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读书】高尚的生活

 老沔城人 2023-06-09 发布于湖北

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教育读书】

高尚的生活

[英国]罗  素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代曾对高尚的生活有许多不同的概念。这种分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通过辩论来克服,当人们为达到某一目标而在手段上发生分歧的时候,有人认为监狱是阻止犯罪的良好方法,有人却坚信教育的效果更好。像这类分歧,只要有充分的证据就可以解决。有些分歧却无法用这种方法来检验。托尔斯泰谴责一切战争,有人却坚信士兵为正义而战的生活是十分崇高的。这里就可能包含着关于目的的真正分歧。赞美士兵的人通常部分认为惩罚罪犯本身就是件好事;托尔斯泰却不这么看。这类问题靠争论是解决不了的。因此,我证明我自己关于高尚生活的观点正确无误;我只能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希望尽可能多的人同意我的观点。我的观点是:

    高尚的生活是受爱激励并由知识导引的生活。

    知识和爱都是能无限延伸的;因而,不管生活得多么高尚,总还能想象出更高尚的生活来。没有知识的爱与没有爱的知识,都不可能产生高尚的生活。在中世纪,当瘟疫在一个国家出现的时候.圣徒们就劝百姓集合在教堂里祈求上帝拯救,结果是传染病在哀求的拥挤人群中非常迅速地传布。这是爱缺乏知识的例证。上次战争为我们提供了知识没有爱的例证。这两种情况的结果都是大规模的死亡。

    虽然爱与知识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某种意义上,爱是更基本的,因为它会引导智慧的人寻求知识,以便找到如何为自己所爱今高尚的生活的人造福的方法。要是人们丧失了智慧,就会满足于相信别人所说的一切,不管他们如何纯真仁慈,可能还会造成危害。医学也许为我说的意思提供了最好的例证。对病人来讲,一位能干的医生要比最忠实的朋友更为有用,医学知识的发展于社会的健康要比盲目无知的慈善事业作用更大。但即使在这里,如果不是有钱的人并想得到科学发明的好处,那么仁慈的因素仍是必要的。

    爱是一个会有多种情感的词,我有意选用这个词是想把情感一并包括在内。我现在论及的是作为情感的爱,因为依我看,“讲原则的爱”是不纯真的——这种爱是在两个极端之间的游移:一方面,纯粹是冥想中的愉快;另一方面,纯粹是仁慈。说到无生物,则只有愉快的意思;我们不可能对风景画或奏鸣曲产生仁慈。这种类型的享受想必就是艺术的源泉。爱在非常年幼的孩子身上一般表现得比或人更为强烈,因为成人往往用功利主义的眼光看待事物。爱在我们对待人类的感情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单纯把人作为美学冥想的对象来考虑时,有些人富于魅力,有些人却截然相反。

    爱的另一极端是纯粹的仁慈。有些人牺牲自己的生命去帮助麻风病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感到的爱不具有美的愉快因素。父母的爱照例伴随着对孩子容貌的愉快,但是在完全不存在这种愉快时,爱却依然十分强烈。如果把母亲对病孩的关心称为“仁慈”.就有点滑稽了,因为我们习惯于用“仁慈”这个词描写一种十有八九是欺骗性的苍白的感情。然而,却又很难另外找到适当的词来表达这种为他人谋福利的愿望。事实上,这种愿望在父母感情中要多么强烈就有多么强烈。在其他情况下,这种愿望就差得很远了;一切利他主义的感情确实像是父母之爱的外溢,或者有时是父母之爱的升华。因为缺乏更为适当的词,我以后就称这种感情之“仁慈”。但是我要说清楚,我说的是一种感情,而不是一条原则,而且并不包含任何平时常和这个词联在一起的那种优越感。“同情”这个词只部分地表达了我的含义,而遗漏了我所要包含的能动因素。

    最充实的爱是愉快与良好的愿望这两种因素不可分割的结合。父母喜爱美丽而有成就的子女,就把这两种因素结合起来了;最美好的性爱也是这样。但是在性爱中,只有爱情万无一失地独占时才有仁慈的地位,否则妒嫉就会摧毁它,也许事实上加强了冥想的愉快。没有良好的愿望,愉快也许是残酷的;没有愉快,良好愿望则容易冷酷而近于傲慢。希望被人爱的人,总希望成为包含这两种因素的爱的对象,除非是像婴儿与重病患者那样极端虚弱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仁慈可能是他们唯一所要求的。与此相反,极为有力的人物更需要的是赞赏而不是仁慈:这就是当权者和倾国美人的心理状态。我们只是根据自己感觉到需要帮助的程度或受到伤害的危险而要求别人有不同程度的良好愿望。这至少像是环境的生物逻辑,但对生活来说却是不十分真实的。为了逃避孤独的感觉以便被人“了解”,我们才希望得到钟爱。这是同情的问题,而不单纯是仁慈的问题;能用钟爱使我们满足的人,不但要对我们有良好的愿望,还要知道我们的幸福寓于何处。但是这属于高尚生活的另一因素,就是知识。

    在完美的世界中,每个人都会是别人最充实的爱的对象,这种爱是由愉快、仁慈以及相互了解不可分割地交织起来的。但这并不是说,在现实世界中,我们碰到一切人都应该设法对他们具有这些感情。对许多人我们是不会感到怕.因为他们令人厌恶;假如我们硬要违背自己的天性,从他们身上找到美的东西,那就只会削弱我们对自己认为美的东西的敏感。再说,在人类之外还有跳蚤、臭虫和虱子。我们只有像那个古舟子①那样过艰难困苦的日子以今高尚的生活后,方能在注视这些生物时感到愉快。有些圣徒确实把它们称作“上帝的珍珠”,但是他们感到愉快的是有机会炫耀他们自己的神圣罢了。

