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雪瑞 时间之内,格子之外

 木蘭猫不睡 2023-06-09 发布于北京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艺术家张雪瑞

摄影:董林

图片
这两张照片都来自张雪瑞的先生陈曦所拍摄。同为艺术圈夫妇,但他们是截然不同的“互补型”:雪瑞内敛冷静却有时神经大条,陈曦热情、娴于辞令但实则心细如尘。每天早上出门前他们都要在家里进行一次艺术讨论会,有时由于共鸣而舒畅尽兴,也有时因为分歧不欢而散。聊完后双双出门,一个出门工作,一个去工作室画画。


图片

2006年与2021年的张雪瑞

摄影:陈曦



张雪瑞的工作室里,有一组《微林 2021》作品。将旧衣服上裁剪下来的小布花“移植”在香樟木树干上,在新的根基上聚花成林。该系列作品最初的灵感来源就是其先生陈曦的一件旧到不能再穿的红底白花衬衫。人和物的寿命都会随着时间走向尽头,但总有些情感的羁绊会亘久持续。


图片
张雪瑞工作室一隅的《微林 2021》
旧衣物、大头针、香樟木树干 尺寸可变 2021
摄影:董林
她作品中的情感羁绊来自对原生家庭的记忆。张雪瑞排行老三,前面有两位姐姐,她从小的衣服大多都是姐姐们穿过的。儿时,一位有三个儿子的远亲,曾与雪瑞父亲商量可以交换养育彼此的第三个孩子从而“大家都儿女双全”,这让年幼的张雪瑞时常处于担心和惶恐中。每天最轻松的时刻,就是拿着在北京工艺美校上学的大伯送的画笔,去汾河滩上画画。


图片
张雪瑞工作室中,一张儿时与妈妈的合影
摄影:董林


父母离异时恰逢张雪瑞在中央美术学院求学之际,家庭的破碎带给母亲和姐姐无法言说的痛苦和创伤,而她也开始“以一种长时间繁复手工的方式来创作。作品看似平缓、静谧的背后,隐忍着近乎极致的自我要求和体验。”比如,她将姐姐的一件旧衬衫上的爱心图案一一剪下,在布面留下了数不清的伤疤与空洞。

父亲缺位后,失去对手的敏感肆意侵蚀着张雪瑞的情绪,记忆成为裹了砒霜的糖果。张雪瑞回忆起儿时家中的沙发,那是父亲的专属,是高高在上的父权象征,但小时候的她总是希望父亲不在家。在“物格·沙发”系列中,张雪瑞描绘了一个单人沙发,负载她失去的情感。张雪瑞说,空沙发其实并不代表失去,因为属于那里的情感也从来没有出现过。



图片
《物格·沙发 S2》80×80cm
布面丙烯 2022
图片
张雪瑞的母亲是一个开明而精致的女子。她出身中农(仅次于地主与富农,相当于农村的小资产阶级)家庭,虽然生活在乡下,但出门必穿高跟鞋,将烫过的头发打理得一丝不苟。张雪瑞小时候,就经常听起母亲讲起一个过去的故事。

张雪瑞的太姥爷曾帮助过一位从河南来山西寻儿子的杨老人,老人的儿子是开工厂的掌柜,从此两家便建立了长期、友好的联系。20世纪60年代,杨掌柜一家要返回河南,便将所有值钱的东西装入一组木箱内,寄存在张雪瑞的姥爷家。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姥爷家怕招致麻烦,便将箱子里的东西全部销毁……最紧张的时段过后,杨掌柜想要寻回这些物件,却被告知只留下了空箱子,因此只能失望而归,两个家族之间的连接就此被中止。90年代,箱子也被文物贩子收走了。


图片

《静物·箱子 M1》120×120cm

布面丙烯 2022



早年间张雪瑞是不会和母亲聊太多往事的,随着年龄步入中年,她开始追问、倾听。她说,亲人的记忆会消失,但绘画可以延续情感。

用旧衣服制作的《竹拐杖》是来自对奶奶的记忆。从张雪瑞记事起,年迈的奶奶每天的行动都要撑着拐杖才能进行。因此她一度认为,拐杖也是人身体的一部分。花纹的布条仿照竹子的肌理,张雪瑞却在“拐杖”内部填充柔软的棉花。原本从身体上剥离下的情感与温度,演变为一种私密的、身体性的述说。


