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第一原理?

 a_123 2023-06-08 发布于河北
文章图片1

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的特点是:

当你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手足无措,他却能跳出常规的思维框架,灵光一闪之间,难题迎刃而解。

当你就某个事件的浅层次逻辑谈论没有结果时,他却能迅速总结事情的本质,提出入木三分的观点。

当你深陷复杂的关系网,理不清头绪,面临取舍,万般焦灼,他却能直接从根本需要着手,高效决策。

如果你身边有这种人,恭喜你!你遇到高手了,他们衡量事物都是从“第一原理”作为思考的起点。

今天,我将要给大家分享的正是这种神奇的方法论——第一原理。

什么是第一原理?第一原理,也有人叫它“第一性原理”。

从哲学层面讲,最早提出这个理论的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叫它第一原理,有的人也叫它第一性原理。

亚里士多德说:每个系统都存在第一原理,第一原理是最基本的命题和假设,它不能被省略或删除,也不能被违反。

从商业领域讲,第一原理一般被叫做:底层逻辑。投资行业的大佬张磊和很多其他商业大佬,例如张一鸣,他在很多次采访里面会把类似的问题作为重点拷问:这件事的本质是什么?这个商业模式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张磊说:第一性原理不是简化分析模型,而是探究更底层的逻辑,发现“看不见的手”,找到各种现象的动因,进而分析更多端倪和因果。

从生活应用领域讲,第一原理被简化成:最少必要知识。通常当你要入门某个领域或技能的时候,师父会告诉你先掌握一个最基本的知识,比如学英语的最少必要知识是:“用”。比如学开车教练关于安全方面告诉你的最少必要知识是:“慢”。

什么叫快速入门?就是在涉足一个新领域、学习一项新技能时,掌握最少量的必要知识。

从道家和宇宙学讲,第一原理被叫做:道与奇点。在物理学和宇宙学界,科学家认为,我们现在所学的所有客观知识甚至是这个世界,都是由一个知识点、一个或者几个自然法则衍生出来的,比如宇宙的成型是由大爆炸论中的奇点开始的。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以上每一个领域都在共同揭示一个真理:造成事物结果的原因往往就那么几个核心的知识点和第一原理。

在西方学界,著名的投资人查理.芒格把这种核心知识点叫做思维模型,他说:每个人的一生中,大概只需要掌握100个重要的思维模型,便能提供一个背景或者框架,使他具有看清事物本质的非凡洞察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之所以觉得知识是混乱的,问题怎么也解决不完,世界是庞大不可测量的,是学不完琢磨不透的,是因为我们总是在琢磨那些表象,不知道学习的本质其实就是:掌握事物发生的第一原理。

二、为什么要掌握第一原理?

因为只有掌握第一原理,才能让你一眼看透事物本质,拥有触类旁通的能力,在人生的很多重要的阶段始终站在绝对正确的知识源头做决策。

想要理解学习的本质是掌握第一原理,只需要从三个方面看就能念头通达:

1、从人脑记忆的层面看

关于记忆,在脑科学界已经有相当多的研究著述,其中最著名的知识体系之一叫做:神经的可塑性。这个体系按照我的理解就在讲一件事:人的信息摄入(学习)过程就是记忆神经细胞的生长和死亡过程。翻译的更通透直白一点:这世上一切的能力只要具备条件都可以通过学习习得。

(1)那么人的记忆神经元细胞到底是怎么在我们脑中活动的?

最初的记忆细胞诞生是因为我们脑子摄入了一些信息和知识,这是记忆的最初形态,一种弱小可怜的细胞体,这个过程用脑科学专业的术语叫神经再生。如果这个时候我们不及时用它,它就会被人脑的遗忘机制迅速杀死,导致我们忘掉那个信息或知识点,很多时候这种速度快到眨眼之间。比如你日常生活中经常前脚看到一个事,后脚就忘了。

反之,随着我们持续的运用这段记忆,让它和大脑中其他的记忆细胞产生关联,它就会和其它细胞建立稳固的连接通道。这种通道的名字叫做神经突触。这个事最早在1949年被誉为神经心理学与神经网络之父的加拿大心理学家唐纳德·赫布提出了,即赫布定律。

