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和鲁国是位于今山东省一带的两个诸侯国。诚然,齐国不管是地盘还是兵力,都要明显超过鲁国。不过,坚韧的鲁国却抵挡了齐国的多次进攻,也即挫败了齐国吞并鲁国的野心。其中,就笔者今天要说的长勺之战,堪称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此战,3万鲁国大军,却击败了齐国30万大军! 一、战役背景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起,历史进入了诸侯兼并、大国争霸的春秋时代。齐国和鲁国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重要诸侯国,又互相毗邻,不免发生各种矛盾,而矛盾冲突的激化,又势必造成两国间兵戎相见的结果,长勺之战正是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换而言之,如果周王室没有衰微,齐国和鲁国之间的大战是可以避免的。 春秋时期的鲁国据有今山东西南部地区,都城曲阜(今山东曲阜),历经鲁公伯禽、考公酋、炀公熙、幽公宰、魏公晞、厉公擢、献公具、真公濞,一直都是周室强藩,震慑并管理东方,充分发挥了宗邦的作用。但是,鲁国的疆域和国力较之齐国,均处于相对的劣势。特别是在周天子的地位下滑后,鲁国也逐渐失去了超然的地位。 与此相对应的是,齐国首封君主为西周开国功臣姜子牙,因国君为姜姓吕氏,故又称为姜姓吕氏齐国,史称吕齐。姜太公至营丘后,因应当地风俗,简化礼节而修政。发展工商业,利用当地鱼盐之利,人口大增,使齐国成为大国。 二、战役起因 长勺之战爆发于春秋初期,齐襄公于周庄王十一年(公元前686年)年底被公孙无知暗杀,月余后(前685年春季)公孙无知亦被国人所杀。在齐国君主宝座空缺后,公子纠及公子小白各自从鲁国及莒国返国。小白先至即位,是为齐桓公。 对此,鲁国自然是不甘心的,也即鲁国希望自己护送的公子纠能够登上齐国君主的宝座,从而获取丰厚的回报。于是,鲁庄公为护送公子纠回国,与齐军战于干时而大败,仅以身免。趁着鲁国战败的机会,齐国随后计划再进攻鲁国。 三、战役经过 周庄王十四年(公元前684)初,齐国调集30万军队进攻鲁国。鲁人曹刿往见鲁庄公,并获鲁庄公批准随行督战。因为己方只有3万兵马,所以鲁庄公暂时避开齐军锋芒,撤退到有利于反攻的地方——长勺。 由于上一场战争的胜利,鲍叔牙和麾下将士都轻视鲁军,认为不堪一击,于是发起声势汹涌的攻击。鲁庄公见齐军攻击鲁军阵地,就要擂鼓下达应战的命令。曹刿却阻止了鲁庄公。因为鲁国将士坚守不出,鲍叔牙又下令展开第二次攻击,曹刿劝鲁庄公仍然不要出击,继续固守阵地。齐军攻势虽猛,但仍攻不进阵内,士气不免疲惫,再退回到原阵地。 齐军两次进攻,鲁军都没有应战,鲍叔牙和齐军将领都认为鲁军怯于应战,决定再次发动进攻。于是齐军声势浩大的第三次进攻,曹刿看到这次齐军来势虽猛,但势头没有上两次大,认为出击时机已到,立即向庄公提出反击齐军的建议。鲁庄公亲自擂起战鼓,发出攻击命令,随后鲁军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四、战役结果 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因为齐军的士气已经跌入谷底,而鲁军气势正盛,所以其能够以少胜多,击败了齐国大军。取得胜利后,鲁庄公传令追击。曹刿认为齐乃大国,兵力素强,不容易判定是否真正失败,很可能另有埋伏。于是,曹刿登轼而望,见齐军旗鼓杂乱,兵器倒曳,又下车观察到齐军战车的车辙十分混乱,判定齐军是真正溃败,才向鲁庄公提出大胆追击的建议。 紧接着,鲁庄公命令麾下将士猛打猛追,给齐军以沉重打击,俘获大量甲兵和辎重,把齐军赶出国境,并射杀齐桓公子公子雍,洗涤干时之战所蒙受的耻辱,国势为之一振。从这一角度来看,齐军骄傲自大,鲁军战术灵活,是影响长勺之战结果的重要原因。 周庄王十四年(公元前684)六月,为了洗刷长勺之战的耻辱,齐国联合宋国再次进攻鲁国。不过,鲁庄公与宋国战于乘丘,取得大胜。齐国军队随后撤退。次年五月,宋国伐鲁以报乘丘之败,但鲁国再次战胜。对此,在笔者看来,长勺之战后,鲁军士气高昂,加上主场作战,所以接连取得胜利。 眼看鲁国难以战胜,齐国于公元前681年与鲁国在柯举行和会。终鲁庄公之世齐鲁关系相对和睦,齐国仅于公元前675年联合宋、陈两国进攻鲁国西部。 |
|
来自: 格林书屋 > 《首藏网络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