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绍琴谈:温病初起“卫分”阶段,4个证型的治法与用方

 卓尼中医院华华 2023-06-08 发布于甘肃

“在卫汗之可也”,并非应用“汗法”

作者/赵绍琴

文章图片1

简介:赵绍琴(1918~2001),北京市人,生于1918年。三代御医之后,赵氏幼承家学,后又拜师于太医院御医韩一斋、瞿文楼和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汪逢春,尽得三家真传。1934年,悬壶北京。1950年,参加卫生部举办的中医进修学校。1956年,到北京中医学院任教。曾任北京中医学院温病教研室主任,内科学会顾问,中国医学基金会理事,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等。


一、对“在卫”的认识

温邪初感,自口鼻而入,即叶天士所谓“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而“肺主气属卫”。所以温邪郁于肺卫均称为在卫,亦即卫分温病。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论述卫分证时说:

“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

从脉象上来看,卫分证脉不缓不紧而动数,其既不同于太阳中风亦不同于太阳伤寒。其实卫分证的一般证候是: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咳嗽、咽红或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如何理解卫分证的“发热”与“恶寒”呢?吴又可说:

“阳气通行,温养百骸,阳气壅滞,郁而为热。”

温病卫分证之发热,为热邪郁阻于肺卫。因卫气被郁,卫阳之气宣发受阻而恶寒。如吴鞠通所说:

“肺病先恶风寒者,肺主气,又主皮毛,肺病则气膹郁不得捍卫皮毛也”。

温为阳邪,温邪犯肺(卫),不是风寒外束之表闭,所以其虽有恶寒但发热重而恶寒轻,常称之为“微恶风寒”,即指恶寒轻,或恶寒时间短暂,常不为病者所重视。

温邪郁于肺卫,肺气失宣,阳气郁闭,所以卫分证常可见无汗。但若郁热较重,郁热蒸迫,可逼津外泄,有时也可见少汗或头面汗出,这是热迫津出之邪汗,并非正常之汗出。所谓正常之汗,当是营卫通、三焦畅、气机调、津液至而自然小汗出。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分注说:“咳嗽为火克金也”,热邪迫肺,肺失肃降,轻则咳嗽,甚则作喘。咽喉乃肺胃之门户,热郁于肺,则咽喉被灼,轻则红痛,重则咽肿,甚则白腐。

温为阳邪,热变最速,易于伤阴劫液,故温病初起,虽在卫分阶段即可见口微渴。郁热鼓动故脉浮而数。

总之,温病卫分证为温邪郁于肺卫,病虽轻浅,已有轻度津伤。

二、对“汗之”的认识

伤寒为外感寒邪,风寒束表,表闭阳气受伤,须以辛温走窜之品(如麻、桂之类)以运阳气,令发汗逼邪外出,故以汗法兼助热粥,促其汗出,使邪随汗解。

温为阳邪,如前所述温病卫分证,为温邪郁于肺卫,以郁热为主。病虽轻浅,已有轻度津伤,绝不能用辛温发汗之法,再度伤阴。如叶氏所说其治法与伤寒“大异也”。吴鞠通在银翘散方论中说:

“按温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他患”。

“病自口鼻吸受而生,徒发其表亦无益也”。

可见“汗之”绝非用发汗之法。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火郁发之”。

王冰曰:“发、谓汗之,令其疏散也”。

柳宝诒论述说:“暴感风温,其邪专在于肺,以辛凉轻散为主,热重者兼用甘寒清化”。

温邪郁于肺卫,属“火郁发之”之例,亦即汗之令其疏散也,当用辛凉清解之法。

辛能宣郁,凉可清热,轻清举上,清解肺卫热邪,邪去热清卫疏三焦通畅,营卫调和,津液得布,自然微微汗出而愈。因表清里和,自然邪透汗泄,不用汗法而达到了汗出的目的,此即“在卫汗之可也”的意义所在

三、“汗之”的运用方法

对于卫分证的治疗,叶天士说:

“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黄苔不甚厚而滑者,热未伤津,犹可清热透表”。

说明卫分证初起要用辛凉轻剂,以辛散开其郁,凉以清泄其热,轻清宣透,宣郁清热。

但在临床运用时,又必须根据郁的轻重,热的多少及挟风挟湿的程度全面考虑,决定辛散与清凉药物的配伍、比重及加减,以体现辨证论治的原则。

一般说来,郁重热轻,以辛散为主,佐以清凉,热重郁轻者,以清热为主,佐以辛散。

如脉浮重于数,身热不甚,恶寒明显,虽咽痛而不甚红,口干而舌润,苔白腻而质淡,说明以郁为主,卫气郁闭,风多而热轻,当以辛散开其郁闭为主,清化之品为辅。

若脉数重于浮,甚或滑数或近乎洪数,咽红肿痛,身热重而恶寒轻,口干心烦,渴思凉饮,舌质偏红而苔白,咳嗽气呛,此热重而火郁不宣,当以清热为主佐以辛散。

此辛散,意在开郁,并非解表。更忌辛温发汗,误汗则伤阴助热,甚则昏厥。

所以说开郁药物,用之宜恰如其分,郁开则已,不可过重,更不可连服多剂,反而成害。

温邪内郁在卫分时,亦常挟风、挟湿。治虽宜辛凉开郁泄热,但挟风者必加散风之品,使风热外透。温热火郁,亦可加用散风之味,以助辛散之品解除火郁。挟湿者,应加淡渗之味,使热随湿下渗,此多系湿在下焦。