图片

《竹拐杖》17件 高度从170-210cm不等

旧衣物、棉线、布 2016-2019

麦勒画廊 北京展览现场



“某年某月某日·手书”系列是一颗颗从布上剪下的爱心,以大头针刺穿扎在手工纸上,字里行间的空格、停顿、回行,如同一封不可读的情书,被大家戏称为“扎心手书”。它始于张雪瑞少女时代一段懵懂、青涩的记忆,但如今更像是不惑之年的张雪瑞写给青春的自己。


图片

《某年某月某日·手书S5》38×29cm

手工纸上水彩、黑色墨水、布、大头针 2022

图片
在中央美术学院读书期间,张雪瑞就读于建筑系。周边的同学用CAD绘图软件一天就能搞定作业,她却需要提前一周开始用纯手绘的方式来进行。“我一直都喜欢独立绘画,而建筑又是一个需要团队合作的工作,所以后来就慢慢放弃了。”张雪瑞说道。

我看过张雪瑞最早的一件作品来自2005年,即她从央美毕业后的第二年。这张名为《晚霞》的木板丙烯上,蓝紫色的天空和橙色的黄昏让人想到雨后初晴的傍晚,慵懒而暧昧。在给自己的一封信中,张雪瑞写道:“记得是一个夏日雨后,在南湖渠西里的出租房里,你面朝西向的窗外,在木板上写生。渐渐不满足于对自然色彩的再现,你开始书写意象里的色调——单纯到只有色彩,在缓缓流动。可能是本科学建筑的缘故,你开始建造一个网格的世界——它可以让色彩本身演示时空的秩序。


图片

《晚霞》30×20cm

木板丙烯 2005



最初,张雪瑞选择的是三角形,一个最简单而坚固的图形。试了多种形状后,终于在2007年左右找到了正方形格子,“一个更均匀、等边的图像”。

张雪瑞的“格子”系列绘画方式是以画面的三个角定点:A、B、C,并分别设定三个“母色”。AB之间每个格子里的颜色,都是根据A、B的颜色按照不同比例调和而成,从而形成渐变,AC亦然。而第四个D点,则是无法提前预知的,就像是一场意外的邂逅。无论是渐变、跳色,每个格子之间的色彩都衔接得如此自然,让人有“极度舒适”的感觉。


图片

《900 201503》 210×210cm 

布面丙烯 2015


图片

《216 201611》180×120cm

布面丙烯 2016


在2015年张雪瑞的首次个展中,“格子”的渐变发生在画面中心,以十字形向四面延伸;

2017年在今格空间的个展中,不同颜色的格子相互相错,产生了一种马赛克的视觉感受;

2020在麦勒画廊的个展中,A、B、C三个点的母色不再位于画面顶点,而是在画面当中,呈现出“跳色”的效果,失去参照无疑对她的色彩感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加入了“沙发”“箱子”的具象形象后,依然来自于三个“母色”的画面形成了更丰富的层次,原有的结构关系被彻底打破。

知道为什么,站在张雪瑞的作品前,我突然想到了“如履薄冰”这个词。因为她的作品底色从来就不是简单的“抽象”概念。

图片

“张雪瑞:三个航标的河流”展览现场

麦勒画廊北京 2020


图片

《432 202004》240x180cm

布面丙烯 2020


图片

《静物·箱子 S3》80×80cm

布面丙烯 2022

图片
总是有人误会张雪瑞是在电脑上测试好了颜色,再转移至画布。事实上,她是一个“劳动型”艺术家。这些克制而细腻的“渐变格子”,来自艺术家日复一日的超强色彩训练,以及对肉眼的绝对信任。张雪瑞的创作顺序是从左至右、从上至下一一填色,每一个格子涂完颜色,都要用吹风机吹干,再进行下一步;涂多少遍颜色就要吹多少次。代价就是用坏了无数吹风机,经常按吹风机的手也得了腱鞘炎。


