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社会中的“三体”

 猫条山 2023-06-09 发布于北京
文章图片1

北极星,其实是三颗恒星互相环绕的系统,这是宇宙中的“三体”。意味深长的是,人类社会其实也是个三体系统。

01

《三体》这部优秀的科幻小说,让“三体”这个词广为人知。“三体”是个天文学术语,指的是三颗恒星互相环绕而成的系统。

宇宙中的恒星,远看是一颗星,其实大部分是双星系统,也就是两颗恒星互相环绕。太阳这种一星的,其实是少数。

太阳系的几大行星中,木星质量最大,而且大得出奇,和其他行星不在一个级别上。木星以外的所有行星,加起来质量不到木星的四分之一。木星相当于1321个地球。而且,木星是个气态行星。

天文学家认为,木星就是那“另一颗恒星”,但由于种种原因,木星没“发育”成恒星。结果,太阳系就成了少有的单星系统,而不是常见的双星系统。

双星系统和单星系统以外,还有三恒星系统,也就是三颗恒星互相环绕,这就是“三体”。北极星就是一个三恒星系统,是个“三体”。

“三体”系统的稳定性低,并且,内部的运动规律极其复杂。据说,“三体”的复杂程度已经超过目前人类掌握的数学能力,以至于人类现在没办法弄清楚“三体”内部的种种规律。

关于天文学的铺垫,就说这么多。接下来进入正题。人类社会中,也存在“三体”现象,而且,和天文学中的“三体”一样,人类社会的“三体”,内部规律特别复杂,因此,有内在的不稳定性。

02

看中国历史时,有一个核心问题让人很困惑,那就是:如何评价中国的皇帝和皇权?

按照革命史观,皇帝是地主阶级的总头子和利益代表,是专制统治的施行者,形象基本是负面的。皇权作为国家最高权力,则是革命的对象。革命就是要推翻、打倒皇帝、皇权这样的统治阶级及其权力,解放被压迫被奴役的人民。

可是在历史中,皇帝施行仁政、善政的,并不少见。不少皇帝,发自内心地想要人民过上好日子,甚至为此殚精竭虑、日夜操劳,生活享受还不如普通的富家翁。说这样的皇帝是在剥削人民,总觉得哪里不对。

有的人因此立场来了个180度大转弯,把革命史观说成是暴民作乱,把皇帝、皇权、朝廷说成一朵花。这种说法听上去也很别扭,也觉得有哪里不对。

类似的善恶一体、评价两分的情况还有很多。对地主、资本家、企业家都有类似情况。要么说他们贪婪剥削、自私自利,要么说他们是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简直是普渡众生的大善人。

以前一直被类似问题困惑,想来想去,想不清楚。直到读了柯华庆先生的《论共同自由》中关于“社会三体”的理论,这才恍然大悟。

文章图片2

《论共同自由》这本书并不是那种大部头的大厚书,只有一百多页,但“理论浓度”很高。其中至少有两个观点,对我极富启发。“社会三体论”是一个。这个观点,打通了很多理论“卡阻”,足以成为新的理论范式。

03

上述的种种困惑,说到底,是因为我们分析社会问题时,往往采取二元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官府和民众、富人和穷人、有产者和无产者、主流人群和边缘人群等等,等等。

“二元论”,就是认为社会是“双星系统”,两大阶级、或者两大社会集团互相作用,或斗争,或团结,或对立,或友好。总之是两方面组成。

既然是二元论,那么,某人某人群,不是属于这个集团,就是属于那个集团。可是,在现实中,人们的表现往往很复杂很多样,比如皇帝,既有严厉控制社会残酷压迫人民的,也有爱民如子竭尽全力造福社会的。因此,怎么评价皇帝和皇权,就成了令人困惑的问题。到底把皇帝归到“二元”中的哪一元呢?

或许有人认为,二元论错得浅,不应该如此机械地把社会分成两方面,而应该就事论事具体分析。这种说法似是而非。分析任何问题,总要有个理论,有个方法。二元论是一种分析方法,是一种看问题的角度。二元论就算有问题,也不是错得浅。那种排斥所有理论、所谓就事论事具体分析的方法,才是一笔糊涂账。

努力的方向,是提出比二元论更好、更有解释力、更能深入揭示社会规律的新理论,而不是无理论。

“社会三体论”就是这种更好的新理论。

04

柯华庆的“社会三体论”认为:人类社会,是三种力量在互相作用,分别是:最强者、强者和弱者。这里的强弱,是相对的概念,和具体数量、水平无关。所以,任何社会,都可以划分为这三部分。

这就突破了强/弱、富/穷、有权/无权、主流/边缘等二元论,因此也就解释了很多二元论下难以解释的难题。

皇帝、皇权,或者说政府,正常情况下是社会中的最强者。而富人和各种有权势者,包括政府中的高官,是社会中的强者。普通民众和弱势人群,则是社会的弱者。这就是“社会三体”。

当然,这只是正常情况。非正常情况下,“社会三体”的情况会有变化。历史上,有时皇权衰落,权臣或地方诸侯、节度使做大,这时,后者就成了最强者。或者,在某些特殊时期,比如革命时期,民众成了强者,资产者成了弱者。各种变化,情况多种多样。

