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河北省|胡志学:在那片土地上

 阿拉善文学 2023-06-09 发布于内蒙古

原创作者:胡志学|河北省

在承德县五道河乡建厂村,矗立着一块六米多高的燕山红花岗岩石碑,石碑取名“铸石”,上面镌刻着“不忘”两个大字。在青山绿树的环抱里,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不忘”碑是那样的庄严高大。

不忘!不能忘!

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这是一片用烈士的鲜血染红的土地。

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局部战争,扶植“满洲国”伪政权。后又发动全面战争,践踏我中华,侵占我国土,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华民族不畏强敌,开展了英勇的抗日战争。

1942年10月,承平宁地区抗日根据地建立。承平宁抗日游击根据地的范围包括原热河省的承德县东部和北部、平泉县大部分、宁城县的全部以及隆化县、围场县、辽宁省的凌源县、建平县和内蒙古的喀喇沁旗的局部,总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辖区总人口约100万人。承平宁抗日游击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热辽抗日根据地创建在最北部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它就像一把锐利的钢刀插入了伪满洲国的腹地,为承德、热河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建厂沟村地处承德、平泉、宁城交界处,是一个有着光荣历史的革命老区。1943年5月,这里是“承平宁联合县”所在地,抗击日寇的战火燃烧在这片连绵的群山中。八路军冀东军分区第三区队曾在这里与日伪军发生过多次战斗,留下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许多抗日战士在这里洒下最后一滴鲜血。

这里的人们,都还记得那些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惊心动魄的故事。

1943年2月4日,正值农历大年三十,大雪飘落,活动在承平宁一带的冀东军分区三区队和地方武装三百多人,正在承德县大营子集结练兵休整,准备过年,突遭日伪部队万余人包围,敌情十分紧急,高桥、周治国立即组织突围战斗。经过一天的突围,高桥率领部队在夜里突上了光头山。敌人顾忌山高林密、风雪弥漫,没有冒然攻山。6日黎明前,侦察员报告四面都有敌人,仅西北方向有一条深沟没有敌人把守。决定趁天亮前突围出去。天亮时,队伍闯过敌人封锁线转移到承德县最北部的瓦房沟,最后突围成功。乡亲们将30余名伤员隐藏到山洞里照顾养伤。不久,在敌人“扫荡”时,许多伤员被俘惨遭杀害。光头山突围战,八路军有90 余名干部战士长眠于承平宁这片抗日热土之上。

1943年夏天,周治国带领游击队在平泉县长胜沟盘道梁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一举打死了作恶多端的平泉县伪协和会长仁科信夫和宪兵队长夏谷这两个日本人,还俘虏了20名伪军,极大地鼓舞了承平宁军民的抗日信心和斗志。

1943年9月15日,黄云、高桥指挥第三区队在平泉县平房的东大沟设伏,击毙日本守备队队长山本、东山岛和二十几名日军。缴获部分武器。

1943年春,敌人重兵包围了建厂沟村,时任承平宁武工队第一中队队长的包文胜率队与敌人拼杀,终因寡不敌众,包括包文胜在内的40名战士壮烈牺牲。

1944年2月6日,承平宁第三区队在杨雨民、高桥的指挥下,经过周密侦查和精心部署,一举攻下热河省东北部重镇宁城县城(小城子),歼敌50余人,缴获大批物资,狠狠地打击了敌人。2月29日,延安《解放日报》以《祖国国旗飘扬东北,八路军攻入热河宁城》为标题,刊登了这一胜利消息。新华社播发了电讯,晋察冀军区予以通令嘉奖。

……

这里的人们,都还记得那些曾经在这片土地上英勇奋斗的英烈。

杨雨民,化名黄云,曾任八路军晋察冀边区先遣队政治部主任、冀中第五军分区政治部主任、中共承平宁联合县工委书记兼晋察冀第十三军分区第三地区队(简称“三区队”)政治委员。

