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国年度新诗奖年度优秀诗人奖 (江西)许健平《打铁铺》 (浙江)张捷珍《莲》 (海南)绿雪《瞎子戏》 (内蒙古)赵春秀《拉卜楞寺》 (甘肃)惠永臣《山坡上》 (上海)李颂瑜《秋天的来信》 (江苏)贡才兴《水库斜坡》 (江苏)孙犁《复活节》 (江苏)徐俊《语言尽头是虚空》 (江西)涂军兰《那匹马》 (湖南)黄飞跃《村主任记事》 第三届中国年度新诗奖年度优秀诗人奖 11首诗歌授奖辞 打铁铺 许健平 铁下心,人类就会变成一块铁。 铁铺里的铁是善变之物—— 四块铁:铁锤,铁砧,烧红的铁块,脸黑的铁匠 之间隐藏着最大的暗喻—— 犁是种子,镰是颗粒归仓,斧头劈开邪念 铁链把誓言锈死在湖边,风化 红铁易弯,冷铁易断,铁匠抱着铁器坐进历史 再从人群中牵出一把铁器,并非易事 就像麦子缺铁,毕露的锋芒只是虚张 就像水稻缺铁,匍匐的弯曲终究离散 有些痛痒得用锤子敲打,掉一地铁屑—— 那是碎了一地的只言片语,经历过火的淬炼 最后逃离了成犁成刀的可能性 我们不能像铁那样笨拙:一生气,就生锈 一块铁的对面不只是坚硬,还有 暗藏在我们骨骼中的尖芒。 总有一些铁睡不着—— 寺庙,书院,没有电铃的村小…… 都有一块悬铁在等待发声。 许健平,笔名舍人。男,赣籍七零后。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 授奖辞 许健平的《打铁铺》在“铁”这一逻辑链条上睿智地滑动,并时不时的让“铁”溅出一些哲学的火花,无论在“铁”的实质上还是深度上都令人惊喜地发现诗人把握词语秘密关联的能力,这在大量平庸之作的诗歌当下甚是弥足珍贵。(宫白云执笔) 莲 张捷珍 曾经被风剃度的池塘,因为莲 又重新还俗 当荷叶再次将自己从淤泥中捞起 我相信春天就是解药 阳光继续燃烧 风就能把莲的花容与清香钓出水面 神说,水的底部埋着火种 所以藕从不质疑一生在黑暗里的坚持 简介:张捷珍,现住浙江省诸暨市西施故里,一个愿意为文字低头的人。 授奖辞 这首《莲》把莲的自身形态在意识中的渗透写得澄明深厚又不着痕迹,有种清奇脱俗之感,暗含一种不动声色的神性力量,语言形态简约质感,恰如其分的措辞背后是根深蒂固的思考。(宫白云执笔) 瞎子戏 绿雪 可以将白天删掉 可以将黑夜删掉 甚至连世界一起可以删掉 牵一根竹棍,敲敲打打 为了提醒低低的天薄薄的地 这是他的路途,这是他的眼睛 瞎子戏是地方戏 当地乡里人都会哼上几句 但怎么哼都没有瞎子的味道 二胡是标配,且布满旧色 禾场中央的竹椅,略等于人生舞台 他拧紧弦把,校准音律 一开嗓,夜像雪落满了地 唱出的台词是黑色的 眼睛里残留删掉的黑夜 泪水在心里流成河 绿雪,本名龚金芽,偶尔涂鸦分行,二O年开始学习诗作,有作品发表于《诗刊》等报刊。 授奖辞 这首《瞎子戏》从“瞎子”独有之“黑”打开诗的“豁口”,镜头慢摇把正常人的白天黑夜甚至整个世界在眼前“删掉”,造成一种黑白世界的内在冲突。既有对瞎子世界的内在探索,又有瞎子唱戏时的外在描述,内外结合显示出一种独有的“黑色”特征。那些想象性地思考与来自心灵方位的意象交错汇合,将黑暗与光明演绎得通透而深刻。 (宫白云执笔) 拉卜楞寺 赵春秀 不能喧哗,不能在酥油花和长明灯 芸芸众生到过的地方, 无端议论。