但不管具体情况怎样,社会并不是强弱对立的二元,而是最强、强、弱互相作用的“三体”。和宇宙中的三体一样,社会三体的规律,特别复杂难料,并且,内含固有的不稳定。宇宙中的三体已经让数学无能为力,人类社会中的三体,更加复杂,因为人有主动性,而恒星只受物理规律支配。因此,研究社会三体的规律,不但数学无能为力,人类的所有学问加到一起,都不够用。

实际上,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从柏拉图到孔子,从佛陀到秦始皇,从康德到朱熹,最优秀的大脑一直致力于探索社会的规律,试图驾驭掌握,想让人类摆脱种种社会动乱,永享和平和幸福,但事实一再证明这是妄想。社会始终处于非稳定的动态。人类对自身社会的认知,永无止境。

05

接下来我列举一些“社会三体”视角下的人类社会现象。

对于弱者来说,他想要摆脱强者的压制,反而要求助于最强者。现实中,往往是最强者和弱者联盟,共同对付强者。中国历史中,这种例子比比皆是。皇帝不但不是地主阶级的总头子,反而会联合民众,共同对付地主、官僚、地方势力、豪强等强者。越是优秀的皇帝,在这方面越有作为。

英美主流政治理论,认为政府是“必要的恶”,认为压制政府权力,“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甚至实现无政府,民众才能得到解放,才能拥有自由。殊不知,最强者被抑制,甚至消失,结果不是弱者胜利,而一定是强者胜利。如果政府这个最强者衰弱,弱者的境况往往会更差。“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是中国古人对这个规律的沉痛感悟。

最强者和强者之间的矛盾斗争,才是政治的常态。皇帝等最高权力,和官僚集团、地方势力、权贵等等之间,并不是弱者想象的那样勾结起来,而是矛盾重重、利益冲突。在中国历史上,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实际上,中国皇帝的日常工作和关注重点,并不是压制人民,而恰恰是控制各种强者。可以说,皇帝和权贵的斗争,是政治史的主要内容,贯穿了中国历史。

宦官、太监当政,往往被视为王朝衰落的原因,被写历史的文人大加抨击。其实,这是只见其表不见其里。皇帝之所以信赖、倚重宦官,就是因为这是皇帝和官僚集团斗争的必然需要。皇帝只是一个人。在王朝的制度设计中,官员是皇帝的帮手,但在现实中,官员往往成为利益集团,和皇帝相抗衡、相争夺。这时候,皇帝只能依靠身边的宦官去和官僚集团作斗争,否则,皇权就会衰落。而对民众来说,这可不是什么好事。这不但不是解放,反而很可能通向天下大乱、颠沛流离。

中国的民众,普遍有一种心理,上面的政策是好的,但被下面的歪嘴和尚念错了经。这种看法往往被知识阶层嘲笑,认为是愚昧。其实,民众的这种认识,恰恰反映了他们对“社会三体”的朴素感受。对底层民众来说,最高权力也就是最强者,是他们面对强者——地方官员、豪强势力、资产者等等——时的唯一指望。民众本能地意识到,最强者反而和他们是利益一致的,是可以信赖的。

这种认知,在某些具体情况中可能是错误的——地方官员、资产者中当然有很多造福民众的好人,但在对社会整体形势的把握上,很灵敏很准确,是一种长期积淀下来的深厚政治智慧。

社会动乱,往往是最强者衰落以后,无力抑制强者,于是,在残酷的压迫之下,弱者联合起来对强者的殊死一搏。动乱是否能平息,实际上取决于什么时候打出一个新的最强者,重建社会,也就是恢复“三体”之间的平衡。中国历史上的新王朝,初期往往是皇帝很能干,能有效控制社会,压制强者,照顾弱者利益。

到了王朝中后期,强者渐渐做大,最强者相对衰落。这时,强者和弱者之间的矛盾就会积累并激化。但由于最强者只能表面上压制强者,对弱者的保护力度越来越差。王朝也就因此在下坡路上越滑越快。终于,最强者彻底失去对强者的控制,社会失序,弱者和强者之间的矛盾爆发。这时,就是王朝的“气数已尽”。

06

用“社会三体论”去分析中国历史,有豁然开朗之感。这就是因为,社会三体论比二元论更符合社会实际,更能描述和解释各种社会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为什么会发生。

不过,因此也可以看到,社会三体的规律非常复杂,没有清晰简明的因果链条。因此,对社会来说,永远不可能有一劳永逸的制度和法律。在社会三体的互动中,任何制度和法律都是暂时的,都必须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调整。

而且,人类社会注定不会长期稳定下去,必然是稳定和动乱交替进行。这也符合中国古人的“气数”论。当然,在这个框架内,人类并非只能无所作为,而是大有可为。幼稚地认为社会有“历史终结”,或者悲观地认为社会只是弱肉强食的丛林。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都不可取。深入探索社会的规律,探索长治久安、国泰民安之道,永远是仁者和智者的人生使命。

正如那句著名的话所说:“认清生活的本质后,依旧热爱生活”。

(完)

柯庆华、刘荣:《论共同自由》。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8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