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美学之意境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23-06-08 发布于山东

李函昱

摘要:意境,在中国传统美学理论中是一个独特的范畴,是主观生命情感与客观自然景物相互交融、情与景的结合,也是中国傳统艺术的突出特征。意境这一独特的美学特征,在中国延续上千年的文化艺术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纲领作用。

关键词:意境;美学;中国传统艺术

中图分类号:B83-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3-0013-01

意境在艺术作品中以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为特征,是一种广阔的宇宙感,且富有形而上意味的艺术境界。意境的理论在历史上是逐渐形成的,其来源丰富复杂,但尤其以儒释道三家思想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大致构架,儒家推崇的是中庸之道,释家意在出世圆融,而道家讲求无为虚空,三种思想相互影响,而且以其灵活多变的姿态延续发展了数千年。

一、意境的美学范畴

意境起源于老子美学的几个重要的范畴,即“道”、“气”、“象”。三者浑然一体。庄子主张天然,提倡“有无相生”,特别重视“虚”的意义和作用。他在《庄子·天地》中的记载,用“玄珠”象征“道”,“象罔”象征有形和无形、虚和实的结合。虚虚实实,既有形又无形才能表现“道”。南朝著名理论家宗炳,在其著作《画山水序》中提出的“含道应物,澄怀味象”,其内涵接近意境。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六法”,首位就是“气韵生动”。即在绘画中要生动地描绘出人的神貌,这一理论的提出也对后来的意境美学的范畴打下基础。画家张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绘画理论,强调审美主体和客体相结合,被后世看作是意境创作的基本条件和本质概括。晚唐诗人司空图所著的《二十四诗品》,对诗的意境和风格作了生动具体的描述,且提出“韵外之致”、“象外之乡”、“景外之景”、“味外之旨”的思想。明代董其昌提出的“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清代文学家李渔的“情由景生,景由外得”,皆可看作意境的美学内涵。

到了近代,王国维的“境界”说,意境的美学理论的发展已经趋向成熟。他主要从审美的角度确认了中国古典诗词创造的美感特征,区分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而且借用了西方美学的感念解释了意境说。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也提出了对意境本质的探讨,他说,“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物,代山川而立言”。在有限的审美空间里表达无限的审美意蕴,充盈着无限的生命力,追求天与人的和谐、统一和协调感,赋予艺术盎然意趣和生机,也传达出生命的意境。

二、意境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

意境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艺术核心,在艺术的创作过程中,被认为是一种较高的艺术表现境界,在长期的艺术发展中产生了极强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表现尤为明显。人们对审美创作和鉴赏,对自然美感,对自我心灵关照的追求与信仰都是以此理念作为基础的。正是这一意境观,使中国的各艺术门类氤氲流动着灵动的气息、生命的节奏。

中国的绘画艺术发展从魏晋时期至清代,历经多次变革,从人物到山水,从青绿到水墨,但都强调营造一种充满生命力的、灵动的意境,讲究以意传情,画家将自我与外在景物通过造型、笔墨、情感融合,表现画家的内在精神,抒发个性情怀。中国传统美学中追求的意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如山水画中的师法自然、天人合一,以自然山水之情来表现人的性情。画面的空间借助虚实、明暗、空白等韵律来表现。而这些手法更能表达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晋代画家顾恺之首先在人物画范畴提出“以形写神”的理念;五代以后,山水画兴起,大多以山川河流为描绘对象,画家们开始把意境的创造作为品评山水画的标准。宋代山水画发展趋向成熟,促使画家更加重视对意境的创造。南宋著名的画家“马一角,夏半边”,充分发展了中国画意境中的“留白”。此“留白”并非是简单的空白,反而是经过巧妙的构思所独辟的,恰恰是一幅画最富有生命力的部分,是意境中“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的体现,是画家将生命的气韵赋予画境中。

三、意境与人生境界

意境的创造与艺术家本人是分不开的,与其的性格品行、人生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是对古典诗词中所说的“诗品和人品”命题的继承和发展。宗白华先生高度重视人生境界的审美赏析,他曾说过:“中国美学竟是出发于'人物品藻之美学。美的概念、范畴、形容词,发源于人格美的评赏。”他认为,艺术境界要靠艺术家平日里的培养,要求艺术家真实、丰富的体验生活,感受自然和人生,关照心灵,捕捉瞬间的惊喜。

“魏晋人欣赏山水,由实即虚,即实即虚,超入玄境”,这种心境形成了独特的“魏晋风骨”,超脱于人格,寻求“事外有远致,沾滞于物的自由精神”,简淡的意趣和人生境界。唐朝著名的爱国诗人白居易,因仕途不顺,由官场走向自然,在庐山下筑一草堂而居。借“倦鸟得茂林,涸鱼返清源”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理想;诗人刘禹锡写“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通过创造雅致的环境和主人的风度来表述自己的人生态度。清代著名画家石涛有言:“搜尽奇峰打草稿。”他们返璞自然,在艺术的天地里,达到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

中国的传统意境美学就是在与自然、人生境界的关系中继承发展的,成为及其独特的艺术美学特征。我们应在前人留下的璀璨的文化中寻觅和探求意境的美学内涵,体味出其充满生机的意蕴和无限的生命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