务社会,为教学、科研提供专业化资源,成为民族服饰文化的基因库。向世界传达中国文化的丰富和厚重,成为中国服饰文化交流、研究的良好平台。

民族服饰博物馆现有展厅面积2000平方米,设有少数民族服饰厅、汉族服饰厅、苗族服饰厅、金工首饰厅、织锦刺绣蜡染厅、奥运服饰厅、图片厅等七个展厅,还有供教学及学术交流活动使用的多功能厅以及可以与观众实现互动的中国民族传统服饰工艺传习馆。

民族服饰博物馆收藏有中国各民族的服装、饰品、织物、蜡染、刺绣等一万余件。还收藏有近千幅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拍摄的极为珍贵的彝族、藏族、羌族的民族生活服饰的图片。

博物馆积极开展民族服饰文化与现代设计教学和科研等活动。从服饰文化研究,服饰设计研究,服饰技艺传习等方面,探索博物馆研究与教学实践、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新思路、新途径。博物馆设有民族服饰文化方向硕士点,也是学院博士项目的科研、实践基地。

民族服饰博物馆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已被正式授予“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外事交流基地”的称号。为传承、创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发挥重要的作用。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民族服饰素材库网址:

http://www./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樱花东路甲2号北京服装学院综合楼A座3层

电   话:010-64288067/010-64288216

邮   件:bwg@bift.edu.cn

邮   编:100029

微信号:biftbwg

校内开放时间:

每周二 上午 : 08:30-11:30 下午 : 13:30-16:30

每周四 上午 : 08:30-11:30 下午 : 13:30-16:30

每周六 下午 : 13:30-16:30

(注:闭馆前30分钟停止入馆,国家法定节假日、寒暑假闭馆)

民族服饰博物馆硕士点简介

民族服饰博物馆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一直致力于民族和传统服饰的收集、整理、研究,大量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生参与到整个科研教学过程中,博物馆得天独厚的馆藏资源也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图片

目前博物馆设立有“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和“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点,同时也是学校“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抢救传承与设计创新”博士项目的实践基地,并建有文物保护修复研究室,围绕教学科研需要与各大文博单位与研究机构合作进行古代出土文物保护、修复与研究。

开设研究生课程有《民族服饰创意设计研究》、《传统服饰修复与保护》、《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中国传统色彩研究》、《纺织品文物修复保护概论》、《中国民族服饰装饰研究》、《博物馆学概论》、《中国民族服饰工艺研究》、《中国古代织物研究》、《中国民族服饰造型研究》等。

图片

基于馆藏实物测量,结合田野考察、实验考古等方式进行实证研究,统筹各种资源渠道展开教学,形成机制灵活、渠道互通、体系开放的培养体制,以传统服饰的材料、形制、结构、图案、色彩、工艺研究为切入点开展教学,让学生了解先人的造物思想和技艺,在传承中感悟民族服饰并寻求创新之道。

图片

微信版权归属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