周治国,曾任冀东抗日联军第1游击队特派员,14总队副总队长,3总队特务队指导员,青(龙)平(泉)工作团主任兼青平游击大队大队长、指导员,晋察冀军区第十三军分区军第一远征工作队队长、承平宁联合县办事处主任兼冀热边远征工作队队长。

高桥,曾任抗日联军作战参谋、八路军二十八团一营营长、冀东军分区十三团一营营长、十一团参谋长、承平宁地区三区队队长。1944年3月29日,在宁城八素台老西沟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31岁。一级战斗英雄、全国著名抗日英烈。

这里还有:刘元存、陈子实、陈革、丙丁火、贺仲一、舒殿友、纪鸿恩、郝瑞廷、裴文和、王汉三、赵洪武、李春阳、宋占清、包文胜、赵明春……

这里还有230多名烈士的名单。

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其中也包括承平宁抗日根据地所做的贡献。

在建厂村,这里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镌刻着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这里的苍松翠柏、热土山崖都浸染着革命英烈的鲜血。可以这样说:共和国的旗帜上面,有他们血染的风采。

这是一片有良知的土地,这是一片让良知发扬和光大的土地。

抗日英雄的故事,他没有忘,这里的百姓也没有忘。

他就生在这里,长在这里,小时候闲暇时围坐在火盆旁,听父辈讲抗日的故事,常常为那些抗日英雄所感动。17岁辍学回家上山放牛,经常可以捡到子弹壳,看到雨水冲刷过的山林,总有散落的白骨。几经考证,断定这些遗骸,应为抗击日伪军牺牲烈士遗骸。于是发誓:等我有钱了,一定为死去的烈士建座纪念碑。这就是建厂村的农民李铜。

2010年,已经当了木匠的李铜,省吃俭用积攒了一万块钱,说服带动家人,在神仙洞沟山脚下立起一座“承平宁抗战纪念碑”,实现了青年时立下的为烈士们立碑的愿望。

有了纪念碑,李铜还要建一个纪念馆。2012年,当地林场知道李铜的想法后,无偿提供一处院落。铲草填坑,修窗补瓦,李铜倾其所有,拿出家里积蓄的2万元,终于将荒废多年的小院建成了“承平宁抗日战争纪念馆”。李铜也有了“纪念馆馆长”的头衔,但他这个馆长,无工资,无任命,无编制。李铜的家人则成了纪念馆的讲解员、服务员。

为了让人们更好铭记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纪念馆不但要有文字,还要有实物展品,李铜又采取网上发帖、村村贴公告、四处寻访等方式,征集承平宁抗战实物。

一次他在野战医院遗址附近发现一颗手雷。为了取回手雷,临行前,他悄悄给妻子留下遗书。

李铜在给一个农户修门窗时,听说侵华日军曾用石杵打死一个刘姓农民,那个石杵还保存在他孙子家。李铜自己先后6趟去往刘姓后人家中,反复解释保存好这些物件就是留下日军犯下的罪行。最后,死者的孙子才愿意把石杵赠送给纪念馆。

1943年对日伪军的一场战斗中,一位战士中枪后倚靠着一棵百年老树牺牲。后来,人们发现烈士遗骸时,枪已经锈蚀,枪托已经糟朽,但烈士手指骨依然紧扣在扳机上面!李铜得知消息后就赶了过去,由于年代久远,始终没有找到故事中这位战士的遗骸。于是,李铜就把这截1米多高的黝黑树根搬回了纪念馆,摆放在纪念馆显眼的位置。这也是李铜心中的“镇馆之宝”。

几年来,只要听说哪里有抗战实物,李铜都风雨无阻的赶过去。如今的展柜里,有序摆放着八路军使用过的大刀、药碾子、黑砂碗,承平宁县政府使用过的办公桌椅等。目前,馆内陈列革命文物近200件。一件件文物无言地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

经过十多年的改建、扩建,不断完善,“承平宁抗日战争纪念馆”已经初具规模。时常有主题党日活动、团建活动在这里举行。据介绍,纪念馆自开放以来,吸引了近20万人次前来参观,很好地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作用。

