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斋名与书联

 xianfengdui111 2023-06-08 发布于河北

曹正文

古人读书,本无斋名。后人见其读书史迹,乃取其名,如老子著书处,孔子弦歌台,屈原读书洞。司马相如当年在蜀中有一读书窟,唐明皇因“安史之乱”入川,慕相如之文名,乃将此窟敕名为“长卿石室”。私家斋名,始于西汉扬雄,他将读书笔耕室取名“玄斋”。

魏晋南北朝文人的斋名别有趣味,如《三国志》作者陈寿的书斋取名为“万卷楼”,指他撰《三国志》时参考了许多书籍。陶渊明作《归去来兮辞》,其书斋乃名“归去来馆”。《文心雕龙》作者刘勰以“校经楼”为其书斋室名。

唐宋时代的读书人,将其斋号取得各有其妙,如陈子昂的“读书台”、王维的“竹里馆”、杜甫的“浣花草堂”、薛涛的“吟诗楼”、白居易的“庐山草堂”、刘禹锡的“陋室”、李渤的“白鹿洞”和李群玉的“水竹居”。

至宋朝,欧阳修有“非非堂”、王安石有“昭文斋”、曾巩有“南轩”、沈括有“梦溪园”、李清照有“归来堂”、陆游有“老学庵”、黄庭坚有“滴翠轩”、范成大有“石湖别墅”、朱熹有“达观轩”等。

元明清的书斋较有名的有赵孟頫的“松雪斋”、王冕的“梅花屋”、徐文长的“青藤书屋”、王世贞的“尔雅楼”、范钦的“天一阁”、李渔的“芥子园”、钱谦益的“绛云楼”、蒲松龄的“聊斋”、张岱的“陶庵”、惠周惕的“红豆书屋”、梁启超的“饮冰室”,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妙趣。

由此可见,古人斋名,往往以楼、堂、馆、阁、洞、庐、苑、轩、室、庄、亭、房、庵、舍、巢、窝、屋、居、榭、园为名,配上主人的字号、嗜好、性情、行踪及志向的有关文字,中国读书人斋名之风雅,实在妙不可言。

有了斋名,古代文人还喜欢在书房中挂一幅有关书的对联。于是中国出现了许多妙趣横生又意味深长的书联。

第一类对联与书有关,言简意明,如“开卷有益,闭户自精”“卧游神州,坐拥书城”“无欲最乐,有书极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观书悟昨非,挥笔知今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一类对联大都以哲语见胜,也可作自勉之句。每日观之,必能反省增益。

第二类书联,文字间荡漾诗情画意。如“读书不求甚解,鼓琴足以自娱”“书似青山常相忆,灯如红豆最相思”“漫研竹露裁唐句,细嚼梅花读汉书”“千古文章书卷里,百花消息雨声中”“文至蕉叶书犹绿,吟到梅花句亦香”“明月有情常照我,清风无事乱翻书”。这类对联以虚见实,以景抒情,文辞精美,情景交融,联中皆嵌有书香文字,如配上名家笔墨,更让人心旷神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