寺内,有柱子、经幡无数 不能歌哭。 杂念,不能响彻大地。不能 出来,磕头。 一席之地,安静下来了 除自己 还在以肉身跪拜 拉卜楞寺,已变成了巨大的空。 寺门敞开 每一次,佛都允我 许一个新愿。每一次 我固执地送四季,送流水,送无知,送 旧我 用微弱的光芒,接近你 危险、刀剑绝尘而去 暮晚,终于 抢在骏马和时光的前头,来了 像尘埃落定, 山脉与火焰。 简介:赵春秀,特约编辑。获首届国际城市文学奖,第六届内蒙古自治区职工文学奖,《草原》年度上榜诗人。 授奖辞 诗人在《拉卜楞寺》这里打开了一种生命通向佛缘的能力,让人生从喧嚣走向了安然,结构严谨,营造了令人肃然起敬的大气场与灵魂的深度感,用最简短恰切的语言讲述着“我”与“拉卜楞寺”之间的故事和细节。在隐忍的外表下隐藏着对生命潜在的激情,正是这复杂的心理的深度,引起对生命的探寻,从而体验了那种只有佛性的照耀才可以给的东西。(宫白云执笔) 山坡上 惠永臣 山坡上,那么多的牛羊低头吃草 那么多的石头 都放弃了言说,它们却都是见证者: 草木绿了又黄 黄了又绿;牛羊一批批长大 又一批批被运到山外 牧人从来舍不得让皮鞭 打在牛羊的身上 挤奶的女人,从来都会给羔犊子 留一口奶水 当你站在山坡上 甚至站在它们中间 你就会感动的流泪 ——它们一抬头 世界就会马上温柔起来 惠永臣,原名惠永琛,男,1970年5月出生,甘肃镇原人,中国作协会员。甘肃诗歌八骏成员。出版诗集《时光里的阴影》《春风引》,先后后有1500多首(篇)诗歌散文发表于《诗刊》《中国作家》《飞天》《解放军文艺》等刊物,曾获甘肃省第五届、第六届黄河文学奖等奖项。 授奖辞 这首《山坡上》想用山坡上低头吃草的牛羊与漫山遍野的石头与草木来探究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这种探究调动起了阅读者全身的感官去体味、去感受,直到进入那种转瞬即逝的感动与温柔,把万物从不要求相等的给予与牧人们美好善良的品格呈现得淋漓尽致。(宫白云执笔) 秋天的来信 李颂瑜 好友轻声说 或许秋天 就要来了 你到底会去哪里 我翻遍了所有的旧衣物 找不到一封秋天的来信 只记得一些夏天私藏的秘密 邻居的儿女 坐在阳台上窃窃私语 一条上火的水蛇 想要给我做人工呼吸 一个诗人密谋着 等月亮迷路往南时 我们就赤裸着身体 逃进北方的热带雨林 水族馆里的鱼儿 追着路人的灵魂 如未出世的婴儿 命运被随意安排 在母亲的子宫里 没有自由的乖孩子 天真地以为他们 买走了鱼儿的自由 贫穷的小女孩 眼睁睁看着 路边的野百合 变成丑情侣的媒人 她幻想着 总有一天 也可以穿得像个婊子 穿过蠢蠢欲动的男人 成为上帝真正的情敌 困倦的坏西风 躲在你的酒窝里 笑话无路可走的白云 荒唐不安的青春 不小心狠狠撒了一地 野马忘了尘埃 开始随波逐流 蓄意再灌少年一坛美酒 十九月的梅雨 在佛主的怀里哭泣 似乎是伊甸园 长出的一颗颗菩提 你那翡翠色的梦境 早已浮出人间水面 从未雨绸缪的苦海 到未雨绸缪的苦海 失眠的野猫 悄悄打翻沉睡的森林 躺在干燥的沼泽里 等待着过期的黎明 他心里清楚地知道 我从来不会花言巧语 只不过 刚好遇到 你这样的美景良辰 我轻声告诉自己 或许秋天真的就要来了 我不知道我会去哪里 我问遍了远方所有紫色的鸽子 终究 等不到一封秋天的来信 只记得一些夏天私藏的秘密 作者简介:李颂瑜,男,苗族,笔名李十四,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学生。