图片

张雪瑞工作台上的吹风机

摄影:董林



无论时间多紧张,她都要求必须完整画完一横排的格子才能离开工作室。张雪瑞说,每一幅画都需要在创作周期内从头到尾“一气呵成”,无法多件作品同时交替创作。


图片

图片

张雪瑞工作室的颜料与正在进行的小稿创作

摄影:董林



很多人都说张雪瑞近些年的状态越来越好,“逆生长了”;对此她说秘诀是“早睡”“泡脚”。除了每日雷打不动画画外,她平时的爱好还有做瑜伽、撸猫、侍弄花草、打扫卫生、烧陶;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她还会骑摩托车,基本每年都要骑行一趟,在山路、国道上向着地平线进发。疾驰的身影,正如她的创作一样:穿破庸常、穿透黯淡,一步步走向更开阔的世界。


图片

艺术家张雪瑞与工作室的流浪猫“二哈”

摄影:董林
图片
Hi艺术(以下简写为Hi):次在麦勒画廊的新展,以布作为帷幔,有种移步换景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设置?

张雪瑞(以下简写为张):整体想法其实是画廊主小麦(René Meile)的主意,布料是我自己选的,希望能有偏天然、多层次的感觉。其实最初是希望选纯麻的,但是没有这么大的尺寸,所以选了仿麻。什么东西都谈不上完美,只能说尽量去接近理想的样子。


图片
图片

图片

“张雪瑞:物静光时”展览现场

麦勒画廊北京空间 2023


Hi:展览主题“物静光时”如何理解?

张:“物静光时”一是指“倒叙”:我以前的作品方法是“现在时”,强调当下体验和存在,而新作品创作方法是“过去时”,强调回忆和历史;二是指“传统”,古人从右读就是“时光静物”,家族、女性、儿时经历……都是很传统的北方文化与价值观。


Hi:这个展览可以看出你的创作发生了非常大的转变,就是加入了具象的形象,可以理解为更具叙述性吗?

张:我的确有表达的欲望,情绪在这个点上,就需要叙事性来表达。但对我而言,无论“沙发”还是“箱子”,都不是具象形象,而是一种具象的感觉。我是借用回忆里图像,对其进行缓慢的色彩推演,来完成一种“过去进行时”的时态。

Hi:“箱子”背后的故事也令人唏嘘,你当时听到后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张:我小时候就听过我妈妈讲这个故事。我以前只是听一下而已,也不会去追问,但去年回老家后,我就把不明白的、想知道的都问了出来,也把那段历史串了起来。在我妈妈小时候时,家中和杨掌柜的关系还非常紧密,以前他们还经常坐着马车相互串门、吃饭。现在时代进步,什么都快了,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不会再像那时候一样了。我觉得箱子空了,其实也是把很多东西都打破了。


图片

《静物·箱子L3》150×150cm

布面丙烯 2023

图片
Hi:从央美毕业,到你举办首次个展,之间跨越了11年。都经过了哪些阶段?

张:我是主动放弃了建筑这一行业,也没有去实习,我觉得自己更喜欢画画。唯一的工作可能就是在考前班教过几年色彩、空间设计,但我不善于言辞表达,老师这个职业不适合我,所以也没有继续下去了。

Hi:什么时候开始进入抽象创作?

张:最开始有段时间我画的是风景、花卉,直到2007年左右才进入“格子系列”的创作。在这之前我还经历了一段纯色彩时期,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非常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实现“控制”“均匀”的感觉,直到我遇见“格子”。


图片

左:《400 201612-A》

 210×210cm 布面丙烯 2016

右:《400 201612-B》

 210×210cm 布面丙烯 2016



Hi:你选择色彩的标准是什么?

张:色彩对我而言可以视为一种画面,一种研究的态度。无论最后发展成什么样子,都要心存敬畏。就像我最开始学骑行的时候是手抖的,但最后我能驾驶长途,是因为我没有拿它去耍酷或者炫耀,而是去享受骑行的过程,并且始终有一种敬畏之心。


图片

2022年,张雪瑞于内蒙锡林郭勒盟骑行

摄影:陈曦



Hi:这一过程中最难的是什么?

张:时间性。因为刚开始起笔的时候,其实是感受性的东西,需要通过漫长的时间,中间肯定会经历怀疑;但在作画的过程中,你会越来越确信你想要的东西。

Hi:会出现“画坏了”的情况吗?

张:我早年间比较排斥“画坏”,但现在对于“坏”有了新的认知,我并非刻意画“坏”,这种“坏”是一种自然产生的不准确,但其实也是一种真实的状态。

Hi:你的绘画过程非常复杂,完成一件作品通常需要多久?