    仁慈是更容易广泛延伸的,但即使是仁慈也有它的限度。如果有人想娶一位女子为妻,当他发现别人也想娶她的时候,我们不会认为他最好还是应该打消娶她的念头,我们应当认为这是公正的竞争场所。但是,他对于竞争者的感情是不可能完全仁慈的。我认为一切有关这个世界上高尚生活的描述,都应当以动物的活力与本能为某种基础;没有这个基础,生活就变得单调平淡,索然无味。文明应当是在上面增加一些内容,而不应该取代它;禁欲主义的圣徒和超然独处的贤哲在这方面算不上完整的人。有少数几个这种人物会使社会丰富多彩,但是完全由这种人组成的世界就会在单调乏味中死亡。

    这些理由导致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强调愉快的因素,作为最完美的爱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个现实世界中,愉快不可避免地具有选择性,使我们无法对整个人类具有同样的感情。当愉快与仁慈发生冲突的时候,一般都是用妥协来解决而不是以愉快或仁慈完全屈服而告终。本能有它的权利,如果我们触犯本能超出某一限度,它就会微妙地进行报复。因此.在以高尚生活为目标的时候,我们必须记住人类可能做到的限度。可是说到这里,我们又回到知识必要性这个问题上了。

    当我把知识说成是高尚生活一部分的时候,我想到的不是道德知识,而是科学知识有关特殊事实的知识。严格地讲,我认为并不存在道德知识这样一种东西。如果我们达到某种目的,知识会告诉我们手段是什么,这种知识可以笼统地算作道德知识。但是我相信,除了参照它可能造成的结果以外,我们就无法判断哪种行为是正确的,哪种行为是错误的。有了要达到的目的,再去探索达到目的的手段,这就是科学的问题了。我们检验一切道德法则,必须考察它们是否有助于实现我们想达到的目的。我说的是我们想达到的目的,而不是我们应该达到的目的。我们“应该”达到的目的只是别人要求我们达到的。这通常是当权者——父母、校长、警察和法官的要求。如果你对我说,“你应该如何如何做”,你这句话的动力就在于我想得到你的赞许——也许还有与你的赞许或反对同时产生的奖赏或惩罚。因为一行动都渊源于想望,显然,道德的观念如果不能影响想望,就不可能有任何重要意义。道德观念通过想望得到赞许和害怕受到反对而起作用。这些就是强大的社会力量,我们如果想要实现任何社会计划,自然要竭力把这些力量争取到自己这边来。当我说到行为是否道德要由行为可能产生的结果来判断时,我的意思是说我希望看到有人赞同可能实现我们想望的社会计划的行动,反对与此相反的行动。目前情形还不是这样,因为存在着的某些传统法规完全不考虑后果而决定赞同或反对。但这是我们在下一节中将要涉及的论题。

    在简单的事例中很明显可以看得出来,理论道德是多此一举的。举例来说,假定你的孩于病了,爱使你产生治疗孩于的欲望,而科学告诉你如何治疗。不存在要证实你的孩子最好应受治疗这种道德理论的中间阶段。你的行动直接产生于达到某一目的的欲望和采用什么手段的知识。一切行动,不论是好的或是坏的,都是这样的。目的不同,知识也有比较充分或比较不充分之分。但是我们想像不出有什么方法可以使人违背自己的欲望行事。可能做到的是用赏罚制度转变人的欲望,社会的赞许与反对在这里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因此,立法的道德家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制定赏罚制度以确保立法的当权者愿望得到的最大利益。如果我说立法的当权者有邪恶的欲望,我只是说他们的欲望违反我所属的某些社会阶层中人的欲望。在人的欲望以外,并不存在道德的标准。

    由此可见,使道德区别于科学的只是欲望而不是任何特种的知识。道德所需要的知识同其他方面的知识完全一样,不同的只是它要求达到一定的目的,认为正确的行为有利于达到这些目的。当然,如果正确行为的定义要为广大群众所接受,那么目的就必须是大部分人所想望的。如果我把正确行为说成是增加我自己收益的行为,读者是不会同意的。任何道德论点全部效力都在于它的科学部分,也就是在于能证明这种行为而不是那种行为才是达到广大群众想望的目的的手段。但是,我把道德论点和道德教育区分开来。后者在于强化某种欲望而削弱其他欲望。这完全是另一过程,我们将在稍后阶段专门讨论这一问题。

    现在我们可以更确切地解释这一章开始时讨论的关于高尚生活定义的主旨。当我说高尚的生活包含知识引导下的爱的时候,激励着我的欲望就是希望我尽可能过这种生活,同时也看到别过这种生活的欲望;这种说法的逻辑涵义就是:在一个人们以这种方式生活的社会里,将会比在一个较少爱或较少知识的社会里,能够满足更多的欲望。我并不是说这样一种生活就是“有道德的”,也不是说与之相反的生活就是“罪恶的”,因为在我看来,这些概念都缺乏科学依据。

    ①故事见英国浪漫主义诗人辜勒律己诗作《古舟子咏》,诗中述古舟子及其肺在历尽艰险时,见到神鸟信天翁,大家都很高兴,而古舟子却将它射下。他虽然没有受到传说中严厉惩罚,但良心深为不安,以后到处劝人避免残酷,爱护一切生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