90后随意创作人,文字学习者。喜欢交友流浪,饮酒赋诗。 授奖辞 这首《秋天的来信》具有一种令人惊奇的想象性,用一种抒情的节奏天马行空般地建立起一个温情忧郁的氛围,多种声音汇聚,多层次的诗歌结构及其情感释义被作者轻松驾驭,人生深切的孤寂之感让人感同身受。(宫白云执笔) 水库斜坡 贡才兴 下午四点,我仰躺在 武义乡间的一座水库斜坡 一抹秋阳倾斜在坡上 温暖着我全身 恰好45度的坡角 适合余生的归途 挤过人间草木 所有的遇见如是告别 一个大地容器里的昏睡者 被身底下自由生长的 植被托举着 在我看不见的斜坡后面 可有静水微澜? 隐约听见有汇聚的水在涌动 叩击着我空荡荡的肺腑 我感觉到斜坡在颤抖 大地寂静,倾听万物密语 和微风摩擦芦荻叶的沙沙声 天空高远,我停顿在时间里 消磨如水光阴 耳畔传来流水的咏叹调 交叉,渐行,呼应,回荡…… 茱萸凝霜,记忆着 曾经的虚荣与不朽 天穹上,归雁留下最后的分行 人生海海,山山而川 极目而望,皆各得其所 “如果你愿意凝视这里 这里便是你的所有” 夕光再次照在斜坡 一边对峙,一边妥协 我的身影与大地上的残叶碎花 ……终究会混合在一起 贡才兴。男,1968年出生苏州,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吴中区作协副主席,吴中区政协委员。已出版诗集《月光中的水滴》《山水中的呼吸》《与江南对坐》三部。 授奖辞 这首《水库斜坡》体现了人与自然万物相互交融相互成全的审美效果,“水库斜坡”为身处其中的“我”创造了一种自我抚慰的机遇与畅想的浪漫。对心灵的触及与人生的渗透不动声色。特别叙述与抒情的交错运用,达到了完美的境地。(宫白云执笔) 复活节 ——致希尼 孙犁 多年前的复活节,两英里之外 一年一度的图姆集市的货摊 凸显明亮的一切 没有廉价货摊,没有风雨棚 或扎绸的俗艳品 世界蹲在那里,你在暗处 鸫鸟可以起落 被掳掠过的土地上守望 一如祭祀的行者 可以把躏战的机场 ,变回芳草地 掩蔽棚、周边带刺的电网被拆 无法遗忘的是雏菊的芬芳 新铺马路上沥青的气味 一只眼睛盯着门 一旦夜幕降临可以回家 忘我是一种定位,乡情如此 确定方位、画出标戳、选定年轮 保持距离在此刻和早间,种下桤树 为这摇摆的串串葇荑花序 种植它,吟留它 做个简约的人 在乌鸫到来时,给草地添加生气 你离去时,常春藤在攀援 已经诠释过的诗句,早被衔回 想离开前去死亡之屋 去锄草的家亲那里 战事之后,鸫鸟站在了棚顶之上 一晃有了几个复活节 孙犁,笔名:余光之瞳,江苏作协会员,在《诗刊》《诗歌月报》等发表作品。 授奖辞 这首《复活节》“致希尼”是一个关键词,诗中所呈现的都是在千方百计地向“希尼”的自身行进,着力点在诠释希尼的人生轨迹上,整首诗充满一种异域的味道和时间的纵深感,那些词语的表面背后更多的是作者对于希尼所给予的理解与内在的信任,正是这些因素成就了这首诗陌生的迷人况味。