至于表湿,当取微汗之法。但不论挟风挟湿,或透之于外,或渗之于下,总之宜早,切不可待其与郁热搏结。

特别是湿与热合,湿热裹结,湿在热中,热在湿内,如油入面,难解难分,病多缠绵,经久不愈。至于薄荷、牛蒡子、芦根、滑石之类,举例而已,意思是说挟风者,辛散凉泄,不用发汗,如薄荷、牛蒡子之类就够了。

虽挟湿,但必竟以热为主,芦根、滑石并用,清热利湿且保津液,不可过用淡渗,以防伤阴。

在临床时,大体可按下述方法分类。

1. 温热在卫 

直接感受温热邪气或素体阴虚复感受温热邪气,临床以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为主要特征,但也常伴有头痛、口干微渴,咳嗽咽红肿痛等。

宜辛凉清解,方如银翘散。方中在大量清凉药物中配以少量荆芥穗、淡豆豉辛温之品,取其辛散、宣阳以开其郁。

若风热之邪侵袭肺卫,证见发热、头痛、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或汗出齐颈而还,咳嗽咽红或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且干,脉浮数或动数。以银翘散加减,宣肺退热。

文章图片2

银翘散方

银花9克,连翘9克,薄荷1.5克(后下),前胡6克,淡豆豉10克,牛蒡子3克,芦根20克,竹叶3克

加减法:

身热头痛较重,舌苔薄白略腻,二便如常,咽不红痛者,加苏叶6克或用芥穗3克;

咽红痛甚者,加盐青果6克、苦梗6克、生甘草6克。

热郁重、脉滑数,口干渴者,加桑叶10克、菊花10克、白蒺藜10克。

口渴重,阵阵汗出,脉滑数有力加生石膏12克(先煎)。

咳嗽重,痰不多者,加杏仁10克、浙贝母10克、苏子10克。

体弱之人感受温热之邪,若时置春末夏初,除具有一般卫分证外,并兼见脉微濡软,舌苔薄白腻而根厚,头沉、食欲较差,可用轻扬宣化法,药如大豆卷、山栀、前胡、杏仁、浙贝母等。不可过用寒凉,恐伤气分而助湿阻,不可不知。

2. 湿热在卫 

本病多见于夏秋之交,阴雨连绵,天暑地湿,热蒸湿动,湿热弥漫空间,加之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湿自内生,或心情抑郁,脾胃失调,阻遏不化,蕴久化热,加之湿热外袭,则内外相引,遂致发病。

临床上以身热不扬,午后热甚,恶寒身重肢倦,少汗或头额汗出,胸脘痞满,不饥不渴,大便溏等。舌苔白腻,甚则滑润,面色淡黄,脉象以濡缓软弱为主要特征。

本病因湿热裹结,阻滞气机,过伤阳气。徒清热则湿不去,徒祛湿则伤阴助热。

治疗必须宣化上焦,苦泄其热,通利下焦,以畅水道,即辛开苦降,方如三仁汤,藿香正气散之类。

若同时见热郁中州,湿阻不化,头晕且胀,胸闷而周身酸楚,漾漾泛呕,舌苔白滑腻润,大便通而不畅,小溲赤黄,应用辛开其郁,以利三焦,苦降其热而燥湿邪,少佐淡渗分消走泄。

文章图片3

处方

蒺藜10克,佩兰叶6克(后下),白芷3克(后下),半夏10克,杏仁10克, 厚朴6克,黄连面3克(冲),炒薏米12克,白蔻仁2克,赤苓12克,滑石12克

3. 暑湿在卫 

外感暑湿之邪,复为寒凉郁闭,证见身热头晕,恶寒无汗,恶心欲呕,胸脘满闷,舌白腻而水滑,脉濡滑且按之软弱,若因热而恣食冷饮,则胸痞太息,甚则喘逆,治之宜辛香宣透方法,方如新加香薷饮加减。

文章图片4

处方

陈香薷5克(后下),藿香叶10克(后下),大豆卷10克,厚朴6克,草豆蔻5克,半夏10克,黄连粉2克(冲),鲜芦根20克,鲜荷叶半张,益元散10克(布包),杏仁10克

4. 燥热在卫 

多见初秋,天气偏热,或久晴无雨,秋阳曝晒,天气温燥,感之而病,证以发热为主,且微有恶寒,头痛少汗,干咳少痰或痰黏成块,咽干鼻燥,甚则鼻衄唇裂,口渴喜饮,舌质红而苔白且干,右脉洪数或弦细数,可用润燥疏化方法,方如清燥救肺汤加减。