2019年,李铜又将散落山林间的9位烈士遗骸集中安葬,以便让后人更好祭奠。

这个个人自建的纪念馆,现在已经被国家文物局收录在全国革命纪念馆名录中。同时是河北省人民政府、河北省军区授牌的“河北省国防教育基地”;承德市国防教育办公室授予的“承德市国防教育基地”;承德县委统战部授予的“抗日爱国统一战线教育基地”;承德县人武部也将纪念馆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年来,李铜本人被授予“承德好人”“时代新人·河北好人”及承德市第八届“道德模范”。

这是一片有爱心的土地,这是一片让爱心无限旗帜高扬的土地。

在承德,有那么一群人,他们高举着爱心无限志愿者的旗帜,在这片土地上活跃着。

承德市爱心无限志愿者由14名曾在公安、检察、政府部门的离退休干部及退役军人组成,他们的领头人是原市公安局政委邢立明,大家习惯的称他为“邢政委”。

2018年,经人介绍邢政委认识了李铜,为李铜继承发扬革命传统,自费建起纪念馆的事迹所感动,开始关注李铜和他的纪念馆。几年来,邢政委和他的爱心无限志愿者团队,为纪念馆做了许多工作,使纪念馆的政治影响力大幅提升。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已经是“合伙人”。

承德市爱心无限志愿者团队是从事为烈士寻亲、寻找烈士安葬地的志愿者队伍。团队成立以来,已经寻找到九位烈士亲属,待认定二位烈士亲属和找到三位烈士牺牲安葬地。

建厂沟是革命老区,邢政委和他的爱心无限志愿者团队也在思考如何扶持革命老区经济发展,将红色革命教育与绿色经济发展相结合。经过调查研究和考察,决定为乡亲们无偿提供小叶椴树苗。时下,椴树花在国际市场上十分畅销,可做多种香味的茶饮。邢政委筹资为建厂沟乡亲们送去第一批椴树苗,并竖起了“革命老区建厂沟椴树种植示范区”的牌子。经过一年时间的检验,成活率达99%。2022年春,邢政委和他的爱心无限志愿者团队再一次集资,购买了1400棵四年龄的椴树苗送给乡亲们。期待椴树花开,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丰硕的成果。

群山巍巍,树木葱翠,但纪念馆却是通讯盲区,给参观者和附近农民带来不便。邢政委找到了承德县联通公司和网通公司,开通了手机通讯信号,解决了村民和参观者通讯的烦恼。为加强监护,邢政委还给纪念馆安装了监控设备。

2019年6月23日,爱心无限志愿者团队又联络了一些爱心人士,筹措资金,在这里立起了一块燕山红石碑。上面刻着燃烧着的火炬,中间是“不忘”两个大字。昭告不忘国耻,不忘先烈,不忘人民,不忘初心于天下,将不屈外辱中华灵魂、捐躯报国英烈之气概,继承遗志后人之血脉,融铸于此石之中,昭示祖国江山永固。

当你踏上这片土地,你一定会为这里的一切所感动。我们今天生活在幸福的新时代,但不能忘记我们民族曾经遭受的苦难和屈辱,不能忘记无数先辈为我们今天的奋斗和牺牲,不能忘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初心和使命!我们要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厚植报国之志,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023年5月14日

6月2日修改

胡志学,男,1956年生人,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退休教师。承德知青文学社社员,承德老科协文学分会会员。高中毕业后插队下乡三年,一九七七年考入大学,获工学学位,曾在企业工作廿三年,从事技术、管理工作。后改行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爱好文学、摄影、旅游,偶有小文见诸报端或文学公众号。


★★ 平台简介 ★★

阿拉善文学】公众平台是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文艺两新”合作平台,《驼铃》文学季刊、阿拉善盟作家协会、阿拉善盟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推荐原创文学平台,为《阿拉善文学》期刊推选优秀作品及新人。公众平台不限年龄、地域,为作家、评论家、诗人、文学爱好者等提供原创文学作品免费编辑、分享发布、推广展示等服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