张:我觉得作品也有自己的“生理期”,不能超过所在的一个周期。通常来说,我单幅作品的极限就是一个月,也是我觉得舒服的频率。我不是追求精细的那种艺术家,虽然我的创作过程中也有程序性的、比较精细东西,但这种精细只属于我个人。


图片

《静物·箱子 XL1》240×240cm

布面丙烯 2023

图片
Hi:你觉得最能代表你的一件作品是什么?

张:一件红底红心的《某年某月某日·手书M1》。这系列其他的作品都是爱心和背景颜色不一样,但这件作品其实能代表我对颜色的认知。


图片

《某年某月某日·手书M1》58×38cm

手工纸上水彩、黑色墨水、布、大头针 2022



Hi:除了绘画,布也是你作品中非常重要的元素。据说你在工艺美校附中就读期间,尹秀珍是你的老师,你们都有一些用旧衣服创作的作品。从这一点上来看,是受到尹老师的影响吗?

张:尹老师的旧衣服是在各地搜集回来的,我的理解是她把旧衣服作为记忆的载体;我作品中的旧衣服都来自身边的亲人、朋友,有非常具体的情感映射。

我用布创作的第一件作品来自于我的一个姐姐给我的旧衣服。她是一个感情坎坷的人,那件衣服正好就是带着爱心图案,我当时就觉得衣服和她本人的感觉非常一致。于是我就把衣服上的爱心剪下来,缝在黑色的衬布上,这就是“剪花”系列的开端。


图片

“剪花系列“之《情书》

左65×50cm 右46×52cm

旧衬衣、抽屉、铜等 2012


Hi:“布”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张:布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物品,和每个人的生存有关,比如我用布做了器皿、拐杖,以及一件红色的格子布作品。

我非常喜欢格子布,我觉得它比我的画还抽象。我在一块普通的格子布上随机剪了一些椭圆形,然后把剪下来的部分再缝在在周围。那些布料从哪来,又回到哪里去,既有一种秩序感,也像波纹一样随机,这种处理手法反而和绘画有点类似。


图片

“张雪瑞:作为本体的日常”展览现场

麦勒画廊卢森空间 2019


图片

《疏离之物》约32件衣服

每件尺寸从60×60cm至80×80cm不等

旧衣物、棉线、布 2015-2018

图片

《空心之缘》154×152cm

红白格布、棉线 2021


Hi:这件作品似乎又回到你了刚才说的“时间性”。

张:我的确很喜欢时间性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让我想起很多东西,法国哲学家伯格森曾提出“绵延”理论,我觉得我的创作也是绵延的状态。我并没有提前预设太多都没关系,只是把当时的感觉表达出来,这就OK了。

Hi:无论绘画还是装置,“格子”都是一个重要的意象。与格子打了十几年的交道,你对它的处理方式有哪些改变?

张:它们更自然了,不再是你特别设计的东西,而是经过不断描绘,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图片

Hi:大家总是会用代际来形容某个艺术家群体,比如你就被归类为新一代的“抽象女性艺术家”,你觉得抽象这种形式具有代际特征吗?又怎么看待你和同龄抽象艺术家的实践?

张:我得解释每个人都有局限性,一方面源于环境,另一方面则是受教育的背景。我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也从未强求艺术一定要怎么样、能带给我什么东西,或者有一个特别强的计划,同时也不需要对外界环境做出妥协。

每个艺术家的创作都不一样,无论是年纪到了也好,还是对世界的认知有所不同了也罢,有的人可能会有全新的开始,也有的艺术家几十年都看似一成不变,看你自己怎么认识这个问题。

图片

《静物·箱子 S5》80×80cm

布面丙烯 2023

Hi:你这几年的创作状态是怎样的?

张:基本天天都来工作室画画,朝九晚七,像上班一样。我是个一定要把家和工作室分开的人。疫情这三年,我有一段时间就住在工作室里,学着与自己长时间独处,所以我学了陶艺。

Hi:你觉得一路走来,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张:这个过程的确不容易,但是走到今天我发现很多东西都释怀了,我不会较真、纠结了,很多感情也都放下了。我是随着年龄增长来完成自我,不断去认识自我。创作上也会越来越清晰,以前很多不确定的东西,比如容易受外界影响,但是都随着年轻增长而更加坚固了。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