最后,当你这段记忆用的越来越多,它和很多记忆细胞产生极强的关联性,通道越来越稳固,这个细胞和神经突触的外面就会被加固上很坚实的髓磷脂,这玩意可以让你某些记忆之间的传输速度加快百倍千倍,相当于把水泥路换成了高速公路,三轮车换成了磁悬浮列车。而这个加固记忆通道的过程,就叫做髓鞘化。

这就是记忆和神经元细胞在我们脑子里的活动过程,由此你可以知道,所谓记忆的本质就是髓鞘化的过程。

可是知道这个过程有什么用呢?能帮我解释为什么要掌握第一原理么?

确实,单独知道这个信息没什么用,但当你顺着这个基础认知再获知一个极其重要的知识点以后,你就能完全破解学习的本质,洞悉一个人飞速成长的奥秘。那么另外一个知识点是什么呢?就是:记忆的单位。

(2)为什么要了解记忆的单位?

因为要量化记忆。你去上班的时候,一天工作8小时,时间有「时分秒」量化;你去搬砖的时候,砖头重3斤,重量有「公斤」量化;你去写文章的时候,一篇文章2000个字,一个字是2字符,篇幅有「字符」量化。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东西都有计量单位,你干了多少活儿都是能看得见的,但是记忆没有。

可偏偏学习的过程离不开记忆能力,但是我们却无法得知记忆应该怎么量化,不知道这个就无法得知最根本的记忆逻辑,就是我们到底是怎么记忆的?

那么记忆的单位有人研究过么?有,1956年,著名认知心理学家乔治·米勒发表了一篇论文,题目是《神奇数字7±2》,论文指出「短时记忆的容量其实是有限的,大概为7±2个组块左右」(最新的研究是4个组块)。这里的这个组块,就是记忆的单位。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记忆手机号的时候,会采取3个数字一组或者4个数字一组数字的原因,因为再多一个就不好记了,短时记忆的容量就这么点。

而且,记忆的单位区别于其他任何计量单位,它有一个独特的性质是:组块是动态变化、始终归一的。当一个字母单独独立的时候它是一个组块、而它和其他几个字母合并成一个单词的时候也是一个组块、甚至当这个单词和其他单词组成词组的时候也是一个组块。

这就有点像是俄罗斯套娃一样,本质是很多小的单位可以被打包成一个大的单位,但不管这个大单位的内容是多少,它都是一个单位,只占你大脑某个记忆容量的一个内存;很多这种大的单位还可以被打包成一个更大的单位,但它还是一个单位,只占一个内存。认知心理学把这种神奇的现象就叫做组块,并以组块来命名记忆的单位。

当你知道记忆的单位是组块,当你知道组块的特性是动态变化始终归一,你就会知道一个真理:知识具有收敛性。

例如,当我们提到「亡羊补牢」这四个字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首先它是一个完整的词语,也就是它对于我们成年人的记忆来说,它是一个组块的记忆量,只占我们脑子里一个储存单位。其次,一听到这个词,你能想象到亡羊补牢背后几百字的故事,你不需要把完整的故事复述下来,但是你完全能明白这个词背后代表的深刻的一个知识。

也就是,亡羊补牢这四个字,收敛了背后代表故事的几百个字,我们中国古人几千年前就已经知道这个事情并运用自如了。当你知道了记忆的单位是组块,组块的特性是动态变化始终归一,你就能更好的利用它主动来减轻记忆负担,提高百倍千倍的记忆效率。

比如,下面这四个词让你记住核心意思:亡羊补牢、来者可追、失马亡羊、贼去关门。你会怎么记呢?我会直接把他们提炼一个现代词:及时止损。以后遇到同类任何事,我都直接用这个四个字解决问题。

再比如,如果要在亡羊补牢的基础上更深层次探究本质,我们可以发现这是在讲及时止损的问题。如果想要在及时止损这个词上继续深挖,你会发现及时止损本质是在讲「沉没成本」,当挖到这一程度,你会发现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沉没成本问题,掌握这个知识简直可以让我们的人生幸福许多倍,可以在投资和消费领域应对太多本来令我们头疼的事。

大家理解了吗?

文章图片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