(宫白云执笔) 语言尽头是虚空 徐俊 为了留住这些星辰 我让群山变幻三次颜色 锄地,播种 给孩子们上课,与月亮唠嗑 这一天多么短暂 树叶、鸟和人不断离开,又回来 我用孤独做流水的琴弦 迟来之鸟将演奏者从石头和溪水里赶出来 我让风在麦粒里筑巢 并允许玉米取走我身上的寓言 我用孩子们的歌声 造一艘船 将楼群哄骗到船上,连夜启航 与反对的声音带来的薄雾不同 这船的航行耗尽海水和虚空 沿途,我栽下桃树、山峦和歌声 让时间的迷宫,更加回环往复 大街上,喧嚣中溢出的寂静 像腐朽的音符 我大于一棵树,又小于一粒石子 我用这些腐朽的音符 喂养湖水和白鹭 我已经太幸福,不会因为抚摸不到神灵的裙裾 而坐立不安 万物要跟随,就让它们跟随吧 我会将苦难织成绸缎留在大地上 我不想遵从大象的遗言 但是银杏树将河流拧成鞭子,日日夜夜抽打虚空 我想把虚无堆得更高 高过三个秋天 语言尽头是虚空,那是我永恒的居所 我把大海的一只眼珠 当作节日,住进去 然后,随夏天一起飘落 作者简介:徐俊,笔名栴檀悦风,江苏省作协会员,诗歌散见于《人民文学》、《诗刊》、《星星诗刊》、《诗歌月刊》、《绿风》诗刊、《十月》、《脊梁》等,《在理塘途经仓央嘉措》获“第二届仓央嘉措诗歌节”一等奖,现居扬州。 授奖辞 这首《语言尽头是虚空》以近似雕琢的诗语造型来表现一系列特定的场景,视点独特新奇,诗歌中语境的并置、混杂老道又不着痕迹,象征与隐喻等维度的交错运用拓展了人生意识与现实意识,生命的实在与虚无演绎为词语之美,略带忧郁的语调将来自不同语境的意象浑融起来,在一连串自言自语的线性结构中,达至了语言尽头的虚空。(宫白云执笔) 那匹马 涂军兰 并没有出现过。更没见过 它埋头吃草的样子 鬃毛上的水珠子,有的一碰就妥协 有的继续顽强地垂挂着 足够有力。 “语言是咀嚼的艺术” 我们,是第一次见面吗? 答案有两种:看清事情的本质 承认认知的过程。 缝隙中,我只能看到它 铁蹄深陷的部分 需要时间,才能累积出整体概念 或者清晰的定义。 经过彼此长时间的对视 概念与现实也未能达成绝对统一 这足以让人感到 眼前的空荡—— 还没有完全被吞噬。空空的马厩 隐约传来,急促的响鼻声 像是它在通过覆盖人性 张扬的诉求。 而将自己缩成一团虚无的影子 极具拓展性。直觉告诉我 那匹马肯定与黑夜,有着某种关联 它远远地甩着深渊一样的马尾 有着夜一样的轻 一样的浓稠。但你最好不要与它并肩 此刻它是固执的 小心它躁动的马蹄,狠狠把你踢翻 你却不能片面的认定: ——它不是一匹好马 简介:涂军兰,江西省作协会员,一厢情愿爱诗歌多年。 授奖辞 《那匹马》这首诗使用借喻这一技巧,以马喻人,展开联想,暗示“那匹马”与“我”的真正关系,生动形象,与其说是写那匹马,不如说是写马与人的精神并置与合二为一,诗中马的状态其实就是“我”的状态。这也正是诗人把马作为自我象征的所在,此诗的视点不是那匹马本身,而是马在自我意识中的渗透,它所触碰的不单单是一种即物描述的情怀,而是触及灵魂或精神层面的东西,因此鲜活的生命境界才会从“那匹马”中脱颖而出。(宫白云执笔) 村主任记事 黄飞跃 人们常常说起他的痴呆 是装的 他拄着拐杖走在黄家湾的小路上 是装的 老母亲为他喂饭喂水是 装的 夜深人静,他撕心裂肺的呐喊 那尖锐的声音是 装的 前几天,他死了 他的死,也是装的 人世间只有昨夜一场大雪把他埋了三尺 是真的 风吹过芦苇荡,那飘散的芦花 是真的 作者:黄飞跃,一名“村官”,写诗,做一个平庸之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