文章图片5

处方

北沙参10克,川贝母6克,桑叶10克,杏仁10克,淡豆豉10克,栀皮6克,鲜梨一个(连皮去核切片)入煎

上述皆属宣郁疏卫清解方法,邪祛则营卫调、三焦畅,皮肤微有小汗出,达到“在卫汗之可也”的目的。

另有在卫分阶段,而治疗失误,或体弱正气虚弱,或因挟湿、或为湿热、或属暑湿蕴热,由于饮冷、贪凉、或因热而恣食冷饮,或过服寒凉而成湿阻、凉遏、寒凝、冰伏者,此四类都是因湿阻而寒邪遏阻中阳,重轻等级不同。

必见胸满闷而痞堵特甚,或气短而欲太息,或痞堵腹痛,甚则四肢微冷或厥逆,皆属湿阻而正气受寒凉所遏制,阳气不通,卫失宣畅,舌必白滑润腻,面色多淡黄、苍白,脉象以沉涩、沉迟、沉细或弱为主。

可用辛微温、或辛温、或辛香,以宣阳透邪为主。药如香薷、藿香、苏叶、生姜等。

若素体阳虚,气分又衰,邪为寒凉遏阻,甚致寒凝、冰伏,卫分证未罢兼见胸闷、痞堵、面苍白、四肢冷,舌白胖滑润腻,急用辛温通阳,以开寒闭。宜用桂枝、干姜、苏叶、草蔻、生姜等。但用量宜当,俟闭开邪透即可。

四、“汗之”的禁忌

卫分证是温病的初期阶段,病属轻浅,用药宜辛凉轻清,切不可辛温发汗,否则伤阴助热,发为昏厥之变;亦不可早用甘寒、苦寒,防止引邪入内。

若用升阳发散,则迫血致衄或外发斑疹;若用大下,则克伤脾胃,而成洞泄;若早用滋腻,则阻滞气机,邪不得透,病无愈期。

五、临床病例四则

  • 病例1

孙某,7岁,1976年3月(温毒)

身热微有恶寒,两侧耳下腮肿作痛,舌红苔白根厚,大便略干,小便短黄,口渴心烦,脉象浮滑且数,按之滑数有力。

此温邪毒热内蕴,痄腮初起,当以轻宣清解,火郁当发也,宜外用热敷法。忌荤腥油腻,宜静卧休息。

文章图片6

处方

薄荷2克(后下),杏仁10克,蝉衣6克,僵蚕10克,前胡6克,片姜黄6克,浙贝12克,茅芦根各24克,焦山楂12克。二剂

连服两剂,药后得小汗而身热已退,大便已通,腮肿亦退,原方加元参24克、赤芍10克又三剂而愈。

  • 病例2

邵某,女,57岁,1980年5月3日(阴虚感温)

形体削瘦,面色黑浊,素质阴亏,津液不足,近感温热之邪,身热不重,微有恶寒,干咳无痰,头部微痛,心烦口干,咽部疼痛,舌干瘦而鲜红,脉来弦细小数。

此阴虚感温,津亏液少,当用滋阴清宣方法。

文章图片7

处方

肥玉竹10克,嫩白薇6克,炒栀皮6克,淡豆豉10克,苦桔梗6克,前胡6克,沙参10克,杏仁6克,茅芦根各10克。三剂

三剂之后,寒热已解,仍干咳无痰,再以原方去豆豉、桔梗、加麦冬10克、天冬10克又三剂而逐渐痊愈。

  • 病例3

王某,女,41岁,1965年8月10日(暑湿)

身热四五日,头晕且沉,微有憎寒,胸闷泛呕,呕吐恶心,舌白苔腻根厚,两脉濡滑而数,大便溏薄,小便短赤,暑热挟湿互阻不化,拟以芳香疏化方法,防其连热增重,饮食寒暖诸宜小心。

文章图片8

处方

鲜佩兰10克(后下),鲜藿香10克(后下),大豆卷10克,前胡3克,半夏10克,厚朴5克,竹茹10克,陈皮6克,马尾连10克,芦根30克,六一散10克(布包),鲜荷叶一角,白蔻仁末1克(冲)。二剂

药后身热憎寒皆解,呕吐止而胸闷亦轻,胃纳渐开,小溲如常,暑湿难解而苔腻根厚,大便未行,再以前方增损之。

原方加鸡内金10克、焦麦芽10克又二剂而告痊愈。

  • 病例4

王某,男,56岁,1979年10月(温燥初起)

外感温燥之邪,肺经受灼,口干且渴,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红,鼻干且燥,呛咳少痰,小溲色黄,大便略干,舌尖边红,苔薄白且干,脉浮数而右侧略大,沉取弦细数。

此温邪燥热,阴分受伤,用清润宣降方法,以肃肺止咳。辛辣油重厚味皆忌。

文章图片9

处方

北沙参10克,炒栀皮6克,前胡6克,玉竹6克,茅芦根各15克,鲜梨一个(连皮去核切片入煎)。三剂

连服三剂之后,寒热已退,咽干鼻燥皆减,干咳已轻,大便已畅,脉象数势已差,原方又服五剂而痊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